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資源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資源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1.資源經濟學的孕育階段(17世紀60年代—20世紀20年代)

  這個階段包括西方經濟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古典主義階段和新古典主義階段,構成資源經濟學的許多思想、內容,就包含在這兩個階段的許多經濟學大師的論著中。

  資本主義,尤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迅速增長,是以大量利用和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物燃料和原料)為前提的。這種社會存在反映在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著作中,他們最關註兩個問題:一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一是經濟增長的長期發展前景問題。對於第二個問題,馬爾薩斯等持悲觀態度。由於古典主義側重關註的是資源供給對財富生產和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故“代價決定論”(包括勞動價值論)成為這個階段占主導地位的價值理論。所謂“代價決定論”,是指財物的價值由生產財物必須付出的代價(生產費用成本或勞動等)決定。

  新古典主義對資源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在四個方面:1.邊際效用價值論;2.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3.均衡價格理論;4.資源優化配置理論外部性理論

  總之,在資源經濟學的孕育階段,經濟學已為資源經濟學的產生作好了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分析工具準備。

  2.資源經濟學的產生階段(20世紀20年代—50年代)

  從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30年代的80年中,世界人口由10億猛增到20億,導致對資源需求的大幅增長。結束於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闢了人類電氣化的新紀元,使全球的生產力得到更加高速的發展,致使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偏遠地區的自然資源,尤其是地下礦產資源成為現實,從而大大促進了資源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也同時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進一步加劇。於是從發展資源部門(產業)經濟和解決世界性的資源及環境問題兩個方面,提出了對建立資源經濟學的需要,資源經濟學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應運而生。

經濟學分支學科
部門經濟學
比較經濟學
保險學
不確定性經濟學
保險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
財政學
產權經濟學
畜牧業經濟學
傳媒經濟學
供應鏈物流學
第三方物流學
燈塔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服務經濟學
非生產領域經濟學
分銷物流學
風險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房地產經濟學
非稀缺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規模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公司金融學
工程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
工業經濟學
國土經濟學
國防經濟學
規範經濟學
國際統計學
過剩經濟學
國際金融學
公共管理學
巨集觀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
後勤學
混沌經濟學
護理經濟學
巨集觀信息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結構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
經營經濟學
經濟動力學
公共財政學
計劃經濟學
經濟預測學
基本建設經濟學
激進派經濟學
金融學
金融工程學
實驗金融學
金融市場學
經濟控制論
價格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
建築經濟學
金融經濟學
經濟倫理學
近代統計學
經濟地理學
經濟社會學
家庭經濟學
軍事經濟學
經濟政策學
家政經濟學
科學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空間經濟計量學
快樂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開發經濟學
會計公共關係學
理論經濟學
旅游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勞務經濟學
流通經濟學
林業經濟學
勞權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
民生經濟學
民族經濟學
描述統計學
農村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
能源經濟學
農業生產經濟學
新經濟地理學
品牌生態學
品牌經濟學
品牌學
區域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企業物流學
企業經濟學
契約經濟學
歧視經濟學
氣象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人事管理經濟學
生產力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實驗經濟學
神經元經濟學
商品運輸學
商業經濟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生物經濟學
商品學
數理統計學
水利經濟學
商業地理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
推斷統計學
統計學
土地經濟學
圖書館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
衛生經濟學
物流管理學
物流學
物流技術學
物流會計學
物流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
物資經濟學
污染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
心理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現代物流學
憲政經濟學
行為金融學
現代金融學
心理統計學
新貨幣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信息系統經濟學
運輸經濟學
演化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郵電通信經濟學
漁業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
中觀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電子商務物流學
資源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
知識產品經濟學
轉軌經濟學
綜觀經濟學
自然資源經濟學
質量經濟學
自然災害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
[編輯]

  1924年美國經濟學家伊力豪斯合著的《土地經濟學原理》出版,1931年哈羅德·霍特林發表了《可耗盡資源的經濟學》。這被認為是資源經濟學產生的標誌。在中國,第一本土地經濟學研究專著——《土地經濟學》(章植著)於1930年問世。隨後相繼出版了張丕介的《土地經濟學導論》、朱劍農的《土地經濟學原理》等著作。顯然,這個階段國內外建立的資源經濟學還主要限於單種資源(如土地)和單門類資源(如可耗竭性資源)的經濟學。

