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扩大内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扩大内需(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目录

什么是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1]

  既然扩大内需是一场持久性战役,故国人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振信心,振奋民族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以期获得光辉灿烂的未来。因此,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1.总结经验教训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出不足和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毋庸讳言,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进行的,无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全凭摸着石头过河,许多人都存有不少模糊认识。其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不一致。有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失误看成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也有人把资本主义的表面繁荣看成是旺盛的生命力,高喊“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喋喋不休的宣传介绍“美国模式”,什么都以美国为标杆,“东施效颦”似地加以模仿。如在经济管理中的企管高薪、房地产泡沫、证券泡沫等等,无一不是从美国模式中衍生出来的,徒然扩大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加剧社会矛盾,增添不稳定因素。这些失误和教训,都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产生的,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认真加以解决,以期增强国人的凝聚力

  2.商家企业要讲良知公德

  中国消费还不足国内生产总值的4O ,扩大内需的目的就是要转型经济。我国经济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危机为机遇,加快转型,由“基本内需加出口”的出口导向型向“扩大内需加出口”的消费需求型转变。我国的公司企业特别是利润效益好的厂商,要从三鹿毒奶粉事件中吸取教训,要讲良知公德,具有爱国心、公益心和同情心。当此国家扩大内需之际,要加快企业经济转型。具有竞争实力的名牌公司更要有所作为,趁机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优质名牌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扩大其占有份额,为国家多创外汇;优质企业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生产,更多地赢得用户;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要物美价廉,薄利多销,使用户放心满意;即使是经营困难的企业,也要尽量消化其不利因素,尽其所能不使员工下岗失业。大型公司要帮助中小型企业,利润效益好的公司要扶持困难企业,扶贫济困,共度难关,切莫趁人之危,趁火打劫,遭世人唾骂。事实证明,多一份爱心,就少一个生活无望者,就多一分社会的和谐安定。

  3.藏富于民

  储蓄功德无量国人省吃俭用,长年积累,在银行储有2o万亿存款,竟相当于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O ,因而引起世界惊羡。

  对于巨额存款,国内学界始终存有争议,一些崇尚美国模式的学者,将其誉为“关在笼子中的老虎”和“蓄于大坝中的水”,十分惊惧;银行也有人嫌其繁琐,试图对其小额储蓄收取管理费。笔者却以为,巨额储蓄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它多次帮助银行度过因管理不善造成呆账坏账债务缠身的难关,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可以说功德无量。有了这笔巨额存款,藏富于民,国家才会安定无虞 当今,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被金融海啸弄得焦头乱额,反思其所作所为,才知细水长流的可贵,羡慕中国这笔巨大财富的社会功能,纷纷称道中国人会过紧日子的传统美德。

扩大内需的原则[1]

  如何有力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英明决策,笔者特提出5条原则建议:即慎选项目、注重平衡、加强监督、关注民生。

  1. 慎选项目

  国家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说建设项目,包括地方项目在内,少说也有成千上万。当然其中有能耗高、污染大、重复趋同者应该筛选剔除。虽然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可以拉动内需,一般能将投资资金的4O%转化为消费资金,但它对带动相关产业和民生消费的贡献程度却有很大差别。当前中央重点倾斜的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电站、高新科技产业等重大领域。相对来说,铁路投资的拉动效应要更大一些。因为近几年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发展速度过猛,形成产能6亿吨,实产4亿吨的规模能力,严重产大于销。在国际经济寒流的侵袭下,汽车市场萧条冷落,房地产市场门可罗雀,钢铁行业已是寒气逼人。2008年9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38.6%。利润下降32.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的不景气。现在,国家于2008—2009两年对铁路建设投资2万亿元,包括铁路、桥梁、隧道、涵洞和电气化工程等在内有150个工程项目在动工兴建,仅湖南境内的铁路就由2800多公里增加到5700多公里。估计钢铁消耗将在亿吨以上,不但有助于钢铁冶金行业的正常开工生产,还对矿山、水泥、机械、电力等行业起着拉动的作用,能确保数以百万计职工的就业,2009年铁路的投资估计能拉动GDP提升1.5%。

