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馬歇爾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學分支學科
部門經濟學
比較經濟學
保險學
不確定性經濟學
保險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
城市經濟學
財政學
產權經濟學
畜牧業經濟學
傳媒經濟學
供應鏈物流學
第三方物流學
燈塔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
福利經濟學
服務經濟學
非生產領域經濟學
分銷物流學
風險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
房地產經濟學
非稀缺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
公共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
規模經濟學
管理經濟學
公司金融學
工程經濟學
規制經濟學
工業經濟學
國土經濟學
國防經濟學
規範經濟學
國際統計學
過剩經濟學
國際金融學
公共管理學
巨集觀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環境經濟學
後勤學
混沌經濟學
護理經濟學
巨集觀信息經濟學
計量經濟學
結構經濟學
教育經濟學
經營經濟學
經濟動力學
公共財政學
計劃經濟學
經濟預測學
基本建設經濟學
激進派經濟學
金融學
金融工程學
實驗金融學
金融市場學
經濟控制論
價格經濟學
技術經濟學
交易成本經濟學
建築經濟學
金融經濟學
經濟倫理學
近代統計學
經濟地理學
經濟社會學
家庭經濟學
軍事經濟學
經濟政策學
家政經濟學
科學經濟學
凱恩斯經濟學
空間經濟計量學
快樂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開發經濟學
會計公共關係學
理論經濟學
旅游經濟學
勞動經濟學
勞務經濟學
流通經濟學
林業經濟學
勞權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
民生經濟學
民族經濟學
描述統計學
農村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
能源經濟學
農業生產經濟學
新經濟地理學
品牌生態學
品牌經濟學
品牌學
區域經濟學
窮人經濟學
企業物流學
企業經濟學
契約經濟學
歧視經濟學
氣象經濟學
人口經濟學
人事管理經濟學
生產力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世界經濟學
實證經濟學
生態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實驗經濟學
神經元經濟學
商品運輸學
商業經濟學
社會經濟統計學
生物經濟學
商品學
數理統計學
水利經濟學
商業地理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
推斷統計學
統計學
土地經濟學
圖書館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文化經濟學
衛生經濟學
物流管理學
物流學
物流技術學
物流會計學
物流經濟學
維基經濟學
物資經濟學
污染經濟學
微觀信息經濟學
消費經濟學
心理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
新制度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
現代物流學
憲政經濟學
行為金融學
現代金融學
心理統計學
新貨幣經濟學
新政治經濟學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
信息系統經濟學
運輸經濟學
演化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
郵電通信經濟學
漁業經濟學
藥物經濟學
語言經濟學
中觀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
制度經濟學
電子商務物流學
資源經濟學
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戰爭經濟學
知識產品經濟學
轉軌經濟學
綜觀經濟學
自然資源經濟學
質量經濟學
自然災害經濟學
知識經濟學
[編輯]

目錄

馬歇爾經濟學概述

  馬歇爾經濟學是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經濟學發展的一個總結,是自約翰·穆勒後的又一次綜合。 馬歇爾經濟學的整個經濟學體系中真正創新的觀點不是很多。主要體現在方法論上“連續原理”為基礎的個體分析和需求供給理論中的“彈性概念”,而其他觀點主要是對以前經濟學家經濟學說的繼承和發揚。當然,他在自身所處的那個時代各個學派的爭論中得到了許多好處,這些爭論不但激發了他個人智慧的火花,更為他作一次大的綜合提供的豐富的素材。

  馬歇爾經濟學定義為研究財富,同時也研究人的學問。這裡本質上與傳統的經濟學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吸收了邊際學派的理論分析。他所說的研究人,即研究人的動機。他把人類動機分為兩類:追求滿足和避免犧牲。人類經濟生活由這兩類動機支配。前者促進人類的某種經濟行為,後者制約人類的某種經濟行為。人們的動機從性質上是無法衡量的。經濟學家不能衡量心中任何事情本身。但滿足和犧牲在程度和數量上卻可採用間接的方法,即通過貨幣作為標準來衡量。因此,經濟學主要就是用貨幣來對活動的動力和阻力來進行分析。這樣,馬歇爾就使經濟學建立在心理分析的基礎上。不僅如此,馬歇爾還吸收了歷史學派經濟學研究對象的廣義界定,主張經濟學與社會學合流。

