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一般均衡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一般均衡体系)

一般均衡理論(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也稱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目錄

一般均衡理論簡介

  一般均衡理論(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理論性的微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尋求在整體經濟的框架內解釋生產消費價格。一般均衡是指經濟中存在著這樣一套價格系統,它能夠使

  當經濟具備上述這樣的條件時,就是達到一般均衡,這時的價格就是一般均衡價格。

  一般均衡是經濟學局部均衡概念的擴展。在一個一般均衡的市場中,每個單獨的市場都是局部均衡的。

  一般均衡的目標是經濟效率最優,即經濟福利最優。

  該理論的實質是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可以處於穩定的均衡狀態。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消費者可以獲得最大效用,資本家可以獲得最大利潤,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得到最大報酬

  瓦爾拉斯邊際效用學派奠基人之一。他的價格理論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他認為價格或價值達成均衡的過程是一致的,因此價格決定和價值決定是一回事。他 用“稀少性”說明價格決定的最終原因﹐認為各種商品和勞務的供求數量和價格是相互聯繫的,一種商品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數量和價格的變化。所 以不能僅研究一種商品﹑一個市場上的供求變化,必須同時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場供求的變化。只有當一切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個別市場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價格決定思想,是通過數學公式闡述的。他假定社會上有n種資源生產m種商品。社會上每個人都持有一定數量的資源或生產要素,即他的分析以既定的收入分配方式為前提。在這樣的經濟社會中,消費者力圖取得最大效用,企業家力圖獲得最大利潤,資源所有者力圖獲取最多的報酬。

  通過對方程求解,瓦爾拉斯證明瞭在市場上存在著一系列的市場價格和交易數量(這些價格和數量即為均衡價格和數量),能使每個消費者﹑企業家和資源所有者達到各自的目的,從而社會可以和諧而穩定地存在下去。

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1]

  一般均衡理論是1874年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Wal-ras)在《純粹經濟學要義》(“The mere economics to iustice")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經希克斯,薩繆爾森,阿羅,德布魯等人延伸和完善。

  一般均衡理論是1874年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Wal-ras)在《純粹經濟學要義》(“The mere economics to iustice")一書中首先提出的。瓦爾拉斯認為,整個經濟處於均衡狀態時,所有消費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值,它們的產出和供給,將有一個確定的均衡量。瓦爾拉斯是邊際效用學派奠基人之一,他的價格理論以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他認為價格或價值達成均衡的過程是一致的,因此價格決定和價值決定是一回事。他用“稀少性”說明價格決定的最終原因,認為各種商品和勞務的供求數量和價格是相互聯繫的,一種商品價格和數量的變化可引起其它商品的數量和價格的變化。所以不能僅研究一種商品、一個市場上的供求變化,必須同時研究全部商品、全部市場供求的變化。只有當一切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個別市場才能處於均衡狀態。

  瓦爾拉斯一般均衡需要這樣幾個假設:(1)要求市場的參與者有關於市場的完全信息;(2)假定經濟中不存在不確定因素,因此不會因為預防不測而貯藏貨幣;(3)不存在虛假交易,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場均衡價格形成時達成;(4)經濟系統是個“大經濟”,即有足夠多的參與者,從而符合“無剩餘條件”。即使在上述假定下,瓦爾拉斯體系的問題也是明顯的,瓦爾拉斯沒有註意到這個問題,要決定n個未知數,至少需要n個方程,但是n個方程未必決定n個未知數,要n個方程決定n個未知數,方程必須是線性的,而且方程之間必須線性無關。同時瓦爾拉斯體系不能排除唯一的均衡解包括零價格(針對免費物品)和負價格(針對類似噪音的物品)的情況,因此瓦爾拉斯體系必須包括所有物品,而不僅僅是正常的經濟物品。一般均衡理論後來由帕累托(Pareto)、希克斯 (Hicks)、諾伊曼(Ronald Neu-mann)、薩繆爾森(Samuelson)、阿羅(Arrow)、德步魯(De-breu)及麥肯齊(McKenzie)等人加以改進和發展, 這些經濟學家利用集合論、拓撲學等數學方法,在相當嚴格的假定條件之下證明:一般均衡體系存在著均衡解,而且,這種均衡可以處於穩定狀態,並同時滿足經濟效率的要求。