  2.注重平衡

  注重平衡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不但要注重行业平衡,还要注重地区平衡。即使在一个地区或行业内部,也要注重综合平衡,不宜差距悬殊。前几年,由于财力有限,加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作祟,我国民生工程中的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部门和单位之间差距实在拉得太大,以至择校风、择院风越刮越烈。就以中小学校为例,在地方政府眼皮下的重点中学和实验小学,其现代化水平可与世界先进国家媲美。医疗卫生单位差距悬殊同样存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条马路的不同医院,境遇竟有天壤之别。有的医院设备一流、医术精湛、患者人满为患,住院比登天还难,群众感叹看病难,看病贵;而有的医院门前患者就诊稀,别说设备简陋,就连日常开支也都拮据。因此,各级政府要乘“扩大内需”这股东风,把钱重点投在落后地区和落后单位,缩小差距,着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极为不满的择校潮和择院潮等各种社会问题,还清昔日旧账,改善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3.加强监督

  当前,四万亿元的“大蛋糕”吸引所有国人的眼球,所有政府部门和单位都想多分一铲一勺。而得到钱后如何用在刀刃之上,想的人却并不多,有的还被贪污挪用。由于监督机制薄弱,有着诸多漏洞供人可钻。每申报成功一个重大项目,下拨巨额经费,就要出现一些“豆腐渣工程”,孳生一批蛀虫,揪出几个重大贪污要犯,甚至贪污上亿也有人在。

  这次扩大内需,投入资金巨大,执法纪检和监察部门更要睁大眼睛,加强监督。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动员新闻媒体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实施全方位的舆论和群众监督,使贪污、蠹虫和不法分子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处藏身。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实施阳光工程,将每项工程、每笔款目都摆在阳光之下剔透明亮,不搞暗箱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严密监督,使得犯罪分子无机可乘。一旦查出蛀虫、蟊贼,用铁拳伺候,依法查处,严惩不贷。直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4.关注民生

  1929—1933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大危机过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旨在振兴美国经济。尽管诸多举措新颖得力,但由于未关注民生,穷人没有首先得利,结果效果不如理想,为后来美国经济畸形发展埋下祸根。因此,我国要引以为戒,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在于关注民生。比如我国房地产行业,由于暴利驱使,推人市场的多为1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高档商品房。广大中低收人者,全家不吃不穿一辈子都买不起,只得望楼兴叹。因此,建议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及城乡建设部,多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改善居民住房问题。

扩大内需的目标[2]

  所谓扩大内需,实际上指的是扩大国内投资、消费、政府支出的总和。其中家庭消费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为投资可能过剩也可能不足、政府的支出也会随着经济状况发生较大波动,而家庭消费总体来说比较平稳。家庭消费的稳定增长对扩大内需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但家庭消费能力受到家庭收入的制约,当前家庭收入主要是劳动报酬。本文首先对家庭消费率和劳动报酬分别进行分析。其次探讨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增加居民收入的关联性。最后,从一般均衡的观点对扩大内需的目标进行评价。

  1.家庭消费率

  家庭消费率指的是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家庭消费率在1980年代超过50% ,近年来一直持续降低,2007年下降到35%。而同期美国的家庭消费率达到72% ,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6O% ,大多数国家在50—60% 之间。所以,为了扩大内需,首先就要提高中国的家庭消费率,争取在数年内使其恢复到5O% ,以后再逐步提高。也就是说,家庭消费需要提高40% 以上,再加上近10% 的经济增长率,实际上家庭消费就比现在增加大约50%,这样的增加,一定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Image:图1 家庭的消费率.jpg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支出法GDP的构成计算得来。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消费率如此低下呢?普遍认为家庭收入(主要是劳动力报酬)低下是其主要原因。另外,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不足,也导致人们不敢多花钱。所以,扩大政府的公共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2.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报酬比例指的是GDP中劳动者报酬所占的比重。劳动者报酬低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从1960年到1998年近30年间,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左右。而在中国,从1995年的51.4% ,一直下跌到2007年的39.7% 。同时,资本所得惊人,而且逐步提高。生产税虽说有所波动,但也远远高于美国的水平。当前企业和政府在国民收人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应该尽快使中国的劳动者报酬达到GDP的50% 以上,也就是说恢复到1995年左右的水平。