馬歇爾經濟學的理論

價值理論

  19世紀最後的20多年裡,價值或價格理論是經濟學家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J.S.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以前的古典經濟理論,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供給方面,傑文斯門格爾瓦爾拉則把註意力集中於需求,而且傑文斯及其後來者,更進一步宣稱價值完全取決於需求。很難估計這場討論對馬歇爾的相對價格理論的內容和形式的影響。他宣稱自己關於價值和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在1870年以前已經形成,但他不會去證明自己理論的原創性,他認為這是愚蠢的自尋煩惱。馬歇爾對一些人批評供求分析十分氣憤。在供求分析中,他試圖調和古典理論和邊際效用學派。他的觀點是,他為了真理而研究而不是為了和平。而且他的供求分析的形成早於傑文斯門格爾瓦爾拉著作之前。

  馬歇爾相信,正確理解時間的影響和謹慎處理經濟變數間的相互關係,就可以解決是生產成本還是效用決定價格的爭論。最終產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因為價格較低時,個人的購買量將較大。供給曲線的形狀取決於分析時時段的劃分。關於價格的決定,時間越短,需求越重要;時間越長,供給越重要。長期中,如果固定成本存在且供給完全彈性,則價格將完全取決於生產成本。誇大供求中任一方在價格決定中的作用都是沒有意義的。馬歇爾用類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原因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想找到一個簡單原因的任何企圖都必將失敗。更重要的是,馬歇爾堅持認為邊際分析被許多經濟學家誤用。他說,這些經濟學家以為是邊際價值(成本、效用或生產率)以某種方式決定了整體價值。例如,在分析最終產品的價格時,按馬歇爾的觀點,說邊際效用邊際成本決定價格是錯誤的。馬歇爾認為效用或邊際成本不決定價格,因為隨價格變動的價值是由這些因素在邊際上的行為相互決定的。這時,馬歇爾再次聰明地運用類推的方法解釋了他的觀點。傑文斯把價格決定中的主要因素(效用,成本)與價格隔離開來,他在試圖尋找一簡單因果傳導鏈——生產成本決定供給供給決定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決定價格——時出現了錯誤。因為他忽視了這些因素的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如果把三個球放在一個碗里,一個是邊際效用,一個是生產成本,第三個是價格,說任一有球的位置決定了其他球的位置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這些球相互決定每一個球的位置。需求供給、價格在邊際上相互影響,且相互決定。

  馬歇爾試圖說明他的價格理論與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關係,以及關於效用、生產成本誰決定價格的爭論。馬歇爾認為他的理論基本上與李嘉圖的一致。但他指出李嘉圖認識到了需求的作用,只是因為需求的影響很容易理解而給予了有限的關註,而把他的主要精力用於更困難的成本分析,這一點邊際效用學者很難同意。馬歇爾發現李嘉圖價值理論的生產成本包括了勞動成本資金成本。大多數經濟理論史學者認為,這是對李嘉圖的過於誇大的解釋。依馬歇爾的觀點,李嘉圖的價值理論最主要的缺點是,他不能處理時間的影響且不能明晰地表達他的觀點。馬歇爾拒絕接受傑文斯和其他邊際效用理論學者的說法,他們認為已完全推翻李嘉圖的價值理論,而以一個正確的方法即幾乎把所有註意力都集中於需求方面,取代了李嘉圖的理論。馬歇爾在審查傑文斯李嘉圖理論的擴展和發展時,認為他對李嘉圖的處理偏離了李嘉圖完整價值理論的基礎。

需求理論

  馬歇爾指出需求對價格決定的影響相當容易理解,這也許是對的。然而有幾個關於需求的理論問題,馬歇爾並不能令人滿意地解答。他似乎意識到這些困難而通過假設避開它們。他對需求理論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用清晰的公式表達了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價格和需求量互相影響,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價格變化和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係程度被稱之為價格彈性繫數,即         eD = — %需求量變化 / %價格變化 = — (△q / q) / (△p / p)

  等式右邊的負號是因為價格和需求量是負相關的,因此繫數通常是一個負數。單個產品價格乘上需求量將等於買者的全部消費或賣者的全部收入。如果價格下降1個百分點,需求量增加1個百分點,則買者總支出或賣者總收益保持不變,即eD = 1。如果某類商品的eD > 1,則稱其是價格有彈性,如eD < 1則稱其是缺乏彈性。馬歇爾還將彈性的概念用於供給,給出了經濟學另一極其有用的工具。雖然,價格彈性的觀點在更早的文獻中有所論述,但只到具有很強數學能力的馬歇爾才精確地表述了它,因此,他被認為是價格彈性的發現者。

