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概述

  1956年巴廷金Don Patinkin)發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貨幣、利息與價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他根據凱恩斯收入支出理論,採用巨集觀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財富存量對消費支出影響的實際餘額效應Real Balance Effect)為核心,對貨幣在所謂靜態與動態一般均衡中的作用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通過融合傳統的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凱恩斯效應皮古效應,建立了一個所謂反映“貨幣經濟”的巨集觀動態一般均衡學說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內容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包括靜態一般均衡分析和動態一般均衡分析。

  巴廷金的靜態一般均衡分析是其動態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礎。他的一般均衡模型具有若幹基本假定:

  巴廷金靜態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通過把絕對價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方程,提出價格水平的變動會通過實際餘額的變動影響商品需求,而把絕對價格水平的決定和商品的供求聯繫起來;從而試圖論證,由於實際餘額效應的作用,他所設定的經濟模型存在著一般均衡的可能性,並且這種均衡具有唯一性和穩定性。

  從模型設定的角度看,巴廷金的一般均衡體系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把實際餘額引入消費函數和其它市場的供求函數。巴廷金消費函數分析的基礎是凱恩斯的收入支出分析。他根據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同樣把消費者的支出水平視為其收入水平的函數,假定隨著收入的增長,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但他同時認為,消費者的支出水平也決定於消費者的財富存量。在巴廷金看來,在不兌現紙幣流通的所謂“貨幣經濟”中,代表財富存量的實際貨幣餘額是影響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因素。任何一個消費者總是希望在他的現金餘額與他的計劃開支之間保持一種恰當的比例,這種比例的確定,“客觀上決定於隨機支付過程的特點或處罰成本Penalty cost),主觀上決定於消費者對不便利或現金短缺風險的評價。”如果現金餘額的存量超過了消費者認為是必要的水準,他就會增加消費支出;反之,將減少消費支出。而消費者藉以判斷其貨幣餘額是否充分的標準,就是所謂實際貨幣餘額。實際餘額對消費需求的這種影響,被巴廷金稱為“實際餘額效應”。他認為,這是財富存量影響消費需求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在“通常的消費需求理論中”,卻“被忽視了”。這種實際餘額效應是巴廷金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作用機制。

  2.否認貨幣需求利率的下降具有無限彈性。巴廷金的貨幣需求分析是以凱恩斯的流動偏好分析為基礎的。他根據凱恩斯關於人們持有貨幣動機的假說,也把貨幣需求歸結為所謂“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作用的結果,從而把貨幣需求視為國民收入、利率以及實際餘額的函數。但是,他認為,貨幣需求曲線雖然對利率具有負斜率,但並不存在所謂“流動陷井”。其原因在於,利率的變動引起了經濟體系中其它市場的變動。具體地說,利率的下降將引起:(1)居民對消費品計劃總支出的增長;(2) 企業投資品計劃總支出的增長;(3)居民對企業發行的債券持有量下降;(4)居民自己發行的債券總量增長;(5)企業發行的債券總量增長。而只要利率的下降所引起的貨幣流入量大於貨幣流出量,則不論利率等於何值,貨幣需求量都是繼續增加的;反之,都是減少的。從而就貨幣市場而言,不存在貨幣需求對利率的無限彈性。

  3.提出均衡利率的水平是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場上同時被決定的。他認為,利率是影響企業的生產活動和居民選擇財富保存形式的重要因素。由於利率水平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只有在所謂“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大於或等於利率時,企業才出售債券;而同時,利率又是反映消費者的所謂“時間偏好”和“測度保存一單位貨幣而不持有生息資產的機會成本”③的標準,從而利率也必然影響消費者在消費儲蓄、債券需求與貨幣需求之間的選擇。因此,“當整個經濟社會處於均衡時,利率必然同時等於流動性服務liquidity Service)、資本的生產力時間偏好三重邊際threefold margin)”。從而均衡利率必然是在所有的市場上同時被確定的。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關於債券市場決定利率的可貸資金學說和凱恩斯關於貨幣市場決定利率的流動偏好學說,從瓦爾拉斯定律Walras Law)的角度看,實際上是等價的;從而完整的利率決定分析不可避免地要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在所有的市場上同時進行。此外,利息率的變動存在著一個下限,這是由於在低於一定的利率水平的情況下,人們寧願保存 “具有流動性”的貨幣和購買商品,而不願持有“缺乏流動性的債券”。因此,債券需求函數的特點決定了在債券市場上存在著一個雖非常數但總是存在的最低利率。

  巴廷金靜態一般均衡分析的核心,是通過把絕對價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方程,提出價格水平的變動會通過實際餘額的變動影響商品需求,而把絕對價格水平的決定和商品的供求聯繫起來;從而試圖論證,由於實際餘額效應的作用,他所設定的經濟模型存在著一般均衡的可能性,並且這種均衡具有唯一性和穩定性。