  希克斯將均衡定義為:“當經濟中的所有個體從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挑選出他們所偏愛的生產和消費的數量時,靜態經濟(在其中需求不變,資源也不變)就處於一種均衡狀態。——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案)——部分決定於外在約束,——更多的是決定於其他個體的選擇”,希克斯認為,他的靜態均衡概念有兩個特點:一是一定存在著向均衡方向變動的趨勢;二是收斂於均衡的速度是極快的。

  希克斯是在一個很短的時期中處理均衡問題的,他藉助了馬歇爾的方法,並且通過擴大馬歇爾假定的範圍進一步縮小經濟主體的選擇空間,這削弱了模型的解釋力。

     阿羅\德布魯用數學模型證明瞭的一般均衡。阿羅-德布魯對一般均衡理論存在性的證明,主要依存於兩個假設:消費與生產集合都是凸集,每個經濟主體都擁有一些由其它經濟主體計值的資源,因此,這種均衡的整體穩定性取決於某些動態過程,這些過程保證每個經濟主體都具有總需求水平知識,並且沒有一項最終交易實際上是按非均衡價格進行的,這當中的某些假定也許可以放鬆,以適應少數行業中的規模報酬遞增、甚至所有行業賣方壟斷競爭的度量。但是,寡頭壟斷的存在否決了所有一般均衡解(就象它否決競爭均衡的所有其它概念一樣),更不用說消費和生產中的外在性的存在了。

  阿羅-德布魯(Arrow-Debreu)一般均衡理論,它主要是為了研究競爭的市場均衡。它的一個主要假設,也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將市場制度安排作為外生給定。一般均衡理論經過阿羅、德布魯和哈恩等人運用數學形式加以修飾,已經變得更加完善。

  在瓦爾拉斯-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理論中,貨幣的存在僅僅是為了便利生產和交換的進行,實際上,貨幣是可有可無的,由瓦爾拉斯創立,由阿羅和德布魯進一步完善,並被希克斯、薩繆爾森等人加以運用的一般均衡模型要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必須是一個只能分析實物經濟的靜態模型,這個靜態模型是無法轉而用來分析動態的貨幣經濟的,這是由模型的內在邏輯結構或者其均衡的概念決定的,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框架中很難處理時間問題。

  根據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概念,當經濟主體在給定偏好、技術和商品所有權的情況下,實現最優時,“不存在使價格發生變動的機制”。新古典的框架要求在其他條件給定的情況下,經濟主體只對價格的變動反應,既然價格不變動,也就不存在均衡的變動。

  20世紀70、80年代法國經濟學家格朗蒙(Grandmont)發表了一系列論文試圖將阿羅一德布羅(Arow-Debreu)模型動態化,發展了短期一般均衡理論致力於尋找巨集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雖然意識到A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錶面上的動態特征,遺憾的是,Grandmont預期函數仍然建立在嚴格的概率統計基礎上,他的努力實際上沒有超越Ar-row-Debreu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過去 50年裡經濟學沒有發生多少變化,許多最近的經濟理論創新,不過是將靜態的最大化工具用於分析動態問題,雖然時間在純粹靜態條件下得以考慮,但是卻錯誤地認為能夠將特定時間分配從事特定活動。這樣,時間和完全知識、完全可預測在本質上是相容的。