  按馬歇爾的觀點,個人之所以需要商品是因為可以通過消費獲得效用。馬歇爾的效用函數的形式是可以相加的,他通過加總消費每一商品的效用得出總效用。消費商品A獲得的效用取決於消費A的數量,而不取決於其他商品消費數量。替代和補充關係可以忽略,一個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是:U = f1qA + f2qB + f3qC + ...... + fnqn

  考慮到替代和補充關係的效用函數表達如下:U = f(qA,qB,qC,......qn)

  埃奇沃思歐文·費雪,這兩個馬歇爾同時代的人,提出現在更通用的效用函數。我們將簡單討論馬歇爾使用可以加總的效用函數的最重要的含義,它與收入效用有關。馬歇爾假定效用可以通過價格體系測定。他還認為一組人內部相互之間的比較是可能的,因為在同組比較時,個人的特殊情況被去掉了。

  馬歇爾第一個表述了通常的需求規律:需求量隨價格下降而增加,隨價格上升而減小。他註意到羅伯特-吉芬收集的信息,這些信息顯示窮人的麵包的需求曲線可能向上傾斜;也就是說,對這些人,麵包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肉或更昂貴商品的需求的減少,麵包消費的增加。

  讓我們回到推出需求曲線的理論問題,看馬歇爾是如何處理的。因為他使用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因此他在用數學推導需求曲線時忽略了替代和補充關係,儘管他討論過這些問題。馬歇爾簡單地假設微小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是可忽略的,或者換句話說,任一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不影響貨幣邊際效用。馬歇爾通過假定貨幣邊際效用恆定來解決這些理論困難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沒有理論工具以明確區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其次,一個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的收入效應非常小,以致於可以略它。

消費者剩餘

  馬歇爾認為當價格少許變動時,貨幣邊際效用不變。這使得他能在現在稱為福利經濟學的領域得出某些結論。在這種情況下,馬歇爾第一個勇敢地闖入了經濟學一個新的領域,以後有大量的文獻解釋和擴展他的分析。消費者剩餘的概念首先是由馬歇爾提出的,直到1950年福利經濟學的文獻仍在討論這一問題。馬歇爾想用消費者剩餘的概念得出福利的結論。他關心的是消費者作為一個整體的剩餘而不是單個消費者的剩餘,因此,他用的是市場需求曲線,而不是個人需求曲線

可用下圖分析消費者剩餘

  DD’ 市場為市場需求曲線。市場價格是OC,需求量是OH。既然DD’是市場需求曲線需,消費者就願意以高於OC的價格來支付。需求量是OM時買者願意支付的價格是MP,但他只按MR支付,那麼RP就表示他的消費者價格剩餘。所有其他邊際以內的購買者也有消費者剩餘總消費剩餘等於CAD,它是消費者願意支付的總和OHAD與消費者購買商品實際支付總和OHAC的的差。

  馬歇爾用價格測量效用,這依賴於兩個假設:一是忽略替代和補充關係的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二是微小價格變動效應可以忽略,或者說,貨幣邊際效用保持恆定。埃奇沃思提出使用更具一般性的不可加總的效用函數。費雪曾指出,當使用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時,效用可以測量,但當考慮替代或補充關係的影響時,效用不可能被測量。甚至當時有對馬歇爾及其他人所闡述的需求理論的主要部分進行更一般的批評。馬歇爾作出微小調整以回應這些批評。例如,他同意效用可以替代,但他根本上堅持價格可以用來測定效用。馬歇爾對與測量消費者剩餘有關問題的認識,使他在福利經濟學中使用了對價格微小變動的測量方法。因為價格變動很小,所以貨幣邊際效用保持不變的假設沒有顯出不切合實際,特別是,如果商品的消費數量只是總消費數量的一小部分時,微小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對大多數商品來說是如此之小以致於可以不加以考慮。

