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貨幣中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貨幣中性(Money Neutrality)

目錄

什麼是貨幣中性

  貨幣中性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量的增減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化,而不會帶動實際收入水平的變化,貨幣是中性的。

  總體來看,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化隻影響一般價格水平,不影響實際產出水平,因而貨幣是中性的。

  1、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論

  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將統一的經濟整體機械地分為實物方面和貨幣方面,他們一般把貨幣作為與實體經濟沒有內在聯繫的“外生變數”,強調貨幣的中性,即貨幣的供給變化不影響就業、產出等實際變數,從而形成了傳統的兩分法和所謂的“貨幣面紗論”。在“古典”學派經濟學家看來,經濟的長期發展完全是由實物部門決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積極的貨幣政策都是多餘的,甚至是有害的。貨幣政策任務只是在於控制貨幣數量,穩定物價水平,維持貨幣的購買力。

  古典學派貨幣中性論理論的典型代表是貨幣數量論。貨幣數量論最基本的觀點是貨幣供應量變化將最終體現於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上。我們可以通過劍橋方程式費雪方程式清楚地說明這一問題。劍橋方程式M=kPY和費雪方程式MV=PY雖然形式不同,但這兩個方程式卻表現了同一實質內容的關係:即國民收入水平((Y)與價格水平(P)、貨幣供應量(M)之間的數量關係。假定k(貨幣餘額與名義國民收入實際國民收入的比例繫數)或V貨幣流通速度,即一單位名義貨幣餘額的流通速度)不變、Y也不變,則貨幣供給量M的變化將完全體現於價格P的變化上,所以貨幣是中性的。

  貨幣中性論的另一理論支柱是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他認為經濟本身是一個整體,任何一種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不僅取決於該商品的價格,而且取決於其他所有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如果一種商品出現超額供給,則其他商品必然出現超額需求,這種暫時的不均衡將通過自發的價格調整而迅速消除,貨幣的出現不過是在已有的商品系列中添加一個特殊的商品而已,利息只是這個特殊商品的“價格”,貨幣均衡的實現和利率的決定過程,同其他任何商品供求均衡及價格的決定過程是一樣的,它的存在既無助於也不妨礙經濟的全面均衡,貨幣對經濟是“中性”的。

  帕廷金試圖將古典學派傳統的貨幣數量論與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結合在一起。他提出了實際貨幣餘額這一概念,並認為個人的實際貨幣餘額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是一個常量,通過這一概念,他將貨幣變化引入了一般均衡分析。在一般均衡已達到的情況下,假使MS/P的水平一定,如果貨幣供應量增加一倍,那麼實際貨幣餘額水平也將隨之上漲一倍,由此必然造成對物品的過度需求,由於是在充分就業水平之上,過度需求必然造成價格水平上漲,只有價格水平也上漲一倍,實際貨幣餘額水平方能恢復常態,這時,商品間的相對價格水平沒有受絕對價格水平變化的影響,實際部門也就不會作出調整。所以貨幣是中性的。

  2、新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論

  新古典學派認可貨幣中性完全是基於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理性預期市場出清。由於人們的預期是合乎理性的,他們就會考慮到過去的失誤,併在必要的時候修改預期,以便在今後的行為決策中成功地消除那些引起預期失誤的規律;而由於市場是可以出清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市場都不會存在超額供給:當產品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價格就會下降,直到商品價格低到使消費者願意購買時為止;當勞動市場出現超額供給時,工資就會降低,直到工資低到使廠商願意為想工作的失業者提供工作為止。這樣,政府的經濟政策,不管是被人們所預期到的,還是沒有被人們預期到的,都不會對實際經濟產生真正的影響。具體來說,已經被人們準確預期到的經濟政策,只要他們希望維持原先的經濟地位,就必然會採取措施設法抵消這些政策的作用,從而使這些政策無效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通過從理論上解釋現實經濟中的產出波動來證實其上述貨幣中性論的觀點。其中,以盧卡斯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通過建立一個貨幣經濟周期模型來解釋經濟波動的原因。他們認為,貨幣供給的衝擊即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是引起經濟波動的根源,而貨幣供給的衝擊之所以會引起經濟波動,原因在於經濟當事人不能獲得準確的信息,從而不能準確地判斷價格變化的實際情況,由此導致產量和就業量的波動。總之,按照貨幣經濟周期模型,貨幣因素是經濟波動的初始根源,而波動的傳導機制是信息障礙,即經濟當事人不能隨時獲得有關市場的充分信息。然而,事實上,在西方國家,貨幣供給量和價格指數通常是定期公佈的,公眾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新聞媒介,可以很迅速地得到每月、甚至每周的有關信息,因此,上述解釋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以羅伯特·巴羅、基德蘭德、愛得華·普雷斯科特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新古典經濟學家試圖從新的角度來解釋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他們認為,引起經濟波動的並非貨幣因素,而是實際因素。這些實際因素可能來自需求方面,如私人或政府需求或偏好的隨機變化;也可能來自供給方面,如生產率的變動、生產要素供給函數的變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率的波動。由於這一模型主要根據實際因素來說明經濟波動的原因,所以一般稱之為實際經濟周期模型。顯而易見,第二代新古典學派是通過完全撇開貨幣因素來論證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源,從而得出貨幣政策無效和貨幣中性的結論的。

貨幣中性與非中性的理論之爭

  貨幣是中性還是非中性,就是看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對一般價格水平和實際利率及產出水平的影響差異。如果貨幣供給變化只是影響一般價格水平,一定量的貨幣供應增加(減少)只引起一般價格水平的上升(下降),那麼貨幣就是中性的;如果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引起實際利率和產出水平等實際經濟變數的調整和改變,那麼貨幣是非中性的。

