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认知偏差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认识偏差)

目录

什么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认知偏差可导致感知失真、判断不精准、解释不合逻辑、或各种统称「不理性」的结果。

认知偏差的原因

首因效应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着强烈的作用。简单地说,首因效应即是人对他人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首因效应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到交往中的态度。这就是常说的先入为主。首因效应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往往是不准确的或者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有偏差的。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是常见的一种十分普遍的认识偏见。在认知时,人们常常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其他未知觉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就好象晕轮一样,是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称之为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认知时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及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这种推己及人的情形。例如有些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去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却难以接受和理解,不过,教师却认为自己是这样理解知识进行思考,那么学生也一定会这样去理解和思考,并据此组织和传递知识信息,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教学交往上的失败。

近因效应

  个体对获得的信息留下清晰印象,其作用往往会冲淡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这就是近因效应。首因和近因效应都是使个体认知发生偏差的心理因素,只不过个体获得的信息对认知情况的作用条件不同罢了。假如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人总是倾向于前一种信息,并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是首因效应。假如人们先知道某人第一信息,隔较长时间后才了解第二个信息,这第二个信息便是最新的。这最新的信息则会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即是近因效应。

认知偏差的解释

  如何解释认知偏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应对复杂环境,因此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不过,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M. G. Haselton)和列托(D. Nettle)认为有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给出的都是表面答案。他们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通常的决策不是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

  简单地说,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错误肯定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而错误否定则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两类错误,在进化环境中通常具有的代价是不同的。

  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举例来说,把有毒的蘑菇当成没毒的风险就远远高于相反的情形。因此,假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找吃的,看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在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假设蘑菇有毒的代价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顶多就是挨饿。可这位老兄要是饥不择食,假设蘑菇是没毒的,恐怕就有中毒身亡的代价。因此,认为不熟悉的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认知偏差"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