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储蓄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储蓄率(Savings Rate)

目录

什么是储蓄率

  储蓄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储蓄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指储蓄存款的增加额占城乡居民、单位职工货币收入的百分比,可借以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城乡居民或一个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参加储蓄的意愿和趋势,是制订储蓄计划的一项重要依据。

储蓄率的分类

  储蓄率分为总储蓄率个人储蓄率。总储蓄率指一国全部储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个人储蓄率则指一国个人储蓄金额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

储蓄率的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储蓄率除了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受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

  ①国家的金融政策和经济指导思想,即国家怎样看待储蓄的作用,是否重视发展储蓄;

  ②人口与就业状况,即在总的收入增长水平保持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是否恰当;或在总人口一定的情况下,就业率的高低;

  ③国民的消费结构

  ④市场供应价格的变动情况,主要是消费品供应及其价格的涨落,影响到个人储蓄占收入的比重的变化;

  ⑤政治和心理上的因素,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倾向等。

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1]

  1.传统消费观念在社会中仍起主导作用。尽管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在全社会中传统的消费习俗消费心理仍主导着大多数人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交替决策。人们不愿意“寅吃卯粮”,把即期收入当作当前消费的最大极限。他们宁愿省吃俭用,也不愿意“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不愿意把明天的钱提前到今天消费。一旦有了收入结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存入银行。近年来,随着各项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的深入进行,人们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增强,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趋于谨慎,节省开支、增加储蓄成为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这可以从1991年至1999年城乡居民储蓄倾向总体呈增强趋势得到验证。自1996年以来,城镇居民储蓄倾向和农村居民储蓄倾向并没有随着储蓄存款利率的大幅度下调而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反,伴随着收入增幅的降低,居民储蓄倾向呈逐年增强趋势。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四项内容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资金筹集渠道、筹集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资金积累规模与资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造成我国社会保障程度较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以便能够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交纳、使用、发放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而且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跟不上社会保障内在的社会化需求,导致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减弱,加上我国广大农村7亿多的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因此全社会的永久收入储蓄动机和生命周期储蓄动机大大增强,储蓄存款增加。

  3.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我国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扣除利息税后实际为 1.8%,储蓄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名义收益率已经大大低于前些年,储蓄增值对人们的吸引力减弱,那些具有投资意识和投资能力的人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投资方式选择,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金融工具较少,主要以股票债券为主。我国股票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有较大规模,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已经超过了一千家,股票市值也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但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规范的市场股票价格基本上为少数“庄家”所操纵,作为普通投资者的中小散户能在股票投资中获益的很少,亏损的占大多数。投资股票的风险太大,他们希望能有一些收益率相对较高、更安全的金融工具供选择,这从他们踊跃购买国债的情况就可以得到验证。因此,发展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收益率相对较高、更安全的金融工具已是众望所归。

储蓄率调整的连择[2]

  储蓄率调整的可能连择全球储蓄率不平衡客观存在,储蓄率高低差异的原因多样,似不能简单地将储蓄率高低说成只与汇率有关。希望某些长期特性在短期内改变不切实际,需从更广泛的宏观角度,综合考虑。

  首先,解决储蓄失衡问题,需要综合药方。尽管高消费一低储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但当下并非美国提升储蓄率的最佳时机,还需同时平衡刺激消费和恢复经济增长。东亚国家降低储蓄率也需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价格体系等多方入手。在此次危机应对和调整中, 中国通过扩大消费内需丰富经济增长动力,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规模在全球位居前列,且以纯支出型政策为主,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增加农村地区及弱势群体收入。

  其次,各国和国际组织应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本次危机表明,需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监管,提高国际资本流动透明度。

  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预警体系,防止掠夺性投机冲击。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完善救援机制。在新兴市场出现短暂性国际收支危机时,国际救援措施应迅速,附加条件应适当减少,以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安全感。从国家层面讲,会鼓励这些国家减少外汇储蓄,扩大内需

  再次,合理引导储蓄盈余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新兴市场的储蓄流向发达经济体既不舍理,也不符合后者寻求增加储蓄的愿望。

  东亚国家储蓄率调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效,产油国高储蓄率在油价未大幅下降前提下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因此全球储蓄不平衡在一段时期内仍会存在。

  为使储蓄合理流动,提高全球资金配置效率,可以考虑将储蓄盈余更多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它们是未来全球经济的高成长点,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但缺乏发展必需的资金。

  最后,除加强监管合作、引导储蓄资金合理流动外,国际社会还应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经济金融政策监督,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促进储蓄适当分流的政策建议[1]

