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忠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洛克忠告: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满意的工作绩效。明智的管理者会利用监督这把利剑,促使员工们既心有紧迫感,又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
提出者:英国教育家洛克
点评:令出必行才能保证成功。
在管理中,把事情程序化、制度化,让各职能部门有章可循,员工按部就班,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要做到这些,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定就不可避免。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制定规定,从而使企业能以最好的状态运转,是每个管理者都不能忽视的问题。过多的规定会使员工们无所适从,规定应该少定。少定规定会给员工们以较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在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效率。但是,规定要是不能严格得到执行,那就会比没有规定还差。适当的规定,然后严格的得到执行是成功的保证。
有一个分粥的故事,说的是有7个人一起居住,他们每天都须面对同一个问题:怎样将一锅粥平均分配。他们尝试通过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想出了以下方法:大家选举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负责分粥。开始时,这个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粥,但没多久,他却开始为自己及拍他马屁的人徇私。大家于是要求换人,但换来换去,负责分粥的人碗里的粥仍是最多。没办法,只好采取了另一个方法:大家轮流分粥,一星期每人负责一天。但他们马上就发现,每人在一星期中都只有负责分粥那一天才吃得饱,其余6天都要挨饿。于是大家对新方法仍然不满意。最后,大家想出了一个方法:7人轮流值日分粥,每人一天,但这次分粥者要最后才可领粥。令人惊异的是,在这制度下,无论谁来分粥,7个碗里的粥都一样多!因为分粥者明白,如果7碗粥并非一样大,他无疑只能领到最小的一碗﹙因为他要最迟领粥﹚。
同样是7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风气,一定是机制问题。只有机制健全了,才能使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
分粥的故事告诉我们规定的重要性。但有了规定,要是不能严格地执行也不妙,规定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只有令出必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春秋时期,有一次孙武去见吴王阖闾,与他谈论带兵打仗之事。吴王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想我得看看他说的实效如何。于是吴王要求孙武替他训练宫女。孙武答应了,并挑选了一百个宫女,让吴王的两个宠姬担任队长,有板有眼地操练了起来。
孙武先将列队训练的要领清清楚楚地讲了一遍,但正式喊口令时,这些女人笑成了一团,乱作一堆,谁也不听他的。孙武再次讲解了要领,并要两个队长以身作则。但他一喊口令,宫女们还是满不在乎,两个当队长的宠姬更是笑弯了腰。孙武严厉地说道:"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不是玩笑。你们不按口令训练,这就是公然违反军法,理当斩首!"说完,便叫武士将两个宠姬杀了。
场上顿时肃静,宫女们吓得谁也不敢出声,当孙武再喊口令时,她们步调整齐,动作划一,真正成了训练有素的军人。孙武派人请吴王来检阅,吴王正为失去两个宠姬而惋惜,再没有心思来看宫女训练,只是派人告诉孙武:"先生的带兵之道我已领教,由你指挥的军队一定纪律严明,能打胜仗。"孙武没有说什么废话,而是从立信出发,换得了军纪森严、令出必行的效果。
- 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可能有五种分粥的办法:
一、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负责分粥的人碗里最多最好。
二、大家轮流坐庄,每人一天。每个人一周里总有一天胀得嘴歪眼斜,其余六天都是饥饿难耐。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不公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便给拍马溜须的人和自己多分,分粥又变得不公平了。
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粥分完毕,早就凉透了。