  巴廷金採用了計算方程數和未知數數目的“傳統方法”來論證其一般均衡體系具有唯一的均衡解。他推論,由爾拉斯定律,結構方程組線性相關;所以,只有三個方程獨立。因此,根據線性方程組解的判別定理,推出方程組解存在且唯一。

  巴廷金進一步假定,勞動市場的貨幣工資率對超額的勞動供求存在著足夠迅速的反應,其均衡值不受其它變數變動的影響。因此,均衡的穩定性可從兩個市場(例如商品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分析推出。他認為,當商品市場和債券市場同時處於非均衡狀態時,如果價格小於均衡價格水平,利率大於均衡利率水平(反之類似)。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價格的下降將使消費者的實際餘額增加,從而產生實際餘額效應;提高商品需求曲線,產生使價格上漲的壓力。另一方面,利率的上漲,在減少債券供給的同時,引起了債券需求增加。其結果,導致利率開始下降。但是,利率的下降,由於提高了債券的價格,從而會使消費者的一部分購買力轉向商品需求,和價格下降產生的實際餘額效應一起影響商品市場,增加商品需求,推動物價上漲;而價格的上漲,由於刺激了投資品需求,又會反過來影響債券市場,增加債券供給,減少債券需求。這樣,經過反覆的調整,依靠市場的相互作用,當所有消費者和企業的實際餘額達到理想狀態時,整個經濟將重新實現一般均衡。

  由此可見,巴廷金的靜態一般均衡分析突出地強調了貨幣因素和實物因素的相互影響以及所有價格、供給需求量的同時決定。他認為,上述一般均衡分析具體地再現了瓦爾拉斯的“嘗試過程”,每種價格又都影響所有市場”的“貨幣經濟”中,絕對價格水平的決定不可能脫離各個市場的供求狀況,而所有市場的供求函數也不可能不受到絕對價格水平的影響;從而“任何非均衡狀態的存在,都會自動地引起校正力量correct force)的作用,而最終消除這種狀態。反之,一旦均衡實現,市場力量的作用,將使進一步的變動停止”。因此,他認為,在貨幣因素和實物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礎上,他所設定的經濟模型存在著所有市場同時實現均衡的可能性,並且這種均衡具有所謂唯一性和穩定性。

  巴廷金的動態一般均衡分析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貨幣數量增長的動態效應。貨幣數量的增長對於均衡價格和均衡利率究竟具有何種影響,一直是新古典貨幣理論與凱恩斯貨幣理論的重要分歧點。巴廷金關於貨幣數量增長的動態考察試圖通過實際餘額效應的分析,重新肯定貨幣數量說的傳統結論。他假定,政府增發的新貨幣是一次性的,它通過兩條途徑進入經濟體系:(1)政府直接把印發的新貨幣投放商品市場以增加政府的購買力;(2)通過銀行系統把新貨幣註入經濟體系。

  巴廷金認為,當第一種情況出現時,在商品市場上將有兩種力量對商品需求產生上漲的壓力:第一,總需求中的政府需求將增長;第二,由於總實際餘額的增長,在實際餘額效應的作用下,投資和消費需求也將增長。兩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將使總需求曲線偏離原有的均衡位置,導致通貨膨脹缺口的出現。但是他認為,商品市場通貨膨脹缺口的存在將會引起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商品市場出現超額需求時,價格將開始上漲;從而在負的實際餘額效應的作用下,減緩商品超額需求的壓力。當價格的上漲比例小於貨幣數量增長的比例時,實際餘額將繼續大於貨幣量增長以前的水平,從而通貨膨脹缺口繼續存存;反之,將會導致衰退缺口。而只有在價格與貨幣作同比例上漲,即“經濟中的實際財富恢復到原有的水平時”,商品市場才會處於一種均衡狀態。

  在巴廷金看來,新貨幣註入商品市場,也會引起債券市場的波動。由於實際餘額的增長,債券的供求曲線都會向上偏移,從而使利率下降,並引起所有市場的進一步調整;刺激投資品的需求增長,加劇價格上漲,引起利率回升。“當價格的上漲完全吸收了增長的貨幣數量時,利率重新回到原有的均衡水平。當新增的貨幣量通過第二條途徑註入經濟體系時,雖然銀行本身不作為買者或賣者出現在商品市場上,但新貨幣的註入使銀行存款增加,從而導致債券需求增長,利率下降。因此,會產生和第一種情況類似的動態調整過程。

