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行政效能建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行政效能建設

  行政效能建設是指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機關工作效能為目標,建立行政效能保障體系,通過加強行政效能監察促進機關管理水平的提高,達到“廉潔、勤政、務實、高效”要求的管理活動。

行政效能建設的制度走向

  客觀地說,效能建設搞了好幾年,有運動型的“效能建設年”,有經常化的效能監察,成效也取得不少,但總體上仍不盡如人意,問題不少。一是認識狹隘。認為效能建設是黨委和紀委的事情,抓效能建設本身就是工作負擔,使機關變得不效能;認為當前腐敗現象積重難返,靠效能建設解決不了問題;二是責任模糊。推行效能建設的實施辦法多是照抄、照搬;責任不明確,責任範圍不具體,更談不上量化;追究不認真,或難以操作;三是措施乏力。效能建設流於形式;四是考評不科學。包括考評內容、制度不配套,缺乏內在驅動力;制度實施缺乏檢查督促,制度的好壞、制度的落實流於形式;考評效果差,各單位乾多乾少一個樣,甚至多乾的比不過少乾的。等等問題,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因素,但歸根結底在於效能建設本身的制度存在問題。

  效能建設的制度完善必須針對行政效能的內容。總體上,行政效能建設可以從硬體、軟體兩方面著手。一是硬體。包括組織、職責、程式、措施與資源;二是軟體,即行政人,或者說是工作人員及其行政行為。目前的效能建設的制度,特別是考評制度,沒有從這兩方面綜合考慮,顯然是不合理的。如組織、職責、資源的硬體配置與行政人的軟體配置不適應,職能任務與措施的不適應,本身使機關處於一種執行不能的境地。客觀上只會使行政機關處於應付,追求形式上的組織機構到位、方案到位、制度到位、“檢查”到位,實質上的工作效果明顯缺乏效能。

  從效能建設的實際要求出發,制度建設必須做到軟硬體相配套,形成整體配置效益。

  首先,要針對行政主體的多樣性和行政行為的複雜性,在法律法規、規章的基礎上,通過部門規範性文件來明確和規範單位的職責、程式、權力和資源(含人力資源)配置。嚴格說,黨委、政府有職責做到這一點,因為具有在部門間進行硬體、軟體配置的權力。在目前的情況下,部門、系統也只有勉為其難,但效果肯定會打折扣。因為部門的資源配置權極其有限。

  其次,要明確價值取向質量效率共提高只是一種願望,在兩者矛盾時,是以效率為首,還是質量為首,這是價值取向。本人認為質量優先應作為首要價值取向。一則體現眼前與長遠的正確關係;二則,行政行為往往是依法行使的,有嚴格的程式規定,而該程式設計本身已經過科學的論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旦違反該程式,意味著制度的權威被打破。當然也不能絕對化,應允許緊急情況下的例外,否則行政過程過於緩慢。

  再次,要強化督查。考核只是督查的其中一個重點,督查還包括日常督促檢查,發現問題後的督促改進,對責任人的處理監督等。

行政效能建設的控制點

  目前開展的效能建設較多沿襲了廉政建設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沒有充分認識到效能建設的特殊性,因此制度建設上的變化不多。實際上,效能建設應特別強調過程式控制制,效能建設應貫穿於行政行為的全過程。總體上,過程式控制制首先是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該體系由若幹相互關聯的制度構成,以提高效能為出發點,該體系應與行政機關的實際運行狀況相一致,且具有較強的前饋性,即要告知行政機關不採取有效措施將會出現的效能問題。但這也是一種理論上的、理想化的境界,客觀上只能逐步實現。在目前以至將來較長期行政環境下,找準制度建設的控制點顯得更現實。

  控制點是指衡量行政效能時有關鍵意義的因素。它們可能是行政管理活動中的一些限定因素,也可能是使行政機關更好地發揮行政效能的一些因素。通過對這些因素的控制,能夠使行政效能建設管理對象管理幅度最大化,更有效地發現行政機關效能低下的關鍵因素,給予及時糾正。控制點的設定,是效能建設的難點,也是重點,實際上也應是考核指標

