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目錄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概述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NCM或NC),又稱作“新古典主義”、“貨幣主義Ⅱ”,是20世紀70年代由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發展演化而來的一個經濟學流派,這個學派的經濟學遵循古典經濟學的傳統,相信市場力量的有效性;認為如果讓市場機制自發地發揮作用,就可以解決失業、衰退等一系列巨集觀經濟問題。

  這種經濟理論認為:

  (l)價格和工資是靈活的;

  (2)人們的預期遵循理性預期假說。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主要理論是政策無效性定理。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所論述的命題

  具體來說,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一般都接受以下四個命題:

  (1)私人經濟是可以自身穩定的;

  (2)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

  (3)貨幣在短期也是中性的;

  (4)凱恩斯主義積極干預的經濟政策是有害的。

  第三個命題意味著,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家認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也不存在。這是貨幣主義Ⅰ與貨幣主義Ⅱ的主要區別。

  目前,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一起併列為西方主流經濟學派中的兩大流派。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發展[1]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第一時代:貨幣經濟周期理論

  儘管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是由貨幣主義巨集觀經濟學演化而來,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理論,但它的確是作為正統貨幣主義的不同學派而存在與發展的。凱恩斯巨集觀經濟學是非均衡的經濟學,認為均衡只是一種特殊狀態,而非均衡才是常態,因此,經濟的波動也就是這種非均衡的變動。而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則在依據幾個微觀假說之後,認為經濟波動不完全信息下的均衡變動,引起均衡變動的原因,則是未能預期到的貨幣衝擊。所以,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又被稱作貨幣意外模型貨幣幻覺模型

  1.微觀基礎(假說)

  (l)理性預期假說:在《通論》中,凱恩斯充分強調了預期在影響投資中的作用,但他卻忽略了預期在經濟政策上的影響,而理性預期的提出,充分顯示了它在這一方面的生命力。根據穆斯(1961)對理性預期的強假設認為,理性預期就是指經濟當事人對經濟變數的主觀預期將同這些變數的真正或客觀數學條件期望相一致。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所採納和接受的正是這一強假設形式。但應該指出理性預期並不意味著當事人能十分準確地預見未來,由於得不到完整的信息,預見往往是錯誤的,這正是貨幣經濟周期理論中的一個基本要素。

  (2)持續市場出清假說:這是一個最有爭議的假說,它隱含著價格可以自由地、迅速地得到調整以出清市場,從而也就否認了價格粘性,而價格粘性卻是正統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非均衡理論的基礎。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認為,消費者按理性預期決定自己的最佳消費量,生產者則按理性預它也只能影響一般價格水平的變預期決定自己的最優生產量,而在交易中,所有可能的獲益就已經被窮盡(巴羅,1979),需求和供給達到平衡,結果經濟就處於一種持續均衡狀態(短期和長期)。

  (3)信息混亂假說:經濟當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經驗和技術通常是不足的,而經濟交易卻又往往複雜多變,因此,當事人總是不能得到頂期變數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當事人之間的信息又往往是不對稱的。信息混亂假說是貨幣經濟周期理論中傳導機制的基本要素,也是造成貨幣的貨幣擾動引起了一般價格水平為,只要讓公眾相信貨幣非中性的源泉。

  (4)總供給假說:盧卡斯(1972,1973)認為工人/廠商的勞而對其他市場價格變動信息滯費相關的產量和就業成本的情況動/產量的供給取決於相對價格。假設廠商知道自己產品的目前價格,而對別的市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瞭解在時間上滯後,這樣,廠商的預期價格水平與實際價格水平就會發生偏離,而這種偏離又會直接導致實際產量對它的自水平。這就是盧卡斯“意外”供給函數的表述。