  巴廷金的結論是,不論在何種情況下,貨幣數量的增長都將引起“均衡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漲”, “但使均衡利率的水平保持不變。”換言之,由於貨幣量的增長不影響經濟體系的“實際狀態”,貨幣數量增長的效應是“中性的”。但是,他強調,利率的不變性是作為動態過程的結果來看的。在動態調整的過程中,利率不僅是可變的,而且這種變動構成了動態調整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巴廷金關於貨幣數量增長效應的分析,可以看成是一種重新表述的“動態”貨幣數量說。從比較靜態的角度看,它與新古典的貨幣數量論是一致的;但從動態過程的角度看,又同時吸收了凱恩斯的貨幣分析。而他整個貨幣數量增長動態分析的基礎是實際餘額效應。

  2.“擴大的”流動偏好分析。巴廷金認為,凱恩斯的流動偏好分析是一種狹義的分析。他把流動偏好變動的效應僅僅歸結為影響人們對貨幣與債券所做的選擇;實際上流動偏好的分析可以擴大到一種“更為一般的”情況,即人們對貨幣、債券與商品三者進行選擇。他假定,在動態分析中,流動偏好的變動效應“中性”,即它隻影響以貨幣為一方,以債券和商品為另一方的財富持有形式的選擇,而不影響人們在商品與債券之間的選擇。

  巴廷金認為,流動偏好的增長最初將產生兩方面的效應:(1)商品需求曲線下降以及隨之產生價格下降;(2)債券市場的需求曲線下降、供給曲線上升以及隨之產生利率上漲。隨著價格的下降,實際餘額效應將會把商品需求拉上,並使債券供給下降、債券需求增長,從而使利率的上漲發生逆轉。他認為,這種動態調整過程最終將終止於新的均衡重新實現。在新的均衡點,價格水平低於初始狀態而均衡利率保持不變。在新的均衡價格水平上,累積的實際餘額效應將足以彌合商品市場的衰退缺口,並使債券市場的利率回到初始狀態。因此,流動偏好的變動不影響均衡利率的穩定性。從而他認為,“新古典經濟學與凱恩斯關於流動偏好變動效應的不同觀點,並不是來自他們分析中的差別,而是來自他們對這種變動的性質所暗含的假定的差別。”因此,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是否能作為“對古典與新古典貨幣理論的根本性的挑戰”,他認為是值得懷疑的。

  3.模型設定條件改變的動態影響。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是建立在七項假定基礎上的。只有這些假定條件發生了變動,均衡利率的動態穩定性才可能受到影響。 在工資和價格的變動具有剛性的情況下,由於排除了實際餘額效應的作用,當經濟處於“失衡”狀態時,勞動市場無法達到充分就業,商品市場的需求無法充分回升。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數量的增長雖然對均衡的重新實現具有促進作用,但動態調整的過程將改變均衡利率的水平。如果在任何一個市場(例如在債券市場)存在著 “貨幣幻覺”,由於債券需求只決定於名義貨幣持有量,不存在實際餘額效應使貨幣量增長引起的利率下降過程發生逆轉,從而利率將不受阻礙地持續下降,直到在某一個低於初始均衡利率的水平上才能重新實現均衡。在分配效應存在的情況下,貨幣數量增長所產生的價格上漲將引起實際收入的重新分配,如果“由於價格變動而使收入增加的人比收入減少的人具有更高的儲蓄傾向和借貸傾向”,“強迫儲蓄”的出現將會導致均衡利率水平的下降。如果考慮政府發行的付息債券,私人部分的凈債券持有量將不再等於零。因此,在貨幣數量增長引起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政府債券的實際值將小於初始狀態。在實際金融資產效應Real-Financial-Asset-Effect)的作用下,商品市場必然出現衰退缺口,債券市場出現超額需求,從而為重新實現均衡,利率的均衡水平必然低於初始狀態。

  此外,巴廷金還分析了在考慮通貨膨脹預期,引入私人銀行系統和存在非自願失業的情況下,經濟模型的動態過程。他認為,由於上述因素的引入,改變了模型運行的基本條件;從而均衡利率的動態穩定性必然會受到影響。

  因此,巴廷金動態一般均衡分析的結論是,由於實際餘額效應的作用,只要若幹假定條件得到滿足,貨幣數量說的傳統結論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的主要特征

  從巴廷金的靜態與動態分析中可以看到,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具有一些獨自的特點,它反映了當代西方一般均衡理論發展的一些重要特征:

  1.融合傳統的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在新古典經濟學的一般均衡分析中,貨幣因素與實物因素、絕對價格與商品市場的供求是完全無關的。按照資產階級經濟學劃分經濟理論的傳統方法——兩分法資本主義經濟可以劃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以商品需求函數表示的實物部分和以貨幣需求函數表示的貨幣部分。前者構成了價值理論的研究領域,後者構成了貨幣理論的研究領域,從而使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截然分開了。這種兩分法的理論依據是新古典經濟學關於代表實物部分的商品需求函數對絕對價格水平的變動不發生任何反應的假定;它被新古典經濟學家稱為商品需求函數不具有“貨幣幻覺”,或稱之為所謂“齊次定理”。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分析則試圖完全否定齊次定理;通過把絕對價格水平引入商品需求函數,以及相應地把實際餘額效應引入一般均衡分析,融合傳統的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在絕對價格影響商品需求的情況下,所謂貨幣部分的貨幣量或價格水平的變動,會通過實際餘額效應的作用,影響實物部分的商品需求;而商品市場的供求變動又會反過來對絕對價格產生上漲或下降的壓力;從而通過實際餘額的作用,來溝通經濟中的貨幣部分與實物部分。通過貨幣因素和實物因素的相互影響,使絕對價格成為一個和所有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同時確定的量,從而對新古典經濟學截然分開的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進行了融合。