Image:表1 按收入法GDP的构成.jpg

  数据来源:美国数据来自0.Blanchard的教科书《宏观经济学》、中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收入法GDP计算得来。

  劳动者报酬比例偏低的原因,一是因为长期实行高积累、低工资制度。另外,企业、尤其是垄断上国有企业很少分红,而将大部分企业利润留存,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也部分导致了产能过剩的状况。还有,近年来产业结构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农业的劳动者报酬比例高,而工业的劳动者报酬比例较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如果能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把劳动力转移到劳动者报酬高的服务业,劳动者报酬则有可能进一步改善。这就是常说的城镇化。

  3.城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农村人口约占55% ,把农村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据专家测算,中国城市人口每增加1% ,可拉动GDP增长1.5% 。近年的城镇化率平均为1.44% ,每年可以增加消费1 144亿元左右。如果把目前45%的城镇化率提高到发达国家的75% 一80% 的水平,至少可以带来20~3O年的持续增长。因为劳动力的转移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带来消费的增长。同时,城镇化也需要与之相配套的住房、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也形成了新的需求。

  城镇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后就业问题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中国的发展以制造业为主,而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要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图2表示的是中国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例。现在只有32% ,与发达国家的70% 一80%相去甚远,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50%也有很大的距离。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城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Image:图2 第三产业就业者的份额.jpg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得来

  4.一般均衡的观点

  上述提高家庭消费比例、提高劳动者报酬、城镇化以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扩大内需必须从经济的全局出发来考虑,或者说,需要从包括家庭、企业、政府的一般均衡的观点来分析。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下式成立:家庭所得+企业所得+政府收入=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出口一进口稍加变形,可以成为下式:(家庭所得一消费)+(企业所得一投资)+(政府收入一政府支出)=出口一进口现在有人主张同时增加家庭所得和消费。这样会引起企业所得或者政府收入下降,企业的投资和政府支出也会下降。内需也可能会随之下降。所以,单纯增加家庭所得或者增加消费的观点是靠不住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提高家庭消费率和劳动者报酬是中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目标。而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来支撑扩大内需的要求。但是,也应该意识到:扩大内需的目标并不简单。需要对扩大内需的途径加以分析,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扩大内需的问题。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3]

  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是我国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提出来的。十五计划纲要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使扩大内需由短期的经济政策上升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自此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和保持了近几年的良好的增长势头。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势头有较大的回落,为了减轻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在当前正确认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仍有重大意义。要正确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国内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力量1.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市场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提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潜藏着世界级的需求增量。虽然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仅占世界的5%,人均GDP世界排名在130位左右,但人口多、潜在和持续上升的需求大,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2.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我国的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别大。但差别大、不平衡,既是发展的障碍,也是增长的空问。尤其是处于消费升级过程中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以及急需开拓的农村市场,为我国经济持续的增长打开了广阔天地。

  3.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可以提高国家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O%,商品和劳务出口已占GDP的4O%以上,而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只有30%左右;日本在以前高速增长时期也只有35%左右。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降低过度对外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国家防范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

  (二)民间投资乏力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现阶段我国投资的增长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增发国债来支撑,社会投资主体积极性并未完全调动起来,投资主体对国债的依赖性依然较大。增发国债和国债投资带动的贷款在投资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投资只是在少数省份起作用较大。例如:2000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速度迅速回升,分别增长7%和8.6%,但仍比国有经济投资低5.1个和3.5个百分点。政府投资主导推动投资增长的状况表明,社会投资还没有足够力量来代替国债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

  (三)消费回升不太稳定,起主导作用的消费热点还没有真正形成近几年虽然出现了旅游热,IT产品和网络消费热、教育消费热等新的消费亮点,但这些只是局部性的非主导型消费热点,真正能够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导型消费热点,如汽车销售、住房消费和电子通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势头还没有形成。

  (四)农村市场需求尚未完全启动确切的说,我国农村市场尚未从根本上启动。启动农村市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收入增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下降。从短期看,农民增收的前景并不乐观。虽然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制约农村市场消费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在短期内也是难以消除的。