稅收福利

  馬歇爾用消費者剩餘這一概念分析稅收福利後果。馬歇爾認為對於成本固定的行業(供給曲線為水平),稅收將會導致凈福利減少,因為徵稅後消費者剩餘的減少,大於稅收收入,完全彈性供給曲線表示一個成本不變的行業。如下圖所示。

  假設行業是均衡的,需求曲線為DD’,供給曲線為SS’,價格為HA,消費者剩餘是SAD。現在徵稅Ss,供給曲線移到ss’,消費者剩餘的損失是SAas,稅收所得是SKas,消費者剩餘的損失超過徵稅所得KAa。因此,對成本不變行業徵稅顯然是不合算的。這一分析同樣可用來說明對成本不變行業進行補貼是不可行的,因為其凈成本大於凈收益。假設需求是 DD’,供給是ss’,價格是ha,補貼Ss將使供給曲線下降到SS’,消費者剩餘的所得是SAas,小於總補貼支出SALs,其差是ALa。如果收益遞減存在(供給曲線向上傾斜)且供給曲線足夠陡峭,以致於稅收的收入大於消費者剩餘的損失,則稅收將導致福利增加。同樣,對成本遞減行業的補貼將增加福利,因為消費者剩餘的增加將大於補貼成本。馬歇爾從而得出結論:對某些收益遞減行業徵稅,然後用這些收入補貼收入遞增行業,這種作法對社會是有益的。以上全部分析是建立在效用是可以被消費者剩餘測量這一令人懷疑的觀點之上的,因此它對政策制定的實際價值也是可疑的。馬歇爾這樣分析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出一個關於稅收和補貼的明確規則,而是為了說明無規則的市場並不總是導致資源分配最優。阿瑟·塞西爾·庇古教授接受了馬歇爾這些不成熟的觀點,並擴展了這些觀點,形成了現代經濟學福利理論的基礎。

供給理論

  馬歇爾奠定了通常所接受的成本和供給分析的基礎。他對供給理論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時間階段的概念,特別是短期和長期兩個概念,正確地認識到在市場階段短期和長期中行業供給曲線的形狀的差別;雖然他關於這些形狀的經濟解釋通常是不足的和混亂的,甚至有時是錯誤的。市場時期沒有引起什麼困難,這時供給是完全無彈性的。短期中,現代微觀理論認為,供給曲線的形狀是因為企業和行業遵循收益遞減規律。為了分析的目的,馬歇爾指出在短期中把企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是有用的。然而,馬歇爾並沒有在他對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的劃分,和以收益遞減規律為基礎的企業短期成本曲線的由來之間,建立明確的關係。他主要是在對土地進行長期的分析時應用了收益遞減規律

  馬歇爾對固定和可變成本的劃分證明瞭,短期中即使發生損失,但只要能彌補全部可變成本,企業仍將運作。這已成為標準教科書中關於短期中企業行為經濟分析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完全競爭行業,短期中企業的供給曲線是邊際成本曲線超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部分。由於他特有的現實主義,馬歇爾繼而得出現實中企業的短期供給曲線並非如此。他說,企業在以低於全部成本(固定和可變)的價格出售商品時將是猶豫不決的,因為他們關心的是“掠奪市場”。“掠奪市場”意味著今天以低價出售,阻止了明天市場價格的提高,或者低價出售將導致行業中其他企業的不滿。因此當損失發生時,真實的短期供給曲線在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成本之間不是邊際成本曲線,而是其左邊的供給曲線。這裡,馬歇爾含蓄地降低了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因為在嚴格的完全競爭定義下,沒有企業會關心占有市場或行業中其他企業行為的後果。羅賓遜不完全競爭張伯倫壟斷競爭的靈感,可以在馬歇爾免除完全競爭的假設對市場運作的討論中發現。

  儘管馬歇爾關於企業長期成本曲線和供給曲線及行業曲線的討論,依現代的標準存在明顯的不足,但他在這一領域的早期努力引發了20年代和30年代一系列令人感興趣的文章,最重要的是弗蘭克·赫尼曼·奈特皮羅·斯拉法雅各布·瓦伊納的文章。馬歇爾揭示了決定企業成本和供給曲線形狀及位置的長期因素。首先是企業內部的因素,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內部經濟(指廠商擴大生產時,由於充分利用固定設備,或加強專業化,而導致生產成本下降)導致成本減少,內部不經濟(指廠商擴大生產時,生產率下降,成本上升)導致成本增加。馬歇爾關於規模的內部經濟原因的討論是非常令人滿意的,而關於內部不經濟的討論非常少。他沒有真正地遇到經濟與不經濟二者之間關係的問題,及它對企業最優規模的影響。