  2.財富存量的影響和實際餘額效應分析。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有兩個相互聯繫的基本論點:(1)消費函數僅決定於國民收入,即所謂關於消費函數的絕對收入假說;(2)貨幣數量的變動所引起的社會實際餘額的變動,僅對債券市場的利率產生影響,即所謂“凱恩斯效應”的假定。但是,在巴廷金看來,凱恩斯的消費函數強調了收入流量對消費支出的影響,卻忽視了財富存量,特別是流動資產的實際價值對消費支出的作用。與此相聯繫,他認為,凱恩斯對於貨幣作用機制的分析,只強調通過利率的變動對總需求的“間接影響”,而忽視了通過實際餘額的變動對總需求的“直接影響”。

  因此,為“彌補”凱恩斯消費函數的上述不足,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把表示財富存量的變數——實際餘額引入消費函數。這樣,既保留了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又補充了財富存量對消費函數的影響;相應地,既肯定了凱恩斯關於貨幣衝擊債券市場的“凱思斯效應”,又補充了新古典經濟學關於貨幣衝擊商品市場的“皮古效應”;從而以一種更為一般的“實際餘額效應”的方式表明,在凱恩斯收入支出理論和流動偏好分析的基礎上,新古典貨幣數量說的傳統結論仍然是能夠成立的。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的評價

  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六十年代前後,圍繞著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西方經濟學界曾展開過著名的“巴廷金論戰” (Patinkin Controversy),爭論新古典的兩分法是否具有內在的矛盾和巴廷金關於貨幣中性分析的條件問題。以阿契貝爾德G·C·Archibald)和李普賽R·G·Lipsey)等人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不使用瓦爾拉斯定律的情況下,新古典的靜態模型是相容的。而以哈恩F·H·Hahn)和鮑莫爾(W·J·Baumol)等人為代表的另一些西方經濟學者則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此外,葛萊J·G·Gurley)和E·S·Shaw)等人根據內在貨幣inside money)與外在貨幣outside money)的劃分,認為巴廷金關於貨幣中性的分析實際上是局限於僅存在外在貨幣的經濟體系中的。但儘管對巴廷金一般均衡學說存在著上述批評,西方經濟學家大都認為,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對貨幣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溫特羅勃甚至提出,五十年代巨集觀一般均衡理論的研究是“在巴廷金的《貨幣利息與價格》中達到了頂點。”因此,從西方一般均衡理論和貨幣理論發展的角度看,從新古典經濟學解釋絕對價格水平確定的貨幣理論與微觀靜態一般均衡價值論的兩分法,到凱恩斯圖說明貨幣對收入、產量、就業利率影響的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比較靜態的巨集觀分析,又進一步發展為以實際餘額效應為核心的巨集觀動態一般均衡理論。巴廷金的一般均衡學說在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的發展中,確實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儘管如此,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作為體系而言,是不科學的;其理論的若幹主要方面,都存在著一些根本性的缺陷。首先,巴廷金完全迴避了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分析,從而完全否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對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影響。因此,他在一些缺乏現實基礎的假定下所得到的關於資本主義經濟能夠實現一般均衡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巴廷金的實際餘額效應分析抹煞了財富—— 消費關係的階級性,和凱恩斯的消費函數分析類似,巴廷金把不同階級的不同的財富——消費關係歸結為一個統一的財富——消費關係。因此,他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實際餘額效應所做的描述以及這種效應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作用的分析是不正確的。第三,巴廷金對貨幣理論與價值理論的融合,強調了貨幣流通對商品流通的影響,卻完全否定了商品流通對貨幣流通的決定作用,顛倒了二者的基本關係。這種看法也是完全錯誤的。當然,在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中,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論點。例如巴廷金對在不兌現紙幣流通的情況下,貨幣因素和實物因素的相互交錯、相互影響所做的分析,對我們瞭解現代資本主義的所謂“貨幣經濟”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他關於價格、利率的變動對貨幣流通速度影響的分析,以及以一般均衡的方式對商品、貨幣和債券的供求及其價格的相互影響所做的分析,如果剔除其中的錯誤成份,也有可供參考之處。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巴廷金的一般均衡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