  效能建設是漸進的,控制點同樣是變化的。前一階段“四項禁令”就是一個控制點,從細微處入手抓紀律,就比較實在,配套檢查與責任追究也比較到位。下一步可能有另一個或更多的控制點。本人認為每個單位都可以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找準控制點,這可能是效能建設的重點,也是各單位的特色。

  制度決定成敗,但制度需要在不斷的反饋意見中修正。最後,同樣以《制度的力量》一文中的故事作為結束:19世紀末20世紀初,撐桿跳高比賽。一個運動員慢悠悠來到橫桿下,把桿子插進沙中,順桿爬然後翻過。裁判覺得不合理,但當時規則沒有禁止。於是委員會緊急協商規定,撐桿跳必須助跑,然而該運動員跑到桿下,又如法炮製。委員會再次協商規定,運動員必須助跑,雙手握桿後不能沿桿再移動位置。這樣,規則才比較完善。誰知道以後有什麼聰明人會推動該規則的再次改變?!

行政效能建設的意義[1]

  在總結近年來地方政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理論層面分析,筆者認為,積極展開行政效能建設,可以實質性地推進行政現代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的進程。

  1.促進行政公平。

  公平是一定的行為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對某種處事機制的正面評價,對某種行為或行為準則的認同。行政公平反映了政府與社會、公民之間的本質關係,是維護政府合法性權威的真正基礎,是行政管理核心性的問題。行政公平是政府民主施政程度的一個檢測器,應該成為政府行為的自覺意識。行政公平更是社會、公民對政府行為的渴求與評判。政府與社會、公民是一種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一般而言,被管理者處於被動和弱勢的地位,公平施政是他們維護自身權益不受侵犯的內在要求。也正因為社會、公民是政府行為的實際承受者,歸根結底,他們是測量政府是否行政公平的最終評判者。通常我們說的順民心、得民意的“民心工程”,從政府角度看,反映了管理者以人民是否滿意,是否高興作為依歸的主觀意向;從社會、公民的角度看,反映了被管理者對公平施政的客觀評判。

  可以說,行政效能建設的目的指向就是要促進行政公平。效能建設體系中的端正服務態度、簡化辦事程式、規範辦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等一系列環節設計都是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讓社會和公民滿意。即使出現行政不當行為,行政相對人覺得有冤屈,效能建設體系中的行政申訴組織可以依照法律法規賦予的審查權、調查權和處理權,通過嚴肅的工作程式,採取積極的行政措施,公道辦事,伸張正義,還行政相對人一個公平。

  2.促進行政倫理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作重點在移向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建設的同時,十分重視文明建設,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在把精神文明建設引向深入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對精神文明的實質作進一步的揭示,可以通過各具特色的行業、職業規範,使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加落到實處。筆者認為,精神文明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通過許多具體的行為、狀態表現出來,但其核心是一種倫理道德,是一種嚮往文明進步的自覺意識,是一種對“應該如此”行為的理性責任感。

  對於當代中國政府公務員來說,精神文明的核心內容就是行政倫理、行政道德,集中表現為在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對“應該如此”的公共服務工作的行政責任感。行政效能建設是推進行政倫理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機制。這是因為,效能建設有所區別於效能監督和勤政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包含了促進觀念轉變,培育行政責任感這樣主動性、深層次的內容。此外,行政效能還有這樣一種間接的效用,由於公共管理職業的特殊性,公共管理行為方式在整個社會職業體系中起著強烈的示範影響作用,行政倫理、行政道德建設對於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對於社會風氣的不斷優化將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3.幫助營造良好的外向型行政環境。

  與學術界一般的看法有所區別,筆者認為,行政環境是個相對的概念。行政環境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通常所說的,各種影響行政主體行為的外在因素,即由外部向行政內部施加影響,是一種向內型的行政環境;另一種是指行政行為作為一種外在因素影響其他主體行為的狀態可稱為外向型行政環境。本文此後以後者作為論述對象。政府代表國家運用公共權力對社會進行方方面面的管理,政府行為作為一種環境因素影響其他主體行為當然是全方位的。提高行政效能,能夠幫助營造一種良性的外向型行政環境,能夠有效地促進其他主體的正向行為。

