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經濟均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均衡(Economic Equilibrium)

目錄

什麼是經濟均衡

  所謂經濟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關聯和相互對立的因素在即定的範圍內的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和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均衡作為經濟活動中的一種相對穩定狀態,往往由於制約均衡狀態的各種因素的變動而難以達成。

經濟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對於把握各相關經濟變數之間的均衡關係及其變動方向,有其制約的方式。從正統的角度說,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把均衡分析引入經濟學的理論框架,通過分析一個市場中一種商品供給需求價格的均衡問題,創立了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把均衡分析應用到更廣泛的分析領域,通過分析所有市場上所有商品和服務的供給、需求與價格的均衡問題,創立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在不同市場類型中,各經濟主體經濟行為的均衡狀態、均衡條件以及由此推導出的理論和原則,構成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均衡理念和均衡分析已滲入到經濟學說的幾乎每一個部分,成為不可或缺的經濟分析方法和經濟理論內容。

  在魁奈的時代,有的經濟學家已經覺察到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些複雜的相互關係時常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他們誰也沒有達到把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清楚明白地進行理論上闡述的水平,更沒有能力認識和解釋這種相對穩定狀況達成的條件是什麼,當打破了這種相對穩定狀態之後,又如何才能使它恢復,是魁奈的經濟表經濟思想史上首次在理論上提出和闡釋了這一經濟現象,並通過經濟表這一分析工具,探討瞭如何使他們恢復的問題,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說:魁奈的經濟表“是最先設計出來,用以表達明確的經濟均衡概念的一種方法”。

  魁奈的經濟表中體現的均衡理念,通過表中規定的計量規則形成的均衡調節機制,以及整個模型的構建結構,已使經濟表這個古典均衡模型頗具現代風采。把這個古典均衡模型與現代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巨集觀經濟均衡思想相對照比較,如果抽象掉複雜的計算公式、運算方程組和各種圖表,會發現他們之間均衡理念的靈魂和均衡模型的根本構件要素,幾乎可說是一脈相承。由此可見,魁奈經濟表中的均衡思想和均衡分析的意義是相當深遠的,它對以後經濟均衡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啟發和影響,無須深入考證和宣揚,因為這是顯而易見的。

經濟均衡概念的基本特征與研究方法[1]

  平衡現象、概念和分析方法,常見於自然科學(尤其是力學),而經濟學在研究人受利益驅動力的作用下的各種行為及結果時借鑒和引入了平衡分析法(此方法也為分析非平衡問題提供了一個基準點和參照系),由此發展成為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將其集中、系統地用於分析經濟利益關係問題所形成的一般均衡體系是現代經濟學大廈的理論基石和主體構架,對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劃時代的重要作用,在相當長時期內占據統治地位。與人類社會和科技進步的階段相應,在經濟學發展史上,可以說一般均衡標志著經濟學進入到牛頓力學時代;然而異軍突起的對策論博弈論),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分析方法(雖然其思想源遠流長),相比較而言,其更多地得益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因為人類的知識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人們對自然界和自身的認識程度,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共同發展,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規律和必然趨勢。所以,從考察和揭示自然界規律的科學方法中得到某些啟示,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各類經濟均衡的內在聯繫。

  1.經濟均衡的基本含義和實質。

  利益均衡問題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由生產方式和經濟活動內容所決定,以及觀察問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有不同的結論及表現形式。可以說對這一核心問題研究結論的表現形態、演進和變化,構成了經濟學發展史的一條主線。經濟均衡分析是通過研究在給定的經濟環境(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標準等)中,各種經濟要素在諸多利益主體(力源或利源)的驅動下的平衡或均等分佈結果和流動特征,來達到分析和揭示經濟規律之目的。無論這類社會經濟現象以何種形式表現,均衡分析的實質就是要研究經濟利益的協調過程和分佈狀況。一般均衡主要研究在市場供求相等(所謂市場結清)條件下利益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分配結果,是通過各類要素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商品市場及更加細分的市場)的均衡具體地表現出來。在理論分析中,雖然錶面上經濟均衡考慮的是經濟運行機制資源配置方式,然而,無論研究哪些經濟現象,從何種角度和用什麼方法,只要一談到均衡,都不可迴避其核心問題——利益的分配和協調。由此可見,各類均衡必然有某種內在的聯繫或一致性。但是,它們的表現形式又有較大差異,具體的分歧反映在研究對象、假定前提、分析方法、主要結論及應用等方面。由於不同的均衡結論實質上只是代表了部分社會階層的利益,或者說這樣的理論只是為某些人服務的,而根本不可能說是從各方面的利益出發實現全社會的最優,所以從不同立場和角度研究均衡問題,所得出的有關利益分配的政策建議、實施措施等都必然代表不同的利益階層。這就有助於認清均衡分析的方法、結論和它的前提條件之間的關係。

