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公眾心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公眾心理(Public Mental)

目錄

什麼是公眾心理

  公眾心理,是指在公共關係情境中公眾受組織行為的影響和大眾影響方式的作用所形成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變化規律。

公眾心理的特點

  公眾心理的特點有:

  1、心理需求的廣泛性;

  2、利益追求的共同性;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4、行為模仿的普遍性;

  5、情緒感染的強烈性。

公眾心理的類型

  1、公眾角色心理個體心理

  公眾角色心理:是指公眾在社會生活中,由於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在行為上表現出穩定的、經常的心理特點。

  任何公眾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角色又有自然角色社會角色之分,自然角色和社會角色的區分是相對的。 公眾角色心理包括:性別角色心理年齡角色心理職業角色心理文化心理特征等。公眾的這些角色心理因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的不同常常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

  2、公眾群體心理

  公眾群體心理:是指公眾處在某一實際的社會群體中而在外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經常的和穩定的心理特點。

  公眾群體由於分類與功能不同,其心理特征也就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根據公關活動的特點,群體的心理特征可分為群體一般心理特征和角色群體的心理特征兩個方面。

  (1)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征。

  群體,無論是正式群體還是非正式群體,也不管是實存群體還是隱形群體,都會表現出群體的一般心理特征。這種特征主要是:

  A、歸屬意識。無論何種群體的成員,都有強烈的歸屬於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賴群體的要求。這種要求使其成員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從而減少了孤獨,增強了自信。

  B、認同意識。凡是屬於一個群體的成員,都有認同群體的共同心理特征,也都不否認自己是該群體的成員。他們對自己群體的目標具有一致的認識,認同群體的規則,併在此基礎上產生自覺的行動,且對重大事件和原則問題保持共同的認識與評價。

  C、凝聚意識。任何群體都對其成員有強烈的吸引力。群體成員之間,由於共同的背景、目標、利益或興趣與愛好,也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一般來說,群體的規模越小,其凝聚力也就越強;同時,當一個群體面臨外界壓力時,其凝聚力表現得也越強。

  D、整體意識排外意識。由於群體成員之間的凝聚力以及成員對群體的認同,就必然使他們產生或強或弱的整體意識,即意識到自己群體的整體性和共同性,從而也就會產生相對的獨立性和排外意識。這種排外性是指成員把自己看作是某一群體的一部分,而反對自己屬於其他群體的心理。排外意識的產生往往是由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或是人們的不同需求造成的。

  (2)群體角色的心理特征。

  公眾群體心理既有共同性,也有個別差異性。人們之間不同的社會聯繫及社會地位,使得人們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分屬於不同的角色群體,從而也表現出不同群體的角色特征。只有全面分析和瞭解公眾角色的心理特征,組織才能提高公關活動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3、公眾知覺心理

  知覺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反映。知覺之所以在當前能夠一下子反映事物的整體,是因為在此前,已經歷了對該事物各種特性的感覺,併在腦中儲存著相應的感覺信息組合。因而,我們可以說,人的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需要、動機、興趣、經驗知識等。

  知覺心理公眾行為。知覺對公眾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首因效應,即在人的心理中,第一印象具有先入為主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具有持續影響人的認識活動的效應。

  ②暈輪效應,之所以把它稱為“暈輪效應”,是說它像月暈一樣,會在真實的現象面前產生一個更大的假象:人們隔著雲霧看月時,在月亮外面有時還能看到一個光環,這個光環是虛幻的,只是月亮反射的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折射出的光現象,事實上並不存在這樣一個物質的、真實的光環。暈輪效應首因效應一樣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往往容易產生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片面性。

  ③刻板效應,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事物對象的固定印象,也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

  這三類公眾知覺對社會組織來說,很難絕對地說是好事還是壞事,是有利或是有害,關鍵在於社會組織如何去把握這三類公眾知覺,即是去促成還是改變,從而保證組織與公眾之間的正常交往和溝通