  1956年發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貨幣、利息與價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據凱恩斯收入支出理論,採用巨集觀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財富存量對消費支出影響的實際餘額效應(Real Balance Effect)為核心,對貨幣在所謂靜態一般均衡動態一般均衡中的作用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通過融合傳統的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凱恩斯效應皮古效應,建立了一個所謂反映“貨幣經濟”的巨集觀動態一般均衡學說。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西方經濟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六十年代前後,圍繞著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西方經濟學界曾展開過著名的“巴廷金論戰” (Patinkin Controversy),爭論新古典的兩分法是否具有內在的矛盾和巴廷金關於貨幣中性分析的條件問題。以阿契貝爾德G·C·Archibald)和李普賽R·G·Lipsey)等人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不使用瓦爾拉斯定律的情況下,新古典的靜態模型是相容的。而以哈恩F·H·Hahn)和鮑莫爾W·J·Baumol)等人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經濟學者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外,葛萊J·G·Gurley)和E·S·Shaw)等人根據內在貨幣inside money)與外在貨幣outside money)的劃分,認為巴廷金關於貨幣中性的分析實際上是局限於僅存在外在貨幣的經濟體系中的。但儘管對巴廷金一般均衡學說存在著上述批評,西方經濟學家大都認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對貨幣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溫特羅勃甚至提出,五十年代巨集觀一般均衡理論的研究是“在巴廷金的《貨幣利息與價格》中達到了頂點。”因此,從西方一般均衡理論和貨幣理論發展的角度看,從新古典經濟學解釋絕對價格水平確定的貨幣理論與微觀靜態一般均衡價值論的兩分法,到凱恩斯圖說明貨幣對收入、產量、就業利率影響的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比較靜態的巨集觀分析,又進一步發展為以實際餘額效應為核心的巨集觀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在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發展中,確實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般均衡引申出的“市場效率損失”理論

  政府介入經濟活動的主要理論基礎,就是一般均衡理論及由此派生的“市場失敗”理論,新古典框架思路以理想均衡狀態作為判斷現實經濟運行是否有效的參照標準,通過比較複雜、不完善現實與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一旦發現現實情況與理想標準出現差異,就斷定出現“市場失敗”,真實世界必然是無效或低效率的,由此想當然地推導出政府在微觀經濟領域的角色和作用,要求政府積極介入甚至干預微觀經濟運行,通過微觀經濟規制和實際干預控制經濟運行。

  完全競爭模型是一個理想經濟模型,如果實際經濟運行偏離了這些假設,就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市場失敗”,現實市場被認為只會產生次優、非理性、沮喪或混亂,政府介入就成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完全競爭範式顯然不能成為主張市場體系的有力基礎,基於“市場失敗”理論範式的政策設計,在方法論上存在致命錯誤。與其說一般均衡理論用以說明市場體系的效率,不如說更適合於作為政府介入和干預經濟活動的理論基礎,是政府實施微觀規制的理論依據。一般均衡理論並非對市場真實運行的真實解釋,其政策含義只能導致政府對微觀經濟領域的過多介入和廣泛干預,只能導致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廣泛和深入規制,最終抑制和扭曲市場過程的展開,這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整個架構,由於建立在非現實的一般均衡理論基礎上,無意中變得與中央計劃者的觀點極為接近。斯蒂格利茨也認為,如果新古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市場社會主義也會取得成功。同樣,如果經濟中的新古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中央計劃經濟遇到的問題比實際情況會少得多。市場社會主義失敗的部分原因,在於沒有能夠理解市場經濟運轉的真正動力。瓦爾拉斯模型的功用之一,在於清晰展示了實際經濟與理論模式間的差異,說明瞭非市場制度存在的價值,尤其是不完備現實市場上。

一般均衡理論模型分析

  投入產出模型分析

  投入產出分析,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係的經濟數量方法。投入是進行一項活動的消耗。如生產過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統內各部門產品的消耗(中間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產出是指進行一項活動的結果。如生產活動的結果是為本系統各部分生產的產品(物質產品和勞務)。

  瓦西里·列昂剔夫(Wassily W.Leontief,1906—1999)是投入產出賬戶的創始人。1936年,列昂剔夫發表了《美國經濟體系中的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一文,接著在1941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一書,1953年,又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在這些著作中,列昂剔夫提出了投入產出方法。

  列昂剔夫的投入產出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重農學派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年)著名的《經濟表》。列昂剔夫把他編的第一張投入產出表稱為“美國的經濟表”。數理經濟學派瓦爾拉(Walras,1834—1910)和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的一般均衡理論數學方法經濟學中的應用構成了列昂剔夫體系的基礎。列昂剔夫本人認為“投入產出分析是全部相互依存這一古典經濟理論的具體延伸”。

  應該實事求是地指出,列昂剔夫創立投入產出分析,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依據的前蘇聯計劃平衡(MPS)思想是他的另一個重要思想來源。