  我們以實踐中提出的一些問題為例來進行分析:其一是密切關係問題。密切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係是一句在報告、文章中經常可見的政治術語。其實,政府行為與公民行為是一種相互影響的客觀關係。影響關係的主動權掌握在政府手裡。政府作為一個外向型行政環境因素,把握著這種關係的走向。但體驗關係的主動權為公民所擁有,人民群眾會以政府行為的客觀效果來感受二者的親疏程度,這也就是俗話中所說的“百姓心中有桿稱”。提高行政效能,改變以往多少存在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狀態,實實在在地為民辦好事,多辦事,人民群眾自然會產生信任政府、擁護政府的由衷感受。其二是投資軟環境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行為的決策主體。經濟行為要受諸種外界,特別是行政環境因素的制約。企業把行政制度、行政程式、行政作風和行政效率等看作是相對於資金、設備、技術而言,影響其經濟行為的軟環境。如何理解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如何防止政府失靈,這是行政學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同時,在明確政府作用市場的前提下,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以服務市場經濟為導向,營造良性的外向型行政環境,促進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效能是真正的軟環境

  4.保證機構改革、人員分流的順利進行。

  1998年,伴隨著新一屆政府的誕生,建國以來力度最大的新一輪機構改革正式啟動。機構改革的實質在於權力、利益的重新配置,改革的真正難點在於人員分流。客觀地說,越是基層的改革、人員分流可供選擇的空間越小,改革的壓力越大。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機構改革,又要正視並且積極解決改革遇到的困難。按照中央部署,必須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周密部署,以改革的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做好人員定崗和分流工作。

  機構改革、人員分流目的是為了建立一支精幹的、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隊伍,從某種角度上說,行政效能是這次改革成功與否的標誌。同時,不失時機地展開行政效能建設又是這次改革順利進行的保障機制。筆者認為,借大潮涌動之際以行政效能狀況作為考核內容,形成一種人員出口的淘汰機制,“不敬業,就失業;不愛崗,就下崗”應該成為這次人員分流的一種重要設計。當然,這樣一種設計要遵循統一、客觀原則,要以規範的考核作為依據。這種機制不僅有助於人員順利分流,而且還有助於鞏固改革成果,有助於公務員素質和效能的提高。如何展開行政效能建設,這本身就是個系統工程。諸如行政體制的合理建構、行政組織的精幹配置以及行政許可權的科學界定等等都和行政效能密切聯繫。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行政效能建設最直觀、最具體的組成要素。

如何展開行政效能建設行政效能建設的意義[1]

  如何展開行政效能建設,這本身就是個系統工程。諸如行政體制的合理建構、行政組織的精幹配置以及行政許可權的科學界定等等都和行政效能密切聯繫。筆者認為,以下幾點是行政效能建設最直觀、最具體的組成要素。

  1.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行政責任感。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由我國的國家制度所規定的,是對政府與人民關係的最本質、最高層次的概括,是政府公務員職業道德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此外,在日常的教育中,我們還要註意從職業道德這個較為具體直觀的層面來把握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政府管理社會,政府同時又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政府公務員要明確自己從事的是服從於社會分工需要的一種職業。任何一種職業,為了自身的生存以及社會的共同發展都必須對社會承擔特定的職業責任,並用特定的職業道德加以調整和約束。政府公務員與公民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同時又是受惠者與納稅者的關係。前一對關係可以得出公務員有管理權力的結論,後一對關係可以得出公務員有服務責任的要求。公務員的職業責任是運用公共權力。提供公共物品和謀求公共利益。同時,社會、公民通過一定方式對公務員的公共服務給予回報,即通過納稅的方式為公務員提供職業保障。政府公務員與公民在整個社會職業體系中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係。筆者認為,我們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加強這種具體層面的職業道德體驗,不斷培育公務員的行政責任感和使命感,並逐漸升華為一種堅定的職業信念

  2.建構系統的行政責任制度。

  在行政管理實踐中,我們已經建立起一套工作制度,但這些制度,諸如會議制度、出差制度、請示彙報制度等主要還是機關內部的工作規範行政責任制度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可以直接面向社會。行政責任制度是使“應該如此”的責任意識付諸實踐的過程,是使行政責任得以連續穩定貫徹執行的約束機制。系統的行政責任制度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內容:

