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快樂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快樂經濟學(Economics of Happiness)

目錄

什麼是快樂經濟學

  傳統經濟學出於衡量的方便而以客觀的財富和收入作為主觀快樂的近似等價物。這種替代一方面使得經濟學獲得了極大的理論成功,另一方面也使它受到了部分學者和民眾的批評。近年來,一個專門以主觀快樂和幸福作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經濟學領域――快樂經濟學(Economics of Happiness)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它綜合運用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強調了除收入以外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進而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給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議主張。瞭解這一領域的最新發展及其理論觀點對於我國當前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快樂經濟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

  可以說,自從人類有了思考能力,便開始了對我們的生存目的以及何為快樂的理性思索。在經濟學產生之前,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就指出,“財富顯然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東西,只是因為它有用或者別的什麼理由”。在此,他已經暗示了財富不是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源泉。然而,隨著經濟學逐漸從早期的道德哲學中脫離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爾後更逐步發展成為可以用數學來進行量化研究的科學,採用一個更加準確、也毋寧說更加狹隘的概念來定義政治哲學中模糊的、難以衡量的主觀快樂或幸福就成為一種必然。

經濟學分支學科
部門經濟學
比較經濟學
保險學
不確定性經濟學
保險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
財政學
產權經濟學
畜牧業經濟學
傳媒經濟學
供應鏈物流學
第三方物流學
燈塔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服務經濟學
非生產領域經濟學
分銷物流學
風險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房地產經濟學
非稀缺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規模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公司金融學
工程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
工業經濟學
國土經濟學
國防經濟學
規範經濟學
國際統計學
過剩經濟學
國際金融學
公共管理學
巨集觀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
後勤學
混沌經濟學
護理經濟學
巨集觀信息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結構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
經營經濟學
經濟動力學
公共財政學
計劃經濟學
經濟預測學
基本建設經濟學
激進派經濟學
金融學
金融工程學
實驗金融學
金融市場學
經濟控制論
價格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
建築經濟學
金融經濟學
經濟倫理學
近代統計學
經濟地理學
經濟社會學
家庭經濟學
軍事經濟學
經濟政策學
家政經濟學
科學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空間經濟計量學
快樂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開發經濟學
會計公共關係學
理論經濟學
旅游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勞務經濟學
流通經濟學
林業經濟學
勞權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
民生經濟學
民族經濟學
描述統計學
農村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
能源經濟學
農業生產經濟學
新經濟地理學
品牌生態學
品牌經濟學
品牌學
區域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企業物流學
企業經濟學
契約經濟學
歧視經濟學
氣象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人事管理經濟學
生產力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實驗經濟學
神經元經濟學
商品運輸學
商業經濟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生物經濟學
商品學
數理統計學
水利經濟學
商業地理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
推斷統計學
統計學
土地經濟學
圖書館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
衛生經濟學
物流管理學
物流學
物流技術學
物流會計學
物流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
物資經濟學
污染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
心理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現代物流學
憲政經濟學
行為金融學
現代金融學
心理統計學
新貨幣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信息系統經濟學
運輸經濟學
演化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郵電通信經濟學
漁業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
中觀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電子商務物流學
資源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
知識產品經濟學
轉軌經濟學
綜觀經濟學
自然資源經濟學
質量經濟學
自然災害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
[編輯]

  在早期的邊沁密爾斯密,以及後來的馬歇爾庇古瓦爾拉斯希克斯等奠基經濟學家的精心理論澆築下,用貨幣單位(monetarymetric)來衡量的效用(utility)和福利(wel-fare)成為福利經濟學中快樂與幸福的主要指標,收入和GDP也由此成為比較個人和國家快樂和幸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相關公共政策的制定與評價也圍繞於此而展開。儘管這些經濟學家自己也認識到僅用貨幣收入來衡量經濟福利會遺漏其他一些影響快樂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但為了理論的嚴謹和邏輯的一致而不得不忍受這種簡化。從此,以收入和財富為基礎的福利和效用不僅支撐著經濟學大廈,引導著公共政策的方向,也左右著大多數普通人對於幸福和快樂的理解。

  美國南加洲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是最早對主觀快樂進行理論研究的當代經濟學家。他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了所謂的伊斯特林悖論(EasterlinParadox):收入增加並不一定導致快樂增加。首先,國家之間的比較研究以及長期的動態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樂水平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其次,在收入達到某一點以前,快樂隨收入增長而增長,但超過那一點後,這種關係卻並不明顯。第三,在任何一個國家內部,人們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樂之間也沒有明顯的關係,包括文化特征在內的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快樂。

