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Model)

模型(model)

目錄

什麼是模型[1]

  模型是指對於某個實際問題或客觀事物、規律進行抽象後的一種形式化表達方式。

模型的組成[2]

  任何模型都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即目標變數和關係。

  (1)目標

  編製和使用模型,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這個模型是乾什麼用的。只有明確了模型的目標,才能進一步確定影響這種目標的各種關鍵變數,進而把各變數加以歸納、綜合,並確定各變數之間的關係。

  (2)變數

  變數是事物在幅度、強度和程度上變化的特征。在組織行為學研究中要測定三種類型的變數,即自變數、因變數和中介變數。

  因變數在組織行為學中就是所要測量的行為反應,而自變數則是影響因變數的變數。在組織行為學中通用的因變數是生產率、缺勤率、離職率以及工作滿意度等,而通用的自變數也是各種各樣的,如個性領導方式、溝通方式、獎勵制度、組織設計、工作壓力水平等。

  中介變數又稱干擾變數,它會削弱自變數對因變數的影響。中介變數的存在會使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例如,加強現場監督(自變數)會使工人勞動生產率提高(因變數),但還要加上一個條件,即這種效果要視任務的複雜程度而定。這裡的任務複雜程度就是中介變數。

  (3)關係

  確定了目標,確定了影響目標的各種變數之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各變數之間的關係。在確定變數之間的關係時,對何者為因、何者為果的判斷,應持謹慎態度。不能因為兩個變數之間存在著統計上的關係,就簡單地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對變數間因果關係的判斷不能輕率。現實生活中有許多錶面上看來是因果關係的情況,實際上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因果關係。

模型的種類[3]

  1.數學模型

  數學模型是指在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高度抽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組數學表達式(公式)。它是客觀事物運行規律和變化發展趨勢的反映。在信息處理系統中,通過對數學模型的處理,可以實現人類控制客觀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目的。

  2.程式模型

  程式模型是指對實際問題求解的一種形式化的表達方法。它可以是一組有序的求解問題的公式,也可以是一個問題的處理流程(框圖或步驟),甚至可以是我們常用來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的電腦語言程式模塊等。下麵簡要地敘述一下這幾種程式模型。

  (1)一組固定求解順序的組合數學模型。嚴格地說它應屬於數學模型中的一種,但又不同於簡單的數學模型。它很難用一個數學公式來表達。一般來說,它是一組數學公式按某種順序求解的有序集合。如多方案、多準則決策中的逼近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處理流程。即處理某個客觀事物過程的形式化表達的結果。這種形式化的表達方式可以是一個個先後有序進行的步驟(如前例所示),也可以是—一組有序的流程圖。如信息系統分析中常用的數據流程圖和業務處理流程圖等,就是以框架和連線的方式來表示數據在處理過程中的實際操作過程。一個高校公共選修課過程中從學生選課到最後選定課程的過程見圖1。
Image:高校选课过程.jpg

  (3)電腦語言程式。即用規範化的電腦處理指令代碼(即電腦程式設計語言)將實際問題的處理模型編寫成相應的電腦處理模型。這就是電腦語言模型。程式處理模型是信息系統的最終實現形式。

  3.邏輯模型

  邏輯模型是指我們在實際描述某類管理問題時的邏輯表達方式。這種邏輯表達方式的內容不外乎是:條件—結果—、IF—THEN—ELSE—、AND、OR、NOT、大於(GE)、小於(LE)、等於(EQ)、所有(∀)、存在(∃)等。邏輯模型可以通過表達式、圖和關係表等幾種形式來表示。

  4.結構模型

  結構模型是指系統按一個個子系統有序構成的結構形式。結構模型可分為兩類:一類反映邏輯關係的為邏輯結構模型;另一類反映實際物理構成關係的為物理結構模型。

  (1)邏輯結構模型。如信息系統中表示電腦及網路設置的總體邏輯關係;子系統中各模塊調用關係;資料庫中數據的總體結構形式;系統的總體方案和其實現的方案處理模式等,都是常用的邏輯結構模型。

  (2)物理結構模型。如一個電腦網路系統的實際結構圖;程式或軟體的實際結構和數據在實際存儲介質中存放的結構模型等。值得註意的是,在某些情況下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5.方法模型

