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無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政策無效是指政策實施後沒有改變政策實施前實際存在的政策問題狀態,或者說,原有的不良狀態既未得到緩解,也沒有加劇。
政策無效的內容[1]
理性預期學派認為,菲利普斯曲線的交替關係即使在短期內也不存在。因為在理性預期條件下人們已經估計到貨幣供應量增長後可能發生的實際後果,從而採取了預防性的措施(比如預先要求提高貨幣工資增長率和利息率)。這樣,一旦貨幣供應量增加,就只能導致物價的上升,產生通貨膨脹的變化,而不能使工資和利息率下降。所以,政策的變化連暫時的產量增加和失業率下降的目的都達不到。赫爾姆特費里希對此說到:"理性預期導致十分不同的意義。由於經濟當事人瞭解這個模型的各個參數,所以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任何變化不僅引起通貨膨脹率的變化,而且也引起通貨膨脹率預期的變化,從而不會對這一體系的實際變數產生影響"。在理性預期學派的經濟學家看來,"在貨幣政策的反饋規則之間做出選擇對於具有合理預期的新古典主義經濟中失業率的隨機變化是無關的。
根據這樣的觀點,理性預期學派推導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即是貨幣政策無效性命題。該命題認為,貨幣供給中的可預期部分對就業、產量或其他的實際變數均無影響,其中不能被預期的部分或貨幣供應量意外的不規則的變動,雖然能夠對上述變數產生一定量的影響,但其作用只會加劇經濟的不穩定與波動。因此,政府的經濟政策,無論長期還是短期都是無效,其結果都是引起通貨膨脹。下麵用AD-AS模型加以分析。
AD代表總需求曲線,AS代表總供給曲線,Yn代表與自然失業率相對應的就業率水平下的國民收入水平。假定最初AD與AS相交於初始均衡點E。如果政府認為該國民收入水平不能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決定增加貨幣供應量來刺激需求。那麼,按照凱恩斯主義者的觀點,總需求將會從AD相右上方平移,產量和物價都會上升,失業會相應減少。現代貨幣主義者認為,短期內貨幣政策將會產生效果,但是,在長期中,貨幣政策是無效的,失業率會回到自然率的水平,而通貨膨脹率將更加嚴重。理性預期學派認為,人們對價格水平的預期並非固定不變或者僅僅依據過去的經驗得出,而是會考慮到未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情況。處於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經濟活動的主體會充分利用目前所得到的一切相關信息,較為準確的預期到貨幣政策的變化而造成的物價上升。於是,工資、利率等名義變數都會立即向上調整。結果,總供給曲線和總需求曲線分別從初始狀態向左上方平移和右上方平移,新的均衡點仍然處在原來與自然失業率相一致的就業率水平上,只是價格水平因為貨幣政策的變化(增加貨幣供給量)而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上。
根據政策無效命題,理性預期學派認為,即便在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也是一條位於"自然失業率"水平上的垂直線。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之間不存在任何替代關係。對此,盧卡斯說"當擴張的貨幣政策反覆推行時,它就不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推動力消失了,對生產沒有任何刺激作用。預期得到擴大,但結果卻是通貨膨脹,而不是別的"。
1、貨幣政策失誤。(1)、泡末破滅初期,誤判情勢,仍持續升息;(2)、泡沫經濟破滅之後,日本央行卻投鼠忌器,未能立即採取寬鬆銀根政策更令災情火上加油。
2、流動性陷阱。經濟學上所說的流動性陷阱,是指名義利率很低甚至接近零的情況下,人們依然源源不斷地把錢存入銀行,快速增長的儲蓄總量無法通過金融機構轉化為企業投資,導致銀行流動性過剩,就像一個陷阱一樣,利率怎麼低,存款投入還是不斷。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3、舉債擴張需求,造成民眾預期加稅的心理,民間消費意願低落。自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政府自1992年8月先後推行多次景氣振興方案,卻無法得到預期效果,消費支出未見增加,民間儲蓄則不斷往上攀升,主要原因來自於民眾預期心理,因民眾察覺財政收支嚴重失衡,政府最後勢必以增稅作為因應,負擔將轉嫁到社會民眾身上,一旦這種預期心理形成之後,基於未來長遠的生活著想,民眾反而不敢消費,如此一來,政府擴張內需的原意即無法達成。
4、政策矛盾。日本政府大量發行公債實施擴大需求政策,但如此做的代價就是透過所得稅率的增加或藉由提高消費稅率來彌補(1989年開徵消費稅3%、04/1997將消費稅率提高至5%),影響所及,消費意願更形低落,也使得企業收益因而降低。
5、節儉的矛盾,消費意願低落,民間儲蓄增加不利經濟擴張
6、通貨緊縮惡性迴圈,民眾所得及購買力下降,進而對商品的需求銳減,以致物價持續下跌。長期通貨緊縮將導致生產進一步萎縮週而復始惡性迴圈。
- ↑ 黃潔.新古典巨集觀經濟學理論發展及其政策意義[J].現代商貿工業,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