快樂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比較

  快樂經濟學採用了完全不同於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假設和研究方法。傳統經濟學對福利和效用的研究建立在薩繆爾森提出的顯示偏好(preferencerevelation)假設上,也就是說,如果在實踐中觀察到某一個理性經濟人在可以選擇B的時候選擇了A,那麼就可以推斷對該人而言A的效用(福利、快樂)大於B的效用。然而,快樂經濟學認為,存在很多人們無力改變或選擇的巨集觀制度安排或政策背景,例如,不公平、環境惡化、通貨膨脹失業等,在這種情況下,顯示偏好假設並不能揭示人們的真正意圖。相反,快樂經濟學採用了明示偏好的方法(preferenceexpression),即直接讓受訪者回答他們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以表明他們對快樂的態度。這種假設看似一種退步(因為傳統經濟學認為只有在人們的現實選擇中才能夠發現他們有關偏好和福利評價的真實信息,假設的問題或模擬的場景沒有經濟學意義),然而快樂經濟學爭辯道,在很多情況下,顯示偏好實質上只是在諸多都不令人滿意的方案中勉強進行選擇,它提供的信息同樣也是有限的,而只有讓人們明確地說出真正導致他們快樂的原因或不快樂的障礙,才能夠發現現實世界同一個理想世界之間的真正距離。

  基於這些理論假設,快樂經濟學採用了問卷、訪談等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並藉助於計量統計和大樣本處理等技術,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年代、不同行業、不同文化的人們的快樂調查(happinesssurvey)來瞭解他們快樂的水平和影響快樂的因素。其中最為一般的問題是:“一般而言,你快樂嗎?”“哪些因素導致你快樂或不快樂?”研究者發現,絕大多數回答都指向一些相同的因素。

  影響快樂的多重因素

  快樂經濟學並不是要完全放棄或取代傳統經濟學以收入和財富為基礎的福利衡量方法,而是強調了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其他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個人特征,如期望值、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的健康狀況、經歷與背景等;二是個人無法選擇的巨集觀制度安排,如通貨膨脹、失業、制度的公平性、公共品的數量與質量、環境等。在這些方面,近10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研究文獻。例如,阿萊西那等學者(Alesina,etc.,2004)發現在不同國家公平和快樂之間都具有密切的正向關係。布蘭切伏勞等學者(Blanchflower,etc.,2004)對20年來美國和英國不同人群的快樂水平進行研究,發現總的快樂水平下降,黑人的快樂上升,白人婦女的快樂下降,快樂隨年齡的增長呈現U型曲線,並且,他們試圖確定快樂或痛苦的價值,例如,和睦的婚姻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價值大約為100,000美元/年,而失業給人們帶來的損失價值60,000美元/年。克拉克等學者(Clark,ect.,2004)發現失業會導致嚴重的不快樂,即使存在足夠的失業救濟,人們也不會如傳統經濟學理論顯示的那樣主動地選擇失業,摩擦性失業並不像經濟學家假設的那樣無害。艾格斯等學者(Eggers,etc.,2005)探討了俄羅斯近年來的經濟蕭條失業給人們的快樂造成的負面影響。格拉漢姆等學者(Graham,etc, 2002)研究了市場經濟中的機會和不穩定同快樂之間的關係。維恩霍夫等學者(Veenhoven,etc.,2005)建立了一個世界範圍內的快樂資料庫,對各國的快樂水平進行比較。他們的數據顯示,由於1990年代以來的高速經濟發展,中國的快樂水平高於同等收入的其他國家。

  這些經驗研究對快樂的理解

  首先,相對於傳統經濟學而言,快樂經濟學更加傾向於主觀效用論,它們認為人們的快樂更多的是一種主觀評價,這種觀點儘管在歷史上也受到客觀效用論的挑戰(以收入為基礎的傳統快樂理論就是建立在客觀效用論的基礎上,因為收入更加客觀和容易衡量),但由於當代的快樂研究採用了實證的大樣本統計和計量經濟學工具,因此相對於歷史上的純粹理論思辨而言就更加具有說服力。

