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不確定性(Uncertainty)
目錄 |
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一個出現在哲學、統計學、經濟學、金融學、保險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概念。
不確定性就是指事先不能準確知道某個事件或某種決策的結果。或者說,只要事件或決策的可能結果不止一種,就會產生不確定性。
在經濟學中不確定性是指對於未來的收益和損失等經濟狀況的分佈範圍和狀態不能確知。
不確定性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有大有小。小而言之,可能影響一次營銷活動的成敗;從大的方面看,則可能使企業遭受滅頂之災,破產倒閉。由於不確定性,一些企業或者不敢放手去做比較長期的規劃和投入,或者毫無理性、不顧後果地孤註一擲。
總體上,對不確定性的畏懼是人的普遍心態,美國投資奇才索羅斯就曾言:“我什麼都不怕,只怕不確定性。”當然,不確定性的影響並不總是負面的,它本身是一柄“雙刃劍”。正是由於不確定性、模糊性和混沌性,才使得後來居上、脫穎而出成為可能;才使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有望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
企業在進行外部環境分析時,要充分考慮不確定性,尤其是戰略不確定性。戰略不確定性常指對企業的戰略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生死攸關的不確定性。因此,企業對此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趨利避害。一方面,企業應該對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的不確定性,設法化解與超越,力爭把損失減小到最低;另一方面,企業應該把握、利用甚或刻意創造不確定性,以期獲得重大的戰略機遇,實現戰略性趕超。
在一般情況下,諸如產量、價格、成本、收入、支出等參數都是隨機變數,他們與將來實際發生的情況,可能有相當大的出入,這就產生了不確定因素,造成不確定性或奉獻的主要原因如下:
1、項目數據的統計偏差
2、通貨膨脹
3、技術進步
4、市場供求結構的變化
5、其他外部影響因素
不確定分析是分析不確定性因素對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程度,來估計項目可能承擔不確定性的風險及其承受能力,確定項目在經濟上的可靠性。一般包含不確定性分析和風險分析,其方法有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其中盈虧平衡分析之能用於財務評價。
一、盈虧平衡分析
盈虧平衡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分析產品產量、成本與方案盈利能力之間的關係找出投資方案盈利與虧損在產量、產品價格、單位產品成本等方面的界限,一段定各方案風險情況。、線性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通過研究項目主要不確定性因素髮生變化時,項目經濟效果指標發生的相應變化,找出項目的敏感因素,確定其敏感程度,並分析該因素達到臨界值時項目的承受能力。敏感性分析有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兩種。單因素敏感性分析是對單一不確定性因素變化的影響進行分析,即假設各不確定性因素之間相互獨立,每次只考察一個因素,其他因素不變,多因素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互相獨立的不確定因素同時變化。
三、概率分析
利用敏感性分析可以知道某因素變化對項目經濟指標的影響有多大,但是無法瞭解這些因素髮生變化的可能性有多大,概率分析正是彌補這一缺陷。
概率分析是通過研究各種不確定因素,發生不同幅度變動的概率分佈及其對方案經濟效果的影響,對方案的凈現金流量及經濟效果指標做出某種概率描述,從而對方案的風險做出準確的判斷。概率分析的方法是以經濟評價指標的期望值的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為基礎的。
1、凈現值的期望值
期望值是在大量重覆事件中隨機變數取值的平均值,是隨機變數所有可能取值的加權平均值
2、決策樹法
決策樹技術是把方案的一系列因素按照他們相互關係用樹木分枝原理表示出來,再按一定的程式實行優選和決策,在優選和決策過程中,把可能遇到的不同方案的現金流量和損益期望值估計出來,以便分析比較直至做出最佳決策。
不確定性規避指的是一個社會感受到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脅程度。並試圖以提供較大的職業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規則,不容忍偏離觀點和行為,相信絕對知識和專家評定等手段來避免這些情景,其強弱是通過不確定性規避指數來表示的。
通常可以從對規則的訴求願望、對具體指令的依賴、對計劃的執行程度去考慮。一些文化中的雇員推崇明確,並非常樂意接到其主管的具體指令。這些雇員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規避,並偏好於迴避工作中的模棱兩可,別處的雇員則以相反方式進行反應,因為模棱兩可並未威脅到他們對穩定和安全的較低需要。這些雇員中甚至可能會對工作中的不確定性如魚得水。
不確定性規避的表現
不確定性規避傾向影響一個組織使其活動結構化需要的程度,也就是影響到一個組織對風險的態度。在一個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組織中,組織就越趨向建立更多的工作條例、流程或規範以應付不確定性,管理也相對是以工作和任務指向為主,管理者決策多為程式化決策。在一個弱不確定性規避的組織中,很少強調控制,工作條例和流程規範化和標準化程度較低。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訂立更多的正規條令,不允許出現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得專門的知識等等。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當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於放鬆的生活態度和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內心衝動。