  • (1)公務員行為規範守則。這是從總體上明確公務員應該履行的義務、應該遵守的紀律以及相對應的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和行政責任。各地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總體守則,但一定要把握可操作性和責任明確這兩個要點。
  • (2)崗位責任制。這是一個傳統的項目,同時也是整個行政責任系統的基礎。按照職務、類別的分類,把公務員的職務、權力、責任和利益聯繫在一起的責任制度是促使公務員切實履行職責的基本機制。貫徹崗位責任制一定要和考核制、獎懲制聯手並用,通過考核的監督和獎懲的控制共同發生作用。
  • (3)第一責任人制度。不少行業都在推行第一責任人制,行政管理領域也應該積極推廣。這項制度實際上是崗位責任制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和深化,突出了公務員在運用公共權力進行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對其行為後果承擔的行政責任和法律責任問題。第一責任人制度要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公開進行確認。這樣,既體現出這項制度的嚴肅性,促使公務員忠於職守、審慎行事,也為將來可能出現的責任追究提供執法依據。
  • (4)連帶責任制。這是一種主要針對擔任領導職務公務員的責任制度。公務員發生重大行政不當行為或屢次發生行政不當行為,其直接領導應承擔一定的領導責任。通過這項制度,有利於加強行政內部制約機制,促進領導積極履行監督管理職能
  • (5)公示制。公開制度是監督制度的基礎,是民主行政的一項特征,同時也是一項具體的責任制度,將“應該如此”的事項公之於眾,表明政府有負責任的誠心,有接受監督的勇氣。凡不涉及國家秘密,與辦事相關的事項都應公開,以方便辦事、提高效率、便於監督。公示內容至少包括:執行的身份職責公示,公示辦事人員姓名、職務、崗位、職責,做到職責上牆、崗上掛牌、佩卡上崗;辦公制度公示,各機關應在所在地醒目處把辦事流程圖、科室分佈圖、辦事程式、辦事依據、辦事要求、辦事時限、辦事結果及本機關向社會承諾事項公佈上牆。
  • (6)服務承諾制。這是一種比公示制更積極主動、更有約束力的自我規範的責任制度。政府服務承諾有多方面內容,目前,它主要指在管理與人民群眾直接聯繫的有關事務中作出的保證。完善服務承諾制,需要有明確服務內容、標明服務程式、規定服務時限、端正服務態度、嚴格服務紀律和完善服務環境等多項考核指標。

  3.優化行政審批制度。

  建構行政責任制度可以落實到具體行政行為,優化行政審批制度側重講的是抽象行政行為。行政審批制度(或稱同意批准制度)是政府管理社會的一種基本管制性措施。現行的審批制度還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模式影響,不少職能部門存在著審批環節過多、審批程式過繁的現象。優化審批制度應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實質性內容,政府的審批行為要以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為導向。優化審批制度可以通過兩方面表現出來:其一是審批內容的優化。以市場經濟發展為導向,對政府的審批行為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儘可能地刪除那些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審批許可權,逐步將審批權下放給基層行政組織或移交社會中介組織。其二是審批程式的優化。對於規範的審批事項,設計一個合理科學的審批程式,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在前所述的公示制、承諾制中的一些程式性要求實際上也是優化審批程式的一種機制。此外,對於事關不同行政部門,但業務職責直接關聯且業務性強、辦事環節多的事項,應儘可能地集中辦公,以減少行政相對人的奔波周折,如實踐中推出的港口聯檢中心、外商投資審批一條龍等。對部門內審批環節較多,政策性和技術性較強的事項,可實行一個視窗統一承接,內部通過明確規定各個環節的辦事時限、責任人簽單等約束機制,實行一條龍服務,行政相對人按規定時限到指定視窗接單。

  4.建立專門的行政申訴機構。

  行政申訴是特定的組織依照法律或規章的要求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的申訴進行審查、調查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在整個效能建設體系中,行政申訴屬於後置性的部分,是對已經出現的官僚主義、低效無能、失職瀆職等侵犯相對人權益的行政失當行為的制約性措施。為了保證監督工作的有效進行,一般說來,專門的行政申訴機構應該擁有相銜接的審查權、調查權和處理權。審查是對行政相對人投訴的個案決定是否要受理以及是否處於受理與不受理的模糊區間,通過這個機制可以保證行政申訴有針對性、重點性地展開監督。調查是行政申訴過程比較帶有實質性的環節。富有權威的調查應該可以向它認為適當的人獲取任何資料、文件或物件;可傳召它認為能夠就調查行為提供資料的人。

