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新制度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目錄

什麼是新制度經濟學

  所謂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說,就是用主流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經濟學。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初具規模,已形成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委托—代理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新經濟史學等幾個支流。

  新制度經濟學派是在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經濟學對經濟現象喪失解釋力之後興起的。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新制度經濟學產生的標誌

  新制度經濟學產生的標誌:1937年科斯的論文——《企業的性質》發表 。

新制度經濟學興起的原因

  新制度經濟學興起的原因:

  1. 放寬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假設 ,增強瞭解釋力;

  2.現實經濟發展的需要(凱恩斯理論破產、轉型國家的需求)。

經濟學分支學科
部門經濟學
比較經濟學
保險學
不確定性經濟學
保險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
財政學
產權經濟學
畜牧業經濟學
傳媒經濟學
供應鏈物流學
第三方物流學
燈塔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服務經濟學
非生產領域經濟學
分銷物流學
風險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房地產經濟學
非稀缺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規模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公司金融學
工程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
工業經濟學
國土經濟學
國防經濟學
規範經濟學
國際統計學
過剩經濟學
國際金融學
公共管理學
巨集觀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
後勤學
混沌經濟學
護理經濟學
巨集觀信息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結構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
經營經濟學
經濟動力學
公共財政學
計劃經濟學
經濟預測學
基本建設經濟學
激進派經濟學
金融學
金融工程學
實驗金融學
金融市場學
經濟控制論
價格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
建築經濟學
金融經濟學
經濟倫理學
近代統計學
經濟地理學
經濟社會學
家庭經濟學
軍事經濟學
經濟政策學
家政經濟學
科學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空間經濟計量學
快樂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開發經濟學
會計公共關係學
理論經濟學
旅游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勞務經濟學
流通經濟學
林業經濟學
勞權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
民生經濟學
民族經濟學
描述統計學
農村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
能源經濟學
農業生產經濟學
新經濟地理學
品牌生態學
品牌經濟學
品牌學
區域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企業物流學
企業經濟學
契約經濟學
歧視經濟學
氣象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人事管理經濟學
生產力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實驗經濟學
神經元經濟學
商品運輸學
商業經濟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生物經濟學
商品學
數理統計學
水利經濟學
商業地理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
推斷統計學
統計學
土地經濟學
圖書館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
衛生經濟學
物流管理學
物流學
物流技術學
物流會計學
物流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
物資經濟學
污染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
心理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現代物流學
憲政經濟學
行為金融學
現代金融學
心理統計學
新貨幣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信息系統經濟學
運輸經濟學
演化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郵電通信經濟學
漁業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
中觀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電子商務物流學
資源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
知識產品經濟學
轉軌經濟學
綜觀經濟學
自然資源經濟學
質量經濟學
自然災害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
[編輯]

新制度經濟學興起的表現

  1.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貢獻的學者(以下人員均獲諾貝爾獎)主要有:

  2.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多數在從事制度經濟方面的研究。

  代表人物張五常,他也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現任香港大學教授、經濟金融學院院長。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獲博士學位。曾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是第一位獲此職位的美國本土之外的學者。 1969年以名為《佃農理論——引證於中國的農業及臺灣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論文轟動西方經濟學界。1991年作為唯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而被邀請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

新經濟制度學的代表人物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納德·科斯、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以及阿曼·阿爾欽哈羅德·德姆塞茨張五常約拉·巴澤爾奧利弗·威廉姆森波斯納等。其中科斯被公認為該學派的領袖人物。科斯於1937年發表《企業的性質》一文,首次提出了或許是當代經濟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交易費用”概念,並用交易費用的思想解釋了企業的存在、企業的本質、企業的規模和企業的邊界,建立了現代企業理論。1960年,他發表了《社會成本問題》一文,用交易費用和產權解釋了外部性問題,得出了現在廣為流傳的“科斯定理”。這兩篇文章奠定了他經濟學大師的地位,也開創了當代的新制度經濟學

  當代產權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爾欽,從另一思路得出了與科斯定理相同的結論:在產權界定不清時,租值將會出現消散。他先後發表了《不確定性、生物進化和經濟理論》、《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與德姆塞茨合著)、《產權的一些經濟原理》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了當代產權經濟學的主要思想,奠定了產權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沿著科斯和阿爾欽的思路,華人經濟學家張五常先後發表了《佃農理論》、《合約的結構與非專有資源理論》、《企業的合約本質》等文章,進一步闡述了交易成本產權理論,奠定了當代合約經濟學(Contract Economics)的理論基礎。

