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經濟擴張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經濟擴張

  經濟擴張是指當經濟體系大部分主要部門(Sector)正在進行中。

經濟擴張的發展

  資本主義國家為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和勢力範圍而對外進行的經濟侵略經濟滲透。經濟擴張是由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的。經濟擴張的方式隨著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有變化。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經濟擴張,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寫進人類編年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德、美、日、俄等國確立以後,它們以炮艦政策為先導進行經濟擴張。帝國主義階段,經濟擴張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為此,帝國主義國家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帝國主義國家改變手法,打著“經濟援助”、“技術援助”和“軍事援助”的幌子進行經濟擴張,企圖把“受援”國置於經濟附庸的地位。

  從經濟增長的長周期來看,二戰後全球經濟經歷了兩次擴張。第一次擴張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到1973年,這一時期是西方發達國家持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之後1974-1982年步入“滯脹”時期;第二次擴張始於2003年,美國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引領了全球經濟的增長。但是,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全球經濟擴張勢頭放緩,世界經濟前景疑雲密佈。

經濟擴張的特點

  本世紀初經濟擴張的特征有:

  (一)低利率政策促進了房地產繁榮消費膨脹,二者共同推動了美國經濟增長

  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進入新一輪的擴張,同上一輪相比,除信息技術之外,本輪經濟擴張沒有明顯的技術進步因素,而同寬鬆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從2001年1月開始,美聯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降低了借款成本,在一年內先後11次降低短期利率,從6.5%降到了1.75%,並且在2002年11月和2003年6月又降了0.75%。在低利率政策的推動下,美國房價急劇上升。據Freddie Mac計算,整個90年代美國房價漲幅為46.5%,但是本世紀前6年就上漲了59.8%。這種情況下,房產擁有者財富隨之上漲,部分人以此為抵押再次向銀行借貸,然後投資於房地產,房地產投資本身成為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00-2004年,美國GDP年均增長率為2.5%,房地產支出約占GDP增長的三分之一,如果沒有房地產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這五年美國GDP增長的平均速度只有1.7%。

  房價上升的財富效應導致消費膨脹。根據美聯儲的估算,美國家庭把房地產增值收益的50%用於消費支出。目前,美國消費占GDP總額的70%以上,成為這輪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對其它國家創造了龐大的外部需求,為其提供了廣闊的出口市場併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二)新興市場經濟體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貨幣政策執行的難度加大

  上輪經濟擴張導致東南亞經濟崛起,本輪的特點則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根據經濟增長的外部原因大可以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俄羅斯和巴西為代表的國家,這類國家從石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受益;另一類是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國家,這類國家從國際產業轉移全球化中受益。由於看好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前景,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外匯儲備急劇增長、本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大,外匯儲備激增導致貨幣供應量被動增加,從而帶來巨大的通脹壓力,新興市場國家貨幣政策執行的難度隨之加大。

  在開放經濟中,外匯儲備(FX)、國內銀行信貸DC)和貨幣供應(MS)存在如下關係:

  FX+DC=MS

  即貨幣供給等於中央銀行持有的外匯儲備加上銀行體系提供的國內信貸。換言之,一國貨幣供給的變化等於外匯儲備的變動加上國內信貸的變動。

  在原有的強制結售匯體制下,企業出口創匯收入必須要出售給商業銀行,獲得相應的人民幣收入,形成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一般情況下劃歸M2),從而擴大了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能力,同時由於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增加,也造成基礎貨幣擴張。央行為了沖銷這部分新增的基礎貨幣,可以通過向商業銀行出售央行票據回籠資金。而商業銀行持有的央行票據雖然也是商業銀行資產的一部分,但是和央行存款準備金不同,央行票據並不是基礎貨幣,也不具備乘數擴大的功能。通過沖銷操作,央行雖然回籠了部分基礎貨幣,但是,企業外匯收入轉換成的人民幣收入(即企業存款)作為商業銀行的負債,卻已進入經濟體系中。這一部分資金是無法通過央行的操作予以消除的。因此,即使央行的操作可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控制基礎貨幣,但是對由外匯儲備增長導致貨幣供應量的被動激增卻束手無策。

  另外,某些出口激增的需求將導向對國內生產或提供的商品服務,即非貿易品的需求。它們包括交通建築電力公共設施和服務等等。由於非貿易品的供給是有限的,較高的需求會導致較高的非貿易商品的價格。以羅馬尼亞為例,快速的發展使得建築業蓬勃發展,該行業需要20-30萬名工人,但建築公司即使願付歐盟水平的工資,也很難找到合格的建築工人。我國也面臨類似問題,2007年11月份耐用消費品價格上漲僅為0.9%,但家庭服務及加工維修服務價格上漲9.1%。另外,貿易部門同樣需要非貿易部門提供的服務尤其是生產性服務,這種聯動機制也將推動物價上漲。對於此類物價上漲,單純的貨幣政策也難以奏效。

