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投入產出表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投入產出表[1]

  投入產出表(部門聯繫平衡表),是指以產品部門分類為基礎的棋盤式平衡表,用於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和產出、投入的來源和產出的去向,以及部門與部門之間相互提供、相互消耗產品的錯綜複雜的技術經濟關係。

投入產出表的產生

  投入產出表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產生於美國,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關於經濟活動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礎上首先提出並研究和編製的。

  列昂惕夫從1931年開始研究投入產出技術,編製投入產出表,目的是研究美國的經濟結構。1936年他撰寫的“美國經濟制度中投入產出數量關係”在《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發表。它是世界上有關投入產出技術的第一篇論文,標志著投入產出技術的誕生。1953年列昂惕夫與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通過這些論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產出表的概念及其編製方法,闡述了投入產出技術的基本原理,創立了投入產出技術這一科學理論。正是在投入產出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列昂惕夫於1973年獲得了第五屆諾貝爾經濟學獎

投入產出表的發展

  投入產出技術從誕生到現在的七十多年裡,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早期的投入產出模型,只是靜態的投入產出模型。後來,隨著研究的深入,開發了動態投入產出模型,投入產出技術由靜態擴展到動態。近期,隨著投入產出技術與數量經濟方法經濟分析方法日益融合,投入產出分析應用領域不斷擴大。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國經濟理論界和一些高等院校的少數同志開始研究投入產出技術,某些高等院校還開設了投入產出技術課程。“文革”期間,此項工作幾乎中斷。1974年8月,為研究巨集觀經濟發展情況的需要,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計委的組織下,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原北京經濟學院等單位聯合編製了1973年全國61種產品的實物型投入產出表。利用該表開展的應用工作,在制定投資計劃和產品生產計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把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上,這就為包括投入產出技術在內的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應用創造條件。從此開始投入產出表的編製工作,投入產出技術的研究和投入產出表的應用工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1980年,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要求,山西省統計局編製了山西省1979年投入產出表,為編製全國投入產出表提供了經驗。

   1982年,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及有關部門編製了1981年全國投入產出價值表和實物表。

   1984年,在1981年全國投入產出價值表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編製了1983年全國投入產出延長表。

   1987年,除個別地區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編製了本地區投入產出表;一些管理部門還編製廠部門投入產出表;一些企業也編製了企業投入產出表。

   1987年3月底,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為加強國民經濟巨集觀調控管理,提高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於進行全國投入產出調查的通知》(國辦發[1987]18號),明確規定每五年(逢二、逢七年份)進行一次全國投入產出調查和編表工作。1987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投入產出調查和編表工作。《198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編製成功和在巨集觀經濟調控等方面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投入產出技術在我國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1992年,國家統計局在198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編製了1990年投入產出延長表。

   1994年和1995年,國家統計局先後編製了1992年全國出價值表和實物表。1992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全面轉軌提供了數據依據。

   1996年,國家統計局在1992年全國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編製了1995年全國投入產出延長表。

   1999年,國家統計局編製了199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

  到目前為止,除西藏以外,全國三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與國家同步編製了1987、1992和1997年本地區投入產出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還編製了1990年、1995年和2000年本地區投入產出延長表。今年開始進行第五次全國投入產出調查,並編製2007年全國投入產出表。

  投入產出技術不僅在我國巨集觀和微觀經濟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而且在微觀經濟領域的應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已有一些企業編製了企業投入產出表,並用於企業計劃生產成本等管理工作中。

投入產出表的分類[1]

  • 按計量單位分:價值型和實物型;
  • 按表式結構分:對稱型(純部門)和U-V型(UV表法);
  • 按資料範圍分:全國表、地區表和企業表;
  • 按時間期限分,靜態表和動態表;
  • 按考察領域分:產品表,固定資產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環境污染表,等等。