  (五)外需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在前几年出口的高增长中,出口退税率提高和外部经济环境改善起了很大的作用,最近,出口退税率已经提高到10%以上,再提高几乎不太可能。

  其次,美国经济减速将对中国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机电产品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对国际经济波动的敏感性高,其出口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并使整体出口出现回落。而且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和贸易赤字、经济危机压力的形势下,美国政府和企业可能会实施包括反倾销在内的种种措施,中国商品在美国的贸易环境恶化。

  再次,从亚太地区看,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复苏后激烈的竞争。而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日本经济,近年来仍无起色,据估计短期复苏无望。由于国内经济的不景气,日本的一部分民众及刚上台的新政府持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继续扩大内需的建议[3]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应该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把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又要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处理好投资规模投资效益、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公共投资私人投资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消费结构与消费质量、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政府消费与社会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降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国有部门的消费水平,严格控制国有部门的职务消费

  (二)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要依靠体制和机制的有效保障以及实施手段的多样化。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要求的投资体制,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消费政策体系。加速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

  (三)坚持扩大内需,要扭转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的局面。

  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和贫富差别过分扩大的问题。适时推进与消费相关的税制建设,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大力发展。加速构建覆盖全体国民的养老、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者的支出信心。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调整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四)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坚持扩大内需,近期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全面发挥财政政策效应。一是要调整财政投资政策的内容和方向,尽可能放大财政政策的即期扩张及中长期的维持与推动效应,为中长期需求奠定基础。通过财政贴息、适当参股、财政担保等多种途径,间接鼓励、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关系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加工工业,特别是技术装备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需要,予以更大的财政支持;同时,发行专项建设公债,一方面减轻国家财政的债务压力,提高投资效果,另一方面可起到更大更好的政策扩张效应。二是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直接启动消费的力度。通过对国有资产存量的有效利用“变现”出一块资金来支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三是积极推进费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策间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地方和社会投资的消费能力。

  (五)清除体制障碍,促进社会投资增长。

  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目前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家投资的局面。放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取消过去制定的不合时宜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政策,整顿规范税费征收的行为和秩序,通过产业政策和相应的财政政策引导民间投资的投资方向,推动整个经济结构的进步。一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民营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增强政策透明度。建立健全法规,保护民营企业制度。二是要按照加入WTO的要求,重新修订个别产业的准入规则,并对已经和下一步准备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或提前进入。三是扩大涉外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建立和完善涉外企业融资担保办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四是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改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对确有必要审批的应简化手续。

  (六)加强宣传,改变居民消费观念。

  为了逐渐在我国城乡居民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消费观,使人们逐渐过渡到敢于消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更新居民消费观念。第一,要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持续性,为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消费时间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更新。第三,要通过理论探讨和宣传,使人们正确认识消费观念的更新和与之相关联的传统文化,排除人们由于认识偏差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束缚,消除保守的消费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在收入范围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该购买的就购买,该更新的就更新。

  (七)加快发展供给,健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新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许多传统理论。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它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产品使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以前被经济学诊断否定的“供给自创需求”定律又回来了。因此,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在通过扩张型需求管理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的矛盾,今后还要通过供给创新来创造新的需求,主要是提升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通过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供给,并形成新的收入。

  (八)抓住有利机会,积极吸引外资。

  在扩大内需问题上,我们还应该通过发送投资环境等多项措施,鼓励“引资”。在世界经济形势减缓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连续几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样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使投资者看好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要利用世界经济减缓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时机,积极改善环境卫生,制定多种吸引外资政策,使那些原来存在疑虑的国际跨国公司也能来中国投资。

扩大内需的障碍[4]

  (一)消费需求增长下滑

  1998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0.5% , 略高于1997年全年的实际增长率(10.2%)。进人第二季度以后,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率趋缓,1——6月累计总额为13 980亿美元,比1997年同期增长6_8% ,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8.9%,低于第一季度的实际增长率。从价格方面来看,第一季度全国商品价格上升0,3%。进人第二季度以后,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均处于下降状态,且下降速度呈加速趋势。1—6月份累计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 1% , 居民消费价格比1997年同期下降0.3%。到6月末止,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连续9十月出现负增长, 目前仍无止跌回升的迹象。价格飞涨、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固然不好,但价格不断下降、通货紧鳍,则是经济增长中更为棘手的问题。

