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隐藏] |
心理学上把因接受虚假的信息或刺激产生了盲目的自信或积极的态度,从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正面效果,称之为“亨利效应”。
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亨利的故事。亨利三十多岁时仍一事无成,他整天在唉声叹气中度过。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告诉他:“我看到一份杂志里讲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全部的特点跟你一模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法国口音的英语……” 亨利半信半疑。但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后,终于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此后,亨利完全改变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从前,他以自己个子矮小而自卑,如今他欣赏自己的正是这一点,“矮个子真好!我爷爷就是靠这个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以前他觉得自己英语讲不好,而现在他以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而自豪!当遇到困难时,他会认为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三年后,他成了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后来,他请人调查他的身世,才知道并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但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这就是亨利效应的由来。
为什么会发生亨利效应呢?其主要原因是上述的自信。下列将分述具体的自信原因。
一、自信的自我肯定作用
要是没有自我肯定,自信便是不可想象的。
自我肯定就是自我接纳,指的是自我价值和自我责任的正面定位,这是第一层含义,它与自我排斥、自我放弃相对立。它常会出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表现为:“我选择相信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这种初级的自我肯定是自信赖以发展的基础。
第二层含义,自我肯定包含了乐意自我体验的意义。也就是不回避,不拒绝,切实地去体验自我的一切,不会把我们自己的任何一部分,包括人们自己的身体情感、思想、行为,甚至梦想看作是与自己无关十分遥远的东西,不是我的组成部分。它会乐意体验而不是排斥包括自己被人认为是缺陷的东西。虽然,有了自我接纳、乐意自我体验,但还不能说明就能决定行动,如今天我心情不好不想去工作,我们可以承认这种情感,体验它、接纳它,但我们还会去工作。不过,这种体验与接纳起到了心理紧张度的释放,使自己能更轻松地参加工作,不必化费更多时间、更多精力绞尽脑汁地进行自我欺骗,而是用一颗宁静的心面对现实,尊敬现实、相信现实。
第三层含义,自我肯定还包含了同情自己与自我交朋友的思想。我们做错事会自责。自责,意味着自我承认、自我体验过,但自信还要求我们弄明白这样一件错事,当时我们为什么偏偏去向往它,认为它是对的,是恰当的,是值得去做的呢?这事实上便是自我同情。这种同情虽不能引发自我排斥的行为,但它的的确确减少了重犯的可能性。因此,自己也喜欢自己愿与自己交朋友。
二、自信的重复暗示作用
比如,有一天你去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你,你的命是很苦的。如果你非常相信他的话,也就是你会把他的话逐渐当成自己的信念,那么,接下来你就会生活在命苦的阴影中。你会不由自主地重复暗示自己:我是一个苦命的人,我是一个苦命的人。久而久之,“我是一个苦命人”便成了自己的信念,影响着自己的一切行为,从而现实也考验着自己的命运:“我是一个苦命人”。可见,自信就是这样重复地暗示着自己,以致发生亨利效应。
三、自信的不断考验作用
假使小时候父母常对你说现在好事难做,否则麻烦就无穷。也许开始时你并不理解,也并不在意,但是后来真的你做了几件好事后,不仅没有感谢你反而怨枉你,是你惹的祸,以致让你伤心,你此时可能会想起父母说的那句话:好事难做。啊,果真如此。因此,你就会到处回避做好事,即使遇到非你帮助不可的,你也会远远躲避。有时遇到了危及人的生命非得抢救不可又无人帮助时,强烈的怜悯之心、人道精神唤起你又前去帮助,结果,其子女来后不仅不感谢你,反而说是你撞了他,要你负全部的医疗费……于是你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好事真的太难做了。这种平时一点点小事直至较大事在不断地考验着自己的信念,从而发生亨利效应。
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
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