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分析法(Psychological Analysis Method)
目錄 |
心理分析法是期貨分析工具中的其中一個流派,它對於預測市場戰略性轉折點具有相當的作用,孫子兵法中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就體現心理分析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來在理論界和投資界研究和使用的人很少,沒有受到理論學術界和投資界的重視甚至採取了忽略的態度。在期貨業發達的美國的大學中都沒有心理分析法的課程。但是國際上著名的大師級投資家都對心理分析法高度重視,如索羅斯、巴費特、林奇等。
心理分析法是一種從“市場心理到價格”的分析思路。其定義是,在市場方向即將逆轉或維持原方向的臨界點時,通過推測市場主導勢力控制者的心理價格定位,以此為基礎,分析主導資金的流向(資本流向)從而判斷未來市場走向的方法。毋庸質疑,市場的大方向決定一切(也就是資本的流向)。在期貨市場運用心理分析法意義重大,因為期貨市場是一個人對人的市場,它的參與者是“人”以及受“人”控制的投資機構,而資本流向都是通過參與者的心理預期反映出來的,所以市場方向是受人的心理因素控制的。換個角度考慮,也就是說,資本流向掌握在市場參與主體——“人”的手中。資本受人控制,所以大眾的共同心理對市場走向有很大的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因素。
運用心理分析法完成一次操作的原理在於:價格波動始於公眾心理價格的不統一,始於基本平衡態的打破。在市場混亂時建倉,價格會在一個新的公眾心理“共識” 的影響下受到追捧或打壓,直到出現一個公眾心理可以接受的大眾價格。在這個價格上,多空雙方的勢力再一次基本均衡,市場才又開始基本維持盤整態勢,一個上漲(下跌)行情由此結束。我們獲利了結,一次操作完成。我們所要把握的就是,公眾心理達成新“共識”時的市場方向。
市場方向的控制者“人”本身就同時具有感性和理性兩種情態。在參與市場的行為中,投資者總會憑藉他們的主觀判斷和客觀基本面因素做出買賣決定,投資者便同時在用感性和理性兩種情態來對待市場。由於單純地運用客觀操作或者主觀操作,投資者們各持己見,不可能達成市場方向預期的完全統一。時常看到,投資者由於單純運用一種分析法操作,在下單的一瞬間,臉上仍帶有迷茫的神色。這可以從側面看出,市場參與者在下單的時候心態很不穩定,而這正是因為前兩種分析法“偶有衝突”造成的。價格波動的原因也可以因此說成:同時具有兩種情態的投資者,依據他們不同的心理預期,不斷磨合的過程。
心理分析法的優勢正是因為,它既包含主觀因素也包含客觀因素,是介於客觀和主觀之間,感性和理性之間的“模糊”分析法。
因同時具備技術面分析法(主觀)、基本面分析法(客觀)的特點,所以從理論上講,心理分析法更好地融合了兩者的優勢,以投資者心理預期為基礎,以一個更中立、更平和的態度預測市場方向,提高了預測的準確度。
心理分析法根據使用的不同情況分為市場的心理分析和投資者心理分析。市場的心理分析是分析市場中眾多的投資群體的心理,而投資者心理分析是研究投資者自己在投資決策過程的心理活動。 國外心理分析法主要的理論有:
1、尼爾的逆向思維理論:是美國投資分析家尼爾建立的,主要理論是“市場的主流觀點傾向是錯誤觀點”,這是使用率最高的心理分析法,主要觀點包括:
- 投資者群體的交易行為受制於人性本能;
- 人本性有“從眾”心理;
- 人的相互模仿和感染的本性使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極易受到情緒、建議、命令、刺激等的控制;
- 投資者群體的容易喪失理性思維能力,只接受情緒、情感的控制。
2、勒旁的群體心理理論:是由19世紀法國心理學家勒旁建立的,基本觀點包括:
- 理群體的整體智力低下定律;
- 心理群體的思維模式定律;
- 心理群體的精神統一性定律;
- 心理群體的形成機理;
- 心理群體的整體心理特征。
心理分析法打破期市的三個傳統理論依據,拋開舊策略、舊思路。
1、它打破古典經濟學中的平衡概念。
價值不完全決定期市價格,價值規律在期市交易中不為實用。古典經濟學理論中的“平衡”說的是一種資源配置和盈利的平衡,但是這個理論在期貨市場中不實用。首先,期貨是個零和游戲,“平衡”雖然在理論上說的通,但是這種“平衡”的前提從來沒有在任何一個期貨市場中出現過,這個理論也就不適宜在期貨市場中應用。由於買方和賣方都想從市場參與中謀取更多的利益,就必然對市場價格施加影響。再加上期貨市場含有較多的投機成分,必然會加劇其價格的波動幅度和波動頻率,這樣,頻繁的大幅度波動往往會歪曲供求曲線,使得以供求曲線做判斷依據的投資者做出歪曲的理解和盲目的市場行為,造成對市場方向判斷失誤的增多。
因這種“平衡”在現實的期貨市場中不存在,那麼“等價交換”所依據的價值量就不是一個恆定的數值,所以價格就不完全由價值來決定。期貨市場中常常可以看到價格長期飈升不回落,也就是價格圍繞價值的波動周期太長,價格長期偏離價值。投資者一次次在自己認為的高點沽出,但總被不斷創出的新高一次次挫敗。期貨市場真正的“頂”只有一個,憑價值規律為預測基礎的成功幾率很小。在期貨市場中運用價值規律作為分析價格的基礎是不牢靠的,也是不很實用的。
