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物化勞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化勞動(Materialized Labor)

目錄

什麼是物化勞動

  物化勞動是指凝結在勞動對象中體現為勞動產品的人類勞動。

物化勞動的二重性[1]

  物化勞動是物質化的活勞動的簡稱,是凝結或凝固了的活勞動,具有物質和勞動二重屬性。作為物質屬性,它不同於天然物,具有價值內容,必然為一定所有者所有,有它的所有制歸宿。作為勞動屬性,它不同於一般的活勞動,各色各樣的活勞動凝結其上,賦予各種特殊性能,即各種使用價值,供人們作各種目的使用。現代社會生產的物化勞動,好像是接力賽跑的接力棒,以之為載體,揮其承上啟下、分工協作的任務。

  物質屬性要和資本相區別

  物化勞動,在企業是以生產資料——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出現的,前者如廠房建築、機器設備和各種工具,後者如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種配套產品,這些都是由生產單位生產,由使用單位通過市場購入的。購買需要資金,對生產經營者來說表現為資本。沒有資本就無法取得物化勞動,但資本不等於物化勞動,二者之間存在嚴格的區別。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上,它才成為資本。”又說:“只有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出賣自己勞動力的自由工人的時候,資本才產生。”

  然而在經濟理論和實踐中,卻經常出現把二者混同的情景,其中知名的要演算法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創始人薩伊。他首次提出了生產三要素的理論,把資本等同於生產工具,認為資本、土地和勞動共同創造價值。用庸俗經濟學的 “生產費用論”取代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進而提出“三位一體”的分配公式。對此,馬克思曾借用基督教義中把同一個上帝區分為“聖義、聖子、聖靈” 這個“三位一體”的說法,多次給以嚴厲的批評。

  資本代表著一定的生產關係,歷史看,它很早就有了,資本總是資本,而物化勞動則不斷在變化之中。資本從其物質表現看,比物化勞動更為廣泛,還包括一定量的消費資料,特別是現代金融資本,物化勞動發生了巨大的脫離,如果把資本看成就是物化勞動或者把物化勞動看成就是資本,都會導致理論和實踐上的誤謬。物化勞動不論是勞動手段或者是勞動對象,都是其他企業生產的,即社會勞動的創造。物化勞動的二重性,來源於社會勞動創造價值。可以講,物化勞動的二重性與社會勞動創造價值具有相同的涵義。社會各界的活勞動,在企業則表現為活勞動與物化勞動,因此,從社會看是社會活勞動創造價值,從企業看則為物化勞動(生產資料)與活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兩者存在恆等的關係,即:從社會看的活勞動創造價值=從企業看的物、活勞動共同創造價值。

  社會生產實行大分工、大協作,物化勞動為中介,好像接力賽跑的接力棒,它是一個物,但不僅是個物,而且代表競賽中運動員所跑過的路程。四百米接力,四個運動員一棒接過一棒,拚搏進取,最後一棒運動員接過的接力棒,代表著一二三棒運動員積累的路程,300米路程,上自己跑的100米完成的。生產的大分工、大協作,情況對比要複雜得多。生產需要機器設備和各種材料,每經過一個企業,作為物化勞動的勞動對象肯定有所改變,都是前此各有關企業的活勞動積累形成的。因此上面講的,從企業看是物化勞動創造價值,實際是前此積累的活勞動加上本企業的活勞動共同完成的,說來說去,還是活勞動創造價值。下麵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棉農、紗廠、布廠、印染廠、服裝廠五個生產單位,服裝是最終產品,由服裝廠利用印染廠生產的色布製成的。如果暫時捨象紡織機械和其他材料,那最終產品 ——服裝就是植棉,紡紗、織布、印染等四廠積累的活勞動和服裝廠的活勞動共同形成的。

  生產服裝的物化勞動—色布即植棉、紡紗、織布和印染勞動的總和。

  把物化勞動看成是資本的根本原因,在於忽視了物化勞動的二重性,它既有物質性又有勞動性,是其他企業的勞動凝結,是社會活勞動的結晶。它作為生產資料,在使用單位與活勞動相結合,就可發揮效益,代替或節約眾多的活勞動,創造更多的價值和剩餘價值。資本所有者就想利用物化勞動——生產資料可以提高效益,代替和節約勞動,創造更多剩餘價值的功能或本領,來謀取利益,購為己有。與活勞動相結合,用於生產和經營,使物化勞動變成了資本,馬克思稱它為不變資本。但當今社會遠遠不是馬克思所設想的純粹的公有制社會,物質生產更不是極大的豐富,資金有限,資源不足,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有的感到嚴重的不足。而貨幣持有者不用於當年消費,而用於投資,形成資本,進行生產和經營,對社會、對生產都非常有利,應該加以鼓勵,給以適當的報酬,即進行按資分配,我們稱它為“分取”。但分取不能過量,過了量就稱之為剝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劃分“分取”與”剝削”的界限,它取決於眾多的因素,經濟理論不好講死,應該由國家制定政策加以控制和調節。