  其次,快樂經濟學承認收入確實是帶來快樂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基本的需要滿足以後,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就開始凸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期望值的升高。羅加斯(Rojas,2004)發現,有很多高收入者認為自己不快樂,也有很多低於貧困線的人認為自己很快樂,原因就在於他們有著不同的預期。這類似於心理學中的“拐點”理論,也就是說,收入的增加會抬高人們的期望,反過來又導致快樂水平下降。這意味著,要想在長期提高人們的快樂水平是非常困難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美國和歐洲等富裕國家人們的快樂水平也並不像我們預想中那樣高的原因。

  再次,人們對不同來源的快樂具有不同的適應性,收入和財富帶來的快樂比較短暫,而非財富帶來的快樂則較為持久。同樣,相對於非金錢的損失而言,人們更容易適應金錢損失帶來的痛苦。然而,現有的政策大多建立在物質獎勵和懲罰的基礎上,在快樂經濟學看來,這顯然降低了獎勵和懲罰的長期力度。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納曼Kahneman,etc.,1999)則發現,同樣數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要大於同樣數量的獲得給人們帶來的快樂,因此,至少不要讓人們變得更差對於公共政策制定就非常重要。

  最後,快樂對收入具有反作用。很多研究發現,一些偶然性的不幸和痛苦會極大地降低人們的工作動力和收入,導致一種惡性迴圈;相反,快樂的人在工作中的業績更加突出,因此更容易獲得較高的收入,形成一種良性迴圈。這顯示了不論在社會還是在企業中營造快樂的氛圍的重要性。

快樂經濟學的公共政策內涵

  快樂經濟學促使我們對如何促進人類發展和公民福利的傳統觀點進行反思。首先,幸福快樂,而不是收入和GDP,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既然收入和GDP並不能顯著增加人們的幸福水平,那麼,我們個人、乃至人類社會冒著過度競爭、環境惡化、損人利己、爾虞我詐,最終耗盡地球的風險,去追求自己的、本國的收入和 GDP無止境的增加就失去了其意義。人是一種經濟動物,具有一種積累財富的本能,然而,我們在這樣做時,卻往往並沒有思考這樣做的意義。

  其次,衡量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需要一些比GDP、收入、財富更加全面的指標。快樂經濟學認為,我們應該採用一個更加廣泛的指標體系來代替GDP,以反映個人幸福和社會福利的變化。阿馬蒂亞•森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developmentindex,HDI)已經被聯合國的年度發展報告採用,丹尼爾•卡納曼更提出應當建立國民快樂賬戶(NationalWell-beingAccount)來取代傳統的GDP,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已經開始進行一些嘗試,我國各級政府也已經開始考慮用類似於HDI的指數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業績。

  再次,政府的公共政策應當從追求經濟總量的增長轉到追求建立並維繫一個健康公平正義的巨集觀制度安排上來,經濟總量的增長應該是這一制度安排的必然結果,並且這種增長將更加穩健和可持續。如果僅僅以總量的增加作為目標,就有可能導致更大的不公平,會降低弱者的幸福,而這種降低是無法如功利主義秉持的加總原則那樣,通過強者幸福的提升而得到彌補的。除非這種不公平是在健康公平正義的巨集觀制度安排下自然形成,並因此得到全體社會成員的一致認可。效率並不是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標,公平不需要通過增加效率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它同效率具有同等的價值。著名的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黃有光在其《效率、公平與公共政策:擴大公共支出勢在必行》中指出,由於擴大公共開支可以增進公平,改善巨集觀制度安排,並增進人們的幸福感,因此擴大公共開支勢在必行。

  最後,政府負有對公民進行教育的義務,告訴他們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古典經濟學家密爾在對邊沁的功利主義進行修正時說,應當區分兩種類型的快樂,一種是高尚的快樂,另一種是低級的享樂。因此,在發展市場經濟、尊重個人選擇的同時,政府不是消極無為的。它負有引導並教育人們追求高尚快樂,拒絕低級享樂的責任。教育是改變理性經濟人效用函數的根本途徑,是對抗自由主義及個人選擇的有力武器。當然,這種教育應當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在其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闡釋的非功利、無目的的教育、將人變為真正的人的教育。

快樂經濟學的研究發展

  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教授德隆(J.Bradford DeLong)的估算,以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全球人均GDP已達到 6539美元,是1900年679美元的9.6倍,更是公元1000年133美元的49.2倍。然而,現在人們的快樂水平顯然不可能是這些歷史時期的相同倍數。這表明,傳統經濟學所關註的收入和財富同人類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並不等價。

