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可能性邊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PPF)
目錄 |
生產可能性邊界也稱生產可能性曲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也可稱為轉換線。英文是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簡稱PPF。
生產可能性邊界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征。
主要用來考察一個國家應該怎樣分配其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問題。生產可能性邊界是用來說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資源與技術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的產量組合曲線,它可以用來進行各種生產組合的選擇。
生產可能性邊界還可以用來說明潛力與過度的問題。
- 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內的任何一點,說明生產還有潛力,即還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資源閑置;
- 而生產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點則是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所達不到的;
- 只有生產可能性邊界之上的點,才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點。
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在既定的經濟資源和生產技術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兩種產品最大產量的組合。
- 社會生產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表示社會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
- 社會生產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的點,表示社會未能充分利用資源,即存在閑置資源,其原因是存在失業或經濟缺少效率;
- 社會生產處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以上的點,必然以今後的生產萎縮為代價。
在現實生產中,鑒於生產技術和產品特性等方面的原因,有-些產品可以細分(如麵粉、棉紗、水泥等),有些產品則不能細分(如萬噸巨輪、機床、汽車等)。因此,對於產品單位可以無限細分的產品,生產可能性曲線是一條連續的或平滑的曲線;對於產品單位不能無限細分產品,即一定的資源只能生產某一特定數量的產品組合,生產可能性曲線就不是連續的,而是一定數量的產品組合點之間的連接線。
第一,生產可能性邊界與稀缺性。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存在正說明瞭稀缺性的存在。換言之,如果沒有稀缺性,能生產的產品就沒有限制,也就不存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了。所以,生產可能性邊界實際上是把稀缺性具體化了。
第二,生產可能性邊界與選擇。稀缺性迫使人們作出選擇。從生產可能性邊界來看,選擇就是決定按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哪一點來進行生產,即生產的兩種產品的組合是哪一種。選擇取決於個人的偏好(克魯索的偏好,這種偏好實際上就是他生存的必需與消費願望的結合)。這也就是取決於對每種產品的偏好程度。以消費滿足程度最大化為目的的人會作出理性選擇,即能實現這種最大化的選擇。因此,運用生產可能性邊界就可以使選擇具體化。
第三,生產可能性邊界與三個基本經濟問題。三個基本經濟問題實際上也就是選擇的具體化。解決這三個問題也就是解決選擇問題。這就是說,選擇按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哪一點進行生產,也就是決定了生產什麼,如何生產與為誰生產。
第四,生產可能性邊界與效率。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各點就是效率的實現,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內各點則沒有實現效率。
第五,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右下方傾斜說明選擇的代價就是機會成本,即在資源與技術既定時,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就要少生產某些單位另一種產品。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所放棄的某些單位另一種產品就是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當作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產品的選擇時必然要付出這種機會成本。用生產可能性邊界可以更好地解釋機會成本的含義。
生產可能性曲線(如附圖所示),一般需作如下假設。
1、固定的資源。在一定時間上,可供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
2、充分就業。在現有生產過程中,所有的生產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著資源閑置。
3、生產技術。在考慮問題的時間範圍之內,生產技術,即由投入轉化為產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
- 4、兩種產品。為了簡化問題起見,通常假定某一經濟僅生產兩種產品。
從圖象上看出,生產力可能性曲線是一條斜率為負且凹向原點的曲線,其經濟含義可作如下解釋。
第一,生產可能性曲線揭示了稀缺法則。任何經濟不可能無限量地生產。附圖中的點便代表著在現代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
第二,任何一個經濟必須做出選擇。但不可能有同時選擇二個不同的點。同時,決定了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某一點進行生產就意味著決定了資源的配置。