  同樣是沿著科斯的交易成本思想,道格拉斯·諾斯發表了《16001850年海洋運輸生產率變化的原因》(1968)、《西方世界的興起》(1973)、《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1981)、《制度變遷與美國的經濟增長》(1971)、《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1990)等一系列論著,用制度經濟學的觀點重新解釋歷史,形成了制度變遷理論或新經濟史(New Economm History)和國家理論。

  沿著科斯的企業理論,威廉姆森等人進一步對企業的內部組織、交易成本的具體內容作了開拓性研究,建立了所謂的科層(Hierarchies)組織理論,實際上是將企業理論推向縱深。奧利弗·威廉姆森被譽為重新發現“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於他的宣傳功勞,才使科斯的交易費用學說成為現代經濟學中異軍突起的一派,並匯聚了包括組織理論、法學、經濟學在內的大量學科交叉和學術創新,逐步發展成當代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新制度經濟學”就是威廉姆森對這一新分支的命名。威廉姆森的主要論著有《市場與科層制度:分析與反托拉斯含義》(1975)、《交易費用經濟學:合約關係的治理》(1979)、《資本主義經濟制度》(1985)等。

  法官波斯納等人對法律制度進行經濟分析,說明法律制度和法庭判決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形成了所謂的法律經濟學法和經濟學(Law and Economics)。波斯納的主要著作是1972年出版的《法律的經濟分析》。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可用圖1來表示。

  從圖l可以看出,交易費用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基石和理論生長點,其他理論都可以看成是這一理論的拓展或自然延伸。具體來說,其邏輯關係是:因為存在交易費用,所以產權的界定、執行和保護就非常重要,產權經濟學也就由此而生;同樣因為存在交易費用,合約形式的選擇對資源配置效率極其關鍵,合約選擇問題也就進入經濟研究的視野;不同的合約選擇又導致了不同的經濟組織,其中國家、企業和市場是三種具有代表性的組織,它們都可以解決經濟問題,但在不同的約束條件下,選擇不同的組織具有使交易費用最小化的作用。最後,法律規定和法庭判決也只有在交易費用大於零的情況下才起作用,並且本身也具有降低交易費用的效果。因此,圍繞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理論體系。

  除了交易費用的中心作用以外,其餘理論的邏輯關係也一目瞭然:產權的界定和執行,為交易提供了基礎,而交易造成了合約選擇的問題;合約的不同選擇形成了不同的經濟組織;經濟組織的具體形式可分為三類:市場、企業與國家;最後是規範經濟組織和經濟活動法律體系如何實現成本最小化的問題。

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包括四個基本理論:   

  (一)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二)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係,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係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係。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里,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複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三)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係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四)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註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衝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新制度經濟學關於人的行為假定

  (一)新制度經濟學關於人的行為的三個假定

  1.人類行為動機是雙重的,一方面人們追求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們又追求非財富最大化。(人們往往在財富與非財富之間進行權衡,尋找均衡點,實現非財富價值不能總以犧牲個人財富為代價。)

  非財富最大化行為:利他主義、意識形態、自願負擔等,非財富最大化往往具有集體主義行為偏好。

  個人非財富最大化行為的四種動力:

  • 愛、團結和其他利他主義思想,在家庭、小部族和朋友之類的小群體起作用;
  • 受到脅迫和威脅;
  • 預期為別人做事可以產生對自己有利的副效應;
  • 心理上得到滿足或至少良心不受責備。

  2.人與環境的關係,即有限理性。(人不能對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確的反映)。

  原因:

  一方面,環境複雜,參與者眾多,信息不完全,不確定性因素多,行業太多,分工太細。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夠,信息太多和太少一樣不理想。如到書店買書,考試劃範圍等,信息太多反而累人,關鍵是要有用的信息。

  “信息悖論”:信息搜尋不可能達到最佳狀態,因為在搜尋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價值

  信息不僅是不完全的,還是不對稱的。又分兩種情況: 一是事前不對稱 ,如買房、看電影等。二是事後不對稱 ,如保險公司投保人的關係,醫生和病人的關係,許多買賣關係等 。又如:二手車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網上銷售、國有企業虧損等。

  另一方面人對環境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所不知。

  3.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即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為自己謀求更大利益的行為傾向。

  人的機會主義的二重性 :