  2.對策均衡概念體系。

  人們對一般均衡已不陌生,而本文所說的對策均衡是指用對策論方法建立起來的經濟均衡概念、理論體系及在實踐中的應用。類似於一般均衡理論,對策均衡也是研究利益均衡問題的一種手段和方法,現今已發展成為經濟對策論這樣一門相對完整的理論學科。對策均衡概念的創立、精煉和完善及其對策模型解的存在、性質與應用研究是現代對策論的主要內容。諸如非合作對策的納什均衡完全信息動態對策的子對策完美均衡,不完全信息對策的貝葉斯均衡,合作對策中的夏普利值等均衡解概念,該理論主線清晰、內在聯繫緊密、表述嚴謹科學,是對現實問題具有更強解釋力的新的觀念和方法,其正在以當今主流經濟學的姿態主導和預示著未來經濟學的發展和實踐。

  3.對策均衡的現實性。

  雖然對策論的理論和應用目前正處於急需進一步大發展之時,但與一般均衡相比,對策均衡有關競爭問題的描述更貼近現實,對當今市場經濟的競爭本質揭示得更加深刻。在一般均衡分析里對微觀主體所作的行為假定中,以個體消費者為例,是以個人在收入預算的約束下尋求效用最大化為行為基礎,分析研究各類要素市場的均衡。然而,現實經濟生活中,每一消費者使自己的收入(可假定為勞動報酬)最大化也是一種市場競爭行為,這種競爭行為不僅與自己的消費效用最大化行為,還必然是與其他人的經濟行為交互發生、互相影響和制約,與此同時實現交互作用下的多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等)均衡。若給定收入預算約束,就相當於限制了競爭,此時再分析商品市場上的競爭無疑是在不允許有競爭的條件下研究競爭,如此將收入最大化與消費效用最大化的分離,將個人行為孤立化、封閉化,使理論陷入了迴圈論證的邏輯誤區(即在假定收入均衡,同時也就等於假定了消費效用均衡的前提條件下再來分析研究消費效用最大化)。這種錯誤錶面上看可能是由於分析工具和方法的局限性所造成的,但絕不能排除更深層的原因。推而廣之,微觀主體的投入端(類比為消費者的消費)與產出端(勞動收入)之間的均衡關係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對策論的誕生,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對策論對微觀主體的觀察,超越了馬歇爾的單一屬性行為主體的假定,並且用策略選擇方式將微觀主體的各類行為統一起來,重點研究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多市場均衡同步實現(多市場均衡的一致性)。所以,在研究許多現實經濟問題時,運用對策論這一現代化分析的工具,能使經濟學向科學化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經濟均衡的內在聯繫及一致性研究[1]

  1.一般均衡的成立前提和假定條件。

  毋庸置疑,任何一種理論的結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之上的,並與某些隱含的前提相應。為了從更深層次上分析經濟均衡成立的潛在設定,有必要根據系統科學的開放性原理和經濟學的性質將經濟環境區分為廣義和狹義的經濟環境(前者包括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基本制度、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等),然後分別在不同情況下研究經濟均衡的實現條件。一般均衡所要求的前提是:相對長期穩定的自由競爭環境和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人的行為動機是完全自利的且具有穩定的偏好序。實質上只能是一部分人才能滿足這些條件,只是對那些資源稟賦充足、要素占有富裕者而言的。試想,如果自己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難以維持生計時,決不可能會有剩餘產品在市場上自由交換,更不會有穩定的偏好序,再有效的市場機制對他們來講也無關緊要。進而,相對貧困者、資產占有低於平均水平者不可能真正按自己的偏好選擇交換。所以,對以大多數人的經濟行為研究對象來說,對一些非常態經濟(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動蕩變化、非理性行為的存在、世界普遍性的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等)和一些非經濟因素(自然災害、瘟疫、戰爭等)的衝擊和影響下,一般均衡在理論上就不成立,在實際中更是一座海市蜃樓。從本質意義上講,一定的初始稟賦在市場上的交換結果絕不全是市場行為的作用,而主要是一種制度約束。市場行為只是一種錶面現象和外化形式,是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本制度共同作用的結果,絕不能將其誤認為市場能有多麼神奇的功能。市場起作用也只是在制度內在地規定了各種要素的相對地位(交換率和變化範圍)之後的次一層級上所發揮的作用。如在一個經濟系統內,必須先規定了資本與勞動的主次地位、“合理合法”的交換方式和價格,明確了雇主雇員關係這一大框架之後,然後才會實現所謂勞動力市場上的一般均衡。