  然而馬歇爾關於外部經濟與不經濟的討論引發了大量的文獻。馬歇爾試圖用歷史證據調整向上傾斜的企業和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在某些行業,成本和價格隨時間降低。他的這一調整建立在他外部經濟的觀點上。外部經濟——馬歇爾從來沒有弄清楚它們是對企業還是對行業——導致企業和行業的成本和供給曲線隨行業發展向下移動。在這些環境下,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將向下傾斜:在較低價格下供給更多的商品。最主要的外部經濟是,把行業內所有企業放在一起,且互相分享信息所導致的所有企業成本的降低。這樣的配置也導致一些其他行業的成本降低,並得到熟練工人。

  馬歇爾對成本和供給的審查,引起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在1900年到1940年間得到檢驗。這些問題是:成本和供給曲線形狀的經濟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供給曲線在短期中上升而某些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在長期中下降?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與競爭市場和諧嗎?

分配理論

  馬歇爾對決定生產要素價格和收入分配因素的解釋,與他的其他分析是一致的。他用供求分析和為瞭解釋最終商品價格而作出的短期與長期的區分來解釋地租、工資利潤利率。他認為對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它取決於要素的邊際產出的價值。馬歇爾使用他稱之為邊際凈產出的方法,來解決測量邊際產出的問題。馬歇爾接著指出,把決定邊際生產力的要素理論稱之為分配理論是不正確的,因為邊際生產力僅是對一要素需求的測量,而要素價格是由需求、供給和邊際上的價格共同決定的。它的測量與勞動和工資有關。馬歇爾提倡一種對邊際生產力理論非常謹慎的解釋。馬歇爾工資地租利潤關於單個生產要素和利率回報的分析不是特別令人感興趣,然而與他的要素價格和分配理論相關的對準地租概念的發展值得註意。

準地租

  馬歇爾應用準地租的概念,不僅解釋了市場系統的運作,而且也為古典經濟學家和邊際效用經濟學家之間爭論的一個方面提出了新的見解。古典經濟學家認為除土地以外,生產要素的報酬是決定價格的,最終產品的價格取決於邊際上的生產成本。J.S.穆勒時代的古典經濟學,堅持工資利潤利率是決定價格的,那麼價格基本上取決於供給方面的因素。邊際效用學者對古典成本理論提出了批評,堅持生產要素的報酬是由價格決定的。馬歇爾的分析揭示:一種要素的報酬是決定價格還是由價格決定的,取決於時期的考慮(對要素的供給曲線的彈性有重要影響)和分析的特定目的。下麵考察稱之為報酬的地租、工資利潤利率

  土地的報酬稱之為地租。李嘉圖在分析土地時假設土地的供給是完全無彈性的,且土地沒有其他用途。地主因為土地使用得到的租金是由價格決定的,而不是決定價格的。穀物的高價引起高租金。儘管有一些對這一理論的批評,但從穆勒到馬歇爾時代,李嘉圖關於地租的分析基本上沒有變化。馬歇爾認識到問題是非常複雜的。當從整個經濟來看,地租是由價格而不是生產成本決定的。然而從單個農夫或企業來看,地租是生產成本,因此決定價格。想要租得土地種植燕麥的農夫,須支付足夠的價格以阻止土地用於其他目的。除非燕麥種植者願意支付的租金高於大麥種植者或地產發展商,否則燕麥種植者將不能在競爭市場中租得土地。因此從單個農夫或企業來看,地租是一種像勞動和資本一樣的必須支付的生產成本。

  馬歇爾還認為,在特定環境下,即使從整體經濟來看,地租也是決定價格的。對一個擁有沒有任何成本的未開發土地的經濟系統,例如19世紀的美國,地租可以被認為是決定價格的,因為最初的開拓者想要獲取的回報,不僅是種植莊稼,還希望當人們向新領域轉移時帶來土地價格的上升。因此,必須支付的必要供給價格的一部分,是為了使人們能夠忍受邊遠地區生活的艱苦和危險。上漲的土地價格等於上升地租的資本價值,可以看作一種社會成本。這樣的情況下,地租在經濟的遠景中是決定價格的。考慮供給曲線的彈性,從經濟的前景來看,在所有土地已被開發的國家,土地的供給曲線是完全無彈性的,地租是由價格決定的。對於一個擁有未開發土地的國家,土地的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地租越高,被開發土地的數量越大。地租是決定價格的。