  (三)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資產、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由於美國、日本和歐元區三大主要經濟體多年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過剩問題日益嚴重。與此相伴的是資產、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儘管價格上漲的原因並不唯一,但流動性過剩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以住房為例,流動性過剩推動了全球房價上漲,房價上漲導致房產信貸膨脹,信貸本身又創造了大量貨幣,流動性過剩隨之加劇,然後再進入下一輪迴圈。同時,房地產業的過快擴張帶來其產業鏈條上游產業的繁榮,而這些產業絕大多數是高耗能產業,這些產業的快速增長間接推動了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

經濟擴張的啟示

  1、貨幣的過度增加和生產過剩引發滯脹,巨集觀政策面臨挑戰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信用擴張導致貨幣供應量增長率提高是兩輪經濟增長的共同特征。西方貨幣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貨幣供應增長率提高在短期內可以提高經濟增長率,但在長期內只能提高價格總體水平。以食品和能源價格為先導,通脹正在全方位蔓延,11月份美國CPI同比上漲4.3%,生產者價格指數上漲7.2%,2007年全年的批發價格上升6.3%,為1981年以來的最大年度升幅;歐盟統計局數據則顯示,歐元區11月份CPI較上年同期上升3.1%,創下了自1997年1月該數據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另外,新興市場國家通脹也在加劇,11月份,越南通脹指數高達10%,印度尼西亞為6.71%;俄羅斯2007年通貨膨脹率已達到11.9%。

  面對多年來積累起來的過量流動性,2008年全球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大。而經濟增長方面,目前世界各國都下調2008年經濟增長率,美國作為次貸危機重災區,前景堪憂。美國消費市場高達10萬億美元,經濟增速一旦明顯放緩,新興市場國家的外部需求將遭受打擊。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消費不到2萬億美元,很難替代美國減少的消費。更何況歐洲的經濟前景也受到美國次貸危機的嚴重拖累,其進口需求也將大幅減少。在此背景下全球產能過剩可能重現,滯脹壓力逐步顯現。

  一旦經濟陷入通貨膨脹與增長停滯並存的所謂滯脹局面,巨集觀政策將面臨無計可施的尷尬局面。如果實施擴張性政策,必然會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如果實施緊縮性政策,又會打擊本來業已不振的經濟。正因在滯脹環境中傳統的巨集觀政策難以奏效,所以上個世紀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滯脹調整期。近來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的央行已進入這種政策抉擇的兩難境地。次貸危機開始影響經濟基本面,但同時能源、食品等商品價格又大幅上升,央行只能採取微調或觀望態度,可以說,歐美滯脹苗頭初現,目前美國通脹率高於經濟增長率的現象說明滯脹正在由可能轉化為現實。

  2、兩次擴張都伴隨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這一現象可能並非巧合

  隨著經濟的擴張,能源價格必然上漲。上世紀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結束了發達國家長期的經濟繁榮。這輪石油價格的上漲也在不斷增大各國的通脹壓力。值得關註的是,除了能源價格上漲,在這兩次擴張的頂峰都出現了糧食減產和價格上漲。這是巧合還是必然?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糧食產量增勢遞減可能與同期氣候變化有關,石油和煤炭等能源過度消耗、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由溫室效應引發的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水分迴圈加強,旱澇災害天氣頻率增加。美國與菲律賓農業研究部門聯合研究的資料顯示,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糧食產量將減少10%。1970年至本世紀初,地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6攝氏度,氣溫最高的4個年份中,有三年出現了穀物減產。

  儘管2006、2007年世界糧價已有很大漲幅,但種種跡象表明仍有走高趨勢。首先,美元本位下美元貶值將不可避免地推動商品價格上漲,糧價同樣如此。其次,糧食供應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國際糧食庫存非常低,僅為總使用量的15%左右,大大低於1990年以來27%的平均水平,大致與1972-1973年持平,當時隨之而來的是1974-1975年糧食價格漲幅超過100%並爆發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再次,未來生物燃料行業對玉米的需求仍將增長,這將在未來繼續推高玉米價格,從而推動其他糧食如小麥、大豆等價格走高。最後,糧食出口將受到各國抑制。一些國家已經或準備採取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

  恰恰在經濟擴張時期,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最嚴重,能源價格也大幅上漲。2007年災害依然頻繁,全球糧食產量相當不樂觀;2008年由於拉尼娜颶風天氣影響,阿根廷和巴西南部主要玉米作物產區可能再度面臨嚴峻考驗。因此,如何看待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從而在保護環境中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是必須正視的一件事情。

  3、受次貸危機影響,歐美經濟前景堪憂

  經濟體系與金融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考慮次貸的損失不能只估計次貸市場可能或將要發生的損失,還必須要考慮各經濟部門所受的影響。以紐約市為例,在次貸市場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美國華爾街金融機構裁員10多萬人,影響到紐約的稅收和其他行業的就業曼哈頓研究所2007年12月11日發佈報告指出,華爾街每失去一個工作崗位,紐約就會同時失去兩個工作崗位。事實上,次貸危機影響的人群已經不限於低收入群體,正在向正常甚至高收入人群蔓延,與此相應,正常房貸、車貸、信用卡等傳統的信貸領域違約率也開始上升。美聯社12月份公佈的分析報告表明,美國消費者信用卡違約率正以兩位數的速度迅速攀升,其中拖欠還款90天以上的賬戶增幅最大。