  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扩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收人增长趋缓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比上年实际增长仅3.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只增长4 6% .增幅均比前几年明显回落。

  2,社会改革的影响由于社会改革进程较快.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健全和完善,造成居民对未来收人和支出的预期过于悲观,从而出现需求压抑, 防御性储蓄增多,1998年1—6月份我国储蓄增长率仍达16.8% .高于消费增长率(6.8%)10个百分点。

  3.消费处于丹级酝酿阶段经过十几年的收入快速增长, 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迈向小康 城镇居民在吃、穿、用、家用电器等方面已基本满足需要。被认为是新热点的住房、汽车消费,由于收人和制度等方面的障碍,短期内不可能迅速大规模进人普通百姓家庭。消费正处在从一般水平向高档水平转变的孕育阶段, 而这个孕育阶段需要较长时间。

  4 边际消费倾向减弱所谓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增加的收人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减弱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5.城乡消费的二元现象由于城乡收人差距拉大,形成了城乡消费的不对称。比如,家电产品在城市已经普及,开始进人更新换代阶段,但是在农村,家电产品的拥有率还很低。二元的消费结构.使有l0亿农民的农村市场潜力没有开发出来,制约了消费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6 收人差距的两极化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4.9万亿元,但是储蓄分布很不均匀。据统计,20% 的人拥有踟% 的存款。这从一千方面反映了当前居民收人水平的分化,这种分化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简单地说,就是有钱的人不用花钱,想花钱的人叉没有钱。一部丹高收人者手中有钱,但是他们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消费水平, 日常的消费开支稳定,没有更多的需要花钱的地方;而真正需要更多地进行基础消费的中低收人者(比如需要购买彩电的农民)恰恰手里缺钱。

  7 消费信贷不发达,居民消费观念没有转变我国消费市场上基本上不存在分期付款消费方式, 致目前的消费基本上是“以过去的收入”和‘现时的收人”来支付 因此,消费耐利率不甚敏感.利率杠杆对刺激消费弱化作用的表现,在1998年年初的第4次降息后更为突出 3月份降息后.5月份却出现了储蓄增长反弹的现象.

Image:表1 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jpg

当月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幅反而较3月份和4月赞分别高出O 5和l 2个百分点。同时,1998年2—5月的消费增长率一直徘徊在5%——8% 间, 低于1997年任何一个月的增长水平 在我国,储莆是居民的债权肚金融资产,其风险远低于股票等金融资产,所以我国居民在现有的各种投资方式中偏爱储蓄(而国外倾向股票)。客观上,如果信用消费制度和观念不能形成,储蓄在大部分居民眼里只是一种积累手段,而不会发挥其本身投资的金融职能.并直接影响债权性金融资产向股权性金融资产的转移,并消费成为实物资产

  (二)资金筹措困难

  扩大内需需要资金保证。表1显示了中国自1985年 来的总储蓄和总投资的对比关系。从中不难发现,进入9o年代后,出现了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现象。

  有人据此认为,即使外资不象过去那样大幅度增加或略有减少, 国内资金总量也是可以支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这只是就资金来源的潜力而言,实际上资垒来源渠道并不畅通。一般来来说,用于增加投资的资垒主要有三个来源,即财政增加支出、银行增发贷款及公众购买股票。然而.这三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1 我国财政状况一直比较紧张

  1998年第一季度财政支出增长(12 3%)略快于财政支出增长(10.2%) 进人第二季度以后,财政支出增长快于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扩大,反映出财政扩张的力度加大。l 5月累计财政支出增长12 8% .财政收入增长7 7% ,二者差幅(5.1个百分点),比第一季度(2 1个百分点)扩大丁3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财政支出增长19灌% (比第一季度加快7.5个百分点,比4月份加快L3.L个百分点),而财政收入只增长了0擂% , 当月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1o0亿元,是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月度财政赤字的月份。从许多方面来看.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前景并不乐观。在旦于政收入框架内扩大政府支出已没有多少文章可傲,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余地也不大,而且结构调整不能达到总量扩张的目的:

  2.银行增发贷款也有一定的难度

  自1997年 来,许多地区出现了银行贷款增长缓慢的现象。贷款增长趋缓现象的出现,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变化和改革辣化的具体反映:(1)是由粗放经营集约经营转变的反映。实施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资金作为经济发展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其运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是由计划管理市场管理转变的结果。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取消,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正在形成,从而使银行体系的运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是金融结构深化与金融发展的必然。从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需要看,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也日 多元化。贷款虽然仍是商业银行的一项最主要资产,但在资产负债袁中的比例已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贷款增长趋缓也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反映:(1)目前低迷的经济状况降低了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一方面“买方市场” 的出现体现在资金方面,而直接表现为经济对贷款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产业和供给.雷同的产业结构和缓慢的产业升级.难 形成合理的资金需求,拉动信贷资产增长。(2)制度创新不足,造成融资渠道不畅。改革开放20年的经济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是泾渭分明的。其最自然的结果是, 国有企业在全社会财富总额与财富增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国有企业占全社会财富总量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前的8o%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 。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大趋势,那就是非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我国经济领域中边际收益率最高的地方。但国有经济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经济金融政策支持的中心和重点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这使得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叠融机构体系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可是,由于国有企业机制落后,效率低下,效益不好,投资回报率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多,金融风险逐步显现,商业银行因此对贷款发放的审慎加强,制约了贷款的增长。

  因此,贷敖投放的明显增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出现:一是市场明显转旺,经济趋热:二是政府对银行贷款进行行政干预。目前看来,短期内市场和经济形势很难转旺趋热,而政府强迫银行大量贷款的可能性也不大, 因为取消贷款规模控制后政府再去直接干预银行贷款行为已经失去了合法眭.银行将主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作出贷款决策。总之,时银行增加贷款期望过高是不现实的,硬性要求银行增加贷款也是不合适的。如果银行为了完成全年贷款规模的指导性计划而在年终突击发放贷款将更是徒有其名, 有百害而无一利。

  3.股市扩容亦有难度

  虽然政府已经提出把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作为下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但由于中国股市不规范,投机因索较多,权力过分舟人等影响. 因而在短期内.公众投资股市的热情十分有限。而且,就通过国内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而言,实现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必须充分考虑二级市场的承受能力:尽管受3月2I一25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年利率下的刺激,沪深股票市场综合指数逐步走高,6月3日分别报收于1420点和441 04点的1998年两市最高收盘指数,分别比1997年年末的收盘指数高出225.9 和59.75点,增长I8 9% 和l5 7% .并伴随着成交量的逐步放大。然而,由于新股与配股上市节奏的加快,6月3日以后深沪股票市场综台指数振荡下行,虽然有印花税率下调的好消息.但6月底沪深两市均 低位报收,成交量也大幅萎缩. 对下半年增发新股上市形成巨大压力。看来.二级市场充分活跃是增发新股上市的基本条件,是不可逾越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条件尚不具备, 因而对股市融资寄予过高希望是不现实的。

扩大内需的对策选择[4]

  (一)把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

  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惯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我国出现买方市场、居民收入增幅减缓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压该清楚地看到,当前增加投资实际上也存在着困难和局限性:第一,投资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使政府进行干预也不是挥之即去,招之印来。目前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一样受到严重的市场约束。消费市场无热点与投资没有好项目其实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同一个问题的两千方面。第二, 目前基础产品的市场供应状况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某些能源、原材料产品出现丁供求平衡或某种程度上供过于求的态势,继续大幅度增加这方面的投资缺乏市场需求基础: 第三,基础产业投资在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总需求的总量和增量中,固定资产投资约占l/3的份额,而消费则占50%—6O% ,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远不如消费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影响大。