例如,日本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日本,“全面質量管理”這一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終身雇佣制” 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與此相反,美國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本主義政策在美國企業中則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質量管理 ”,在美國卻幾乎沒有成效。中國與日本相似,也屬於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中國推行員工參與管理和增加職業穩定性的人本主義政策,應該是適合的並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人們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能夠接受更多的意見,上級對下屬的授權被執行得更為徹底,員工傾向於自主管理和獨立的工作。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上級傾向於對下屬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不確定性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的大家族中派生出來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在經濟理論中,對不確定性的分析和認識不僅是經典的(阿羅—德布魯)一般均衡理論的基本內容,同時也是信息經濟學、行為以及實驗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等新興理論、以及現代金融理論、產業組織理論、企業理論、勞動經濟學等學科的基本內容。不確定性的分析和認識不僅決定著經濟學對現實的分析和解釋力,同時也是經濟學現代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向。
現實經濟社會通過交易組織經濟活動,在其運行中流動著三種事物:產品(和勞務)、貨幣以及信息。傳統經濟學對交易的理解是產品和貨幣的交易,因此就有了供給和需求的傳統定義。支付物品者是供給方,而支付貨幣者是需求方。供求理論也就構成了新古典經濟學解釋市場組織的基本工具。不確定性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工具。
首先,在交易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信息的交流。信息交流的本質是對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處理。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同樣是經濟活動的目的。例如,一個病人到醫院看醫生,病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不舒服,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此時,他是不確定性的供給者;而醫生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此時,醫生是不確定性的需求者。從信息的角度講,病人是信息的需求者,醫生是信息的供給者。進一步,一些不確定性可能是這個社會的任何專家都無法解決的,例如一個人的壽命,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一種組織技術來加以解決,例如通過保險公司來分散個人的風險。這樣,建立在交易基礎上的經濟活動的本質也可以看成是通過信息的交流來解決不確定性以及風險問題。這是現代經濟學描述和分析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其次,交易中需要貨幣。在新古典經濟學中,貨幣本身就是信息交流的工具,但是對貨幣的功能以及所表示的信息內容的認識較為狹隘,例如認為貨幣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價格,而價格反映了資源相對於偏好的稀缺性,這是建立在瓦爾拉斯體系上的認識。但是,我們知道信用是貨幣的基本職能,與不確定性以及風險有著本質的聯繫。如果我們在薩維奇體繫上來認識價格時,就可以從概率測度和效用測度來認識貨幣所表示的價格的意義。不確定性經濟學為分析價格所包含的豐富內容提供了新的分析出發點。
再次,市場參與人可以利用市場來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阿羅一德布魯)。但是,市場(完全競爭的交易)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能力是不完全的,例如經濟社會很難構造一個完全複製所有依狀態要求權的完美的資產市場。因此市場參與人還需要通過一些非市場特征組織(不完全競爭的交易)來處理不確定性和風險,例如家庭和企業這些非市場特征的經濟組織。不確定性以及風險為分析經濟社會的多樣化的組織方式提供了一個出發點。
最後,在人與自然的博弈中,消除風險(或者說得到確定的結果)一直是人類努力實現的目標。社會通過構建各種組織與制度來力圖做到這一點。但是,人類努力的結果是使得人類生活在一個風險更少的社會中還是一個風險更大的社會中?當人類試圖規避風險時,是否踏上了一條悲劇之路一他將面臨著更大的風險?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思考這個問題的意義正如熊彼特所言,預言船會沉沒的人並不是真正的悲觀主義者,而相信這個預言的人才是真正的悲觀主義者。
我不知道該做什麼,救救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