  • 與冒險、尋找機遇、創新聯繫,對立面是保持現狀;
  • 把成本、費用轉嫁給他人,損人利己。

  (二)制度、規則與人

交易費用概念的一般化

  (一)交易費用的含義

  1.科斯之前的交易費用理論

  (舊制度學派人物)康芒斯把“交易”和“生產”的概念相對應。按他的劃分:“生產”活動是人對自然的活動,“交易”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二者共同構成人類的全部經濟活動。

  康芒斯將“交易”分為三種類型:買賣活動,經理對工人的管理,國家對居民的徵稅等。

  • 買賣的交易,即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市場);
  • 管理的交易,即上下之間的交換關係(企業上下層之間的交換關係);
  • 限額的交易,即主要指政府對個人的關係。

   2.科斯對交易費用的“發現”

  交易費用的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企業的性質》中提出的,他認為市場和企業是不同的交易機制,但該文沒有直接提出這個概念。這個概念由威廉姆森提出的。

  按照科斯自己的敘述:“我覺察到利用價格機制是有費用的。必須去發現價格是什麼。要進行談判、起草合同、檢查貨物、作出安排解決爭議等等。這些費用被稱為交易費用。”

  3.威廉姆森對交易費用的發展

  他將交易費用分為兩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費用,即為簽訂契約、規定交易雙方的權利、責任等所花費的費用;二是簽訂契約後,為解決契約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從改變條款到退出契約所花費的費用。

  例如:餐卡比現金方便;手機維修的時間和精力;居民購物捨近求遠;開書店要經過工商、稅務、公安、文化局部門批准。股票買賣的佣金印花稅過戶費等。學生找工作的履歷表費、電話、郵寄費、交通、住宿、面試的時間,精力等。

  (二)交易費用存在的原因與交易費用的計量

  1.交易費用存在的原因

  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存在取決於三個因素: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機會主義以及資產的專用性。若以上三因素不同時存在,交易費用就不會存在。

  資產專用性:指資源在用於特定用途之後,很難再移作他用的性質。

  從深層次看,交易費用的存在與人的本性有關。威廉姆森認為,人的本性直接影響了市場的效率。

  要瞭解產品的性質、價格,防盜,防騙…

  • 從商品屬性看:假鈔、假藥、假手錶、假文憑、假廣告、假報表、假防偽標識、假驗鈔機…
  • 從行為屬性看:假唱、假球、假乞丐、假彩票、剽竊、舞弊、灌水的工程、空殼的“資產重組”、虛報的區域政績…

  2.交易費用的度量

  (三)交易費用範式

  所謂範式,就是指在某一學科內被人們所共同接受、使用並作為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的一套概念體系和分析方法。

  1.交易費用範式的形成。

  企業起源的原因?既然經濟個體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生產合作,為什麼還要存在企業?是什麼決定了企業的規模?——為瞭解釋這個問題,科斯提出了“交易費用”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無疑已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石之一。

  2.影響交易種類和交易費用大小的有三個維度,即交易發生的頻率、不確定性和資產的專用性。 (威廉姆森)    一般來說,多次發生的交易較之一次發生的交易更需要經濟組織來保障;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得應變的連續性決策具有重要意義;而當資產專用程度加深時,出於追索契約保障的需要,縱身一體化才會出現,它更能體現出企業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

  3.交易費用範式理論在企業中的應用

  企業存在的原因是什麼?

  為了節約交易費用,即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費用替代較高的市場交易費用。企業的規模被決定於企業內交易的邊際費用等於市場交易的邊際費用或等於其他企業的內部交易的邊際費用的那一點上。

  例如:浙江台州摩托車企業分包制、汽車企業輪胎分包與否、快餐店與家庭主婦的相互替代、農村生產隊、國企像大工廠、房地產代理商或中介機構、婚姻介紹所、職業介紹所保險中介等。

  4.交易費用理論的不足(別人對科斯的批評)

  交易費用理論的不足:科斯把節約交易費用看作是企業存在的唯一原因,完全忽視了企業組織在發揮協作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基本作用。

  例如:有些生產單個人無法進行,既使是最簡單的針、鉛筆的生產。因此,企業的存在不是用交易費用理論完全可以解釋的。

  5.交易費用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科斯定理

  (1)科斯定理

  • 科斯第一定理:若交易費用為零,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配置。
  •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不同的權利界定,會帶來不同效率的資源配置。
  • 科斯第三定理產權制度的供給是人們進行交易、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

  (2)科斯定理的案例舉例

  • 案例1:糖果製造商與鄰裡的醫生噪音干擾的問題
  • 案例2:啤酒生產商與鄰裡新鮮空氣的問題
  • 案例3:工廠冒煙和附近的居民的生活問題
  • 案例4:美國無線電廣播頻率使用問題

  (3)科斯定理的分析及結論

  科斯對庇古的稅收或補貼觀點進行了批評,提倡允許合法防礙。分析:當A損害B時,到底是阻止A的行為來保護B,還是作出另外的選擇?