  必須說明,資本不能創造價值,按資分配是對社會勞動所創成果的分配,按資分配愈多,資本所有者對社會勞動成果的取得愈多,國家通過稅制和稅率來加以控制,其中包括產品稅營業稅所得稅以及當事人死後的遺產稅。由國家統籌,通過財政收支,取之於社會大眾,用之於社會大眾,一方面是實行更廣泛的按勞分配,另方面用以發展社會公用、公益事業以及其他經濟文化事業。當然利益所在,這裡存在著鬥爭。食利者總是千方百計採用各種剝削手段,或者逃稅漏稅來牟取暴利。國家要制定反暴利法、反壟斷法來打擊各種暴利、壟斷和高利貸者,與各種逃稅漏稅等變相的剝削行為作鬥爭。社會勞動創造價值,各有關單位和個人享用社會公共服務,應該通過納稅作為報酬或購買,逃稅漏稅是想無償占有社會勞動的成果,因而可稱之為變相的剝削行為。

  相反,三要素理論認定資本、土地、勞動共同創造價值,資本取得利潤,土地取得地租,是天經地義、合理合法的。既如此,那就不能從資本、土地所有者應得的利潤、地租中徵稅了,至少也不能按累進位計徵。一定要徵,那除非憑國家權力,強制征收。名不正,言不順,就會增加收稅的困難和阻力,這是三要素理論不能自圓其說的邏輯缺陷。

  勞動屬性要和生產經營的企業相聯繫

  物化勞動作為物質化的活勞動,只有在商品生產條件下才表現為價值,離開商品生產,勞動就不能成其為價值,因而對物化勞動的確定,一定要和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企業相聯繫。產品的生產過程,就是活勞動的物化過程,棉紗由棉花紡成,棉紗生產過程正是紡紗活勞動凝結在棉花上的物化過程,由棉花逐步轉化為棉紗。但不同企業有不同的表現,紡紗和織布分開設廠,織布廠購紗織布,紗是物化勞動,構成布的價值中的C。而紡織廠既紡又織,用本廠紡的紗織布,紗就不直接構成布價值中的物化勞動。而主要是紡織廠活勞動的創造,即新創價值(V+M),棉花和機器折舊才是它的物化勞動C。

  所以,作為物化勞動,一定要與生產經營的企業相聯繫,這就是馬克思所講的社會總資本個別資本中的個別資本,個別資本的總和構成社會總資本。“每個單個資本只是社會總資本中的獨立的,可以說是賦有個體生命的部分”,個別資本就是指各個企業。企業愈多,分工愈細,則物化勞動的C愈多;反之,企業愈少,分工愈粗,物化勞動的C愈少。如果全社會只有一個企業,社會總資本等於個別資本,不實行企業間的商品交換,那各種勞動對象和手段就不能形成現代企業的物化勞動C,而表現為社會活勞動的直接創造,即價值形成中的(V+M),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價值可言。

物化勞動與活勞動[2]

  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是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用勞動的一對範疇。前者亦稱死勞動,又稱過去勞動或對象化勞動,指保存在一個產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狀態的勞動,是勞動的靜止形式。後者是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能動的勞動力,是勞動者加進生產過程的新的、流動狀態的勞動。

  基本內容

  任何社會的生產過程,總是活勞動按照預定目的消費生產資料,使之變成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新的使用價值的過程。為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必須有一定量的活勞動,這個量是由適應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工藝學規定的。沒有活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只不過是無用之物,因此,活勞動是使生產資料變成新的使用價值來保存和實現的唯一手段,體現勞動者是生產過程主體的決定性作用。在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就是物化勞動,是活勞動賴以發揮作用的必要的物質條件。若就生產過程的結果而言,產品生產出來了,勞動從活動形式轉入存在形式,轉入物的形式。