  对目前规模庞大的储蓄存款进行适当分流,可以减轻资金过分集中于银行的压力,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增强货币的流动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储蓄过度分流可能会对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因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担负着证券清算的职责,在储蓄存款分流后,证券公司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总量上受到的冲击不大。但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没有承担证券清算的职责,储蓄存款过度分流可能会对其信贷资金来源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为储蓄存款是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储蓄存款余额约占金融机构全部存款余额的一半左右(2001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为51.8%)。下面对促进储蓄适当分流应采取的其他政策措施略作分析。

  1.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储蓄是对现在消费的减少或推迟。人们增加现在消费,在收入约束下,就会相应减少储蓄。从美欧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完善的信用制度对增加现在消费甚至是提前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信用对国家、单位、个人都是一种资源,目前我国的国家信用制度和企事业单位的信用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个人信用并没有发展起来。要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一是要加强全民的信用意识教育,增强全民信用意识。一个国家、企业、公民的信用意识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完善程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因此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二是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搞试点。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由消费者自愿申请,对每一位自愿申请者就其资信状况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行跨银行联网查询,并提出控制信用风险和进行信用惩罚的措施。如果能用一段不很长的时间,在我国建立起个人信用制度,将有力地促使我国向消费型社会转变。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渠道,扩大基金积累规模,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保障资金积累规模难以满足资金实际需求的矛盾,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同时,要把社会保障基金的交纳、使用、发放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约束和规范,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增强透明度,增强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的心理预期,逐步弱化居民的永久收入储蓄动机和生命周期储蓄动机,以达到适当分流储蓄的目的。

  3.加快发展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投资基金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开放式基金试点工作,最近连续推出了“华安创新”和“南方稳健”等开放式基金。今年下半年,受大量违法违规的虚假信息披露行为被揭露以及市场对国有股减持方式和定价难以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股市大幅度下跌,投资者信心严重受挫,因此新发行的开放式基金并未实现预期目标。但从长远看,开放式基金因其特有的优势必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除新上市的开放式基金外,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30多只投资基金都是封闭式基金,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它们吸收的资金主要是证券市场里的资金以及少量保险公司的资金,对广大储户的储蓄存款没有明显影响。相对于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的最主要特点是投资者可随时申购赎回,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存续期限不固定,基金的申购和赎回在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直接进行,交易价格依据基金单位资产净值确定,而不是由市场竞价确定。因此,它对基金管理人既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又产生了相当的激励机制,基金的生存、发展主要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经营基金的业绩,因为投资者是以业绩的好坏来确定是认购还是赎回的。而且,从交易场所看,开放式基金可以通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买卖,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特别方便。既然开放式基金的买卖可以通过银行储蓄网点来进行,投资者在银行柜台购买开放式基金很自然就会使用原来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因此,发展开放式基金会对储蓄存款进行一定的分流。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投资于开放式基金的机构和个人中,47%的机构和56%的个人资金来源于银行存款

  4.研究发展货币市场基金。

  由于各投资主体的财富规模与结构并不相同,对收益、流动性与风险的偏好差别很大,因而各投资主体喜欢选择的投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是以国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为主要投资方向的,它具有风险低、流动性高、收益稳定(一般比储蓄存款利率高)的特点,与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尤其是个人的投资需求和偏好相一致,因而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具有集少成多的优点,它可以通过发行票面面值为1元的凭证满足广大普通投资者小额投资的需要,而且能使投资者获得比银行存款利率高且比较稳定的收益水平,同时,由于投资者的资金可以随时进出货币市场基金,它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流动性的要求。因此,推出货币市场基金必将可以分流一部分储蓄存款,也可能吸收一部分原本投资于股票或债券的资金,使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流入货币市场,扩大了货币市场的交易规模,提高了货币流动性,并分散了资本市场风险。同时,货币市场基金所持有的国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时吞吐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因而它能促进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有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汇票的主要购买者之一,也为上市公司解决短期资金不足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因为一些信用程度较高的大公司可以直接通过发行商业票据来融资,或者直接向货币市场基金出售银行承兑汇票来获得资金,这样获得的资金成本比较低。

参考文献

  1. 1.0 1.1 祁玉军.我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及促进储蓄适当分流的政策建议.中国金融2001年第12期.2010年04月02日
  2.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2009年3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张健,Dahai0,鲈鱼,wasd,Yixi,KAER,连晓雾,HEHE林,Gaoshan2013.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储蓄率"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06.120.213.* 在 2015年1月8日 16:18 发表

总储蓄率到底是全部储蓄金额占GDP的比例还是占GNP的比例?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