  3.資源經濟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今)

  還可以分為兩個小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70年代末階段和80年代初至今階段。80年代初之前,資源經濟學關註和研究的重心是資源短缺或危機問題,之後是可持續性問題。

  80年代初之前階段的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五高”的特點:人口高增長;經濟高增長;高消耗且“用後即棄”的生產方式;高消費且“用後即棄”的生活方式;高城市化進程。“五高”導致形成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禍害:土壤遭到破壞、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生物多樣性降低、森林面積減少、淡水資源受到威脅、化學污染、混亂的城市化、海洋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空氣污染、極地臭氧層空洞。在如此嚴酷的現實面前,迫使人們開始了對這種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進行反思。如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一些科學家首次提出“資源科學”的概念;6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留重人提出“公害政治經濟學理論”;60年代末,美國博爾丁提出 “地球飛船經濟”論;英國戈德史密斯從自然資源需求出發提出建立“平衡穩定社會”;等等。

  在這種反思思潮中,也有一些人(包括經濟學家)犯了矯枉過正的片面性。60年代後期出現的羅馬俱樂部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他們提出了以反增長或零增長為特征的另一種發展觀念。二次大戰結束至80年代末完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導致社會生產力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還使人類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一切都給了這種對人類未來抱過分悲觀的態度的發展觀以有力的反駁。因此,在實踐中,它既沒有為發達國家所接受,更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抵制。

  這時期出版了不少有影響的論著,如;《增長的極限》、《自然資源經濟學—問題、分析與政策》、《環境經濟學》等。

  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情。由於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問題;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都與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密切相關,從而導致社會實踐對資源經濟理論的迫切需要與已有資源經濟理論的供給短缺產生尖銳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促進從事資源經濟研究的機構在世界各國象雨後春筍般地涌現,進而使資源經濟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這期間,世界各國先後出版了一大批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論著,如見諸於文獻的主要著作有:《最後的資源》等。

  在此期間,不少國家的大學紛紛增設資源經濟學學科和增開資源經濟學課程。如到1993年美國就有13所大學,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二十幾個國家共有幾十所大學這樣做了。

  中國大規模開展資源經濟研究始於50年代。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個部門都開展了大規模的資源調查、評價、區劃和開發利用規劃及資源保證程度分析等研究工作。這些基礎性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成果,為我國資源經濟學的研究、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裡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後,我國的資源經濟研究和資源經濟學科的發展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許多高等院校競相建立了“資源環境學院(系)”,資源經濟或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機構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一大批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經濟方面的論著相繼出版,如:《生態經濟學探索》等。

資源經濟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資源經濟學的現狀

  1. 資源經濟學的研究現狀

  與資源經濟學產生期的研究比較,當今資源經濟學研究具有如下特點:

  • 從側重於單種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轉向側重於整個自然資源系統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
  • 從側重於本國資源經濟問題研究轉向註重國際合作和全球性資源經濟問題研究;
  • 研究重心從資源最優配置和開發利用轉向可持續性,包括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 資源經濟學的研究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 社會主義資源經濟學與資本主義資源經濟學涇渭分明的差別變得模糊了。

  2. 資源經濟學的內容現狀

  不管資源經濟是自成體系,還是與環境經濟、生態經濟、人口經濟合成體系,也不管自成體系的資源經濟學有多少個版本,其內容基本上都是由三大主題和四個方面構成。三大主題是指效率、最優和可持續性。四個方面內容是指生產、分配、利用和保護與管理。

  3. 資源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資源經濟學從產生至今雖有了七、八十年的歷史,但它仍然是一門很不成熟的學科,尤其是對社會主義資源經濟學來說更是如此。改革開放前,中國只有土地經濟學,沒有形成自己的資源經濟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中譯本外,中國人自己寫的資源經濟學一類的書還基本上限於單種或單門類資源(如農業自然資源)經濟學,像李金昌寫的《資源經濟新論》之類涉及自然資源經濟整體的書尚屬少見,而涉及資源經濟問題的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方面的書倒出得多一些。而且,所有這些中國人寫的書都具有較強的引進和介紹西方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的特點,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資源經濟學還沒有提上日程。因此,下麵列舉的資源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自然也涵蓋中國的資源經濟學。這些問題和不足有:

  (1)資源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基本上是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共同特點是抽去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階級關係來抽象地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

  (2)資源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薄弱。首先,無論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都是從單一的物質商品或產品加工經濟系統抽象概括出來的,將它們用於自然資源—經濟,尤其是環境—經濟和生態—經濟等交叉系統,都存在局限性;其次,從物質商品再生產過程抽象出來的傳統價值理論(包括勞動價值論、生產費用(成本)價值論、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均衡價格論等)都認為,由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沒有物化勞動或者由於不稀缺而沒有價值。這樣的價值理論用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的計價和核算都存在固有缺陷,作為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基石,其缺陷就更加突顯了;第三,傳統國民經濟核算理論把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排斥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外,這樣的理論自然也不能成為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核算的理論基礎;第四,由R·科斯奠基的西方產權理論,由於缺乏價值理論基礎,更沒有有意識地研究過產權是如何作用價值運動的及產權價值和價格如何確定等重大問題,從而決定以它作為具有鮮明產權化特征的資源經濟的基礎理論,也必然存在局限性等。

  (3)現有資源經濟學在內容上存在不平衡和偏窄的不足。不平衡是指微觀強於巨集觀,靜態分析強於動態分析,有關資源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內容強於資源經濟制度的內容等。偏窄是指註重三大主題;效率、最優和可持續性研究,不夠重視資源價值—價格、資源產權、資源巨集觀經濟迴圈、資源流通、資源價值分配、資源金融等重要內容的研究,致使在現有資源經濟學中,這些內容所占的比重偏小,水平也較低。

  (4)資源經濟學的學科體系還很不成熟。這表現在:

  • 還沒有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如資源價值—價格理論、資源核算理論、資源產權價值—價格理論等基本理論還處於探索階段,各家各派的認識分歧還很大;
  • 專家、學者們對資源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還很不統一,這不僅導致資源經濟學與相關學科劃不清界線,還導致不同版本的資源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和敘述結構也五花八門。

資源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1.圍繞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資源經濟問題將繼續成為資源經濟學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2.圍繞建立國民大核算體系的資源經濟問題也將成為資源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國民大核算體系是指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社會核算、人口核算、科技核算、資源與環境核算相整合銜接的體系。

  3.圍繞資源產權管理和資源產權交易等需要,深化資源產權及其價值—價格研究

  4.圍繞發展資源產業金融需要,深化資源金融研究。

  5.圍繞提高資源經濟學的定量化研究水平,繼續拓展和深化數理方法和電腦方法在資源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

  6.圍繞提高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強化和深化評價、區劃和規劃方面的研究。

  7.資源經濟學自身的發展趨勢:

    1)加強基礎理論和基本理論。包括資源價值—價格理論,環境價值—價格理論,資源產權及其價值—價格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經濟—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物質平衡理論和再迴圈理論,資源配置理論,外部性理論,市場機制的缺陷和政府的職能理論,社會福利理論等等;

    2)分化和綜合併存。即建立和完善單種資源(如土地、礦產、水等)經濟學、單類資源(如可耗竭性資源等)經濟學、部門(如農業、林業等)資源經濟學和區域資源經濟學與建立和完善狹義資源(自然資源)經濟學和廣義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交叉經濟學並存;

    3)建立和完善各種資源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等。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地位和學科性質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地位,一是指在資源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基礎資源學類;一是指在現代經濟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它屬於應用經濟學類。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性質需要分三個層次來界定:

  1)它為狹義資源經濟學,即自然資源經濟學

  2)它屬於交叉學科,即自然資源科學與經濟科學交叉形成的學科;

  3)它屬於應用經濟學大類中的生產力要素經濟學

資源經濟的基礎科學和基礎理論

  資源經濟學最貼近的基礎科學是資源科學和經濟科學。資源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既包括自然科學理論,又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屬於自然科學理論的除了資源科學體系中的有關理論外,常用的有物質平衡理論再迴圈理論熱力學定律環境污染理論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多種數學理論和電腦應用理論等。屬於社會科學的主要有倫理學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含產權經濟學貨幣金融學等學科中的一系列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理論、價格理論和產權影響(作用)價值運動的理論。

