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http://www.unesco.org/
目錄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又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建於1945年11月16日,目前擁有191個會員國。對於聯合國這個專門機構來說,其首要任務不是在遭到破壞的國家建教室或是修複世界遺產遺址。該組織為自己確定的巨集偉目標是:通過教育、科學、文化與傳播,於人之思想中建設和平。
和平不僅僅是沒有衝突。和平意味著:預算用於建設,而不是用來屠戮或破壞;基礎設施和服務正常運轉,而且不斷完善;人民籌劃未來巨集圖;人們擺脫了暴力的創傷和復仇的心理,企盼團結。
和平是建立在尊重差異和開展對話基礎上的自覺行為。教科文組織期望促成這種對話,促進各國人民進行合作,幫助各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除了取得物質上的進步,可持續發展還應在不損及後代人遺產的前提下,滿足人們的各種願望需求,並幫助各國締造基於人權和民主的和平文化。這一使命既是本組織存在的基礎,也是其日常的工作。
其視覺圖形的內容隱喻了對全球問題和利害關係的這一總體認識:教科文組織標識下相交叉的兩條線形成一個延長的三角洲,它象徵著多樣性,豐富性和集中有生力量。它正確地歸納了本組織在當今世界中的地位。
1942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肆虐之際,抗擊德國納粹及其盟國的歐洲國家政府在英格蘭召開盟國教育部長會議。當時,戰爭遠未結束,但這些國家開始思考一旦恢復和平,應該如何重建教育體系。這一設想很快有了進展,引起普遍反響。更多國家的政府,其中包括美利堅合眾國,決定參與。
教科文組織第一屆大會於1946年11月20日到12月10日在巴黎索邦大學召開。1945 年11月1日-16日,戰爭剛剛結束,根據盟國教育部長會議的提議,在倫敦舉行了旨在成立一個教育及文化組織的聯合國會議(ECO/CONF)。約四十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飽經戰爭苦難的兩個國家 -- 法國和聯合王國的推動下,會議代表決定成立一個以建立真正和平文化為宗旨的組織。按照他們的設想,這個新的組織應建立“人類智力上和道義上的團結”,從而防止爆發新的世界大戰。會議結束時,三十七個國家簽署了《組織法》,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從此誕生。
1946年,《組織法》獲得以下20個國家的批准,開始生效:南非、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丹麥、埃及、美利堅合眾國、法國、希臘、印度、黎巴嫩、墨西哥、挪威、紐西蘭、多明尼加共和國、聯合王國、捷克斯洛伐克和土耳其。
1946年11月19日-12月10日,大會第一屆會議在巴黎召開。來自三十個擁有表決權的國家政府的代表參加了會議。與聯合國一樣,教科文組織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灰燼中誕生的,其創始國名單反映了當時的形勢。
日本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1951年成為會員國,西班牙則於1953年加入。
重大的歷史事件,如冷戰、非殖民化進程和蘇聯的解體都對教科文組織產生了影響。1954年,蘇聯成為會員國,爾後於1992年被俄羅斯聯邦所取代。
1960年,十九個非洲國家加入本組織。
1991-1993年間,十二個前蘇聯的共和國在蘇聯解體後成為教科文組織的會員國。
自1971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在教科文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
自1972年起一直是會員國的德意志民主共國和於1990年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重新統一。
教科文組織的前身主要包括:
- 國際智力合作委員會,日內瓦,1922--1946年;
- 其執行機構--國際智力合作研究所,巴黎,1925-1946年;
- 國際教育局,日內瓦,1925--1968年;1969年以來,國際教育局成為教科文組織秘書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有自己的地位。教科文組織秘書處的前任和現任總幹事
- 2005年 汶萊達魯薩蘭國成為本組織第191個會員國。
- 2003年 美國重返教科文組織。
- 2001年 大會通過《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
- 1999年 總幹事松浦晃一郎開始重大改革,對教科文組織的人員和活動進行調整並採取非集中化措施。
- 1998年 聯合國大會贊同教科文組織1997年擬定並通過的《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
- 1997年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重返教科文組織。
- 1992年 為保護無可替代的圖書與檔案收藏寶庫,創立了“世界記憶”計劃。現在該計劃已擴大到有聲檔案、電影和電視資料。
- 1990年 在泰國宗滴恩召開世界全民教育大會,發動為所有兒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礎教育的世界性運動。十年之後,在達喀爾(塞內加爾)召開世界教育論壇,使各國承諾到2015年實現全民基礎教育。
- 1984年 主要由於在管理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國退出本組織。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新加坡也於1985年退出。本組織預算大為減少。
- 1980年 出版教科文組織《非洲通史》頭兩捲和一些涉及主要為中亞和加勒比地區的系列作品。
- 1978年 教科文組織通過《關於種族和種族偏見的宣言》。隨後,總幹事就此發表的相關報告批判和駁斥了種族主義的偽科學基礎。
- 1975年 在聯合國和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在東京創建了聯合國大學。
- 1974年 教皇保羅六世陛下向教科文組織頒發Jean XXIII和平獎。
- 1972年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獲得通過。1976年,成立世界遺產委員會,1978年,首批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1968年 教科文組織舉辦了首次環境與發展協調(即現在人們稱之為“可持續發展”)政府間會議。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也應運而生。
- 1960年 在修築阿斯旺大壩時,為搬遷阿布·辛比勒神廟以免為尼羅河水淹沒而在埃及發起努比亞運動。在這場長達20年的運動中,共遷移了22座古跡和建築構件。這是首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活動,其它類似的活動還有摩亨朱達羅(巴基斯坦)、非斯(摩洛哥)、加德滿都(尼泊爾)、婆羅浮屠(印度尼西亞)和雅典古衛城(希臘)。
- 1958年 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的常設總部大樓落成典禮,大樓設計師為馬塞爾·布羅伊爾(美國)、皮埃爾-盧伊季·內爾維(義大利)和貝爾納·澤爾富(法國)。
- 1956年 南非共和國指責本組織的某些出版物“干涉”了該國的“種族問題”,遂退出教科文組織。1994年, 在曼德拉執政期間,南非重返本組織。
- 1952年 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一次政府間會議通過了《世界版權公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幾十年裡,該公約使版權保護擴展到眾多的未加入《伯爾尼保護文學藝術作品公約》(1886年)的國家。
- 1948年 教科文組織建議各會員國普及小學義務教育。
- 1945年11月16日 37個國家的代表聚會倫敦,簽署教科文組織《組織法》,在二十個簽約國批准之後,《組織法》於1946年11月4日生效。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