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貨幣餘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實際貨幣餘額(Real Money Balances)
目錄 |
實際貨幣餘額是指以數量相當於公眾持有的名義貨幣量除以價格水平後得到的數字。傳統的貨幣數量論以美國經濟學家費雪和英國經濟學家庇古的貨幣數量論為代表,庇古效應認為隨著物價水平P的下降,實際貨幣餘額(M/P)增加,消費者會感到富有,並更多地進行支出(消費)。
例如,考慮一個只生產麵包的經濟。如果貨幣量是10美元,而一塊麵包的價格是0.5美元,那麼,實際貨幣餘額是20塊麵包。
一戰結束沒多久,出現了幾次惡性通脹。除了1922-1923年德國的惡性通脹,奧地利、匈牙利、波蘭和蘇聯都發生過惡性通脹。
奧地利的惡性通脹開始1921年1月,結束於1922年8月。從惡性通脹的標準來看,這次通脹相對比較溫和。價格水平上升了69.9倍,貨幣供應量是之前的19.3倍。通脹達到頂峰的時候是一月上升134%,實際貨幣餘額是以前水平的35%。奧地利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相對較小的國家,不再是奧匈帝國的中心。它有非常嚴重的政府財政問題,這些問題部分是因為勝利的同盟國強加給它的賠償。政府通過中央銀行開動了印鈔機以緩解財政困難,由此帶來了惡性通脹。政府的改革和停止貨幣大量發行的措施才使惡性通脹得以結束。
匈牙利的惡性通脹和奧地利很相似,原因也類似。這次通脹始於1923年3月,結束於1924年2月。惡性通脹結束時匈牙利的價格水平比通脹開始時上升了4400%,貨幣存量增加了1700%。
波蘭的惡性通脹始於1923年1月,結束於1924年1月。在這13個月中,波蘭的貨幣供應量翻了395番,價格水平是通脹開始時的699倍。通脹的幅度最大達到了一月275%。
蘇聯的惡性通脹持續了相對較長的時間,從1921年12月一直到1921年1月。在這期間,價格水平上升了12400000%,貨幣供應量增加3380000%。蘇聯的惡性通脹是在社會主義政府掌握政權之後發生的。蘇聯作家把這次惡性通脹描述為有預謀的,目的是為了剝奪那些積累了大散貨幣資產的人的財產。
希臘經歷的惡性通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3年11月到1944年11月。在這13個月中,價格水平上升了4.7億倍,貨幣供應量上升了360萬倍。通脹率達到頂峰時是每月百分之幾千,實際貨幣餘額降到了通脹之前的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