  正確的思考途徑:是A是不是有權利損害B,或者B是不是有權利得到賠償。

  結論:只有得大於失的行為才是人們所追求的。在設計和選擇社會格局時,我們應該考慮總的效果,這就是我們(科斯)所提倡的方法的改變。

  (4)交易成本不為零和產權界定的重要性

  • 現實的世界是交易成本不為零的世界
  • 產權制度的形成有利於減少交易成本

  (5)權利束和產權的弱化(或所有權殘缺

  • 權利束:對財產的權利有很多,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這一系列的權利被稱為權利束。  
  • 產權的弱化:如果政府對獨占權進行一定的限制,我們習慣地把這些限制稱為產權的弱化。

  例如:政府規定產品價格上限,又如只被允許在2米的財產線內建柵欄,政府對建築物高度的限制等。

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科斯,“當代制度經濟學應該從人的實際出發來研究人,實際的人在由現實制度所賦予的制約條件中活動。”

  諾思,“制度經濟學的目標是研究制度演進背景下,人們如何在現實世界中作出決定和這些決定又如何改變世界。”

  他們的共同點:強調研究人、制度與經濟活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簡單的講,新制度經濟學就是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經濟學。

  正統經濟理論的三大柱石是:天賦要素、技術、偏好。

  制度是經濟理論的第四大柱石。

新制度經濟學的流派淵源關係

  (一)新制度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的關係

  新制度經濟學具有超凡解釋力的原因:放寬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假設。具有更強的解釋力。新制度經濟學引入制度因素分析修正了新古典的缺陷,但其理論研究的立足點、出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新古典經濟學。諾思說,新制度經濟學保持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稀缺和競爭等理論,修正了理性的假設,引入的時間維。

  (二)新制度經濟學與近代制度經濟學的關係

  共同點:都強調製度的重要性,都對新古典經濟學忽略制度的非中性以及過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滿。

  不同點:新制度經濟學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修正和發展。以實際的人出發來研究人,強調研究人、制度和經濟活動三者間的相互關係 。舊制度經濟學儘管對古典經濟理論不滿意,但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三)馬克思的制度分析與新制度經濟學的關係

  馬克思分析了技術變遷和制度變遷間的關係,認為技術變遷決定製度(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諾思認為是制度變遷而不是技術變遷決定經濟增長。

  諾思對馬克思評價很高,“馬克思的分析力量在於強調了結構變遷和社會生產潛力與產權結構間的矛盾。”(新古典經濟分析櫃架遺漏的東西: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

新制度經濟學與價格理論的總體比較

  埃格森(1990)認為,新古典價格理論對分散化(Decentralized)市場交換和生產的根本性質提出了一些極有價值的見解,同時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分析工具,使我們能夠推測均衡結果怎樣受到單個決策者所面臨的約束條件的變化的影響,如當收入變化或價格變化時,消費者的均衡如何變化,當價格變化時,生產者的產量如何變化等。但用這種理論來解釋現實世界時,人們可以發現,這種價格理論忽略了一系列重要的東西,包括:

  第一,不同的社會規則(產權)和經濟組織怎樣影響行為資源配置和均衡結果?

  第二,即使在相同的法律框架下,為什麼不同類型的經濟活動具有不同的經濟組織形式?如工業生產採用公司制農業生產採用家庭經營,即使在工業生產內部,也有獨資合資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更一般地說,用於組織生產和交換的各種合約安排和經濟邏輯是什麼?

  第三,支配生產和交換的根本社會與政治規則背後的經濟邏輯是什麼?這些規則怎樣變化?

