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態經濟(Ecological Economy)
目錄 |
生態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範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
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經濟,“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即包括物質代謝關係,能量轉換關係及信息反饋關係,又包括結構、功能和過程的關係,具有生產、生活、供給、接納、控制和緩衝功能。
生態經濟主要有三個特征:
1、時間性,指資源利用在時間維上的持續性。在人類社會再生產的漫長過程中,後代人對自然資源應該擁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權和生存權,當代人不應該犧牲後代人的利益換取自己的舒適,應該主動採取“財富轉移”的政策,為後代人留下寬鬆的生存空間,讓他們同我們一樣擁有均等的發展機會。
2、空間性,指資源利用在空間維上的持續性。區域的資源開發利用和區域發展不應損害其他區域滿足其需求的能力,並要求區域間農業資源環境共用和共建。
3、效率性,指資源利用在效率維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資源利用方式,它以技術進步為支撐,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量和環境代價,來不斷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率和社會經濟的支撐能力,確保經濟持續增長的資源基礎和環境條件。
生態經濟的發展[1]
生態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互動的層面:小層面即單個企業層面的生態經濟,簡稱單一型生態經濟;二是中觀層面即企業之間的生態經濟鏈,簡稱結合型生態經濟;三是巨集觀層面即社會層面的生態經濟層,簡稱複合型生態經濟。
三個層面的生態型經濟,體現出從單一到結合,從結合到複合,層層推進,每一次的推進,都將促使經濟運行質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企業作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基本個體和基礎,是實施生態經濟的主體,也是體現生態經濟效益最直接的個體,結合型生態經濟和複合型生態經濟都是建立在發展生態企業這一層面之上的。只有企業積极參与其中,實行生態管理,實現“最佳生產,最佳經營,最少廢棄”,才會更好地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現代型企業管理要從純粹的追求經濟利潤管理向經濟利潤管理與生態型管理結合轉變,在管理的對象、目標、任務、職能等方面體現出生態與經濟的統一性,不僅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還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實施生態化管理,自覺協調經濟與生態環境的發展關係,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三贏”。而且,通過實施有效的生態管理,不僅促使單個企業的生態化轉變,而且由點及面、推廣普及,引起整個經濟環境及整個社會風尚的轉變。通過這些轉變再推動生態經濟的深入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早日實現。
生態經濟的思路[1]
生態經濟的本質,就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之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建立經濟、社會、自然良性迴圈的複合型生態系統。
企業要走生態之路,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註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原則的同時,堅持以建立綠色企業經營為根本目的、實現企業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原則,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原則,堅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原則,將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關係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生態經濟形式上。正是基於此,現代企業經營目標是在生態經濟約束下的企業經營方式,這樣才能滿足各方利益要求,促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有利於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只有尋找到有效實現“生態管理”和“生態管理經濟”的路徑,才能形成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綠色經營管理模式,將企業真正建成生態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