  2.貨幣衝擊的經濟周期變動

  對於經濟周期波動,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為是一個非均衡現象,而不可能得到一個均衡理論,然而,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則正是對總量的不穩定性形成了一個均衡解釋。它試圖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經濟波動的初始根源是什麼,其二是經濟波動傳導機制是什麼。這一理論將貨幣衝擊分為預期到的和未預期到的:預期到的貨幣供給變化對經濟波動沒有影響,而未預期到的貨幣衝擊則是經濟波動的初始根源。由於信息的不完全使理性預期產生錯誤,使一部分影響整個經濟的貨幣衝擊未能預見,這樣就產生相對價格的偏差。而根據取決於相對價格的總供給假說,經濟總產量和就業量就會隨之發生偏差。在這個波動過程中,信息障礙是偏差的傳導機制。由於勞動者和廠商都擁有不完全信息,他們錯誤地把一般價格變化當成相對價格變化,從而分別變動勞動和產出的供給。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假定起初產量和就業量處在自然水平下,而未預見到的貨幣擾動引起了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根據總供給假說,廠商僅僅知道自己產品的目前價格,而對其他市場價格變動信息獲得滯後,如果單個廠商把一般價格上升誤認為是自己產品的需求上升,他們就會作出提高產量的反應,同樣,單個勞動者則會做出提高勞動供給價格的反應。結果是總產量和就業量都將暫時高於自然水平。短期中,經濟總量由於未預見的貨幣衝擊,可能偏離自然水平產生波動,但就長期而言,一旦經濟當事人意識到價格的變動只是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動,而不是自己產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時,產出和就業量就會被調整到初始的自然水平。

  3.政策主張

  正統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為,貨幣供給的變化會導致有效需求的變化,從而經濟總量的變化。而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則認為,預見到的貨幣供給變化,不能影響經濟總量,而未預見到的貨幣供給變化,也只有在短期內會影響總量的變化,在長期內,它也只能影響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勸,對總量變化是不起作用的。同時,貨幣經濟周期理論進一步次為,貨幣當局實施系統性貨幣玫策所採用的一些貨幣規則,往註會被經濟當事人預見到,並將其考慮到自己的理性預期中,因比,系統性貨幣政策在短期內也是無效的,貨幣在這裡是超中性均(薩金特,1975;華萊士,1976),而非系統性的貨幣政策或隨機的貨幣政策也只能增大產量和就業量的偏差範圍。對於治理通貨膨脹,貨幣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只要讓公眾相信貨幣當局將言出必行地貫徹它所宣佈的貨幣緊縮政策,政府就可以在沒有花費相關的產量和就業成本的情況下降低通貨膨脹,因為這樣將會使理性的當事人立即向下校正他們的通貨膨脹預期,當然如果政策缺乏可信性,通貨膨脹預期就不會充分下降,經濟也就必須為此付出一定的產量一就業成本。另外,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還進一步認為,增加總產量和降低失業率的政策措施必須在供給方面尋找,只有那些能激勵微觀經濟單位提供更多的產品和勞動的政策才會有效。

  盧卡斯(1976)在“盧卡斯批判”這篇論文中提出,政策的變化會使巨集觀經濟計量模型的參數發生變化,因此,依據大規模的巨集觀經濟計量模型來評價不同的政策效果,這一做法是無效的。因為,這些模型的參數不可能不變,而且,政策制定者又無法預期到在新的和不同的經濟政策條件下其經濟模型的參數。按照盧卡斯的觀點,在凱恩斯主義的非均衡模型中,模型參數對政策變化的不變性難以得到保證,而在均衡理論分析中,模型的結構關係可能會在政策變化時不發生變化。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第二代: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儘管在70年代,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已替代貨幣學派而成為正統凱恩斯主義最主要的挑戰者,然而到了80年代,該模型同時陷人了理論上和經驗上的絕境。在理論上,人們不斷地對它的假設和結論提出疑問,認為模型中關於信息混亂假說是難以置信的,價格變動過程中的信息滯後,也並不是非常重要的(桑迪·格羅斯曼),而且由於模型的對稱性,使信息不完全的作用大大減小。在考慮名義利率後的貨幣量自回歸中,格蘭傑因果關係的消失,引起了對貨幣作用的懷疑,併進一步探索貨幣的內在性(托賓),認為大多數貨幣供給量內在貨幣,它們的實際量適應經濟活動的水平。另外,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又無法對消費和閑暇在經濟周期的反向運動作出解釋(格羅斯曼,1973; 羅伯特·巴羅,1984)。而在經濟上,支持預期到的貨幣是中性的這一主張的證據並非那麼有力(巴羅,1993),價格衝擊與產出就業量之間的關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表現得很弱或根本不存在(薩金特,1976; 費雪爾,1979)。另外還有兩個方面的重要發展也推動了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轉變,首先,與70年代期間兩次石油價格上漲有關的供給衝擊使巨集觀經濟學家更加註意到了供給因素在解釋巨集觀經濟不穩定中的重要性;其次,納爾遜和普羅索(1982)在解釋總產量隨時間的變化軌跡時發現,真實的衝擊可能遠比貨幣衝擊來得重要。由於以上的一些因素,使得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家自80年代以來,將研究方向轉向了實際因素,開始從物質環境、關鍵產品價格、技術進步中尋找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第二代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就是以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而聞名的。