  2.價值函數與均衡一致性研究。

  由於價值取向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重要因素,其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等關係密切。於是,我們在廣義經濟環境中探討經濟均衡問題時,用對策論中的支付函數的方式定義價值函數:不同的價值函數代表著局中人所選擇的不同價值取向,如局中人是追求總體利益最大,還是個人利益最大或是相對收益最大,價值取向決定了行為目標和方式的選擇,決定了策略路徑和可能達到何種均衡(在我國的現實生活中,能很容易地找到具有這些價值觀念的各類代表人物)。用這些來描述和反映社會中各類不同的行為主體所可能具有的價值取向,然後運用價值函數可進一步證明(可藉助形式化的數學符號,通過嚴格的演繹推理邏輯論證得到):只有在價值取向相同,即微觀利益主體的行為動機相同的條件下,而且是只有在價值取向為追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實現一般均衡,但不能與最優對策均衡等價。對策論擅長和重點研究在相互影響情況下的行為特征,從更深層次和向更廣範圍拓展得出結論:當局部利益最大化與全局利益最大化的雙重目標相一致時,最優對策均衡才能與一般均衡同時實現(由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可知,此時即為帕累托最優)。由此結論可知,市場競爭的一般均衡僅是價值函數為個人利益最大化時的一種特例。上述的分析和結論的引申含義是:不同均衡體系的建立以及它們之間是否一致(根源),從根本上依賴於價值體系如何確立,策略行為的選擇(第二層面上)首先是服從於價值取向(基礎層面)的選擇,而策略選擇又是價值選擇的具體體現。這可使我們對各種經濟理論體系有更深入的認識。

  3.對策均衡對一般均衡的超越和發展。

  進一步研究經濟均衡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可以看出,對策均衡通過更加直接有效地研究人的行為方式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從根本上解決利益均衡的實質問題;而一般均衡則主要是通過研究人對物質資源的配置,掩蓋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僅此而言,就可以看出前者比後者更深入、更接近問題的本質,突破了傳統經濟學(僅把勞動力與其他的生產要素同等看待)的分析框架。對策均衡對一般均衡的發展,可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和歸位。從經濟理性人到對策局中人,經濟對策論強調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對策均衡體系中對行為主體的認識和描述與一般均衡論有本質區別,這從根本上撼動了長期在經濟學中占統治地位的人格物化、資本化的思想;

  (2 )由結果論到過程論。從註重資源配置結果到更加重視利益主體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行為(策略)選擇;

  (3)共同均衡。只有在利他中才能真正利己, 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個體利益最大化,因而,均衡的實現必然是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對策均衡體系的核心在於刻划了這種共同受益的“雙贏”局勢;

  (4)不斷學習進步的行為主體。 修正完全理性人假定,特別強調非理性的行為主體是在不斷學習過程中逐步達到理性的,這使得經濟學更加鮮活生動、更貼近現實。

  經濟均衡的演進,必然會帶來經濟學的根本性的、全面的變革,這一轉折對我們來說,真是天賜良機。歷史的發展無情地使經濟學面臨著一次嚴峻的世紀選擇,其究竟會以什麼樣的姿態跨入21世紀呢?從一般均衡到對策均衡,從個體獨立的完全理性到相互依賴的相關理性,是經濟理論正在完成的又一次超越和升華。

參考文獻

  1. 1.0 1.1 王國成.從一般均衡到對策均衡:經濟學的世紀抉擇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Vulture,Yixi,泡芙小姐,Tiffany,HEHE林,KAER,jane409,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均衡"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