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後此謬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後此謬誤(Post Hoc Fallacy)

目錄

什麼是後此謬誤

  後此謬誤是指在“其他條件相同”這一前提下,如果出現事件B,必然是事件A 導致的。以結果解釋原因。比如理性消費者減少購買量,必然是由於價格上漲。但現實中“買漲不買落”屢見不鮮。出現這一謬誤在於“其他條件相同”這一前提。

  後此謬誤的例子有:

  1.廣東省的人口死亡率為5.4‰,是全國最低的省份,由此我們就推定生活在廣東一定有利於身體健康。

  2.每個經濟增長期中都伴隨著工資和價格的上漲,由此我們認為在經濟蕭條期應該提高工資和調高物價來刺激經濟增長。

後此謬誤的原因[1]

  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在於思維的邏輯過於簡單了,我們往往只根據“是或否”的邏輯就作出了最終的判斷。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的大量問題確實就是這麼直接,要“是 ”就不可能“不是”;反過來,要斷定“不是”就一定“是”。這就像羅素討論演繹問題所總結的一個結論那樣:“命題函項中最簡單的一種就是否定,‘非 -p’。這是一個p的函項,當p假時它真,當p真時它假。”例如,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認為:一個身體正常的同學要是男生就不可能是女生,反之要能證明這個同學不是女生就一定是男生。即通過直接證明或相反的間接證明都能得到想要的結論,採用哪種證明途徑並不關鍵且都可行。

  但問題在於,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經濟領域,還有很多問題並非這麼簡單。也就是說,通過否定的間接證明不一定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用命題函項來表示就是還有一類屬於 “不相容關係”:即‘p且q不全真’。”例如,有兩個同學,我們只知道一個叫A,一個叫B。有一個研究者得出了類似於這樣的一種理論:A是男生,B 是女生。對於這一理論反對者用不著研究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說:A是女生,B是男生。當然,反對者僅僅依據否定關係就足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說,這未必一定不正確。對此我們該怎樣判斷呢,即從邏輯上能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嗎?或者我們還可以這麼直接提問:假設反對者的假說是錯誤的,那麼研究者的理論就一定正確嗎?要是研究者的理論是錯誤的,那麼反對者的假說就一定成立嗎?很顯然,只要放開思維我們就會發現,實際結果絕不止這麼簡單。因為有可能A、B都是男生,或者都是女生,除了兩個對應相反的結果之外還有兩個完全相反的結果;對於這兩個完全相反的結果就不能僅憑否定關係得到,這正是否定思維的局限性。因此在這類問題中,很有可能贊成者和反對者都是錯誤的,正確的結論未必一定包含在已知的否定關係中。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由於思考方式受到了固有的限制,其研究範圍被自覺不自覺地縮窄了,使得很多問題暫時還沒有被想到或發現而讓結論失去了全面性。

參考文獻

  1. 王志成.經濟學研究方法和常見的錯誤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hl1016,Dan,Vulture,方小莉.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後此謬誤"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