  理查德•伊斯特林是最早對快樂進行理論研究的當代經濟學家。他在1974年的論文《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了著名的艾斯特林悖論,即收入和快樂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正向關係。如果這一悖論成立,那麼個人以及整個人類社會千方百計地追求經濟增長就失去了其應有的目的,整個國家的政策也應當相應改變,由此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可以順利地實現。他的這一篇論文最初被主流經濟學刊物拒絕,但近年來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2006年3月,他和他的同事組織了一個“快樂經濟學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30多位學者參加,並策劃成立一個相應的研究機構。他目前的研究課題是“生命周期中不同階段的快樂”,他發現,相對於財富而言,快樂的婚姻和健康可以帶來更加持久的快樂。

  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經濟學教授黃有光(Yew-YwangNg)是在世界前10位的經濟學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其文章被引用次數最多、被認為最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華人經濟學家之一。他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福利經濟學。他最早在中文世界中倡導進行快樂經濟學研究,曾對東亞地區“經濟快速增長而人民快樂不足”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並稱之為“快樂鴻溝”。他在其著作《效率、公平與公共政策:擴大公共支出勢在必行》、《經濟與快樂》、《福利經濟學》中對快樂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印裔英籍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被譽為“經濟學家的良心”,他由於對貧困、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等問題的研究而獲得了199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從快樂的反面――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快樂――對快樂經濟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貧困與饑荒》一書中,他提出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糧食總量的缺乏,而在於窮人獲取糧食能力的不足,並提出了分析貧困問題的“能力的方法”(capaci -tiesapproach)。他的觀點為聯合國編製的人類發展指數HDI)以及世界各國的扶貧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書中,他對傳統經濟學中快樂的哲學基礎――功利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評,指出功利主義的三個缺陷:漠視分配、忽略權利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適應性行為和心理調節,而現代主流經濟學仍然主要以功利主義作為自己的哲學方法論基礎,這一基礎正是近年來經濟學被批評為“一門冷冰冰的學科”的原因。

快樂經濟學的現實價值

  首先,快樂經濟學揭示了快樂幸福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的終極價值理念。相對於以GDP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而言,這一價值理念的轉變非同小可,它是對人類行為最高價值與行為的終極準則的偏好明示,並與體驗經濟學(ExperienceE-conomics)的研究目標形成某種相互支持。包括最近國家統計局提出的核算國民幸福指數在內,快樂經濟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實際上不在於它的測度,而在於其價值觀與方法論上向真理的極限逼近。國民幸福指數統計的開展與快樂經濟學研究可促進和引發一場思想運動,從而在國民心中逐漸形成一種思想共識。

  其次,快樂經濟學提出了一系列與快樂相關的重要經濟學概念與理論,如廣義消費與廣義財富論等。因為基於快樂的消費原理是指人類運用對象來滿足自身需要的所有行為與過程,這便形成了快樂經濟學的廣義消費概念並用以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狹義消費概念。基於這一概念,如果用50個單位效用的環境福祉犧牲來增加30個單位效用的GDP,就是得不償失。,因此,必須實行和諧生產與和諧發展的原則,幸福指數、綠色GDP核算等概念實際上均基於快樂與痛苦的核心原理。而人類追求快樂的自由實現與自由發展終將導致對制度自由的追求,共產主義成為必然的制度選擇,對此著名學者黃有光教授與筆者均堅信共產主義理論,這也說明瞭快樂經濟理論學者之間的某些一致性的觀點。

  第三,快樂經濟學包含的快樂計量理論與實證方法研究,為我們發現人類快樂影響因數的權重序列,進而無論是為個人完善人生、還是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決策,提供最具價值的分析基礎。這些影響因數包括從自我到宇宙的健康、親情、經濟狀況、職業狀況、社會狀況、生態狀況等。通過快樂調查,發現快樂影響因數的權重序列、結構及其演化,對於測度與追蹤人民快樂、幸福程度變化,幫助開發促進提高人民幸福程度的政策,彌補GDP核算的不足,均意義重大。現成的例子是,極力倡導快樂原則、實行國民快樂總值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核算的不丹國,雖然其人均GDP僅 800美元,但國民生活非常幸福。基於快樂經濟學視野,一條通往快樂而又能夠大大節約資源的和諧社會發展道路在我們面前瞬間便柳暗花明瞭,這是惟一科學的全球現代化發展之路,並使得以高能耗引起人口、資源、環境矛盾高度緊張的美國式異化的現代化模式黯然失色。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快樂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