  實踐中的行政申訴組織在處理權問題上有兩種作法:國外的行政申訴組織一般只具有間接處理權,即建議權。國內一些地方政府嘗試建立起來的行政申訴組織較多地運用(行政監察法)賦予的許可權,有一定的行政處分權。比較理想的行政申訴組織應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組織架構,相對獨立於它所監督的行政組織和人員。在體制轉軌一時還難以做到的情況下,就目前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還有待於完善的情況下,根據一些地方政府的經驗,筆者認為,一級政府領導,特別是行政主管的高度重視是行政申訴監督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一些地方政府形像地把它稱為“一把手工程”。在政府主官權力場效應作用下,某種程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狀態,使得行政申訴組織機構可以起到“位卑權重”的作用,解決一些比較棘手的行政失當問題。而政府主官抓“刀把”,也就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擺脫“老大難,老大難,老大出面就不難”所帶來的尷尬。

關於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思考

  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是指行政機關運用各種科學的管理手段、制度,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質量,保證黨委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又好又快地貫徹落實。目前,各地正在大力實施幹部“治庸計劃”,猛刮“責任風暴”,努力打造有限政府責任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掀起了新一輪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熱潮,讓不少幹部感到了行政責任的壓力。如何內提效能,外樹形象,打造幹部全面參與、素質全面提升、工作全面覆蓋的“全面效能”,使機關行政效能建設走上常態化,值得思考:

  (一)觸及靈魂,強化三種意識,打牢思想基礎

  機關效能建設目標在“效”,功夫在“能”,核心在“人”。只有從思想深處入手,強化主體客戶意識、責任意識、效率意識,才能做到“用職能去管理、用機制去完善、用人格去影響”,推進工作優質、高效落實:

  一是強化客戶意識。服務型政府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政府根據公眾的意願和要求給公眾提供服務。與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相似的國外“新公共管理運動”,最大特點就是在行政改革實踐中廣泛引進企業管理方法,並用企業管理理念來重構公共部門組織文化。在理念上,以客戶為中心或導向,把社會公眾或者前來辦事的人員視為政府的“客戶”,認為公共組織應以“客戶”滿意為標準,強調政府有求必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對機關工作人員的根本要求。中國國情不同,雖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但可以借鑒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強化工作人員的百姓就是“客戶”意識,堅持客戶就是“上帝”的理念,實行服務承諾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合理需求,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客戶”提供高效、優質服務,著力構建服務型政府。

  二是強化責任意識。責任重於泰山。責任是一種義務,是一種使命,是推動事業發展的原動力。“在其位、謀其政”,說的是一種本分、一種責任。自古以來,受人俸祿,為人謀事,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做人最起碼的責任。現時亦然,領取政府發的薪水,就必須為這個國家的主體——廣大人民群眾辦實事、謀福祉。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忠於職守、勤奮敬業的履行職責,是最基本要求,也是有效開發能力、拓展能力的前提和必須。機關工作人員要切實增強責任意識,常掂量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愛崗敬業,在其位謀其政,履其職盡其責;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對待自己的工作,在崗位上、在責任中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勇於幹事,敢於擔當,不能不謀其政、不在狀態、敷衍塞責、逃避責任;要責權統一,盡職盡責,不能遇到權力往裡攬,遇到責任往外推;在崗一日,盡責一天,不能在位時不盡責、離任後亂指責。“政如農功,日夜思之。”對待自己的職責,要一日三省,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敢於負責的人,著力打造責任政府;

  三是強化效率意識。機關工作的效率影響和決定著一個單位的運轉速度。機關工作的性質和特點本身就要求機關工作人員應具備“事不隔夜、案無積捲”的工作作風。有句古訓叫“今日事今日畢。”機關幹部應該且必須努力適應現代社會高效率、快節奏的工作步伐,在和諧、規範、創新、落實、互動中求效率。對一個部門和單位來講,要深化工作流程改革,建立和完善快節奏、高效率的組織工作運轉機制,認真解決“資源分割、職能交叉、溝通不暢、協調困難”等影響行政效能的主要瓶頸,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實行集中行政審批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推行電子政務等。對機關工作人員來講,要切實增強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著力培養超前思考的主動性、發現問題的敏銳性、研究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履行崗位職責的政治素質與專業技能,著力解決在執行上“頂”、在辦事上“拖”、在執法上“濫”、辦公手段陳舊等低效率問題,做到安排的工作立即辦、重要的工作優先辦、複雜的工作穩妥辦、困難的工作設法辦、瑣碎的工作抽空辦、份內的工作自覺辦、想到的工作主動辦、所有的工作認真辦,全力打造高效政府。