  1.特征與假說

  巴羅(1980)在文章中,試圖將經濟波動的實際衝擊與標準的新古典模型結合起來,結果開創了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第二代—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先河。實際經濟周期理論拋棄了貨幣衝擊對經濟波動的作用,認為經濟波動是完全信息下實際均衡的變動,而變動的推動則為察賦、技術和偏好的波動,也就是說經濟波動的根源是實際因素。實際經濟周期理論雖然是在對貨幣經濟周期理論的批判中發展起來的,但它並不排除貨幣對產量的影響,只是認為這種影響是非常小的。同時,它在本質上繼承了新古典主義的一些基本特色:一經濟波動被認為是競爭性的均衡變動,經濟當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並形成理性預期,而價格的靈活變動確保了所有市場的持續出清,貨幣是中性的,生產函數仍然是古典的。當然,重要的是,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在吸收了這些假說和結論之後,提出了一些根本不同的觀點:

  • 供給衝擊替代了貨幣衝擊成為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而供給衝擊則主要以技術變化的形式出現。
  • 技術衝擊是持久性的隨機過程,生產函數則同樣是技術衝擊隨機干擾的生產函數。產量的變動也就是隨機游走的。
  • 傳播機制不僅僅只是信息障礙,而是多元的,並提出了跨時期的勞動替代假說,作為主要的傳播機制。
  • 貨幣不僅是中性,更是內在性的。
  • 經濟增長理論和波動理論結合,打破了巨集觀經濟分析中長期與短期分析的二分法

  (l)產量波動的隨機過程:通過對產量時間序列的統計,傳統觀點認為當期的產量依賴於前一期的產量,這樣,一個對產量外在的暫時隨機衝擊,將在時間上向後傳播,形成序列相關,但由於這種依賴性並不是完全的,因此,衝擊對產量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小,最後消失,產量也就將回歸到自然水平上來,這與貨幣經濟周期理論中未預期到的貨幣衝擊所引起的產量波動是一致的。然而,納爾遜和普羅索(1982)在對美國的GNP數據研究時發現,GNP在受衝擊之後,不存在朝自然回歸的傾向,而是一個持久的變化。這種變動可以說是一個隨機游走的過程,當期的產量仍然依賴於前一期的產量,但依賴程度是完全的,這樣,任何一個對產量的隨機衝擊都將永久性地被保持,而根據貨幣中性假說,新古典GNP的持久變動不可能是貨幣衝擊的結果。因此,這一表現表明,造成GNP波動的主要力量是真實衝擊,是變數中的實際因素。

  (2)供給衝擊和技術衝擊:經濟的周期波動,可以從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的變化來解釋。正統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都強調了需求的變動,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是從供給方面來考慮的。

  這種帶來供給變化的衝擊主要有:自然環境的變化;關鍵產品的價格變化:人為性災害;政府法規的變化和生產力衝擊。其中,生產力衝擊被統一歸納為技術變化。併進一步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引起經濟波動的最主要的驅動力,就是技術衝擊。而技術變化所引起的產量和就業量的變化則可以用古典的分析法來描述。

  (3)跨時期替代假說:由於衝擊並不是來自勞動供給函數本身,因此,均衡模型中的勞動供給周期模式應該是由實際工資的周期行為所確定的。而技術衝擊的短暫變化所引起的實際工資的較小變化和就業量的較大變化,必須有一個跨時期的勞動供給替代來支持。盧卡斯和拉平在1969年的論文中,對此作了研究。他們考察了一個在兩個時期里既工作又消費的人,通過研究他的效用函數和約束條件,得出結論,認為在兩個時期中勞動投人的比率是由這兩個時期的相對工資所決定的,而一個時期的較小工資增長可以引起個人在那個時期提供相對較大的勞動量。同時,他們還指出,個人可能對實際工資的暫時變化反應敏感,而對永久變化根本不反應。這個結果說明,個人對有時可能在實際工資上被覺察到的、小的並按照周期變化的反應非常敏感,而這種變化,則可能是由技術衝擊所引起的。

  (4)貨幣內在性:傳統貨幣主義認為,由於貨幣和產量之間呈現正相關關係f這在西姆斯(1972)的文章中被稱為格蘭傑因果關係],因此,貨幣的不穩定是真實量不穩定的核心。然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卻認為,貨幣與產量之間的關係也許只是表明貨幣供給是對經濟活動作出反應,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說,對未來產量增長的預期導致了目前貨幣供給的增長,例如在經濟擴張期間,對貨幣的需求會擴張,並誘導貨幣供給的調整反應,這在貨幣當局盯住利率時尤為如此(巴羅,1993),這種情況下,貨幣是內生的中性假說在短期和長期都將適用。金和普羅索(1984)在模型中已經把貨幣與產量之間的歷史聯繫解釋成貨幣對產量的內在反應。

