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消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公共消费(Public Consumption)
目录 |
什么是公共消费[1]
所谓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和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
公共消费的发展趋势[1]
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不减少个人消费基金和牺牲个人消费质量的前提下,社会消费基金和公共消费数量不断增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公共消费的比重将增加。
社会公共消费在消费基金中所占比重如何,从目前世界的情况来看,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达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消费比重要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但总的规模一般均保持在20%以内,只有少数高收入石油国家略有超出。
第二,居民享受公共消费的差别将减小。
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市场调节和引导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逐渐从许多公共消费领域退出,通过体制改革取消了很多生活福利,并把能够由市场发挥作用的私人物品、准公共物品越来越多地交给市场来提供。同时,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个人货币收入水平的提高,使长期不得温饱,或处在低水平温饱的消费者对满足偏好的差别化、个性化的消费对象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差别化需要提供了必要的支付保障。与过去相比,居民享受公共消费的差别将减小。
社会主义制度下由社会组织的满足人们共同需要的消费活动。包括对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公共消费设施和福利设施等的消费和享用,是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消费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它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文化的发展程度,而且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在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消费,主要是有利于有产者并且是为维持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而且,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费资料属于私人所有,资本家垄断了如运动场、游泳场、花园、避暑胜地等大量的消费资料,这些在性质上本来适于公共消费的消费资料,往往采取个人消费的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消费相对说来是不发达的,它与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远远不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一部分消费资料采取社会消费基金的形式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基金的增加,社会消费基金也将逐步增多,公共消费的规模会逐步扩大。尤其是满足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需要而又适宜于实行公共消费的部分发展更快。K.马克思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显著增加,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页)。社会主义消费的一个特征在于:公共消费的发展能与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的发展相适应。
社会主义的公共消费,是由社会消费基金来支付的,人们消费这些消费资料,有的实行免费,有的实行减价优待。发展社会主义的公共消费形式有利于劳动者的共同需要的满足,有利于适当缩小各类劳动者的消费水平的差别,特别是能够解决一部分收入较低的劳动者的困难;有利于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和熟练程度的提高, 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公共消费资料的合理利用,提高消费的社会效果。社会主义公共消费表明广大劳动者对社会公有的消费资料的共同享用,反映了消费者之间的平等权利和体现了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它对于全面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长远来说,社会主义公共消费的比重将逐步提高,但并不是说公共消费发展越快越好,比重越大越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是消费的主要形式(见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当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基金增长速度还不快的情况下,公共消费基金不应增长过快,公共消费的比重也不宜过大,以免影响个人消费的增长。否则,会助长平均主义,削弱按劳分配的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增长的数量,原有的个人消费水平与集体消费的状况,社会各阶层需要的状况,等等,正确确定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的合理比例。
是不是特定的人群才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