  儘管目前歐盟金融市場動蕩的消極影響基本上被控制在金融行業,但有跡象表明其他經濟部門也開始受到影響。銀行不僅相互間不願拆借,而且也收緊了對非金融行業和家庭購房等消費的放貸條件,使得非金融行業和家庭消費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貸款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歐盟經濟前景自然難以樂觀。

  4、如果外部需求減弱,我國產能過剩的壓力將加大

  在其他主要經濟體相繼拉起警報的情況下,中國經濟能否獨善其身?考慮到中國經濟較強的開放性和內需的相對弱勢,形勢不容樂觀。首先從出口來看,中國貿易順差國為美國和歐盟,而對日韓和亞洲新興經濟國家都是逆差。其次,從國內需求來看,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是投資,尤其是與鋼鐵水泥等與房地產行業相關的投資,以及與出口密切相關的一些行業的投資。

  一旦出口需求下降變為現實,過剩的生產能力勢必導致相對於需求不足的供給過剩。與此同時,多年大幅貿易順差形成的外匯儲備和超額貨幣供給所形成的流動性過剩,將在較長時期內對物價造成持續的壓力。這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中國可能遇到從未遭遇的難題——滯脹。即相對於前幾年的高增長與低通脹,中國經濟的增速將會放緩,同時物價呈上升趨勢。需要指出的是,與上個世紀改革開放後的幾次通脹不同,由於供給的充裕和消費需求的不足,這次通脹在幅度上不會達到1993、1994年通脹的水平;而且由於我國尚處發展初期,經濟增長動力較強,增長速度放緩但不至於停滯,這是我國的特殊之處。

我國應對經濟擴張的政策建議

  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巨集觀經濟目前雖然尚好,但應防患於未然,搶在滯脹發生之前採取有效政策,儘可能將影響降到最低。長期而言,降低工薪階層個人所得稅負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增加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擴大內需,在長期價格水平緩慢上漲的同時,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能夠穩步增長,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但針對目前的物價上漲、產能過剩的潛在壓力以及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們需要採取以下措施以避免經濟的劇烈波動。

  1、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

  貨幣供應增速高於經濟增長速度在短期內未必導致物價上漲,但最終將導致通貨膨脹。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擠出經濟中的泡沫成分,防止經濟的非理性繁榮,避免滯脹的出現。首先要加強中央銀行的視窗指導功能,加強風險提示,收縮信貸規模,提高貸款質量,降低銀行風險;其次,在視窗指導沒有達到預期目的的情況下,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最後,在前兩項政策均沒有達到預期的情況下,儘快加息、並形成加息預期。我國利率政策不應過分考慮中美利差因素,在我國銀行存定期不符合國際資本的特點,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急劇增加,但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增幅是下降的、某些月份甚至是負增長的,這說明國際資本並非獲取微不足道的存款利息,而是另有所圖。

  2、實施反周期的財政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財政政策作為反經濟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經濟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應減少用於投資、消費等方面的支出以避免總需求進一步膨脹,從而減輕物價上漲壓力;在經濟處於低迷時期則應反向操作。當務之急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物質保障,比如,加大對節能減排、高新技術研發以及民生領域的支持力度等,這種財政支出從長遠來看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有利的,從短期來看也有抑制物價上漲的功效,比如,節能減排支出可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廉租房支出可以抑制房價過快增長。

  3、弱化人民幣升值資產價格上漲預期,加強資本管制

  近年來一種廣為流行同時看似合理的觀點是人民幣應該逐年小幅升值,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提高了無風險預期收益率現代金融理論和實踐表明,無風險預期收益率的提高必然會吸引過多的投資。炒作資產是國際游資的本性,為了減少國際游資的流入我們應該降低資產價格上漲的預期,同時應加強資本管制,防範游資的流入。

  4、繼續調整齣口和外資政策,同時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貨幣供應量被動增長是當前貨幣政策失靈的重要原因,原因在於對出口和外資優惠政策調整的滯後。2007年我們已經出台了一些政策,筆者認為仍有繼續調整的空間,避免外資過度流入和由此誘發的貿易順差過快增長。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化解外匯儲備壓力,積極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走出去”戰略。美國次貸危機源於家庭和個人過度負債,但非金融企業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同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技術人力資本以及管理經驗,三者並沒有受到次貸衝擊,基於這種判斷,美國企業的基本面依然較好、經濟的自我恢復功能仍然是很強的。因此,筆者認為,在美國股票已經大幅下跌的情況下,美國企業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此研究,以免錯失良機。

  5、以環保節能標準為依據,儘快關停並轉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後產能

  為了避免產能嚴重過剩的出現,我們應當儘快關停並轉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後產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功能,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環保和節能標準為依據,以財政補貼為手段,儘快淘汰落後產能。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Tracy,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擴張"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