五、在没有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无论选择谁来分,都会有利己嫌疑。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五种——分粥者最后喝粥,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分粥者”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因为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行业的规矩,不仅要管社会公众,更要管住业内人,内外统一管理标准,社会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乱套。由于垄断着公共资源,“分粥者 ”就应当对行内外一视同仁,不得厚此薄彼。比如,每到春运和节假日,铁路售票窗口有时连一张票也买不到,但人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票贩子手里拿到高出票面价格一倍以上的票。票贩子的票有些就来自车站职工。“火车票就是我们的节日‘概念股票’,不搞白不搞。”一位铁路职工如是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监督管理措施,就是让“分粥”者无权最先“领粥”。
上述五种分粥制度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个个都是自私鬼,没有一个是大公无私的。正因如此,他们一有机会便会“以权谋私”。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说:“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信赖上,而是要用法律加以约束,防止其行为不端。”所以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选择、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作为管理人员,我们更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是否浑然一体,简洁高效,是否处在激励与制约之间的平衡点上。
古语云:慈不掌兵!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坚持正确的原则,虽然推行的结果可能是得罪一些高层人士导致自己的职位不保,但如果你的政策推行不下去那你同样没有前途。这就是机会成本,它所运用的就是经济学最常用的一种理论:博弈论。其实,只要你是真正客观公正地执行规定,而不是关注自己的私利,你是会得到员工们的尊重的。
评论(共26条)
最後喝粥怎麼等於要平均分配???? 只要前面六碗都分少了 最後一碗就多了 正確既方法 該是"分粥我人吃最少的一碗"這樣才有可能是公平的
最後喝粥怎麼等於要平均分配???? 只要前面六碗都分少了 最後一碗就多了 正確既方法 該是"分粥我人吃最少的一碗"這樣才有可能是公平的
- -!分粥者最后领粥。你最后一碗再多,也得所有的碗一起分。那时这碗最多的必定是第一个被取走的,而留下的必然是最少的一碗。
仅有分粥者最后领粥,还是有可能被寻租,只有加上“不分粥者领粥顺序由临时抽签决定”这一规则,才可能导致真正的公平。
最後喝粥怎麼等於要平均分配???? 只要前面六碗都分少了 最後一碗就多了 正確既方法 該是"分粥我人吃最少的一碗"這樣才有可能是公平的
你不傻吧
把 提供碗和分粥的权力 给 分粥者 , 选择碗的权力 给 其他人 ,权力即利益,权力即力量,只有各方力量均衡才会持久,选择一种能够达到持久的有效率的均衡就是目的,之所以落后于人就是因为此时的均衡虽然可以持久但没有效率,而要想有效率就应该先把目前的均衡分解掉,然后仔细分析,以一种有效率的结构加以重新组合
问题的关键是分粥者权利平等,只要其中有一人权力比别人大,所谓的公平就不见得了。
有一个一样的瓢,一样均是等的碗自然平等,多的留着,少了再煮
等于没说
然后如果分得不够平均的话,前面的人一定会挑多的,从而把最少的留给最后的人,也就是分粥的人。
全世界的人都有私慾.但中國人將精力集中在如何在不公平制度下取得分粥權.西方人則設計一個能平均分粥的方法...假設大家天生才智相等.但如何運用才智.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前景.中國人可能亦能想到那個分粥人最後領粥的方法.但未必能付諸實行.所以最後或者不是方法或制度決定社會.而是性格或其他決定制度...只考察一個制度.如何才是合理.好明顯只是一半的功夫
全世界的人都有私慾.但中國人將精力集中在如何在不公平制度下取得分粥權.西方人則設計一個能平均分粥的方法。只有制定合理的规矩,严格执行,并接受公众监督,才能保证相对的公平。
最後喝粥怎麼等於要平均分配???? 只要前面六碗都分少了 最後一碗就多了 正確既方法 該是"分粥我人吃最少的一碗"這樣才有可能是公平的
分粥者最后领,就算全部装进一碗里自己也得不到,会被第一个领走,为了保证自己不吃亏,必须尽可能平分。 分粥者吃最少一碗,谁还愿意分粥?都不愿分粥,粥又只有一锅,大家抢好了,谁力气大膀子粗谁就吃么?至于你是不是吃的到……
仅有分粥者最后领粥,还是有可能被寻租,只有加上“不分粥者领粥顺序由临时抽签决定”这一规则,才可能导致真正的公平。
good,确实如此,否则,分粥者至少可以和第一名选择人合作
就是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规矩根据你的价值取向来决定类型:例如勤俭型,公平型,自由型,奢侈型
仅有分粥者最后领粥,还是有可能被寻租,只有加上“不分粥者领粥顺序由临时抽签决定”这一规则,才可能导致真正的公平。
你想一下,如果分粥者分粥时,有一碗比其他碗多,那其他碗里总量是不是就少了,而多的不可能归分粥的人,换句话说分粥者本人分的就少了,所以如果是你分粥,难道你不会将粥分均匀?除非你自己不想吃饱。你加那句是多余的,没必要,
最後喝粥怎麼等於要平均分配???? 只要前面六碗都分少了 最後一碗就多了 正確既方法 該是"分粥我人吃最少的一碗"這樣才有可能是公平的
这人脑子有问题吧
1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