  2.基本模型

  芬恩·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1982)最早提出了實際經濟周期模型,在該模型中,沒有貨幣特征,只包括能夠擴充到名義變數的真實變數。以後,經濟學家通過實際的統計檢驗,對基一普模型作了一些修改,得到下麵的一個以實際經濟為基礎的實際周期的基本模型。

  假設一個經濟由大量公認的、無限期界的家庭組成,每個家庭追求下式達到最大化:

  E_t[\sum\beta_jU(C_{t+1},L_{t+j})]

  其中,CtLt,代表家庭在t時期的消費和閑暇,β(0<β3<1)為貼現因數Lt = 1 − nt,nt為家庭提供的勞動。每個家庭面臨如下生成函數:

  Y_t=Z_t,f(n_t^d,k_t^d)

  n_t^dk_t^d代表家庭在t時期使用的勞動和資本數量,zt反映技術狀況的隨機變動。每期資本以的δ比率折舊。

  考慮到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和資本市場,每個家庭的約束條件:

  c_t+k_{t+1}=ztf(n_t^d,k_t^d)+(1-\delta)

  k_t-w_t(n_t^d-n_t)-q_t(k_t6d-k_t)

  其中,wtqt分別為工資率和租賃率。由於市場總是均衡的,所以必定有藝\sum n_t=\sum n_t^d\sum k_t=\sum k_t^d,而每個家庭又都是相似的,這樣就有n_t=n_t^dk_t=k_t^d。另外,還存在一個家庭長期計劃的橫截性條件:

  \lim E_t\beta^(j-1)\lambda_{t+j}k_{t+j+1}=0

  λt + j為上述方程最大化的一個拉格朗日乘子。這樣,根據最大化的一階條件以及橫截性條件,可以得到關於資本量、消費量和勞動供給量的最優解:kt + 1 = k(kt,zt)ct = c(kt,zt)nt = n(kt,zt),這個最優解表明,資本投人量、勞動供給量從而總產量是關於技術衝擊隨機波動的。這個結論雖然只適用於很少幾種的函數形式,但對於對數性形式的u和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f是成立的,因此,它的適用性仍然是很廣泛的。

  為什麼人們在繁榮時期比在蕭條時期工作得更多,消費得也更多,即消費和閑暇為什麼呈反向運動,對於這個問題,貨幣經濟周期理論無法作出解釋,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則提出了兩種可選擇的標準系統闡述。在基德蘭德一普雷斯科特的模型中,考慮到了效用函數中的習慣形成或疲勞,並通過用在閑暇上的分配時延來代替效用函數中的閑暇說法。在羅傑斯一漢森模型中,“工資”或消費在時間上的易變性被認為不取決於在閑暇功能效用下的性質,更確切地說,工資的周期模式反映的是消費功能的邊際效用的性質,而不是閑暇功能的邊際效用。

  3.政策含義

  貨幣經濟周期理論者提出了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者並不滿足於此,它將新古典主義研究方法應用於財政政策分析,從而得出了財政政策無效的命題。另外新一代的新古典學者通過對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的結合分析,認為政府熨平經濟波動的任何政策都是會降低社會福利的。

  正統的凱恩斯主義認為,政府通過向公眾借債的方法擴大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增加總需求,從而擴大產量和就業量。然而巴羅在70年代通過復興李嘉圖曾經提出的一個命題,即在理論上賦稅和債務融資是等價的,從而否定了正統觀點。巴羅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指出,在給定政府支出路徑的條件下,有兩方面的條件可使巴羅一李嘉圖定理成立。