它是在給定的假設條件下,最大可能的產量組合的軌跡,它一般凹向原點,隱含著機會成本遞增法則成立。該曲線上的任意一點均代表著有產率的產量組合,曲線之外的任意一點(如W點)表明在現有假設條件下不可能實現的產量組合,內點(如點)則表明缺乏效率。
第三,選擇就要付出代價,選擇就有機會成本。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任意點的斜率就代表著該產量水平上X的機會成本,其斜率為負表明要增加一種產品的生產勢必要減少另一種產品的產量。
第四,具有凹性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機會成本遞增法則”。它是指隨著黃油(x)的產量增加,每增加一個單位的黃油產量所需放棄的槍炮(y)產量呈遞增的趨勢,或者說,黃油的機會成本隨其產量的增加而遞增。
為什麼成本遞增法則能夠成立呢?關鍵在於,在多數情況下,經濟資源並非完全適應於其他可供選擇的用途,即資產專用性。
當然,如果資源能完全適應於生產黃油和槍炮,或者說,資源具備完全替代性,那麼,機會成本便為某一常數。生產可能性曲線就為一條斜率為負的直線了。
第五,生產可能性曲線可以說明資源配置的效率。某種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如果增加某種產品產量的同時不可能不減少其他產品的產量的話。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隱含著資源配置是有技術效率的。這一效率的定義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Pareto)首先提出的,因此,技術效率亦可被稱為帕累托效率。
在一定的技術和資源條件下,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形狀,是由左上向右下方傾斜並凹向原點。這表明曲線的斜率為負值,但其絕對值是遞增的。這是由於兩種產品的邊際轉換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具有遞減的性質。 所謂產品的邊際轉換率就是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
生產可能性邊界凹向原點說明隨著一種產品的增加,機會成本是遞增的。也可以說,是機會成本的遞增決定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凹向原點。機會成本的遞增是由於某些資源適於生產某種產品,當把它用於生產其他產品時其效率下降(即單位資源的產出量減少)。這種現象在現實經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低果先摘原理[1]意為“擴大生產任何一種產品時,首先使用機會成本最低的資源,然後再使用機會成本較高的資源。”之所以又被稱為低果先摘原理,是因為它就像果農採摘果品一樣,先是從離地面比較近的開始採摘,然後採摘離地面高的。
它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生產者的生產成本會越來越高,因為他們所要放棄的別的事物的價值,隨著生產的擴大會越來越高。
生產可能性邊界是可以移動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表明瞭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水平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最大產量的組合。當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資源投入及技術水平等發生變化時,生產可能性邊界也隨之發生變化。下圖表明經濟增長對一國生產可能性的影響。增加投入品(技術進步)之前,該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進步為AF,隨著投入品增加(或技術進步),能使國家產出更多的商品和勞務,其結果是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至BG;反之,生產可能性邊界則向內移動。移動的大小取決於投入品增加量(技術進步的大小)。[1]
生產可能性邊界的移動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平行移動,即移動後的新生產可能性邊界與原有的相互平行。這表明各種產品的供給能力都同時擴大了若幹倍,我們說生產規模擴大了。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生產要素的同等規模的投入造成的,是比較典型的外延擴大再生產。
另一種是非平行移動,即新生產可能性邊界雖然擴張了,但與原先的並不平行。這種狀往往是由技術進步引致的。技術進步不可能在每種產品的生產上同步進行,而是交錯發展的。技術進步快的部門,其產量增長快,技術進步慢的部門,其產量增長慢。這樣就改變了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社會總供給函數的形態(見下圖)。[2]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ne0135,funwmy,Zfj3000,Dan,大蛇大傻瓜,Angle Roh,Cabbage,Zxe,Chunhualuoyi,HEHE林,方小莉,王大伟,可恨密码记不住,Vulture,Gaoshan2013,Lin,Mis铭.評論(共57條)
can explain the situation of increasing PPF, decreasing PPF and constant PPF?!
can explain increasing,decreaseing and constant PPF?
已添加新的內容,希望對您有幫助!~
什麼時候向內凹啊
當x軸與y軸互換的時候。持平我感覺都是理想狀態。一定的資源分配下是不可能凹的
機會成本遞增那一塊是不是寫錯了?都說絕對值遞增且是邊際轉換率,那邊際轉換率也應該遞增啊。可是上面寫的是 具有遞減的性質。是我理解錯了嗎,求解答?
機會成本遞增那一塊是不是寫錯了?都說絕對值遞增且是邊際轉換率,那邊際轉換率也應該遞增啊。可是上面寫的是 具有遞減的性質。是我理解錯了嗎,求解答?
剛好看到,沒有錯的,絕對值是遞增的,但是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形狀,是由左上向右下方傾斜並凹向原點,表明曲線的斜率為負值。斜率為負的,即使絕對值遞增,他也是遞減的性質,你可以具體參考庫里的機會成本遞增的條目,裡面有例子。
想問下為什麼ppf有時候是曲線有時候又是直線啊?
感覺是和機會成本有關。機會成本遞增/減時表現為斜率變化的曲線,機會成本不變時表現為直線。
想問下為什麼ppf有時候是曲線有時候又是直線啊?
當生產兩者所需要的資源可以完全相互替代的時候就是直線,一般情況下是無法完全相互替代的,所以是曲線。
學習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