  CGE模型

  作為政策分析的有力工具,可計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逐漸發展成為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世界上第一個CGE模型應是約翰森(Johansen)1960年提出的。在此之後,CGE模型的發展似乎出現了一段時間的中斷,直到70年代都沒有顯著進步。在70年代,有兩個因素引起了人們對CGE模型的興趣。

  首先,世界經濟面對著諸如能源價格國際貨幣系統的突變、實際工資率的迅速提高等較大的衝擊。

  第二個促使近20年來CGE模型的應用不斷擴大的因素是其細化處理的能力日益提高。

一般均衡理論的評價

  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涉及到以下兩個方面:

  (1)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儘管是基礎性的,但其結果並沒有說服力,甚至是錯誤的。事實土,未知量的個數等於方程個數的條件,既不是一組方程有解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即使是一個方程組有解,也不能斷定這些解一定是正數值。因此,現代西方經濟學的一般均衡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存在性問題。

  大約在20世紀40年代,證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數學理論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的不動點:更是證明所需要的基礎。於是,後來的希克斯、阿羅、德布魯等人應用這些數學結論給出·般均衡存在性的精確論述。這些論述已經超出了本課程的要求。但有必要瞭解其基本思

  在純交換經濟中,一般均衡存在性證明的基本思想是通過對消費者行為的限定,證明需求:的存在性,進而按照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提高的調整過程,尋求使得供給等於需求的價同樣地,在包含生產的一般均衡存在性證明中,只需要把生產加入到產品的供給之中,即。用純交換經濟的結論。

  (2)一般均衡論的擴展。

  擴展的方面主要有:把存在性證明所要求的條件進一步降低;把i定性引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引入時間因素等。最後需要說明,一般均衡論與福利經濟學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一般均衡只是與均衡價格·在性有關,那麼福利經濟學要說明一般均衡狀態的福利特征。因此,寬泛地說,一般均衡,包含這一部分。總之,對一般均衡理論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般均衡理論是描述整個市場經濟運行的總體概括,它是整個西方微觀經濟學論證看不見的手"原理的一個必要環節。

  第二,一般均衡論是建立在--系列更加嚴謹的假設條件之上的。這些假設條件在資本主義:實經濟生活中往往並不存在。首先,一般均衡理論要求經濟系統中的偏好、技術和資源保;變。其次,為了能夠保證一般均衡價格的存在性,通常要求連續性特征。

  第三,一般均衡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假設前提,認為均衡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而把[衡看成對均衡的一種暫時的偏離,從而也就不可能揭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矛盾。

  由於以上所指出的問題,不少西方經濟學家也承認,一般均衡理論缺乏現實的基礎,從而缺乏實踐的應用價值。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只不過為一個數學問題提供了一個較完美科學解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餘曉燕.一般均衡理論的發展脈絡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7期:22-2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8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一般均衡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7.28.175.* 在 2016年1月16日 23:16 發表

怎麼沒有圖示?

回複評論
寒曦 (討論 | 貢獻) 在 2016年1月18日 11:29 發表

27.28.175.* 在 2016年1月16日 23:16 發表

怎麼沒有圖示?

在具體的模型中,有具體的公式哦。

回複評論
223.104.11.* 在 2016年5月8日 17:08 發表

很好

回複評論
胖头鱼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9月27日 15:07 發表

一句話來說,兩個人之間的交易並不是均衡,參與的人越多,時間越長就越接近均衡。所以外匯市場受消息影響較多

回複評論
胖头鱼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9月27日 15:09 發表

要註意經濟學裡面的均衡是一個長期概念,即使是短期的也是平均計算的,而且是調整後的平均(消除各種有因素影響),哎呀說不清楚...要理解有點奇特

回複評論
胖头鱼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9月27日 15:30 發表

比如我從某個人身上以遠高於公佈匯率的價格購入外幣,這是金融學的範疇,但兩個國家十年期的匯率變動,就是經濟學的範疇,基本上就可以說接近均衡狀態了

回複評論
胖头鱼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9月27日 15:35 發表

我不知道我說的是不是對的,相當於金融是一種工具,經濟是體現,而均衡本來就是建立在經濟上的概念

回複評論
M id 670bc1c920f5f0147a02ebbab57fdb02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5月14日 17:09 發表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