  我國要建立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資源經濟學,這就決定我們不僅不能把西方資源(或環境)經濟學原封不動地引進來用,而且,在創立自己的資源經濟學時,還必須從全面清理西方資源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尤其是那些屬於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開始。

經濟細胞價值理論

  1.價值範疇

  它是對社會經濟細胞的普遍本質(包含經濟社會的一切矛盾或矛盾的胚芽)的概括和反映,其具體形式是兩種形式的經濟細胞:財富(如資源)內涵模式和財富價值模型。據此,我們稱新價值論為細胞價值論。

  2.價值定義

  是指事物(如資源)的效用(客體)對人(主體)的需要的經濟意義。它是一個關係範疇;或是指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效用(客觀有用性)。

  3.價值的內在尺度

  財富社會存在四個可通約的、共同的質:抽象勞動、抽象物質效用、抽象能量和抽象信息。這四種共同的質可以分別成為四種特殊財富(如勞動力、以物質效用提供服務的物品、能源物品和信息產品)的價值的內在尺度。勞動價值論找到了抽象勞動的計量單位----簡單勞動時間(如小時、天)。邊際效用(為主觀效用)價值論假設存在抽象效用計量單位----“效用單位”或“偏好尺度”。能值價值論找到了抽象能量的計量單位----能值。資訊理論找到了抽象信息的計量單位----申農熵或信息熵。這四種共同的質都屬於特殊抽象效用,比它們更高一個層次的抽象是一般抽象效用。目前還沒有找到它的計量單位。

  4.貨幣化

  貨幣是人們和各種價值理論都認同的價值尺度,但它是價值的外在尺度。各種價值理論都要研究如何將內在尺度轉化為外在尺度問題,即貨幣化問題。細胞價值論也提出了貨幣化的思路、途徑和方法。

  5.價值量決定

  由價值形成過程中的“得”(產出價值)和“失”(投入價值)雙方共同決定。據此,我們又稱新價值論為“得失統一決定論”,以與“代價決定論”(包括勞動價值論生產費用價值論生產要素價值論等)、“效用(產出)決定論”(包括主觀效用價值論客觀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等)、“供求決定論”(包括供求價值論馬歇爾均衡價格論等)相區別。

  6.財富價值

  財富價值有總價值和凈價值之分,凈價值最能體現價值的定義。

產權影響價值運動理論

  1.問題的提出

  產權影響(作用)價值運動是基於實踐中存在和理論研究上需要兩個方面的原因提出來的。首先,在人類歷史上是先有價值運動,後才有影響價值運動的產權;其次,自產權問世後,就出現了一種與價值運動結下不解之緣的特殊運動形式----產權運動。產權的一切(包括歷史上的和今天的)變化發展無不影響財富的價值(包括質和量兩個方面)及其運動。第三,即便為了認識一個企業經濟系統,也需要對它進行分解。常用的分解方法,是把它分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個子系統,進而把生產關係(產權、制度)當作既定的因素(或抽象掉),來單純分析生產力及其運動。西方新古典經濟學就是這樣分析財富生產和經濟增長的。產權學派和新制度學派把產權、制度引入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改造和擴充其經濟模型,實際上是恢復了產權、制度始終都在作用價值運動的本來面目。因此,提出產權影響價值運動又是理論研究和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需要。

  2.產權作用價值運動的機制

  1)通過影響價值的三個構成要素(主體、客體和經濟意義)來影響價值及其運動。

  2)通過產權的5個方面的功能(即約束功能、激勵功能、資源配置功能、協調功能和外部性內部化功能)影響個人和組織行為,進而影響財富再生產過程的投入(成本)和產出(收益),最終影響價值及其運動。

3.研究的意義

  1)為改造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經濟模型指明瞭方向和途徑;

  2)使經濟細胞價值論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因為,它揭示了包含於價值形式的經濟細胞中的一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

  3)它揭示了商品交換時,讓渡的有用屬性差異、權利束差異、一體化服務及其責權利劃分差異等,都會影響商品價格,從而,它是價格理論的又一基礎理論;