  (二)註重根本,增強三種能力,提高建設本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效能建設,“效”是“能”的推進力量,“能”是“效”的基礎條件,抓“效”必先提“能”:

  一是增強執行能力。執政之道,關鍵在於落實。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決策再好、思路再新、制度再嚴,工作也難以高效率完成。執行力就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是把握規律、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是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狠抓落實、堅決完成任務的能力。它體現為一種深謀遠慮、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一種堅定不移、捍衛信念態度,一種雷厲風行、快速行動的做事風格。當然,執行力並非否定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而是要求“能走正步、會踱方步”。“能走正步”,就是堅定不移地將上級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基層,確保不打折扣、不失真、不變相地執行,這是基礎、前提和基本要求。“會踱方步”,就是在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的方針政策時能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靈活地、有創造性地加以貫徹落實,這是工作方法、工作能力和工作創新。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應努力提高認知和分折能力,能走正步、會踱方步,變“機械型”執行為“創新型”執行,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目標同向、步調一致;大力倡導立說立行、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堅決反對“執而不謀、謀而不行、行而無力、力而無果”的行為,以殫精竭慮、全然忘我的精神境界,孜孜以求、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乾就乾好、爭創一流的工作標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志,實行課題式設計、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實行項目式管理、增強工作的績效性,實行工程式推進、提高工作的系統性,實行台賬式督查、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實現工作效率最高化、效能最佳化、成果最大化;

  二是增強服務能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僅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人民政府的性質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服務能力的高低、服務質量的好壞,是判斷行政管理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標準。增強機關及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力,對於推進機關行政效能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意義重大。行政機關及工作人員要堅持服務為本的理念,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促進公民的權利實現為要務,為公民參與、訴願和救濟提供必要的途徑,推進有心服務、有能力服務和有效服務三者的統一。從行政機關來講,積極深化行政體制的配套改革,創新“責權一致、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機制,規範政府行為,改革服務程式、手段、方法,減少、集中、並聯、規範行政審批,再造政務服務流程,降低行政成本,加強政務服務中心建設,延伸服務職能,搭建服務群眾平臺,形成科學、規範、高效、透明的運轉體系。對工作人員個人而言,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領導就是服務、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積極轉變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堅持群眾路線,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切實增強履行崗位職責的本領、服務發展的本領、依法行政的本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和統籌協調能力,切實解決一些機關幹部“知識恐慌”、“本領缺失”和“不能為”的問題。在工作中,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管理體系,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式,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三是增強監督能力。監督是一劑良藥。行為的規範、權力的正確行使,必須通過強有力的監督予以制約和規範。實踐證明,建立健全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監督運行機制,增強監督能力,是促進機關工作效能提高的有效措施。要抓住權力運行的重要環節和關鍵部位,加強對行政效能建設重點部位的監督,加強對領導幹部工作執行情況的督促檢查,加強對與各級領導幹部作風密切相關的關鍵環節的監督,強化對各級幹部執行力的跟蹤考核和問效;整合監督資源,設立效能監督機構,把自上而下的監督與自下而上的監督、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專門監督與幹部之間相互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完善專兼職監督隊伍,建立健全政務信息公開發佈、考評追究等保證權力陽光運行的配套制度,扎實開展行風、政風民主評議工作,打造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機關形象;健全效能投訴網路,完善效能投訴受理機制,推進建立電子監察監控系統,開闢網上監督渠道,發展“網上監察”,逐步實現線上申請受理、狀態查詢和結果反饋,做到投訴有門、辦理有效,有訴必查、查明必處;鞏固和強化各項監督聯動機制,強化機關與基層聯動機制,推進機關作風與政風、行風的聯動,加強作風建設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和資源共用,緊緊抓住“不落實的事”,嚴肅查處“不落實的人”,形成推進行政效能建設的強大合力。