  馬歇爾進一步說明,在短期中被稱為工資、利潤利息的報酬具有一些地租的特征。付給某種類型勞動者例如會計工資,在長期均衡中將會剛好足以支付這些業內人士,使其呆在這個行業而不轉向其他行業。長期工資就是社會為吸引足夠數量的供給而支付的供給價格工資因此是決定價格的。假設對會計服務的需求增加,那麼會計師工資也會增加。短期與長期相比,會計師的供給是缺乏彈性的,工資的上漲將不會對供給數量有很大影響,因此,短期中的工資將上升超過長期中的工資。這一較高的短期工資與維持個人從事這一職業的必要價格無關,因此它是由價格決定的,而不是決定價格的。理解這些問題的關鍵是供給曲線的彈性。在非常短的時期內,某一類型的勞動者可以看作是完全無彈性的。在勞動供給數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的上升將導致工資的上漲。在短期中,隨著其他職業的人接受訓練進入這一職業,工資將會少許地下降。長期中,隨著工資達到長期均衡價值即必要供給價格,供給曲線將變得越來越具有彈性。短期和市場時期工資像地租一樣是由價格決定的。馬歇爾稱之為準地租。馬歇爾解釋了關於生產要素的回報是決定價格的還是由價格決定的這一爭論,這完全取決於時期:長期中工資是決定價格的,但在短期中卻像地租一樣是由價格決定的。

  馬歇爾還用準地租的概念分析短期中利潤。在完全競爭市場的長期均衡中,每一企業將僅獲得一個正常的利潤率。正常利潤是生產成本,必須支付給企業以使企業把資本留住,就像正常工資必須被支付以吸引和鎖住勞動力一樣。如果一個企業在長期中不能獲得正常利潤,那麼資本將會離開這一企業流向能獲取正常利潤的企業和行業。那麼,在長期中,正常利潤是必要生產成本,因此是決定價格的。但短期中,利潤可被看作是一種準地租,它們是由價格決定的。短期中,企業的成本可分為可變和固定成本,企業的收入在短期中必須足以支付所有可變成本的機會成本,否則可變生產要素將離開企業。固定成本在短期中供給無彈性,短期利潤對固定要素是一種準地租,是由價格決定的。如果總收入超過總成本,產生超正常利潤;但長期中,競爭將消除它。如果總收入超過可變成本而低於總成本,損失將產生;但長期中這一損失將消失。利潤像工資一樣既可看作決定價格的,也可看作是由價格決定的,這依賴於所考慮的時期。

  馬歇爾還用準地租的概念分析了短期中的利息。長期中,將存在一個正常利率,這是必要的生產成本,因此決定價格。但因為短期中資本是固定的或沉澱的,因此報酬是一種準地租。

  準地租的分析,可以用來指出側重於供給的古典經濟學和側重於需求的邊際效用學派在根本上的差別。如果生產要素的供給是固定的,任一要素的報酬都是一種準地租,要素報酬是由價格決定的,要素的報酬主要受需求水平的影響。長期中,要素供給不固定,最終產品長期均衡價格必須足以支付生產過程中發生的所有社會必要成本。這樣,生產要素的報酬決定價格,最終價格的分析將更加註意供給。馬歇爾對稱之為工資、利潤、地租、利息的報酬的分析根據時期的劃分而不同,雖然自然社會並沒有明確地劃分長期和短期。馬歇爾關於時期的理論及隨之產生的準地租,較好地解決了由決定相對價格因素所引起的複雜問題。

穩定和不穩定均衡

  馬歇爾認為一方面需求表揭示了個人對給定數量的商品所願支付的最高價格。因此(需求)數量是自變數,需求價格是因變數。另一方面,供給表表明瞭賣者願意供給一定數量商品的最低價格。這又說明(供給)數量是自變數,價格是因變數。在《經濟學原理》第五捲第三部分第六節中,馬歇爾解釋了市場達到均衡的過程,因為他認為數量是自變數,所以他討論導致均衡的調整時,主要是數量調整。如給定商品數量,需求價格超過供給價格。那麼賣者出售這一數量商品將得到較足以支付其成本更多的回報,這會導致帶動市場銷售的供給數量的供給增加。馬歇爾用圖形表達了他的推導,得出一穩定均衡,任何擾動只會發生暫時的偏離,市場會重新達到均衡。

