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業工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再就業工程是一個特殊的就業問題,是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勞動者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綜合運用政策扶持和各種就業服務手段,實行企業安置、個人自謀職業和社會幫助安置相結合,努力幫助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和企業富餘人員實現再就業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從國際角度觀察,經濟轉型國家都出現了勞動就業參與率和就業增長率大幅度下降以及失業率大幅度上升的“轉軌失業”狀況。再就業工程的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即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和企業富餘人員。擴大再就業的4項措施:
1.積極完善和落實促進再就業的扶持政策。
2.鼓勵服務型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
3.對就業困難對象實行再就業援助。
再就業工程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利益得到充分重視和保護的制度特征,它不僅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經濟工作,也是一項意義十分重大的政治工作。
首先,再就業工程有利於我國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統一、競爭、開放、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是生產要素市場最重要一環。由於長期計劃就業體制的影響,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發育嚴重滯後,市場主體不到位,就業信息發佈、傳導及其對勞動力流動和資源配置的影響很有限,市場在勞動力資像配置過程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撅配置效率低下。再就業工程適應轉軌時期的需要,採取一種既不同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手段統包統配、也不同於市場經濟體制下勞動力市場自主調節的應急性和過渡性措施和手段,為失業、下崗人員提供就業指導、就業咨詢、職業培訓,培育勞動力市場主體,溝通供求信息,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促進勞動力流動,最終為實現企業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和再就業走向市場,建立國家政策指導下的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新機制奠定基礎。
其次,再就業工程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在要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客觀要求勞動力資像在不同行業和部門之間流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勞動要素的專用性不斷加強,新興產業和擴張部門對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要求、專有技能要求不斷提高,職業培訓對勞動力就業、崗位轉換的意義越來越大。由於人力資本投資和職業培訓收益期較長,目前市場自發調節機制尚未到位,再就業工程通過政府投入一定資金,針對結構性失業和下崗人員舉辦各種形式的就業培訓、創業培訓,進行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和職業技能教育,有利於提高勞動者轉崗適應能力,消除勞動力跨部門、跨行業流動障礙,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
最後,再就業工程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客觀要求。由於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力統包統配形成了企業內部龐大數量的冗員,嚴重地制約了企業活力發揮和經濟效益提高。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客觀要求解放人的生產要素,落實企業用工自主權,把企業內部天量畜餘人員分流、釋放,實現隱性失業社會化和顯性化,真正做到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缺乏安全網路的特定歷史時期,實施再就業工程,組建各級、各類再就業服務中心或類似機構,對企業數量龐大的富餘人員實行“托管”,既解決了企業富餘人員社會化、顯性化問題,又避免了大量失業、下崗人員直接衝擊社會的巨大壓力。
儘管日本經濟連續十多年低迷,但由於日本政府十分重視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許多失業者得到了比較適合的安置,失業率依然控制在5%左右,在發達國家中屬於最低的。正常情況下,設立個體企業至少需要300萬日元的註冊資金,為了鼓勵失業人員創辦企業,日本經濟產業省和法務省決定修改“商法”,允許設立1日元資金的公司,但1日元公司成立後必須在5年之內逐步註資達到法定的資本金。2002年日本政府還撥出971億日元的資金,用於健全勞動市場機制,提高就業中介機構效率和各種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