投入產出表基本結構

  投入產出表由供給表、使用表和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組成。供給表又稱產出表,主欄為n個產品部門,賓欄為m個產業部門,沿行方向看,反映屬於某一產品部門的貨物或服務是由哪些產業部門生產的,合計為屬於該產品部門的貨物或服務的總產出;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一產業部門生產各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合計為該產業部門總產出。全部產業部門總產出等於全部產品部門總產出。通常產品部門個數多於產業部門個數。按生產者價格計算的總供給等於按生產者價格計算的總產出與進口之和;按購買者價格計算的總供給等於按生產者價格計算的總供給與商業和運輸費用之和。

  使用表又稱投入表,通常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的主欄包括n個產品部門,賓欄包括m個產業部門。沿行方向看,表明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提供給各產業部門使用的價值量,沿列方向看,表明各產業部門從事生產活動所消耗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與第一部分相同,也是n個產品部門,其賓欄由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等最終使用項組成,它反映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用於最終使用的價值量及其構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等增加值項組成,賓欄與第一部分的賓欄一致,也是m個產業部門,它反映各產業部門增加值的構成情況。

  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形式上與使用表相似,也是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由名稱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數目一致的n個產品部門縱橫交叉而成的,其主欄為中間投入、賓欄為中間使用,它充分揭示了國民經濟各產品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技術經濟聯繫,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提供勞動對象供生產和消耗的過程。沿行方向看,反映第i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提供給第j產品部門使用的價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第j產品部門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第i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與第一部分的主欄相同,也是n個產品部門;其賓欄由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出口等最終使用項組成。它反映各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用於各種最終使用的價值量及其構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欄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等增加值項組成;賓欄與第一部分的賓欄相同,也是n個產品部門,它反映各產品部門增加值的構成情況。

  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平衡關係是:

  從縱列方向看,第j產品部門中間投入合計+第j產品部門增加值合計=第j產品部門總投入

  從橫行方向看,第i產品部門中間使用合計+第i產品部門最終使用合計-第i產品部門進口=第i產品部門總產出

  從總量看,總投入=總產出

  第i產品部門總投入=第i產品部門總產出

  中間投入合計=中間使用合計

投入產出表編製方法

  投入產出表的編製方法主要指編製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方法。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有兩種編製方法,一種是間接推導法,另一種是直接分解法

  間接推導法是以產業活動單位為統計單位,按照產業活動單位主產品的性質將其劃分到某一產業部門,並編製包括全部產業部門在內的使用表和供給表,然後利用使用表和供給表,依據一定的假定,採用數學方法推導出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方法。

  間接推導法使用的假定有兩種,一是產品工藝假定,即假定不管由哪個產業部門生產,同一種產品具有相同的投入結構;二是產業部門工藝假定,即假定同一產業部門不論生產何種產品,都具有相同的投入結構。

  直接分解法與間接推導法不同,其統計單位不是產業活動單位,而是一個企業。一個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往往同時生產幾種、甚至幾十種不同質的產品,它們的投入構成不同,根據產品部門的要求,將該企業生產的各種產品,按其性質劃歸到相應產品部門中,利用企業按產品部門直接分解後的投入構成資料,編製產品部門×產品部門表的方法。

  目前我國採用的是以直接分解法為主,間接推導法為輔的編表方法。

投入產出表的四大象限[1]

  暫不考慮作為合計數的“總投入”行與“總產出”列以及生產部門的“小計”欄,可將投入產出表劃分為四大象限,分別表達特定的經濟內容。

  (1)第Ⅰ象限(中間產品或中間消耗):核心。反映各部門之間相互提供、相互消耗產品的技術經濟聯繫。

  第Ⅰ象限的特點:

  • 橫行標題和縱欄標題是名稱、排序相同的產品部門,具有嚴整的棋盤式結構;
  • 橫行~提供中間產品的部門(產出部門);縱欄~消耗中間產品的部門(投入部門);表中每項數據都具有“產出”與“消耗”的雙重涵義。
  • 該象限的所有n2 個數據組成“中間流量(中間產品、中間消耗)矩陣”:

  X = (x_{ij})_{n\times n},x_{ij} \ge 0

  (2)第Ⅱ象限(最終產品或最終使用):反映各部門提供最終產品的數量和構成情況(可以細分為消費投資凈出口)。

  其數據組成“最終產品列向量”:

  f= (f_1,f_2,\cdots,f_n)^\prime,f_i \ge 0

  (3)第Ⅲ象限(最初投入或增加值):反映各部門的最初投入數量及其構成(可以細分)。其數據組成“最初投入(增加值)行向量”:

  y^\prime=(y_1,y_2,\cdots,y_n),y_i>0

  (4)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國民核算矩陣中適當開發)。

投入產出表的兩個方向[1]

  橫表:Ⅰ+Ⅱ,反映各部門的產出及其使用去向,即“產品分配”過程;

  豎表:Ⅰ+Ⅲ,反映各部門的投入及其提供來源,即“價值形成”過程。

  “橫表”和“豎表”各自存在一定的平衡關係,彼此之間又在總量上相互制約,構成投入產出表建模分析的基礎框架。

投入產出表的平衡關係[1]

  投入產出表的基本平衡關係有如下三種:

  (一)各行(橫表)的平衡──產品平衡方程:

  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總產出

  X 1+f=q,1=(1,1,\cdots,1)^\prime

  (二)各列(豎表)的平衡──價值平衡方程:

  中間投入+最初投入=總投入

  1^\prime X + y^\prime= q^\prime,X^\prime 1+ y=q

  (三)各行列(橫表和豎表)的對應平衡:

  各部門總產出=該部門總投入

  \sum_{j=1}^n x_{kj} +f_k=q_k= \sum_{i=1}^n x_{ik} +y_k,k=1,2,\cdots,n

  x_1+f =q=x\prime 1+y

  這表明:“產品平衡方程”與“價值平衡方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

  從投入產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

  • 所有部門的總產出=所有部門的總投入,即:

  \sum_{i=1}^n \sum_{j=1}^n x_{ij} +\sum_{i=1}^n f_i=\sum_{j=1}^n \sum_{i=1}^n x_{ij} + \sum_{j=1}^n y_j

  • 所有部門的中間產品=所有部門的中間消耗,即:

  \sum_{i=1}^n \sum_{j=1}^n x_{ij} =\sum_{j=1}^n \sum_{i=1}^n x_{ij}

  從而有:

  \sum_{i=1}^n f_i=\sum_{j=1}^n y_j

  即:所有部門提供的最終產品=所有部門創造的增加值。

  但應註意:

  • 每個部門所提供的中間產品價值與其消耗的中間產品價值通常不等,即:

  \sum_{j=1}^n x_{kj} \ne \sum_{i=1}^n x_{ik},k=1,2,\cdots,n

  • 每個部門所提供的最終產品價值與其創造的增加值通常也不等,即:

  f_k \ne y_k,k=1,2,\cdots,n

投入產出表的作用

  投入產出表可全面系統地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投入產出關係,揭示生產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經濟技術聯繫。一方面它能告訴人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出情況,以及這些部門的產出是怎樣分配給其它部門用於生產或怎樣分配給居民和社會用於最終消費或出口到國外的;另一方面它還能告訴人們,各部門為了自身的生產又是怎樣從其它部門取得中間投入產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狀況。投入產出核算的功能不僅僅在於反映現各個部門在生產過程中直接的、較為明顯的經濟技術聯繫,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各部門之間間接的、較為隱蔽的、甚至被人忽視的經濟技術聯繫。投入產出表為研究產業結構,尤其為制定和檢查國民經濟計劃,研究價格決策,進行各種定量分析提供依據。

投入產出表的主要繫數

  投入產出繫數是進行投入產出分析的重要工具。投入產出繫數包括直接消耗繫數完全消耗繫數感應度繫數影響力繫數和各種誘發繫數。由於直接消耗繫數完全消耗繫數是最基本的投入產出繫數,這裡只介紹直接消耗繫數和完全消耗繫數的定義和計算方法。