所以,古典經濟學里的平衡概念在期貨市場中是行不通的,期市價格不完全由價值決定,價值規律在期貨交易中不為實用(短線尤為突出)。
2、承認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供求關係。
以往的經濟學體系中“供求關係決定價格,價格對供求關係有一定的反作用”似乎已成為真理。但是在期貨市場由於其特殊性,運作結構不應該以一般的商品買賣來定論。經濟學體系裡的所謂“價格對供求關係的反作用”在期貨市場理應升級為“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對供求關係起決定作用”。因為如果一個市場攙雜了較多的投機成分,那麼這個市場暫時就不會是一個僅僅由供求關係來決定價格的市場。相反,隨著投機勢力的強大,價格越來越傾向於決定供求關係。一旦市場價格到了一個關鍵的點位,人們會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然後依據自己的判斷或聽取分析師的建議做出買賣決定。
如果更多的投機者傾向於做空某種商品,那麼此種商品的價格會不斷下降,而價格下降本身也會刺激更多的參與者一起做空,由失望型地拋售變為恐慌型地拋售,價格暴跌,從而形成一個不間斷的自我踐踏式的下跌。從市場參與者單純地依據價格做出做空決定,可以側面地反映價格在影響供求。如果更多的人拋開了一切其他因素,跟隨市場大方向盲目瘋狂地做空,那麼,價格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供求關係。因為那時侯,部分小散戶的跟進對市場也有進一步的推動作用,促使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單純地根據價格的高低做出買賣決定。價格由此決定供求(因為那時影響價格的更多的是非理性的人為因素)。
多數參與者參與市場是因為價格不斷地下跌,才做出賣出決定的,與其他因素沒有太多關聯。例如,在外匯期貨市場中,1997年12月7日的美元兌日元合約遭到史無前例的瘋狂拋售,3小時內從131.53瀉至125.80,狂跌573點!雖當時日元有基本面的重大消息支撐——日本政府決定實施一次性動用2萬億日元的特別減稅方案,但是,憑藉這條利好消息並不足以讓日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有如此大的漲幅。這是因為,美元兌日元接近價格的強阻力位,由久攻阻力位不破的“失望型拋售”到接下來在利好消息作用下的“跟進型拋售”,最後就是一發不可收拾的“恐慌型拋售”,導致美元兌日元產生如此巨大的跌幅。由於對價格的恐慌心理市場參與者不由自主地統一行動起來,不間斷地對美元進行打壓,所以,恐慌型拋售最終使投資者對美元徹底失去了信心。美元兌日元不斷暴跌的價格引發了參與者的投機行為,決定了供求,假如是單純的“供求決定價格”,則不可能產生這種自我踐踏式的打壓。
再如,以技術面做分析的投資者,是在一種歷史價格的基礎上推測未來價格。期貨市場單純地按照這種分析方式進行買賣的人,大有人在。按照歷史價格操作,這也是一種由價格決定供求關係的表現,否則期貨市場就不會出現很規則的雙頂(底)型、頭肩頂(底)型、上揚(下跌)三角形。參與者參照歷史價格操作時感到畏懼或者以此為下單動機和理由,併在每種圖形的關鍵點位上觀望,或逆市操作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很好地說明價格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買賣,決定了供求關係。
所以,在期貨市場中價格的確已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供求關係。
3、否定期貨市場純理性化,認定市場的運轉不單純受其自身的理性和邏輯性控制。
使用心理分析法要註意兩個方面:
1、是根據對市場隱含的信息和投資者的調查,關鍵是暗含了一個假定:就是這些收集的市場調查信息和投資者意見代表整個市場的態度。並且對分析的對於預測市場的轉折點能起到幫助,但是要全面收集市場調查信息和投資者意見來準確的測量市場的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
2、另外心理分析法的缺陷是對進出場的時機把握精度不夠,甚至產生重大的偏差,令投資者產生重大的損失。因此,心理分析模型是不能作為投資者的唯一決策法的,但是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投資市場不斷的在發展,單純倚靠某種法時很難適應投資市場發展的,所以能結合多種法的優點,兼容並蓄,使投資者者能兼顧各種模分析法的優點,更好的適應市場,為投資者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I know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