  4)它進一步揭示了建立產權價值理論的必要性。這是因為它充分表明,產權(制度)在經濟活動、價值運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具有不同於其他要素的效用,又有需求和供給成本,完全具備價值對象物的基本屬性,且有大量的產權經濟問題,需要有更加切近的價值—價格理論作指導來認識和解釋。

  4.產權在價值運動四個環節中的作用

  價值運動的四個環節是指價值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耗。下麵通過分析私有產權介入“開放—進入型資源”有效利用過程這個案例來小試一下新理論的解釋力。所謂“開放—進入型資源”,是指為公共所有或沒有所有者,任何人都可以進入取得收穫的資源。

新價格理論

  1.新價格理論的基礎理論

  傳統價格理論的基礎理論是傳統價值理論。我們的新價格理論的基礎理論是經濟細胞價值理論和產權影響價值運動理論。

  2.影響商品價格的因素

  新價格理論認為,除傳統價值理論認識到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前者是指商品的價值和貨幣的價值,後者是指市場供求狀況)之外,還有一個產權因素,即商品的產權界定清晰情況和交換時讓渡的有用屬性的種數、每一種的份額及其權利束,以及一體化服務的情況及其責權利劃分等。

  3.交換原則

  勞動價值論、能值價值論和客觀效用價值論等持等價交換原則;主觀效用價值論(包括邊際效用價值論)持有利於已原則,即不等價交換原則;細胞價值論認為,等價交換原則只不過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善良願望的反映,或者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中,在供求均衡條件下,才會發生的交換現象的反映。而且,信奉這種交換原則的價值論,一般都是“生長”於加工工業經濟,且屬於“代價決定論”的理論。因為,大批量的機加工產品,尤其是自動化生產線下來的產品,其生產費用比較容易把握。由於影響商品價值量的因素多且複雜,且至今尚未找出價值的統一內在尺度,加上任何商品(尤其是資源)及其一體化服務的產權都不可能完全界定清楚,以及準確把握對方商品價值量和討價還價都是有成本的,從而決定在現實交易中,人們都是按滿意原則行事的,即只要交易雙方都對商定的交換比例滿意,就會成交。

  4.商品價格形式是多重特殊價值的表現形式

  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價格是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價格是抽象物質效用的表現形式;細胞價值論認為,商品價格至少是勞動力價值(其實體為抽象勞動)、物質效用價值(其實體為抽象物質效用)、能量價值(其實體為抽象能量即能值)、信息價值(其實體為抽象信息即信息熵)和產權(制度)價值(其實體為抽象權利)五種特殊價值的多重表現形式,其內涵十分豐富。

資源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資源經濟學是一門跨度大、綜合性強、應用性強的邊緣交叉學科,必須運用多層次多種類的方法體系來進行研究。這個方法體系大體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資源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或哲學意義上的方法論,即基本方法論。它是哲學思潮或流派影響(常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經濟學家的意識,並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或方法意識,再體現在他們的研究活動和理論之中的結果。它討論的是資源經濟學的價值觀、真理觀和科學觀之類的根本性問題。主要內容有:對資源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哲學思考或資源經濟世界觀;如何認識和判斷資源經濟學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如何看待資源經濟活動主體(個人及其群體);資源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價值標準是什麼;等等。人們通常說的西方資源經濟以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或統稱為個人功利主義)為基礎,馬克思主義資源經濟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就是指它們分別以這兩種哲學思潮作為各自的基本方法論。

  第二層次是資源經濟學的思維原理和方法,或者說,是經濟學家觀察經濟事實、從事理論研究、構建理論體系的方法。諸如:歸納法演繹法抽象法分析和綜合法總量分析法結構分析法規範分析法實證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靜態分析法存量分析法流量分析法等等。這些方法的具體內容在教科書上都可看到。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筆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創新:用經濟細胞方法來建立資源經濟細胞價值理論(為一般經濟細胞價值理論的特殊形式),以此理論作指導,來認識資源經濟社會中的各種關係或資源社會生產中的各種矛盾,用資源細胞演化方法(屬於發生學方法的特殊形式)來建立資源經濟學理論體系。

  第三層次是資源經濟學的技術性方法,即為了使資源經濟學理論更趨完善和精確化而對特定研究對象或理論所採用的具有技術性質的具體方法。諸如:數學方法、統計方法心理分析法邊際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時間路徑分析法邏輯框圖分析法等等。