  1、直接消耗繫數

  直接消耗繫數,也稱為投入繫數,記為aij(i,j=1,2,…,n),它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第j產品(或產業)部門的單位總產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將各產品(或產業)部門的直接消耗繫數用表的形式表現就是直接消耗繫數表或直接消耗繫數矩陣,通常用字母A表示。

  直接消耗繫數的計算方法為:用第j產品(或產業)部門的總投入Xj去除該產品部門(或產業)生產經營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產品部門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Xij,用公式表示為:

  a_{ij}=\frac{X_{ij}}{X_j}  (i,j=1,2,…,n)

  直接消耗繫數體現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產結構的基本特征,是計算完全消耗繫數的基礎。它充分揭示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繫,即部門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關係的強弱,併為構造投入產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參數。

  從直接消耗繫數的定義和計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繫數的取值範圍在0≤aij<1之間,aij越大,說明第j部門對第i部門的直接依賴性越強;aij越小,說明第j部門對第i部門的直接依賴性越弱;aij = 0則說明第j部門對第i部門沒有直接的依賴關係。

  2、完全消耗繫數

  完全消耗繫數是指第j產品部門每提供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第i產品部門貨物或服務的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之和。將各產品部門的完全消耗繫數用表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完全消耗繫數表或完全消耗繫數矩陣,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繫數的計算公式為:

  b_{ij}=a_{ij}+\sum_{k=1}^n a_{ik}a_{kj}+\sum_{s=1}^n\sum_{k=1}^n a_{si}a_{sk}a_{kj}+\sum_{t=1}^n\sum_{s=1}^n\sum_{k=1}^na_{it}a_{sk}a_{kj}+\ldots(i,j=1,2,\ldots,n)

  式中的第一項aij表示第j產品部門對第i產品部門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項\sum_{k=1}^n a_{ik}a_{kj}表示第j產品部門對第i產品部門的第一輪間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項\sum_{s=1}^n\sum_{k=1}^n a_{si}a_{sk}a_{kj}為第二輪間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項\sum_{t=1}^n\sum_{s=1}^n\sum_{k=1}^na_{it}a_{sk}a_{kj}為第三輪間接消耗量;依此類推,第n+1項為第n輪間接消耗量。按照公式所示,將直接消耗量和各輪間接消耗量相加就是完全消耗繫數。

  完全消耗繫數矩陣可以在直接消耗繫數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得到的,利用直接消耗繫數矩陣計算完全消耗繫數矩陣的公式為:

  B = (IA) − 1I

  式中的A為直接消耗繫數矩陣,I為單位矩陣,為完全消耗繫數矩陣。

  完全消耗繫數,不僅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直接的技術經濟聯繫,還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間接的技術經濟聯繫,並通過線性關係,將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總產出與最終使用聯繫在一起。

基於投入產出表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於投入產出表的實證分析[2]

一、計算的理論基礎

  計算和分析基於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表由三部分組成,按照左上、右上、左下的順序,分別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象限。其中第一象限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各產業相互間的供給與需求關係,是投入產出表中最主要的部分。

  第一象限的列向量(例如第j列)為產業j的投入結構,即產業j在經濟活動中所消耗的其他產業的中間產品值,這反映了產業j的價值形成過程,可揭示產業j對其他產業的拉動程度。利用列向量的值可以計算中間投入率(((\sum_{i=1}^n X_{ij})/x_j1,2,\ldots n),其含義為產業j總產出中消耗其他產業中間產品的比重。

  中間投入率越高的產業,增加值越低。第一象限的行向量(例如第i行)為產業f的使用結構,即在經濟活動中產業i為其他產業提供的中間產品值,可揭示哪些產業是產業i的主要服務對象。利用行向量的值可計算中間需求率((\sum_{i=1}^n X_{ij})/x_i1,2,\ldots n),其含義其他產業消耗產業0的中間產品占產業0的總產出的比重。中間需求率越高,對其他產業的推動力或制約性越強。

