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化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认知判断、态度反应,或决策中趋向于群体平均数的均化现象,称之为平均化效应,也称之为标准化效应。
心理学家谢立夫做了许多有关认知判断的实验,如判断线断的长度,矩形的大小及推测壶中豆子的数量及响板敲打的次数等,比较大学生单独受测时与多数人一起受测时所做答案的差异。结果发现,单独受测时答案的差距很大,但集体受测时的答案,则趋向于某一标准(即群体的平均数),偏离这个标准的很少。
① 霍桑的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的试验也表明,工人的群体各自均有自己的行为常模,即按群体的平均值上下行事。
也就是说,谁也不能太勤快,一天的工作量不可以超过一般人太多,谁也不能太偷懒,一天的工作量不能少于一般人太多,换言之,离开群体平均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受到这个群体的责难或冷落。
② 在群体决策中,持有不同意见的双方互不相让,谁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也不愿意接受对方意见中的合理成分,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平衡,而采取一种中庸之道,即折衷方案,也就是趋向于群体平均数的观点。
③ 可见,平均化效应在许多方面都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会发生平均化效应呢?是什么原因影响它的产生呢?据研究下列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是受暗示性的影响。在个体认知判断时,无任何群体的参照标准,只好按自己的认知进行如实判断。而在群体中进行群体认知判断,这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依赖性,按照大多数人的反应进行判断,这种受暗示性是在群体中才会产生的,离开了群体就不会产生。
二是与群体的压力有关。在个体进行认知判断时无群体压力而言,而参与群体认知判断时,就受到了群体的压力影响,要想摆脱群体这个平均数的压力会感到十分困难,否则,就会被这个群体所冷淡,甚至抛弃。因此,不得不做出倾向于平均化的反应。
三是与非正式群体的标准有关。在正式群体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规范,对成员的行为起着调节与控制作用。一般而言,它不允许突出个人,只能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而最有利的维护方法便是大家趋向一致。因此,在这样群体中,很难发现先进工作者,也很难找出极其落后者,大家都维持于中等工作水平。
四是与中庸之道有关。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俗话又说:“落后要挨打的”。这都说明一个道理,中庸是最好的。这种观念的影响,在人们行为反应中,往往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使许多人不敢为天下先,不敢标榜自己,不敢超出他人,同样,也不甘落后,不敢示弱,不也拖人后腿。因此,不得不做出平均化倾向。
五是与群体冲突的解决有关。在群体决策时,常常会发生冲突,如果这个群体没有重心人物存在,那么,最后的决策往往受群体折衷的影响,也就是由群体的平均值来决定。否则,群体的冲突就无法解决。这种决策尽管不是最佳的,但往往是群体成员最好满意的,是大家都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