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利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自然利率是指自然利率是指假設所有價格具有充分彈性,令總需求與總供給永遠相等時的利率水平。
該概念是19世紀末瑞典經濟學家威克賽爾提出來的,但它長期以來沒有受到重視。其有用性被人們重新認識還是在大約10年以前,這是通過現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伍德福德等人的研究而實現的。
該概念假設各種各樣的價格可以反映供求關係而在瞬時被調整,所謂自然利率是指在這個假設中成立的實質的利率。在這種假想經濟中,由於各商品的供求一致,就實現了有效率的資源分配。這樣,自然利率也就可以說是為實現理想的資源分配所要求的實質利率。
貨幣利率是銀行或借貸者貸款時所要求的利率。貨幣利率的高低主要取決於金融機構的貨幣政策。自然利率同貨幣利率的關係是自然利率居主要地位,貨幣利率居次要地位。自然利率的一些獨立因素所造成的變化可認為不僅是價格變動的主要原因,而且間接地是在時間上稍遲的貨幣利率改變的原因。但貨幣流量等因素可能起源於獨立原因,它們可以促進或阻礙貨幣利率向自然利率的水平移動,甚至使貨幣利率同自然利率背道而馳。
維克賽爾指出,自然利率同貨幣利率的背離是貨幣非中性的根源。維克賽爾認為,撇開貨幣的儲藏職能,貨幣就商品的交換而言是中性的。就整個經濟體系而言,假如對資本的需求(投資)與資本的供給(儲蓄)恰好相等,整個經濟處於均衡狀態,物價水平將穩定不變。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因素對物價不起作用,對整個經濟過程是中性的。但是當自然利率與貨幣利率相背離時,投資與儲蓄的均衡以及整個經濟的均衡就將遭到破壞,這時,貨幣就不再以中性貨幣的面貌出現。作為資本轉移手段,它會對產品的相對價格、生產資源的配置以至一般價格水平都將發生影響。因此,維克賽爾提出維持貨幣中性或貨幣均衡的三個條件:第一,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第二,對資本的需求與資本的供給相等,即投資與儲蓄相等。第三,維持一個穩定的物價水平,主要是消費品價格的水平。
然而,自然利率與貨幣利率之間的準確吻合是不可能的。自然利率的變動是持續的、不間斷的,而貨幣利率是不連續的、跳躍式的升降。貨幣利率和自然利率之間的差異可以是金融機構的貨幣政策因素引起貨幣利率的變動造成的;可以是生產領域等技術上的因素引起自然利率的變動而造成的;也可以是雙方錯綜複雜的變動情況所造成的。但是只要這種差異存在,它對經濟活動和價格變動的影響就是至關緊要的
完全不知道再說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