  利用公式αij = Xij / xj可將第一象限的數值轉化為直接消耗繫數矩陣(A),元素αij稱為直接消耗繫數,其經濟含義與上面的分析一致。直接消耗繫數矩陣是本文分析的重要基礎。

  投入產出表是一張平衡表,表中行平衡關係式為:\sum_{j=1}^n\alpha_{ij}x_j+y_i=x_i1,2,\ldots n)  (1)

  其中\alpha_{ij}就為直接消耗繫數。

  公式(1)表示為矩陣形式為:

  AX + Y = X = > X = (IA) − 1Y  (2)

  公式(2)中的(IA) − 1稱為里昂剔夫逆矩陣,利用它可以計算產業j感應度繫數影響力繫數:。

  感應度繫數:\eta_i=n(\sum_{j=1}^n q_{ij})/(\sum_{i=1}^n\sum_{j=1}^n q_{ij})i=1,2,\ldots,n

  影響力繫數:\mu_j=n(\sum_{i=1}^n q_{ij})i=1,2,\ldots,n

  公式中qij是里昂剔夫逆矩陣(IA) − 1中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影響力繫數反映當產業i每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對其他產業所產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其值大於1時,表示產業i的這種需求波及程度高於社會平均水平。感應繫數反映每個產業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產業i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其值大於1時,表示產業i所受到的感應程度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二、計算結果及分析

  (一)金融保險業在上海各產業中所處的地位分析

  金融保險業實現的增加值高,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性相對較弱。下表中,上海金融保險業在2002年的中間投入率為39.99%,即金融保險業每實現一單位產出,需要消耗關聯產業0.3999單位的中間產品(位列同期42部門的36位,位次較低),同時實現0.6001單位的增加值,實現的增加值是中間投入的1.50倍。

  進一步看,金融保險業2002年影響力繫數為0.72,即金融保險業每增加%萬元最終單位使用時,對其他產業所產生的生產需求為7200元,低於社會平均水平,位列同期42個部門中36名。由此可知金融保險業的增加值高,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性相對較弱。需指出,上述兩個指標與1997年相比都有所下降。

  金融保險業在上海各產業中所處的地位

求得值位次
2002199720021997
金融保險業中間投入率(%)39.9944.983635
金融保險業影響力繫數0.720.823633
金融保險業中間需求率(%)714064.682121
金融保險業感應度繫數1.261.6553

  金融保險業對其他產業的推動性較大,2002年,上海金融保險業的中間投入率為71.40%,即金融保險業總產出的71.40%要作為中間產品提供給關聯產業使用,這在同期42個部門中位列21位。進一步,金融保險業2002年感應度繫數為%1!3,即其他產業均增加%萬元最終使用時,需金融保險業提供的服務產值為1.26萬元,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從位次來看,這一數值在42個部門中位列5名。這表明金融保險業對其他產業的推動性較大,在經濟產業鏈中處於核心地位。與1997年相比,除中間需求率有所提高外(97年為64.68%),其他都有所下降,這同樣表明上海金融保險業近幾年發展相對較慢。

  總體上看,上海金融保險業對其他產業的拉動性弱,推動力強。拉動性弱主要因為金融保險業是一個高增加值產業;推動力強則表明瞭金融保險業有著相對重要的產業地位。

  (二)上海金融保險業對其他產業的依賴性分析

  本部分對直接消耗繫數矩陣中金融保險業列向量進行排序,併進一步計算金融保險業在這些產業的中間需求中所占比重和位次,因篇幅所限,這裡只在表2中展示位於前10名的產業。上述計算可以反映金融保險業對其他產業的依賴程度。這裡總結出三點結論:

  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離不開第三產業的支持。

  由表2可知,在金融保險業2002年最為依賴的前10個產業中,第三產業占了8個(前5個產業都為第三產業),比1997年多出3個。經計算,在年金融保險業的中間投入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高達81.64%,高出第二產業4.45倍,由此可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離不開第三產業的支持。事實上,金融保險業相比2002年更加需要第三產業的支持,因為不但在年金融保險業最為依賴的個產業中第三產業的個數比年多出3個,更為重要的是,整個金融保險業中間投入中第三產業的占比(81.64%)也要比1997年(62.58%)有大幅度提高。進一步分析,對於年金融保險業最為依賴的個第三產業,金融保險業也是它們的主要服務對象,因為年金融保險業在這個第三產業的中間使用中的比重都較大,從位次上看,除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和租賃業和商務服務業外,其他產業的比重、位次都居前名。同樣相比年比重和位次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這也與前面的分析相一致(見下表)

  金融保險業主要依賴的產業

各產業在金融保險業中間投入中所占比重和位次(取02年前10名)金融保險業在表中所列產業的中間需求中所占比重和位次
比重(%)位次比重(%)位次
20021997200219972002199720021997
金融保險業35.2637.221110.6710.6924
信息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10.983.30276.124.9757
房地產業8.767.07349.3313.7732
交通運輸及倉儲業6.653.61561.570.942029
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製造業6.047.08632.562.591011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3.390.3875.080.76412
租賃業和商務服務業2.872.438112.013.60171
衛生、社會保障社會福利2.230.2692516.113.07310
建築業1.880.8010161.431.671113

  金融保險業的協作依存程度高。2002年,金融保險業對本部門的直接消耗繫數占金融保險業中間投入的比重為35.26%,位居42部門首位,遠遠高於第二名信息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的10.98%,由此可見金融保險業對本部門的依賴性強,協作依存程度高。事實上,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這一情況在年就已很明顯(比重為,為列首位)。從金融保險業提供中間產品的角度也可得以證明,金融保險業2002年有10.67%的中間產品提供給本部門使用,這一比重僅小於房地產業的11.33%(見上表)。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完善金融體系,即眾多的金融機構和高效的金融市場之上的。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吸引了國內外的眾多金融機構,在上海形成了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以及銀行間同業拆借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證券市場期貨市場和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組成的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金融體系。

  金融保險業對通信、電腦等電子設備的需求已由單純的硬體需求轉向對軟體和服務的需求為了拓展金融服務空間,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和節約營業成本,金融機構紛紛加大了對電子及通訊設備的投入。在1997年,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占金融保險業的中間投入比重高達14.74%,位居同期42部門中第2位。而這一情況在2002年有了新的變化。在2002年,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占金融保險業的中間投入只有0.54%,位居同期42部門中第15位。而信息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占金融保險業的中間投入卻由1997年的3.30%第7位,上升到2002年的10.98%第2位(見上表)。從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角度看,金融保險業已不是它的主要服務對象。因為1997年通信設備、電腦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中間產品的6.28%(第5位)要提供給金融保險業,而在2002年僅為0.52%(第15位);而信息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恰好相反,金融保險業作為它的主要服務對象從年的第7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見上表)。上述分析充分說明金融保險業對通信、電腦等電子設備的需求已由單純的硬體需求轉向對軟體和服務的需求。

  (三)上海金融保險業主要服務產業分析

  本部分對直接消耗繫數表中金融保險業行向量進行排序,併進一步計算金融保險業在這些產業的中間投入中所占比重和位次。因篇幅所限,這裡只在表中展示位於前10名的產業。上述計算可以回答哪個產業是金融保險業的主要服務產業。總結出三點結論:

  1.第三產業為金融保險業最重要的服務對象,但地位有所下降。經計算,金融保險業在2002年有56.86%的中間產品提供給第三產業使用,高於提供給第二產業使用的42.25%和第一產業的0.89%。

  由此可見第三產業是金融保險業最重要的服務對象

  然而相比年第三產業的這一地位有所下降。看表,在1997年最需金融保險業提供服務的10個產業中第三產業占6個,比1997年少2個;更為重要的是,在1997年金融保險業有63.02%的中間產品提供給第三產業,大大高於第二產業的33.78%和第一產業的3.20%。進一步分析,對於2002年金融保險業提供服務最多的6個第三產業,它們對金融保險業也非常依賴。如下表中,2002年金融保險業在6個第三產業的中間投入的比重都較大,位次都居前5名。

