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經濟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綜觀經濟學(Mesoeconomics)
目錄 |
一、經濟學發展歷史的簡單回顧
經濟學的發展,從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分裂出兩大主流派:一派是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它從生產、流通到分配,從微觀到巨集觀,在系統解剖“商品——貨幣——資本”的演變過程中,一步一步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和發展規律,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指明瞭方向。另一派是西方經濟學,它又先後為兩派,一派是以馬歇爾為代表的微觀經濟學,從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到 20世紀20年代是自由放任經濟理論、微觀經濟學學風流行和統治的時期;另一派是以凱恩斯為代表的巨集觀經濟學,從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政府干預經濟理論、巨集觀經濟學學風盛行的時期。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了綜觀經濟學的開創和發展時期。由魏雙鳳教授創建的綜觀經濟學繼承了經濟學發展的優秀傳統,它是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基礎,大膽吸收和借鑒西方經濟學中合理的科學成果,是將微觀經濟學與巨集觀經濟學有機地結合的一門現代系統科學意義上的經濟學。它既是從縱向方面研究微觀經濟與巨集觀經濟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從整體上研究經濟問題;又是從橫向方面研究客觀事物自然的、技術的、社會的、經濟的諸因素相互結合上,運用綜合分析方法,對客觀經濟現象進行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的研究。縱橫有機結合,從中找出本質的規律性的東西,以達到提高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相統一的綜觀效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更大發展,以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
二、綜觀經濟學完全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主流經濟學
1、綜觀經濟是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急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與此同時,以知識資源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是一種基於最新科技和人類知識精華的經濟形態,它是以不斷創新的知識為主要基礎的一種知識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經濟形態。世界新技術革命正在蓬勃發展,知識提供的生產率將成為決定一個國家、一個行業、一個企業競爭地位的關鍵因素。因此,需要有一種能夠適應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的經濟理論作指導,而這種新的經濟理論就是綜觀經濟學。只有運用綜觀經濟學理論提出的綜觀觀點和綜觀方法,才能綜觀和預測全球經濟發展的態勢,才能總攪全局應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嚴峻挑戰。
2、綜觀經濟學是現代經濟管理髮展的需要。
現代企業,尤其是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形式組建起來的企業集團,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微觀經濟管理角度來說,涉及到生產、成本、銷售、技術、財務、人事等的管理問題;涉及到產品、資產、房地產、金融、無形資產等形態的資本營運管理問題;涉及到產品、質量、市場、科技、投資、商標、人才等各種發展戰略的管理問題。從巨集觀經濟管理角度來說,涉及到科研、開發、生產、資金、技術、土地、資源、人才、勞動力、市場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涉及到地區、產業、行業之問的相互關係問題;涉及到經濟發展與人口、社會、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涉及到對外貿易、跨國經營、國際市場、國際風險等等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現代經濟管理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管理系統,沒有綜觀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指導是難於搞好的。因此,必須在綜觀經濟學的指導下,把巨集觀管理與微觀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綜觀管理與知識化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我國現代經濟管理的新時代,適應21世紀國內外形勢和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
3、綜觀經濟學是我國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需要。