  4、公眾需要心理

  需要反映了有機體對其生存和發展條件所表現出的缺乏。這種缺乏既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在正常情況下,有機體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是趨於均衡的,這種均衡是個體維護其生存的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需要可以看作是減少或消除這種緊張狀態的反映。人的需要具有廣泛性、關聯性、反覆性、競爭性、發展性和差異性等特點。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對揭示需要與公眾行為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其基本觀點如下:

  ①人類有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②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人類的五種需要由低到高排成一個階梯,當低層次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後下一個需要就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驅動行為的主要動力。五種需要的排列順序是: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屬於低層次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屬於中間層次需要,尊重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屬於高層次需要。

  ③優勢需要決定人的行為。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存在多種需要,其中只有一種占優勢地位的需要決定著人的行為。當一種優勢需要獲得滿足後,其驅動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優勢需要,由此驅動人的新行為。公共關係活動要註意不斷滿足公眾新的需要。

  5、公眾態度心理。一般來說,態度由認知、情感、意圖三個因素構成。態度並非行為,而行為以態度作為內在動力。態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向行為過渡的臨界點,態度是行為的準備狀態,行為是態度的表現狀態。態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行為的變化,行為的變化導致態度各個因素相互關係的變化。其間,伴隨著情感的激勵作用,即按照情感的方向激勵著主體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態度對象。態度的這三個因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統一體。態度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對公眾行為有以下影響:

  (1)通過公眾知覺的選擇性和判斷性影響公眾的行為。一般來說,人的行為是由一定的外部或內部剌激引起的,但人並不是消極地接受這種剌激,這種剌激只有經過人類心理上的加工作用後才能為人所接受。人的態度就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著“加工作用”。

  (2)預定著公眾的行為方式。態度是一種內在的行為傾向,當這種行為傾向見之於實際活動時,就是完成的行為。因而,在通常情況下,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是一致的。態度直接影響和決定個人的行為,具有預測行為的能力。

  (3)決定人的行為效果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人或事的態度不同,即存在著態度差異,態度差異又影響著人的行為。一般說來,積極的工作態度會產生高效率,消極的工作態度會導致低效率。

  人的某種態度不是先天就有的,生活實踐與學習過程對態度的形成或轉變起著重要作用。態度一經形成之後,比較牢固和持久,但它並非一成不變,它會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形成新的態度。

  態度的轉變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正向深化,即保持原方向,加大原有態度的強度;

  二是反向轉變,即改變原有態度的方向和性質。如由消極變為積極,由反對變為贊成。這兩種變化,前一種比較容易,而後一種難度較大。

  6、社會流行心理流言心理

  (1)社會流行既是一種心理現象,也是一種行為活動。社會流行既體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方面,也體現在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

  (2)流言能使本來被關心的問題更加被關心,使本來不被關心的問題成為被關心的問題,所以它具有煽動性。

  中國曆來有“流言傷人、流言殺人”之說。流言如果指向個人,可以置其於死地;流言如果指向群體可以動搖軍心。流言具有很大的破壞力。對於某些群體來說,流言可能會帶來某些機遇,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種“秘密武器”。但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它常常是一種不安定的因素和不好的預兆。

  流言就其傳播內容來看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和人們的切身利益相關的;

  另一類是:和人們有間接關係的;

  再一類是:和一般人沒有直接關係的奇聞趣事。

  一般來說,流言傳播的內容越是被大家所關心,傳播的速度就越快,傳播的範圍也越廣。由於流言傳播的途徑主要是口耳相傳,所以它往往會誇張和變形,使之越來越離奇;反過來,離奇的內容又更容易吸引人。

  (3)流言與公眾行為。流言是一種公眾情緒的反映。從流言傳播的內容來看,流言帶來的往往是一些“壞消息”。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越是壞消息越是容易傳播。流言所反映出來的情緒大多帶有擔心、恐懼、懷疑、不滿、幸災樂禍等消極成分。流言是一種公眾願望的反映。流言不僅反映人們的情緒,也反映人們的願望。這種願望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負向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Angle Roh,Dan,Zfj3000,Gaoshan2013.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公眾心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