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货币余额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实际货币余额(Real Money Balances)
目录 |
实际货币余额是指以数量相当于公众持有的名义货币量除以价格水平后得到的数字。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以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和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货币数量论为代表,庇古效应认为随着物价水平P的下降,实际货币余额(M/P)增加,消费者会感到富有,并更多地进行支出(消费)。
例如,考虑一个只生产面包的经济。如果货币量是10美元,而一块面包的价格是0.5美元,那么,实际货币余额是20块面包。
一战结束没多久,出现了几次恶性通胀。除了1922-1923年德国的恶性通胀,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和苏联都发生过恶性通胀。
奥地利的恶性通胀开始1921年1月,结束于1922年8月。从恶性通胀的标准来看,这次通胀相对比较温和。价格水平上升了69.9倍,货币供应量是之前的19.3倍。通胀达到顶峰的时候是一月上升134%,实际货币余额是以前水平的35%。奥地利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不再是奥匈帝国的中心。它有非常严重的政府财政问题,这些问题部分是因为胜利的同盟国强加给它的赔偿。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开动了印钞机以缓解财政困难,由此带来了恶性通胀。政府的改革和停止货币大量发行的措施才使恶性通胀得以结束。
匈牙利的恶性通胀和奥地利很相似,原因也类似。这次通胀始于1923年3月,结束于1924年2月。恶性通胀结束时匈牙利的价格水平比通胀开始时上升了4400%,货币存量增加了1700%。
波兰的恶性通胀始于1923年1月,结束于1924年1月。在这13个月中,波兰的货币供应量翻了395番,价格水平是通胀开始时的699倍。通胀的幅度最大达到了一月275%。
苏联的恶性通胀持续了相对较长的时间,从1921年12月一直到1921年1月。在这期间,价格水平上升了12400000%,货币供应量增加3380000%。苏联的恶性通胀是在社会主义政府掌握政权之后发生的。苏联作家把这次恶性通胀描述为有预谋的,目的是为了剥夺那些积累了大散货币资产的人的财产。
希腊经历的恶性通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3年11月到1944年11月。在这13个月中,价格水平上升了4.7亿倍,货币供应量上升了360万倍。通胀率达到顶峰时是每月百分之几千,实际货币余额降到了通胀之前的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