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流程(Flow Process)
目錄 |
流程是指的是利用專業化的設備、生產線工作以及無干擾之原料流程的一種生產系統。
ISO9000 系列國際標準中對業務流程將業務流程定義為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流程有六個要素構成,流程的輸入資源、流程中的若幹活動、活動的相互作用、輸出結果、顧客、最終流程創造的價值。
流程用於公司當中亦可稱為流程式工廠(Flow shop),它存在於以固定的投入(inputs)、運作時間以及產出(Output)項目為常態的行業當中。幾乎任何一個需要用到重覆性製造過程的行業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處理流程時間安排法”(process flow scheduling;PFS),以作為在物料需求規劃(MRP)之外的另一個選擇。舉例來說,汽車製造商、電腦製造商以及鋼鐵生產者之所以會利用流程法是因為這個方法可以帶來低單位成本、高產出量以及較低的勞工成本。
流程可分為兩大類型:
1、在組裝線上,它可以被設計用來組合為數眾多的零件——例如電腦製造商要將磁碟機、微晶元,以及微處理器組裝成為一個完整的產品。
2、在生產線上,它可以被設計用來將原料轉換成為製成品,例如說馬鈴薯片生產商所使用的流程。
雖然流程的運用相當簡單,不過所需要用到的設備卻是非常高度專業化而且昂貴,維護與修理的成本也非常高。甚至連一個小小產品上的改變部可能導致要花下大筆投資在新機器的添購上。舉例來說,當一家生產紙夾的公司決定要在產品線中增加一種新型紙夾的時候,就可能必須將整套的生產設備換新。因為生產速率很難加以改變,因此很多公司都不願意在產品設計上作改變,從而降低了它們的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流程系統可以提供一個事業多項優勢。由於這類系統在運作及監督上幾乎不需要任何的技巧,所以支付的工資也不需要太高。在原料採購上,還是可以像其他標準化的程式一樣按量購買從而使成本降低。因為處理時間維持不變,所以處理過程中的存貨也可以保持在最低水準。這樣一來經理人員便可以定出原料的路線、替生產設定時程,以及更有效率地如期完工交貨。
泰勒(Taylor)與伯蘭德(Bolander)(1995)替“處理流程時間安排法”分類出四個範圍愈來愈大且層層包容的組成成份:位於最底層的是設備,將設備結合便成了處理單元。而這些處理單元基於有共同的生產時程,所以又可以組成“處理群組”。各類不同的群組可以再組合成為各種處理階段,甚至在非常複雜的處理運作上還可以再形成一個“處理串”。
來了留個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