  瓦爾拉和現代經濟理論在分析市場力量時,使用一系列不同的行為假設,認為價格是自變數。對他們來說,需求表顯示了個人在不同價格下願意購買的數量,供給表表明賣者在不同價格下願意提供的數量。哪一個是正確的?像瓦爾拉認為價格是自變數還是像馬歇爾認為數量是自變數?這一問題涉及到市場中買賣雙方行為的假設,因此只能通過經驗研究才能確定。然而,這兩種描述市場行為的方法分析的結果可以作理論上的推演。馬歇爾認為沒有理論上差別,但他錯了。儘管現代理論追隨瓦爾拉認為價格是自變數,追隨馬歇爾在供求圖中把價格放在垂直軸,但歷史上的異常使得問題更加混亂,數學上的方便把因變數放在垂直軸。寫作P = a - bq的線性需求曲線暗含了價格是因變數,然而現代理論的行為假設認為價格是自變數。

  如果需求曲線向下傾斜,供給曲線向上傾斜,瓦爾拉和馬歇爾確定可以得到同樣結論,即穩定均衡。如果供給曲線向下傾斜,則可能出現不穩定均衡。不穩定均衡是指這樣一種狀況:如果價格或數量達到均衡值,它們將停留在那裡,但如果系統發生擾動,則不會返回這些均衡值。當一條供給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時,均衡的穩定性將依賴於供給需求曲線的相對傾斜程度和所用的行為假設。馬歇爾和瓦爾拉使用共同的要素,導致在供給曲線向上傾斜時達到穩定均衡的結論。他們的分析都是在靜止框架中進行的。瓦爾拉認為當期的供求數量取決於當期的價格,馬歇爾認為當期的供求價格取決於當期的數量。

經濟波動、貨幣和價格

  儘管馬歇爾主要關心的是微觀經濟理論,但他在研究貨幣對一般價格水平的影響時,對巨集觀經濟學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儘管馬歇爾的一些早期作品關註過貨幣數量理論,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他沒出版任何關於貨幣的系統著作,直到1923年才出版了一本《貨幣,信用和商業》的書。他關於巨集觀經濟學的觀點,雖然沒有整理成專著出版,但在他的其他著作中得到很好的發展。1895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第三版中,馬歇爾提到三個預期的欄目:工業貿易的現代條件;信用和就業;政府的經濟職能。馬歇爾的思想中我們需考察的兩個巨集觀問題是經濟的穩定性和決定一般價格水平的力量。

  馬歇爾基本上接受J.S.穆勒的觀點,認為經濟是穩定的,永遠不可能有總需求不足,因為儲蓄的決定必然涉及投資的決定。對經濟不可能產生經常的生產過剩,亞當·斯密首先給出了原因。詹姆斯·穆勒李嘉圖薩伊更詳細地分析了這一原因,現在的文獻中稱之為薩伊定律。馬歇爾時代經濟活動存在波動,一些作者特別是英格蘭的J.A.霍布森,鼓吹需求不足主義者的理論。馬歇爾認為對經濟波動原因的理解“不可能像那些性急的作者宣稱的那樣通過研究消費獲得”,馬歇爾對經濟波動原因的解釋,與J.S.穆勒相同,強調商業信心的影響。上升期間,商業信心高漲,信用迅速擴張;下降期間商業變得悲觀,信用迅速緊縮。他接受了薩伊定律,認為蕭條不能歸因於系統的任何基本問題。馬歇爾提出解決蕭條和失業的政策是控制市場,使信用在商業信心上升時不能過分擴張,因為過分擴張可能會導致停止。如果蕭條已發生,政府可以幫助重建商業信心,通過保護企業避免風險。馬歇爾對這一解決辦法不是非常滿意,因為這樣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後果。例如保護商業免遭風險的政策對有能力和無能力的商人都加以保護,那麼這將影響市場優勝劣汰功能的發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馬歇爾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0.163.113.* 在 2011年4月18日 16:29 發表

寫得很好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