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者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決策者(Decision-maker)亦稱決策主體
目錄 |
什麼是決策者[1]
決策者是指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心理等諸多因素影響的決策主體。決策者可以是個體(例如某公司的總經理),也可以是群體(例如某公司的董事會)。
決策者的內涵[2]
決策活動就其全過程來說,必然是由社會上的許多人共同進行的,主體就是社會的人。但相對於一個決策活動來說,決策活動的參與者並不等同於決策主體。一般地參與決策的準備活動,從事決策的輔助工作,或實施時的操作、管理人員,不能視為決策主體。可把參與決策的準備活動、從事決策的輔助工作的人員稱做決策參與者,把實施時的操作、管理人員稱作決策執行者。
決策主體進行決策的客觀條件必須是具有職位,職貢、職權和權威。決策主體應具有的內在素質應包括政治素質、知識素養、能力素質、心埋素質、身體素質等。
決策者的素質[3]
1)能透過問題的表象(symptoms)區分出實際問題(actual problem)。
2)能清晰地向其他人表述問題。
3)瞭解必須做出決策的時間及決策後果。
4)能運用有限的信息並有效地處理不確定性(uncertainty)。
5)較好地理解存在的風險及其後果。
6)能有效地識別決策機會並生成決策方案。
7)能應對複雜性(complexity)和不明確性(ambiguity)。
9)具有實施決策方案的執行力。
決策者的分類[2]
決策主體可分成三類:凡最後由一個人作出決策的,個人在決策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決策主體為決策個體;凡是以專家組成的集體,或是一個領導班子群體在決策中起主導作用的決策主體為決策集體,也稱決策集團;還有一種類型是由全體群眾共同參加制定決策的方式,或由群眾推選的代表組成的機構進行決策,這時的決策主體即是群眾。
決策者的基本職能[2]
決策主體的基本職能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領導和管理決策組織,按照決策任務的需要選人用人,建立起優化的決策組織,並有效地領導和管理整個決策組織;另一方面是領導直接進行決策工作,通過決策者個人和決策組織的有機協作,展開科學決策的工作過程,調查、研究、制定、決斷,並且實施、檢查、總結等。
決策者與決策的密切關係[4]
在某些情況下,決策者本身就是被決策的對象或是被決策對象的一份子,例如,一切個人行動,都是這個人決策後的實踐活動。從廣義上講,一切決策活動都要通過自身反饋來影響決策者。所以,每一個決策都與決策者自身發生必然的聯繫,這是決策學中的一條基本原理。面對現代複雜的、多層次的大系統和在時間序列上的延遲性(即決策實施效果,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才能表現出來),常使一些決策者忽視這一最基本的原理。
必須強調指出,決策都要與決策者自身發生必然的聯繫,這是決策活動中的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割斷或取消了這種聯繫,決策活動就無法正常地進行,就會使決策活動流於形式,變為隨意的“拍板',發揮不了決策者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決策者必須認識這一基本原理,以便充分發揮決策者在決策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
決策者的重要作用及影響因素[5]
西蒙曾說過,“管理即是決策”。這一觀點充分肯定了決策在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公司決策者是高管團隊的核心,也是公司戰略決策的主導者,其認知和心理會對公司的生存和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決策者過度自信是指決策者個體過度相信自身知識的準確性而低估或高估其他信息,進而對自己掌握的知識賦予更高權重的一種心理特征。然而,過度自信的決策者會在決策時因過分倚重自身認知能力而產生偏差,從而導致高估收益和低估風險。
過度自信的形成受市場組織環境與個人背景特征兩個方面的影響。已有研究表明,教育背景作為重要的管理者特征,能對公司決策者的認知與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不同的風險態度與行為選擇。這種心理特征會受到諸如行業特點、產業政策、產權性質等因素的影響,並通過決策者權力大小及能否受到有效監督等因素對過度自信的程度產生相應的作用。特別是在決策者通過自身努力到達管理層頂端後,成功的經歷及其帶來的回報能進一步強化這種心理特征。
作為背景特征,教育能對過度自信這一高管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產生重要影響。有研究表明,無論是在個人資產分配中,還是在公司契約訂立中,教育背景對過度自信均存在著顯著影響。教育背景方面的優勢使個體相信自身在應對信息處理、環境變化和形勢判斷上有著更強的能力,並願意為此承擔風險以控制更多資源。
太多錯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