要真正實現這兩個根本性轉變,一方面必須充分運用綜觀經濟理論中微觀經濟與巨集觀經濟相結合的原理,把市場機制與巨集觀調控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特別是發揮市場在國家巨集觀政策指導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的作用,以激發經濟活力,又要對市場加以正確的指導和調控,充分發揮國家對經濟發展的調控作用,實現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優化,加速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另一方面必須充分運用綜觀經濟學理論中經濟與科技相統一的原理,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科學技術,加速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因此,只有運用綜觀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把巨集觀與微觀、經濟與科技結合起來,實行綜觀調控,才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長遠目標的需要,促進兩個根本性轉變的實現,使我國的國民經濟真正轉到質量效益型的軌道上來。
4、綜觀經濟學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綜觀經濟學是根據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提出來的,是經濟學上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它糾正了斯密的自由放任微觀經濟學和凱思斯的政府干預巨集觀經濟學都從單純經濟學本身來考察研究經濟問題,並只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這種帶嚴重片面性的缺點,而從社會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來考察研究經濟增長與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方面的協調發展,通過綜觀調控手段,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最佳綜觀效益。江澤民主席最近強調:“切實做好計劃生育、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工作,對於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巨集偉目標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義。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始終把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協調推進。”這個要求與綜觀經濟學的理論觀點是完全一致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綜觀經濟學的進一步肯定。從國內來說,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資源很有限,必須始終堅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重要的戰略地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國際來說,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關係問題,同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嚴重問題。因此,對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必須按照綜觀經濟學理論及其綜觀調控原理進行綜合治理。在進行經濟社會發展決策時,要認真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統籌考慮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正確處理微觀與巨集觀、近期與遠期、局部與全局的關係,把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人口資源環境良性迴圈的基礎上,做到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相得益彰,這是保證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既是中國經濟學有重大發展的時代,也是中國經濟學走上世界、攀登高峰的時代。我們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把綜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進一步完善和豐富起來,使之成為21世紀中國和世界的主流經濟學。
作為一門新興的經濟學科,“綜觀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縱橫有機結合、持續協調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其研究的主要內容有:
一是狹義的縱向經濟關係,即微觀經濟與巨集觀經濟之間的關係及其本質聯繫和協調發展問題;
二是廣義的縱向經濟關係,即微觀經濟、巨集觀經濟與球觀經濟以及未來的宇觀經濟之間的關係及其本質聯繫和協調發展問題;
三是橫向的經濟關係,即經濟、社會、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其本質聯繫和協調發展問題。從研究內容不難看出,綜觀經濟學對經濟問題和規律的研究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超過以往。
綜觀經濟理論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這是一門新興的經濟學科。世界上最早提出綜觀經濟學這一概念的有兩個人:一是澳大利亞的華裔經濟學家黃有光教授,一是我國廣東華南農業大學的魏雙鳳教授。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在給黃有光教授《經濟與改革》一書所寫的序言中,認為黃有光教授在經濟學上的主要貢獻有三,其中的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綜觀經濟學。什麼是綜觀經濟學?黃有光教授一再說明:“綜觀經濟學模式(MesoeconomiCS)之所以稱為綜觀,在於它借用微觀、巨集觀與全面均衡分析的一部分綜合而成。綜觀經濟學綜合三種方法,而這三種方法各有長短,不相伯仲,則綜觀經濟學必比任何一種都好。”後來他還說明:“綜觀經濟分析法,是於1980年前後提創的,主要文章包括Economic Journal 1980,Economica 1982,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包括Abayasiri-Silva與Shi之文章),及1986年出版的Mesoeconomics(中譯《綜觀經濟學》、社會科學出版社)。”從上面引文中可以看出,黃有光教授提出的綜觀經濟學主要局限在綜合分析方法的範圍里。