資源經濟學的學科體系

  要構建資源經濟學的學科體系,需要研究反映資源經濟學研究對象----資源經濟活動的眾多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繫,即要研究此概念體系的邏輯結構。同時,還要研究此邏輯結構的表現形式----資源經濟學的敘述結構或章節結構。資源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即資源經濟學的概念體系。它是一張全面反映資源經濟活動的巨網,其中的每一個概念就是這張巨網上的一個網結。要編織成一張完整的網,需要解決四個問題:

  1.邏輯起點和起始範疇

  資源是資源產業生產的財富。單個資源體是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作為經濟細胞的資源,包含資源經濟社會的一切矛盾或矛盾的胚芽,資源經濟這個社會經濟有機體,就是由資源經濟細胞發育生長起來的。故資源經濟細胞理論是資源經濟學的邏輯起點,資源是資源經濟學的起始範疇。

  2.核心範疇

  資源和資源價值兩個範疇都包含資源經濟社會的一切矛盾和矛盾的胚芽,但資源範疇沒能把資源(客體)對主體(所有者)的經濟意義包含其中,而資源價值範疇包含了這一經濟意義。研究經濟意義是經濟學不可或缺的任務。故比較這兩個範疇,資源價值範疇更能擔當核心範疇的重任。資源價值又有毛(總)價值與凈價值之分,但又以資源凈價值最能反映資源(客體)對主體的經濟意義,故資源凈價值是資源經濟學的核心範疇,資源經濟學的其他範疇、概念都受它的制約或主導,或者是它的展開,或者是由它引伸出來的。

  3.理論主線

  資源經濟學的理論主線是資源價值規律。此規律可概括為:資源的價值由資源生產的產出和投入共同決定,資源的交換以價值為基礎,由讓渡的有用屬性份額及其權利束規定交換比率的必然性。資源價值規律是社會根本矛盾----人類需要的無限性和可用來滿足人類需要的各種資源的效用的有限性的矛盾-- --在資源經濟領域的表現形式,它著重反映的是解決社會根本矛盾(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產生的“得”和“失”的矛盾。這一資源價值的內在矛盾是貫穿資源經濟學始終的邏輯主線。

  4.統一概念的方法

  我們用來統一資源經濟學概念群的方法,是經濟細胞方法。在運用此方法之前,需要明確資源經濟學的兩個特點:其一,它是國民經濟的構成部分。因此,如果把國民經濟當作社會生物個體,那麼,資源經濟(產業)就是這個個體的一個器官。故在構造資源經濟學概念體系時,就不能依葫蘆畫瓢似地按馬克思用經濟細胞方法構造《資本論》概念體系那樣來構造資源經濟學概念體系;其二,資源經濟學還有一個不同於《資本論》的特點:對於《資本論》來說,資本是它的核心範疇,馬克思用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的三分結構來構造資本主義經濟的邏輯結構。對於資源經濟學來說,也不能依葫蘆畫瓢似地把資源資本(或資產)當作資源經濟學的核心範疇,用資源資本(產)的生產過程、資源資本的流通過程和資源資本生產的總過程的三分結構來構造資源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因為不是所有的自然資源都能或都要轉化為資本或資產的,也不是所有的自然資源都能或都要進入市場的,但這些不能或不要轉化為資本或者進入市場的自然資源也需要成為資源經濟學的客體研究對象。

  基於這兩點認識,我們認為,應該用二分法來構造資源經濟學的邏輯結構:

  1)資源的生產過程和資源價值的形成過程。這一部分主要分析兩種形式的經濟細胞----資源內涵模式和資源價值模型----是怎樣形成的,以及又是如何由資源形式的細胞生長成資源企業和資源產(行)業的;

  2)作為國民經濟有機體器官的資源產業,以提供資源供社會消費(利用),來發揮其社會功能。這一部分的中心任務是分析資源的優化利用。為此,先要分析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此之前還要弄清資源家底,從實物量和價值量兩個方面對資源進行核算,以及分析地球自然系統的經濟服務承載力。最後,分析資源的利用效果及如何把資源納入《環境和經濟綜合核算》問題。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資源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