  第一,每期的政府預算約束表明預算赤字只改變了徵稅的時間,而沒有改變徵稅的貼現值。

  第二,每個家庭作出消費、勞動供給等決策時,關心的只是稅收的貼現值,而不是賦稅的時間安排。

  因而,巴羅得出結論,個人的跨時期最優消費決策會完全抵消政府赤字財政的影響,從而財政政策無效。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的不穩定會減少社會福利,因此非常重視經濟的穩定,並企圖通過各種政府政策來維持。然而納爾遜和普博採(1982)以及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1982)通過將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結合在一起分析的方法表明,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產量和就業的較大波動正是“標準的新古典理論所預言的”。由於經濟的不穩定是理性預期當事人對經濟環境變化所作出的最優反應的結果,人們所觀察到的經濟不穩定是理性預期當事人對經濟環境變化所作出的最優反應的結果,人們所觀察到的經濟不穩定是人們所期望的,是不可避免的,經濟波動也不應被認為是對最優福利的偏離。相反,任何企圖減少這種不穩定的政府政策幾乎肯定會降低福利,因此,政府政策不僅是無效的,而且是有害的。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最近發展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利用現代數學工具與古典理論的結合,不僅動搖了凱恩斯主義的正統地位,也開拓了巨集觀經濟學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方法,更可貴的是它一直保持了微觀經濟學巨集觀經濟學的一致性。然而,現在對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的批評也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在模型中為形成經濟周期所需要的技術衝擊規模和頻率是否可信(薩默斯大林,1986),經濟周期中所觀察到的就業變動難以用跨時期的替代來解釋(曼丘,1989),在經驗檢驗中,實際經濟周期理論也缺乏有力的證據(費爾,萊德勒,1992)。另外,對名義工資名義價格剛性的現實存在以及持續的市場出清假說這一挑戰也一直沒有停止過,而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也正是在這些批評與挑戰中慢慢地發展著。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學者在研究美國GNP隨機游走過程中,發現了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之間存在著重要的相互作用,認為將增長理論與經濟波動分析相隔離是不合邏輯的。通過消除趨勢與周期之間的區別,結合增長理論和波動理論(金,1988;普羅索,1989),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打破了巨集觀經濟分析中長期與短期分析的二分法,同時,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家也越來越熱衷於對經濟增長的研究,巴羅說道:“可以肯定的是,增長理論已經成了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羅默(1989)在他的文章中具體討論了各種最近的經濟增長模型。

  另外,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也越來越重視博弈論(對策論)在實際政策中的運用,基德蘭德普雷斯科特(1977)最早在分析經濟政策的時間不一致問題時指出,假設政府制定了它所認為的最優政策,然後將它宣佈給私人部門,如果該項政策被相信了,那麼在隨後的時間里,它也許已不再停留在最優狀態,因為在新的情況下,政府會發現存在著私人部門背棄諾言或在從前所宣佈的政策上做手腳的激勵,這樣就導致了政府部門與私人當事人之間的一種策略博弈。這些研究現在已經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工資的調節等方面有了廣泛的運用。

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基本政策主張[2]

  由於理性預期學派的一個主要的原則就是:經濟如果不反覆遭受政府的衝擊,就會基本上是穩定的。所以,他們認為,凱恩斯主義所主張的干預經濟生活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生效的暗含前提是:政府可以出其不意的實行某種政策以影響經濟生活。但是,政府要取得社會的支持,就不能在經濟政策上對社會搞突然襲擊,而要按照既定的規則和程式辦事,這樣,在理性預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政策就是無效的了。

  對凱恩斯主義的“積極巨集觀政策”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提出了三種批評看法:

  (1)他們認為,日益增多的經驗和理論證據表明,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在產量、就業或其他經濟總量方面不會取得成效。即便在某些場合,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也許在一定程度上能影響經濟生活,但他們不可能剋服經濟周期。

  (2)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派經濟學家認為,任何一種理論都應該明確的告訴人們經濟政策的後果。政策的結果確定性越小,實施政策就要越小心謹慎,因為任何一項錯誤的政策都會將事情弄得很糟。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結果大部分就是不確定的。因此,政策的制定就需要從容不迫,加倍小心,決不能用那些曾經使用過的大規模的凱恩斯主義措施去刺激經濟。

  (3)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家認為,對於許多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即使知道他們的結果,也仍然無法判斷這種結果是不是符合公眾的意願。根據凱恩斯主義方法來制定經濟政策的人,無法讓經濟中的個人去選擇自己認為有良好結果的政策。他們是被迫選擇這些政策的。其結果是,除非人們的偏好恰好和政策制定者的規定相配合,否則,這些經濟政策很有可能是人們的處境普遍的變得更糟。

參考文獻

  1. 袁東明.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的發展[J].巨集觀經濟研究.1999(12)
  2. 黃潔.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理論發展及其政策意義[J].現代商貿工業.2009(15)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Eveny771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5月30日 20:29 發表

什麼實用的內容都沒有呢....!

回複評論
Vulture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5月31日 22:27 發表

Eveny771 (討論 | 貢獻) 在 2010年5月30日 20:29 發表

什麼實用的內容都沒有呢....!

已補充了部分內容,MBA智庫是可以自由編輯的,您也可以直接參与更改完善。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