  方法模型是指在求解某一問題的眾多方法中,擬採用哪種方法以及這種方法求解問題的基本形式。在開發一個信息系統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模型有:

  (1)系統開發策略模型(如委托開發、購買軟體、自行開發等);

  (2)系統開發方法模型(如結構化方法、原型方法面向對象方法、CASE方法等);

  (3)分類和編碼方法模型(如線分類、面分類、數字碼、字元碼、混合碼等);

  (4)管理決策知識和相應的推理模型(如謂詞邏輯方法、產生式規則方法和語義網路方法等)。

  在信息系統開發過程中方法模型的選定是客觀的、戰略型的,它的好壞與否(即是否適用於本單位情況)直接關係到系統開發工作的效率

  6.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是對管理問題分析的方法。一個分析模型可以是一組用於分析問題的數學模型加上圖形、圖表等軟體工具,也可以是某個分析問題的方法、思路、工具和經驗等。

  7.管理模型

  管理模型是對某個問題和業務管理控制方式的統稱。一個管理模型可以是一個定量化的管理方法(即數學模型),一套規範化的管理過程或規章制度等。

  8.數據模型

  數據模型一般多指在設計和建立資料庫時,用於提供數據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構架。數據模型是嚴格定義的概念集合,這些概念精確地描述了系統的靜、動態特征和完整性約束條件。因此,數據模型通常由數據結構模型、數據操作模型和數據的完整性約束模型三部分組成。

  9.系統模型

  系統模型一般多指系統內部的結構形式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連接方式。在信息系統開發方法中所討論的系統模型不同於在系統工程中所說的系統模型(一個反映特定物理問題的數學模型)。它一般是指一個信息系統的結構模型,故常用結構圖來表達。

  從某種意義上說,模型是人們間接地研究和處理事物的一種工具,模型的種類如此繁多,如何準確地分析事物,建立起能適當反映事物變化的模型,就成瞭解決問題的關鍵。建立適當的模型一般分為如下幾個步驟:

  (1)客觀、正確地調查和分析你所要解決的問題;

  (2)在弄清了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所在後,根據你擁有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

  (3)抽象地建立起求解問題的模型;

  (4)考察和證實模型是否準確地反映了實際問題運行的規律。

模型的作用[4]

  在系統分析階段進行系統建模主要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於提取系統需求信息。由於系統本身的複雜性,使用模型可以在不同細節層次上來描述系統。

  (2)有助於系統分析員整理思路。建立模型的過程能幫助系統分析員澄清思路和改良設計,建模過程本身對系統分析員有直接的幫助。

  (3)有助於系統的分解和集成。管理信息系統往往是複雜的,在系統分析階段對系統需求建模有助於問題的簡化,並能夠使系統分析員的精力一次只集中在系統的幾個方面上。

  (4)有助於記憶和把握相關細節。系統分析需要收集和處理數量龐大的信息,規範通用的模型成為有效的幫助記憶的工具。

  (5)有助於系統開發小組以及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通用規範的模型是項目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交流和協作的有效工具。

  (6)為未來的維護和升級提供文檔參考。系統分析員建立的需求模型可以作為以後的開發小組在維護和升級系統時的文檔,使以後的開發者能夠繼續使用。

參考文獻

  1. 孫水裕,王孝武編著.第一章 概述 環境信息系統.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2. 竇勝功,張蘭霞,盧紀華編著.第一章 組織行為學導論 組織行為學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3. 薑旭平,姚愛群編著.第一章 基本概念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第2版.
  4. 王恩波,王若賓主編.第4章 系統需求建模 管理信息系統實用教程.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智库,连晓雾,林巧玲,方小莉,Mis铭.

評論(共7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模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张林 (討論 | 貢獻) 在 2013年11月13日 10:26 發表

專業啊,學習了

回複評論
61.49.194.* 在 2016年10月8日 16:45 發表

學習了,謝謝分享

回複評論
榜样何志康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4月22日 15:40 發表

謝謝分享

回複評論
222.137.16.* 在 2020年9月25日 10:01 發表

初始接觸還是稍顯吃力

回複評論
123.147.248.* 在 2020年10月30日 21:54 發表

很充分,對我的學習有幫助!謝謝分享

回複評論
123.149.135.* 在 2021年2月24日 18:27 發表

必須點贊!

回複評論
49.90.176.* 在 2021年8月23日 22:35 發表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