  2.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和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從1997年到2002年始終是金融保險業的最為主要的服務對象。金融保險業在2002年有11.33%、10.67%、7.74%和7.10%的中間產品提供給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以及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它們在同期42個部門中高踞前4位,而在1997年的位次分別為第1、4、6和2位。

  由此可見這4個產業從1997年到2002年始終是金融保險業的主要服務對象。進一步分析,對於這)4個產業,在2002年金融保險業在它們的中間投入中的比重分別高達)46.51%\35.26%、13.95%和20.60%,位次為第1、1、3和2位。可見金融保險業是這4個產業最為依賴的部門。本文的上述結論與最近幾年上海房價的迅速攀升是相一致的;而金融保險業對本部門的依賴也證明瞭前文所提到的金融協作依存;對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和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對金融保險業的依賴則是與上海國內金融中心的角色分不開的。

  3.金融保險業服務最多的產業恰恰非常需要金融保險業的支持。看表%,在金融保險業提供中間產品最多的10個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占它們中間投入的比重雖然差異較大,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比重位次都居於前5位,其中位居第1位、第2位的各有2個產業(它們分別是列第2位的房地產業和金融保險業;列第"位的批發和零售貿易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第3位、第5位的各有3個產業。從上面的分析知道,金融保險業占其中間投入的比重越多,其對金融保險業的依賴程度就越高,由此得出金融保險業服務最多的產業恰恰非常需要金融保險業的支持。

金融保险业主要服务的产业

  註:1.因為1997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中間投入為0,所以無法計算比重。

  2.因為1997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中間投入為0,無法計算比重,所以也就沒有位次。

  分析描繪了一條以金融保險業為中心的產業鏈。總體上看,這條產業鏈的主要組成部分為第三產業,因為第三產業是金融保險業最重要的服務對象,同時第三產業對金融保險業的發展給予了最重要的支持;具體來說,信息傳輸、電腦服務和軟體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及倉儲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與金融保險業相互耗用、相互支撐、息息相關、共同發展;除此之外,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離不開住宿和餐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等產業的支持,它們處於這條產業鏈的上端;同時金融保險業的發展推動了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產業的發展,它們處於產業鏈的下端。據此,本文提出以下發展上海金融保險業的政策建議:第一,加速金融保險業自身的發展:第二,加快金融信息化建設;第三,加大產業融合的發展力度。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1.4 楊燦.《國民經濟統計學》[M]第4章 投入產出核算
  2. 金德環,田大偉.上海金融保險業的產業關聯度研究——基於投入產出表的實證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6(1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Zfj3000,Dan,Reserved,泡芙小姐,Yixi,东风,Gaoshan2013,Mis铭.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投入產出表"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3.109.185.* 在 2009年8月31日 13:37 發表

太深奧啦..

回複評論
220.250.28.* 在 2009年11月2日 13:46 發表

投入產出表的基本平衡關係有如下三種:

  (一)各行(橫表)的平衡──產品平衡方程:

  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總產出

  

  (二)各列(豎表)的平衡──價值平衡方程:

  中間投入+最初投入=總投入

  

  (三)各行列(橫表和豎表)的對應平衡:

  各部門總產出=該部門總投入

  

  

  這表明:“產品平衡方程”與“價值平衡方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制約。

  從投入產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看,有:

所有部門的總產出=所有部門的總投入,即: 有必要搞的這麼複雜嗎???

回複評論
125.205.184.* 在 2011年5月12日 10:47 發表

這是學問 過程很重要

回複評論
210.34.4.* 在 2013年9月3日 15:21 發表

沿行方向看,反映第i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提供給第j產品部門使用的價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第j產品部門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第i產品部門生產的貨物或服務的價值量。——看了這麼多我就為了找這句話。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