貨幣中性與貨幣幻覺

  “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淪的一個基本命題。這種思想可追溯溯到貨幣數量論的早期陳述,例加大衛休謨在1752年的著作(貨幣論)、(利息論)和(貿易平衡論)中的經典論述。 “貨幣中性”作為術語是哈耶克引入英語國家的,他將此術語的創造歸功於威克塞爾(1898年)。但事實上該術語的真正使用是在更早的時候,並且應歸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十年中活躍起來的一批德國與荷蘭的經濟學家

  對貨幣中性的嚴格證明基於沒有“貨幣幻覺”這種關鍵假設。帕廷金(1965年)指出,在借貸經濟中,在預算約束下謀求效用最大化沒有貨幣幻覺的個人的需求函數,取決於相對價格、利率和初始財富的真實價值,後者包括實物資本、證券持有量與貨幣餘額。

  里昂惕夫(1936年),莫迪利亞尼(1944年)所說的“齊性假定”,意味著需求函數在在等比例的貨幣價格變化時是無變化的,而且,那種需求函數的不變性被視為沒有貨幣幻覺的條件,並因此是貨幣中性的條件:因為在一個人既無債務又無債權的情況下,這種變化也會影響其初始貨幣餘額的真正價值,因此它不能模擬貨幣單位的變化,並由於實際餘額的影響,一般都會使得他改變對各種商品的需求數量。豪伊待和帕廷金(1980年)所說的需求函數有以下性質:它對貨幣價格和初始金融資產(包括貨幣)數量有零次齊次性。

  此外,阿奇博爾德和利普西在1958年的研究表明,如果初始均衡水平相對於整個經濟系統而言存在,而且相對於其中的每個個人而言亦存在(那特別意味著每個個人初始都持有最佳貨幣數量),那麼,這種中性將長期得到,即使考慮到分配的影響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即使考慮到在趣味、稟賦以及因此產生的在個人需求函數方面的差異,情況也是如此:貨幣數量的增加,不管增加量在個人之間如何分配,將長期引起價格的等比例增長,而利率不變。該結論還基於以下事實:由貨幣數量增加引起的短期均衡,將在長期內以如下方式更新分配貨幣數量,即相對於每個個人在初始均衡狀況所持有的貨幣量而言,使每個人貨幣持有量出現等比例增長。

  上述分析暗含地假設,相對於未來價格而言,存在著一種預期的單—彈性,以致貨幣中性不會被現在和來來商品之間的替代所擾動。

  魏克塞爾首先對貨幣中性的問題提出質疑,他認為貨幣只有在銀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時才是中性的,否則經濟就會發生累積性擴張或者收縮,貨幣就不是中性的。在哈耶克看來,貨幣數量變動後,不管一般物價水平是否變化,只要各種商品相對價格發生變化,就會對生產結構產生影響。因此,只要貨幣能保持中立,就不會影響經濟自動均衡的機制。這種動態變化有利於經濟發展,保持貨幣中性是實現經濟均衡的重要條件。這就是哈耶克貨幣中性理論。

貨幣需求變動與貨幣中性的結果

  帕廷金(1965年)利用一般均衡體系證明瞭:如果我們假設貨幣需求的增加伴隨以對其他所有商品和債券的需求減少,那麼,新的均衡將在所有貨幣價格以相同比例下降相利率不變的情況下達到;相應地,這些產品各自的產出也不變。然而在凱恩期貨幣理論中則假設貨幣需求的增長僅僅是靠債券的持有而實現的,而這正是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的含義。這種流動性偏好的變動就起作用並非是中性的,而是將導致利率的增長,進而影響投資及經濟系統的其他實際變數。

  同樣,由現金存款比率和(或)銀行準備金存款比率變化引起的內部貨幣和外部貨幣之間比例的變化,其作用也不是中性的。但是有人提出,如果金融部門的供給函數和需求函數也沒貨幣幻覺,那麼,外部貨幣的增長將不改變這此比率,因而其作用是中性的。

  如果貨幣增加是由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造成的(以致在開始,總的金融資產不變),或者如果在商品市場產生一種真正平衡的影響,就誠如梅茨勒(195l 年)指出的那樣, 均衡利率將下降, 以致貨幣就其作用而言將不再是中性 的了。但是,如果個人完全預料到並貼現未來政府債券所需的賦稅額的話(這種情況下,債券就不是凈財富的一部分),那麼,中性也可出現。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張宇清,張國梁《貨幣中性、超中性問題考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uxiaoxue,Angle Roh,Zfj3000,Dan,Cabbage,Vulture,Yixi,KAER,Lin,Tracy,Mis铭,苏青荇.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貨幣中性"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0.181.122.* 在 2011年4月6日 15:10 發表

你認為“你”所知道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未免過於鼠目寸光了吧。

我覺得都沒有必要從經濟學理論本身駁斥你,僅僅從方法論就把你擊倒了。

回複評論
Dddmm努力努力再努力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8月18日 21:33 發表

一樓答非所問

回複評論
117.136.94.* 在 2016年12月20日 17:20 發表

220.181.122.* 在 2011年4月6日 15:10 發表

你認為“你”所知道的就“一定”是正確的,未免過於鼠目寸光了吧。

我覺得都沒有必要從經濟學理論本身駁斥你,僅僅從方法論就把你擊倒了。

厲害了,我的姐

回複評論
152****5169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1月19日 10:02 發表

我覺得說的挺好的至少和我的課本還有考試內容對上了,開心

回複評論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7月30日 21:34 發表
113.142.17.*:000

00

回複評論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7月30日 21:48 發表
Dddmm努力努力再努力: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