  (三)把握關鍵,突出三大主題,註重建設成果

  機關行政效能建設,不是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要堅持以績效為本,突出轉變作風、改善民生、推進發展三大主題,註重建設成果,機關行政建設才具有不竭的動力:

  一是大力轉變作風。機關作風是機關效能的外在表現,機關效能的提高必須體現在作風轉變上。目前,作風問題已成為影響機關效能和黨政形象的突出問題,推進作風轉變已成為行政效能的一大重點。加強作風轉變,機關是關鍵,幹部是重點,要堅持教育、制度、監督、自律並重,採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辦法,教育引導幹部牢固樹立“清簡務本、行必責實”的工作作風,圍繞凈化環境、促進發展的主題,抓好行政效能制度體系建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轉變幹部作風、提高幹部素質這四個重點,做到“言必責實、行必責實、功必責實”。一方面,大力推進領導作風轉變。認真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規範民主決策和議事程式,推行重大問題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建設項目安排、大額資金使用等票決制,防止決策失誤、權力失控和群眾利益受損等問題發生;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推行“一線工作法”,增強領導力,強化執行力,提升工作效力,自覺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承受程度統一起來,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堅決防止“假、大、空”貽誤事業、貽誤發展;進一步精文簡會,精簡會議和文件,增強會議和文件的針對性、實效性,降低行政成本。另一方面,著力轉變幹部作風。教育引導幹部破除官本位思想,強化執政為民理念,發揚“特別講大局、特別講付出、特別講實幹、特別講紀律”的精神,帶頭乾、帶領乾、帶動乾,認真履職盡責,努力為企業、為基層、為社會、為人民群眾服好務,既要杜絕態度生、冷、蠻、橫的現象,又要剋服態度好不辦事、推諉扯皮等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現象,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真正做到身入基層、心系一線,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公平公正、高效務實的工作團隊

  二是大力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和當前擴大內需的客觀需要。在機關行政效能建設中,堅持改善民生主題,深化“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理念,切實履行“解決民生、落實民權、維護民利”的職責,以解決就業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義務教育、貧富差距、物價上漲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在保障吃穿住行、柴米油鹽等“物質民生”的同時,著力改善上學、就醫、文化等“非物質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擴大公共服務、理順分配關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完善社會管理,重點實施好“五大工程”:實施就業與再就業工程,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就業崗位,營造創業環境,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政策,實現人人有就業;實施勞動者權益保障工程,嚴格最低工資保障制,強化勞動保障監察,加大仲裁維權力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實現勞有所得;實施教育公平工程,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加大對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實現學有所教;實施社會保障工程,提高農村合作醫療和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探索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加大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實現人人有保障;實施困難群眾幫扶工程,逐步建立以制度性救助為基礎、以專項救助為重點、以應急性救助為輔助、以配套性救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和由政府倡導、社會參與、慈善互助、結對幫扶等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互助機制。堅持“借專家的智力,應對決策難題;借市場的引力,應對投資難題;借愛民的動力,應對群眾難題”的原則,處理好經濟發展好與快、發展動力內與外、發展近期利益與遠期利益、制定政策對待富與貧四種關係,縮小收入差距,推進共同富裕;

  三是大力推進發展。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展是解決諸多矛盾的有效途徑,只有發展了,改善民生、解決民生問題才有保障。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轉變幹部作風,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標在於推進發展、促進城鄉統籌、實現共同富裕。目前,機關行政效能已成為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哪個地方在機關行政效能上狠下功夫,那個地方就能提供一流的服務,營造一流的環境,就能在區域競爭格局中贏得先機、掌握主動。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堅持“推動科學發展”這一主題,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名片的思想,強化誠信意識、服務意識、發展意識、法制意識,努力營造優質的為政環境、投資環境、治安環境、輿論環境,凝聚人才、項目、資金、優惠政策等發展要素,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堅持“好”字優先,強化“無農不穩、不工不富、無商不活”的思想,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新型工業、商貿流通現代服務業,推動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堅持城鄉統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改造農業,縮小農村,減少農民,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推進城鎮化,建設新農村,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提升發展水平,把著力點轉到調整結構、促進協調發展、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推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向依靠三大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堅持改革開放,完善市場體系所有制結構,深化財稅、金融、投資等重點領域改革,採取積極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增加投資,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四)與時俱進,創新三大機制,構築長效保障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加強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套可行的制度保障體系。只有工作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形,固化於制,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才能常態化:

  一是創新幹部管理機制。創新“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幹部管理機制,打造一支能幹事、敢幹事、乾成事的幹部隊伍,是提高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迫切需要。在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下,進一步建立健全實用、高效的幹部管理機制和公開、公平的選拔任用機制,創新充滿活力的幹部配置機制和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營造成就幹部的發展空間,創造人盡其能的工作環境,留住能幹事、敢幹事、乾成事的人才;開闢引入政策上的“綠色通道”,建立獎勵機制,鋪設成長平臺,吸引幹部;識人所長,給足空間,授之以實,用好幹部。樹立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堅持現代管理方法,追求管理的效率和民主,推行分類、合約管理,推進從以“事”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從“獨斷式”、“監督式”管理到“參與式”、“激勵式”管理,推進“人人有事做”向“人人兢兢業業做事”到“人人高興地做事”轉變,發揮每個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管理上的質的飛躍,全面提高機關核心競爭力。借鑒企業管理方式,引入競爭機制,運用“扁平化管理模式,暢通信息流通渠道,推進幹部理性化管理,解決層次重疊、中梗阻、運轉效率低下等弊端,推進機關高效運轉;

  二是創新績效考評機制。績效考評是推進機關行政效能建設的重要環節。機關行政效能的高低、幹部工作成效的好壞、群眾對機關工作的滿意程度,主要是通過績效考評來反映的,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是提高機關工作效能、打造高效政府的現實需要。實踐表明,創新績效考評辦法,全面考準考實政(業)績,是提高機關行政效能的成功之道。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公開公正、定性考評定量考評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擴大考評主體,加強考評隊伍建設,擴大民意調查成分,健全社會評價體系,構建科學規範的評價主體體系,在“誰來考”上求突破。進一步轉變考評觀念,按精準化、具體化、數字化的原則,互動、科學地制定考評指標,分層量化權重分值,做到看數字又不唯數字,既有“規定動作”又有“自選動作,在“考什麼”上求突破。進一步健全考評程式,轉變考評方式、組織形式、考評方法、考評取向,變封閉考為開放考,變臨時考為專業考,變單一考為綜合考,變剛性考為靈活考,在“怎樣考”上求突破。進一步用好考評結果,按照“規則在先”的原則,制定了考評結果運用的剛性規則,將績效考評結果有效地運用於幹部選拔任用、升降去留、教育培訓、監督管理的全過程,在“怎麼用”上求突破,提高工作效能,推進工作落實;

  三是創新責任追究機制。推行行政問責制,目的是強化行政責任制,促使行政領導恪盡職守、嚴格依法行政,儘量減少和避免行政過錯,確保政令暢通,提高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時下,“風暴式”問責體現的是一種“寬猛相濟”的人治原則,讓不少官員感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責任壓力,雖然有一定成效,卻也顯現出一些弊端。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效的問責制度,做到準確、公平的問責,才能最大限度地讓權力執掌者有職有責、任職負責、失職問責成為一種常態。依據現代責任政治的理念,權力與責任相對應是明晰問責的基本原則,按照法治的原則,遵循程式正義的要求,著力推進黨政不分的政治體制改革,解決黨委領導與政府擔責的矛盾,推進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領導體制改革,解決集體決策與個人擔責的矛盾。以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製為核心,抓住問責事項根本,做到問事必問人、問人必問責、問責問到底,縮小問責面,擴大教育面,認真解決責任主體不明確、重行政問責輕法律問責、重內部問責輕外部問責、重執行問責輕決策問責、重事故問責輕日常問責、重應對問責輕預防問責、重形式問責輕結果問責等問題。進一步理順職責許可權分工,規範行政問責的規則和程式,推進問責主體多元化,擴大和規範問責的領域內容,疏通問責通道,創新行政懲戒手段,明確問責的後續效力以及被問責官員“復出”的條件和程式,加強與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協和民主黨派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密切配合,使“同體問責”與“異體問責”有機結合,形成行政問責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 1.0 1.1 卓越.論行政效能建設.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3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行政效能建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