  启动投资非常重要,这不仅是由于陈政府支出外,国内需求主要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而且是由于投资可以引致消费。然而,从理论上讲, 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投资需求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不仅如此, 在消费需求没有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晤回升只能反映出行政力量的推动。这种行政推动短期内有利于阻止增长率下滑,刺激经济回升.但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这种投资增长和经济回升都不台持久。而且由于缺乏消费刺激政策, 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致使投资乘数醯少,投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缩小了。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加大投资显现消费同步变化的规律已经改变。这是由于在短姨经济条件下,居民存在“消费饥渴症”,消费需求主要随投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当投资膨胀时,基本建设投资中的40%转化为消费基金,居民随之将增加的收入几乎全部转化为有效购买力,消费与投资显现出同升同降的同步变化。在消费品市场率先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中.城镇居民的消费 饥渴”缓解,与政府或企业的投资行为相比,居民的消费行为适应市场环境更快、更为理性。消费者行为方式的转变使消费需求开始脱离投资需求划它的决定性影响。因此,不能单靠增加投资来拉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特别是在当前姨乏消费热点的情况下.除了政府公共投资外,如果无法解决“投什幺”和 往哪里投”的问题,就难免出现企业投资热情不高的倾向。

  有学者对我国恩格尔系数进行充分研究后指出.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要求,居民消费率过低,将使经济增长严重缺乏需求拉力,投资和净出口都不能长期弥补消费的不足: 因此,真正扩大内需,就必须从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入手.形成“扩大消费需求— — 带动投资回升—— 促进经济增长” 的启动经济流程,这样才能解决投资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脱节的顽症。

  重视消费需求 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消费品市场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工业品除少数名、优、特、新商品外 太部分商品供给结构调整缓慢.赶不上消费结构的变化。

  一些企业还抱着几十年一封的老产品不放.以致滞销积压。同时,由于各投资主体争相把 门盈利产品作为投资的唯一目标, 在低球平重复增点。因此, 消费市场上出现的需求新趋势有利于带动产品、产业结构调整, 形成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长远带动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 我国国民储蓄率之高几乎居世界首位, 而居民对银行的债务前几年几乎为零,居民没有消费信贷的习惯 金融机构也没有消费信贷体制。因此,应提倡信用消费。这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问题,不能把消费信用与 “消费早熟”、“消费超前” 混为一谈。

  实际上. 后者是指一个社会消费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而前者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的金融服务产品。部分有稳定偿还能力的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消费与部分消费者积极储蓄而推迟消费两者并存,只要掌握好这两部分消费的信贷与储蓄比例,掌握好消费信贷与生产信贷的比例关系,从社会看 其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收人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将更加易于调节。同时 消费信贷的引入,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而且有利于平滑未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并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一种新的机制和手段。因此 应当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形成一个规范的信用消费市场。如果能在短期内提高信用消费的份额 既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又能增加市场的有效需求。

  (二)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台起来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总融资中占居主导地位。

  1997年接当年发行量统计的社台融资总额中间接融资占82% 直接融资占l8% 因此,在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中货币政荒的作用至关重要。1998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刺激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稳定增长 其中包括: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取消金融机构备付金,下调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再次调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增加居民住宅抵押贷款的比率等。上半年,贷款累计增加3764.5亿元.且呈逐月加快之势。但反映总需求的广义货币M2增长率6月底比3月底下降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物价水平的下降幅度,6月末广义货币的实际增长率(17.0%)略低于3月底(17.4%)(见表2)。

Image:表2 M2增长率的比较.jpg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价值形态的调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关国家的相关分析表明 经济扩张阶段.扩大或收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在经济收缩阶段,扩张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回升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我国目前社会资金总量整体上供大于求.银行降息对扩大社会资金需求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根据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增加财政支出可直接扩大投资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组何 从理论上讲 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又取决于政府开支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其中的关键是,当利率调整时,货币需求量将作何反应。一般说来 当经济处于高涨时期,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也较高,此时 货币政荒的效力远大于财政政策 因此名义利率较高的范围就是货币政策的有效区域;在相反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力更大。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名义利率较低,财政政策的运用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1.0 1.1 陈建兰,刘炳延.扩大内需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2卷15期
  2. 师颖新,李桂荣.论中国扩大内需的目标与途径.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12卷4期
  3. 3.0 3.1 宁丽萍.论中国坚持扩大内需的几个问题.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年5期
  4. 4.0 4.1 徐卫国.扩大内需的障碍分析与对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3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扩大内需"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