中國魏雙鳳教授在1982年發表了《淺談綜觀經濟學》,明確提出創建綜觀經濟學這一新的經濟學科,隨後又發表了多篇文章,並於1988年正式出版了《綜觀經濟學》(英譯(MAGNI—ECONOMIcs》)專著,1989年又主編出版了《綜觀經濟學論文集》。在魏教授的專著和論文中,對綜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特點、方法、意義以及主要的經濟範疇等作了簡要的闡述,指出它的主要論點是綜合協調、綜合平衡發展經濟,為這門新的經濟學科奠定了初步基礎。
綜觀經濟學產生於2O世紀8O年代決非偶然。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微觀經濟與巨集觀經濟、微觀經濟學與巨集觀經濟學實現有機的結合。在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危機的不斷爆發,特別是上世紀70年代以後的“停滯膨脹”的出現,使得無論是微觀經濟學還是巨集觀經濟學所建立的理論和方法,都不能作出正確和完滿的解釋,都難以提出解決這種複雜矛盾和困境的政策主張,需要經濟理論工作者作出新的回答。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綜觀經濟學順從了時代發展的要求而應運問世。
一是整體性。國民經濟是一個多因數、多層次構成的綜合整體。綜觀經濟學研究問題必須從經濟關係全局和整體出發,而不是從局部和個體出發。它研究經濟社會的發展,著重於戰略性而不是戰術性。著重於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著重於長遠利益而不是短暫利益。
二是系統性。國民經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結構,是以國家為邊界劃分的社會經濟系統。從其內部來看.可以分別從區域角度、部門角度和社會再生產角度來劃分不同的子系統。從外部來看,不同國家的國民經濟之間的關係, 又形成了國際經濟關係和系統。我們研究經濟問題,必須進行縱橫結合、時空結合的系統探究,力求避免片面性。
三是多元性。綜觀經濟學的多元性可以體現在多個方面,既有理論來源的多元性(多個不同經濟學科), 又有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傳統的方法和現代的方法均包括在內):既有應用範圍的多元性,又有經濟效益的多元性。
四是邊緣性。綜觀經濟學是在廣泛吸取傳統的和現代的多種經濟學科養料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化新學科,其學科的邊緣性質十分突出。我在《經濟效益範疇的歷史考案》 中說過:“綜觀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為指導,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吸收微觀、中觀、巨集觀以及相關經濟學科的合理成份而建立的一門新學說”。
五是協調性。國民經濟系統的各部分是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 因而綜觀經濟學強調在分析研究和解決經濟建設問題時,必須高度重視方方面面之間的關聯性,使有關方面切實做到協調和配合,避免片面性決策帶來的損害,以期取得最佳的整體經濟效益。
綜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學科定位和基本特點,表明它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深遠的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對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首先,綜觀經濟學的創立是對當代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因為它把微觀經濟學與巨集觀經濟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標誌著國際上的經濟理論從過去的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兩門體系,發展到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綜觀經濟學三門體系。
第二,綜觀經濟學對指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因為它為解決微觀經濟與巨集觀經濟的矛盾和反差, 為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統——死——放——活——亂——統”的惡性迴圈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和途徑。
第三,綜觀經濟學對指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因為它是根據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和與之相適應的戰略思維而創立的,其主要特點就是要求經濟增長與人口控制、生態平衡、資源利用(包括太空在內的廣義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包括太空在內的廣義環境保護)等諸方面的和諧協調發展。 第四,綜觀經濟學還為現代經濟管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間。為了適應現代微觀經濟與巨集觀經濟發展的要求,綜觀經濟理論要求把微觀經濟管理與巨集觀經濟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微觀經濟內部管理的諸方面與巨集觀經濟內部管理的諸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綜觀性的管理, 以期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 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將我國現代經濟管理推向新的臺階。
綜觀經濟學自20世紀8o年代創建以來,其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主要是:
1.先後出版了8部重要著作。其中有:《綜觀經濟學》(魏雙鳳著);《綜觀經濟學論文集》(魏雙鳳主編);《綜觀經濟與市場經濟》(魏雙鳳主編);《綜觀經濟學》中英文精華本(魏雙鳳著);《綜觀經濟學理論與應用》(魏雙鳳主編);《綜觀經營管理》(鄧志陽著);《綜觀經濟效益論》(黃鐵苗著)。
2.發表了一批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其中有:《綜觀經濟學的幾個核心問題》(魏雙鳳);《運用綜觀經濟理論增創廣東發展新優勢》(魏雙鳳);《綜觀經濟學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學科的主流》(鐘遠蓄);《運用綜觀經濟理論指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黃灼明);《綜觀經濟學系統思維模式》(李克華);《廣東綜觀經濟調控模式探討》(鄧志陽);《綜觀經濟學與現代經濟管理》(陳欽鳳);《綜觀經濟學一一21世紀的主流經濟學》(陳欽鳳)等。
3.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實際推廣應用綜觀經濟理論。1994年“廣東國際綜觀經濟研究會”成立以來,魏雙鳳教授帶領一批專家學者,先後多次深入工廠企業和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僅地級市就有韶關、陽江、江門、清遠、東莞、珠海、河源、茂名等地,還先後在斗門、新會、清新、英德、河源、五華等市縣舉辦了幹部培訓班,講授綜觀經濟理論及相關的經濟發展理念和管理知識,為此,還專門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教授編寫了《綜觀經濟學(理論與實踐)教程》(內部出版),使綜觀經濟理論在廣大城鄉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和應用。
4.召開了多次學術研討會,廣泛交流和共同探索綜觀經濟的理論與實際問題。在這期間舉辦的主要學術研討會有:1994年在惠州市舉行的“綜觀經濟與市場經濟學術研討會”;1996年在南海市西樵山舉行的“國際綜觀經濟與企業綜觀管理學術研討會”;1998年在廣州舉行?一國兩制’與粵港澳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2000年在增城市舉行的“廣東農業現代化與科技發展學術研討會”等。
通過以上的學術活動和所獲得的研究成果,使這門新興學科形成了初步的理論框架,明確了主要的核心範疇(即綜觀經濟效益和綜觀經濟調控),提出了一系列的綜觀新概念(如綜觀系統、綜觀方法、綜觀管理、綜觀思維、綜觀人才等),為綜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前面已述,綜觀經濟學在上世紀末的創建和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這門新學科在總體上尚處在初始階段,遠未成熟和完善。正如塗禮忠教授在《關於綜觀經濟學發展之我見》一文中所說:“目前的綜觀經濟學還只是提出了一個理論框架。要做到理論上的系統性,結構上的科學1生,實踐上的操作1生,還需要作很大努力”。
進入新世紀不久,為慶祝綜觀經濟學創建20周年和深化這門學科的研究,廣東國際綜觀經濟研究會等單位,於2002年12月8日至10日在廣州增城百花山莊舉行了《21世紀經濟科學主流與綜觀經濟學術研討會》,會上還舉行了由魏雙鳳、黃灼明、陳欽鳳主編的《21世紀經濟科學主流與綜觀經濟學》一書的首髮式。這次研討會,既是對綜觀經濟學20年發展軌跡的回顧,更是對黨的十六大提出的“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積極響應。這次盛會對這門新興學科在新世紀的進一步發展,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可以預見,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21世紀將形成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格局,可持續發展將是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新的世紀里,既充滿著良好的機遇與希望,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與考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費得里科·馬約爾認為:“在21世紀的黎明,我們面臨著四大前所未有的挑戰。第一大挑戰是和平。……第二大挑戰是引人註目的不平等現象。……第三大挑戰是可持續發展。……第四大挑戰是‘醉漢船’綜合症。”中國科學院路甬祥院長和牛文元教授認為,21世紀的中國將面臨“12大挑戰”,即人口、能源、資源環境、經濟發展前景及社會就業、經濟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科技能力、知識經濟、財富分配、人才、國際環境、民主與法制建設等12個方面。
面對新世紀的機遇與挑戰,經濟理論工作者肩負的責任更重了。原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馬洪教授在《21世紀經濟科學主流與綜觀經濟學》序中明確指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所產生的問題,綜觀經濟學面臨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應該擴大研究範圍,充實內容,進一步提高理論水平,為適應和解決新情況、新問題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有志獻身於綜觀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人們,必須下定決心,與時俱進,大膽創新,進一步深化研究這門新興學科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深入探究綜觀經濟系統結構問題;深入探究縱向和橫向有關經濟要素的內部和外部的結合問題;深入探索和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控制、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綜合協調發展的難點問題;深入探索和解決微觀經濟管理與巨集觀經濟管理中的矛盾和問題;等等。大力推動綜觀經濟學走向成熟和完善,使之對我國國民經濟整體的健康而持續的發展超到越來越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