  對於這些方面的問題,傳統新古典價格理論幾乎沒有進行什麼研究,因而當制度成為一種變數而影響經濟行為時,新古典經濟學就變得束手無策。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大量的新古典經濟學家開始關心經濟組織的結構,新的研究思路開始出現。這種研究思路試圖在保留傳統思路的所有主要因素——穩定的偏好、理性選擇模型和均衡——的前提下,引入交易費用信息成本產權安排等約束條件,這種新的研究思路就是新制度經濟學,故新制度經濟學並沒有改變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

  儘管新制度經濟學目前還處於一種探索階段,其內部並不統一,一些定義和術語尚未得到公認,數學模型的運用還不那麼顯著,但已呈現四個方面的共同特點:

  第一,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明確地嘗試建立關於規則和合約的約束條件的模型,建立新古典經濟學當做基準的理想產權結構模型。

  第二,放棄了完全信息和無成本交易的新古典假定,考察了正交易費用的含義。

  第三,放棄了任何商品服務只有數量和價格兩重屬性的假定,考察了經濟組織的含義。

  第四,新制度經濟學從許多不屬於該學派的經濟學中獲得養分,如斯蒂格勒信息經濟學規制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加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等。

新經濟制度學與舊制度經濟學的對比

  科斯就曾尖銳地指出美國的制度主義是一個沉悶的話題,是反理論性的。它除了一堆需要理論來整理不然就只能一把火燒掉的描述性材料外,沒有任何東西留傳下來。斯蒂格勒也認為美國的舊制度經濟學是失敗的,並把其失敗的原因歸納為兩點:

  一是對正統經濟理論採取仇視態度;二是缺乏實證研究。相應的,新制度經濟學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進展。

  然而,舊制度經濟學究競提出了哪些觀點?為什麼在沒有理論的情況下也能在學說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呢?

  舊制度經濟學基本上是美國土生土長的經濟學。其開創者是凡勃倫(Veblen)和康芒斯(Commons)。代表人物還有米契爾(Mitchell)等人。米契爾主要關註周期波動和總體失衡,其開創的又叫經驗統計學派;康芒斯主要關註經濟活動或交易的法律框架,特別是關註集體主義或集體行為,他實際上是現在的法律經濟學的奠基者;而凡勃倫則主要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和正統經濟學的種種毛病。

  舊制度學派的第一個特點是,反對正統經濟學的抽象法,認為自李嘉圖以來的抽象推理方法得不出什麼有用的東西,經濟學家必須通過實地觀察(Look and See),將研究工作立足於歷史和統計資料,才能得出有益的結論。這一方法論特點實際上是繼承了德國曆史學派的觀點。新制度經濟學家雖然強調經驗分析和案例分析,但並不反對由推理得出的理論,因而也沒有對抽象推理方法進行什麼批判。相反,在許多情況下,新制度經濟學還運用了正統經濟學提供的抽象推理方法。

  舊制度經濟學的第二個特點是,幾乎全盤否定正統經濟理論,即使不是認為正統理論一無是處,也是認為正統理論用途不大。而新制度經濟學並沒有否定正統經濟理論,它不過是用交易費用補充了正統理論的不足,納入產權因素研究了制度的作用。

  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說正統理論考察的是真空世界,那麼,新制度經濟學考察的則是有摩擦力的世界,而這種摩擦力就是交易費用。

  舊制度經濟學的第三個特點是,它並沒有留下什麼值得一提的理論,而新制度經濟學則有著十分豐富的理論,而且這些理論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越來越大。

  當然,舊制度經濟學強調製度(雖然制度的含義非常寬泛),這與新制度經濟學相似,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人們在討論新制度經濟學與制度運作的理論時,不能不提到以前就談過制度問題的舊制度經濟學,這或許是人們至今仍記得舊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原因。

本條目相關鏈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8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制度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18.94.9.* 在 2009年12月21日 13:32 發表

堅決挺,很好很好。

回複評論
Xiaoaolives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月12日 11:52 發表

不錯!

回複評論
218.104.250.* 在 2011年3月17日 10:01 發表

牛逼

回複評論
143.53.144.* 在 2013年3月3日 02:06 發表

個人認為節約交易費用是企業存在的唯一原因 而忽視企業組織生產這一不足 完全可以得到合理解釋

回複評論
14.29.115.* 在 2014年10月21日 17:06 發表

支持,點贊

回複評論
根哥00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3月17日 15:36 發表

回複評論
M id f53ec16e4b2080c086fe9b1594be8e74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1月21日 16:49 發表

圖在哪

回複評論
39.149.211.* 在 2020年6月12日 21:32 發表

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