  在商品的價值形成過程中,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它作為新的勞動,不但物化成新的價值,還保存了原先存在於生產資料的價值並將其轉移到產品中去,馬克思把活勞動這一作用稱之為它的“自然恩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捲,第665頁)。物化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價值無論是商品形式還是貨幣形式都是一定量的物化勞動,區別僅在於,商品作為價值的物質載體,表明它物化了、積累了人類勞動,而在貨幣形式上,物化勞動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至於商品的價值量,它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活勞動量,而不是勞動的物化形式。

  資本主義生產中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關係

  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價值增殖過程。亦即剩餘價值生產過程。資本推動的活勞動是雇佣勞動,它在一個工作日內包含著必要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這兩個部分。馬克思說:“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勞動,這對於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餘價值看作只是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剩餘勞動,這對於認識剩餘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前,第23捲,第243頁)。活勞動是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但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顛倒了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關係。工人是活勞動的承擔者,而資本按概念規定是物化勞動,即積累起來的、死的勞動。資本家購買工人的勞動力,監督工人勞動,使工人的活勞動從屬於他,併入同樣屬於他的各種形成產品的死勞動要素,進行剩餘價值的生產,這樣資本家就把價值即過去的、物化的、死的勞動,變為自行增殖的價值,變成資本。馬克思說:“資本的實質並不在於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替活勞動充當進行新生產的手段。它的實質在於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自己並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捲,第364頁)。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物化勞動統治活勞動,活勞動不過是物化勞動的一個有意識的器官,自行增殖的物化勞動與創造價值的活的勞動能力之間的對立,於是成為資本家與雇佣工人之間對立的真正的內容。

  由於商品的價值包含加入商品的過去勞動的時間和活勞動的時間,勞動生產力(率)提高的規律,在於活勞動的份額減少,過去勞動的份額增加;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總量減少,而所減少的活勞動要大於所增加的過去勞動。對資本主義來說,這一規律的適用範圍,不是在活勞動一般得到節約的時候,而是在從活勞動中節約下來的有酬部分大於過去勞動的追加部分的時候。雖然剩餘價值從而利潤只能來自活勞動,來自可變資本的使用,但資本家仍然認為,活勞動是他的生產費用中最需要縮減到最低限度的要素。所以,基於對剩餘價值的無限追求和資本競爭的壓力,資本家在直接使用活勞動時,力圖把它縮減為必要勞動,並且利用勞動的各種社會生產力來不斷縮減生產產品所必要的勞動,因而儘量節約直接使用的活勞動,也就是節約可變資本的支出, 為此,資本家不斷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使不變資本形式的物化勞動,通過驅使人數較少的雇佣工人追加相對少的有酬的活勞動,就能創造較多的剩餘價值,保存並轉移較多的舊價值。這樣,必然會加劇活勞動與物化勞動之間亦即雇佣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對抗性矛盾。

  社會主義生產中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關係

  在社會主義生產中,勞動生產力(率)提高的規律依然起作用,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以及物化勞動是價值的實體等原理,同樣適用於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由於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被資本主義顛倒了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關係,終於反歸於正。生產資料作為物化的勞動,只是活勞動進行新的生產的手段,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的主人,有必要與可能以全社會為範圍,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支配和運用生產資料。

參考文獻

  1. 錢伯海.廈門大學教授.論物化勞動的二重性
  2. 梁繼宗.活勞動與物化勞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Yixi,wasd,连晓雾,Tracy.

評論(共3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物化勞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18.94.142.* 在 2013年10月21日 16:53 發表

1024

回複評論
125.90.49.* 在 2015年12月13日 19:34 發表

物化勞動與活勞動[2] 有誤

【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是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用勞動的一對範疇。前者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能動的勞動力,是勞動者加進生產過程的新的、流動狀態的勞動。後者亦稱死勞動,又稱過去勞動或對象化勞動,指保存在一個產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狀態的勞動,是勞動的靜止形式。

應該是【活勞動與物化勞動】

回複評論
Tracy (討論 | 貢獻) 在 2015年12月14日 17:27 發表

125.90.49.* 在 2015年12月13日 19:34 發表

物化勞動與活勞動[2] 有誤

【物化勞動與活勞動】是物質資料生產中所用勞動的一對範疇。前者指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能動的勞動力,是勞動者加進生產過程的新的、流動狀態的勞動。後者亦稱死勞動,又稱過去勞動或對象化勞動,指保存在一個產品或有用物中凝固狀態的勞動,是勞動的靜止形式。

應該是【活勞動與物化勞動】

我把它修改了。你觀察的真細緻!MBA智庫百科是人人都可編輯的百科,可以自己動手修改錯誤的地方啊~~~(^0^)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