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此谬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后此谬误(Post Hoc Fallacy)
目录 |
后此谬误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这一前提下,如果出现事件B,必然是事件A 导致的。以结果解释原因。比如理性消费者减少购买量,必然是由于价格上涨。但现实中“买涨不买落”屡见不鲜。出现这一谬误在于“其他条件相同”这一前提。
后此谬误的例子有:
1.广东省的人口死亡率为5.4‰,是全国最低的省份,由此我们就推定生活在广东一定有利于身体健康。
2.每个经济增长期中都伴随着工资和价格的上涨,由此我们认为在经济萧条期应该提高工资和调高物价来刺激经济增长。
后此谬误的原因[1]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思维的逻辑过于简单了,我们往往只根据“是或否”的逻辑就作出了最终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问题确实就是这么直接,要“是 ”就不可能“不是”;反过来,要断定“不是”就一定“是”。这就像罗素讨论演绎问题所总结的一个结论那样:“命题函项中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否定,‘非 -p’。这是一个p的函项,当p假时它真,当p真时它假。”例如,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一个身体正常的同学要是男生就不可能是女生,反之要能证明这个同学不是女生就一定是男生。即通过直接证明或相反的间接证明都能得到想要的结论,采用哪种证明途径并不关键且都可行。
但问题在于,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还有很多问题并非这么简单。也就是说,通过否定的间接证明不一定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用命题函项来表示就是还有一类属于 “不相容关系”:即‘p且q不全真’。”例如,有两个同学,我们只知道一个叫A,一个叫B。有一个研究者得出了类似于这样的一种理论:A是男生,B 是女生。对于这一理论反对者用不着研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说:A是女生,B是男生。当然,反对者仅仅依据否定关系就足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说,这未必一定不正确。对此我们该怎样判断呢,即从逻辑上能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吗?或者我们还可以这么直接提问:假设反对者的假说是错误的,那么研究者的理论就一定正确吗?要是研究者的理论是错误的,那么反对者的假说就一定成立吗?很显然,只要放开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实际结果绝不止这么简单。因为有可能A、B都是男生,或者都是女生,除了两个对应相反的结果之外还有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对于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就不能仅凭否定关系得到,这正是否定思维的局限性。因此在这类问题中,很有可能赞成者和反对者都是错误的,正确的结论未必一定包含在已知的否定关系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由于思考方式受到了固有的限制,其研究范围被自觉不自觉地缩窄了,使得很多问题暂时还没有被想到或发现而让结论失去了全面性。
- ↑ 王志成.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常见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