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18个条目

哲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哲學(Philosophy)

目錄

什麼是哲學

  哲學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抽象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哲學的詞源引入

  哲學,意思為“愛智慧”,有時也譯為“智慧的朋友”。 一般認為,古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最先引入“哲學家”和“哲學”這兩個術語。

  從西方學術史來看,哲學衍生出科學。後來,哲學成為與科學並行的學科。 哲學研究普遍而基本的問題,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統化的方法,並且以理性論證為基礎。

  在日常用語中,“哲學”一詞可以引申為個人或團體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態度

  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文“哲學”來翻譯 philosophy 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東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哲學的歷史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放大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註腳而已,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人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人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形上學的中文名稱取自《易經·繫辭上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而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也都是中國哲學的一部份。

  印度哲學是指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哲學思想,包括印度教哲學、佛教哲學、耆那教哲學等,這些印度哲學具有一些共同且複雜的起源,都有有關佛法及業的主題,而且都希望達到個人的解放。這些哲學約在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幾世紀的時間成形。

  最早哲學的範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

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稱為二元論,它是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不徹底的哲學,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是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哲學的延伸

中国理学大师朱熹,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求理方法
放大
中國理學大師朱熹,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求理方法

  根據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1.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物質由原材料產生,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具體又分為古代朴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該流派哲學一直強調感官認知與理性推理及客觀證據,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限,該流派在關於世界起源的解釋上尚無定論。

  2.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唯心主義內容十分之複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客觀唯心主義,其包涵了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主要表現在比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強調主宰萬物的神靈的客觀存在。

  主觀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因為人的意識(而非神靈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將“認知”與“存在”等價起來,主觀唯心主義所講的“存在”是狹隘的“客體”對於“主體”的被認知。

  絕對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但其原文十分之複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時“絕對唯心”陷入了與“客觀唯心”一樣的觀點,但不同的是絕對唯心對“神靈是實體”進行了否定。亞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蘭蘇菲主義均屬於該範疇。

  根據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講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基本觀點:

  3.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持該觀點者多為唯物論者,認為人可以憑藉感覺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學儀器)完全認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認知的部分只是因為技術的不發達,人完全認識世界是必然。

  4.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認知,此處的不能完全被認知並非“尚未被認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層面,人類是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該觀點多為唯心主義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論時不可不提的概念。

哲學的發展

康德
放大
康德

  德國唯心主義是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在德國建立起來的哲學,康德被認為是德國唯心主義和古典哲學的開創者,他在1781年發行的作品《純粹理性批判》試圖調和18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主張知識的獲得只能通過人們的感覺經驗,而理性主義則主張知識通過獨立於經驗之外的先驗理性獲得。

  實用主義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20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也試圖在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現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1900年提出的理論,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

  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它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驅。

哲學的價值

  1.拓展心靈

  哲學之所以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人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認知,豐富心靈方面的內涵和想象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破除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的認識和理解;尋求問題本身,已在發展和進化,追尋和符合自然的法則,實現人的存在價值和各種人的實在外延。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通過對一般規律的總結,可以使學習者在解決客觀問題時有更完善的方法。

  2.探索信仰

  哲學也可以說是理性對於信仰的研究,同時還有理性對人與自然規律的總結。哲學就是用一個更加理性的頭腦看待世界,處理問題。

  3.理想世界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人們瞭解世界,使世界在人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提供心靈的慰藉。

  哲學的目的不是引導人們走向一種積極的看法,而是在更深和更廣的層面認識客體所面對的事物,從而使認知者對自身行為產生更清醒的思考。

  哲學還是人對自我定位的一種工具。

  哲學最終的目的在於“善的智慧”,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一種明確固定的方式,重要的是在任何一種方式中都需要存在著一種精神,一種追求智慧的精神,而這也是人類追求知識的根本精神。所以,在任何學科的領域中,如果只單純的研究事物的知識本質而遠離了人類的根本精神,那麼這樣艱深的知識將與人類本身造成了疏離,如此的物化知識將不具有任何的精神意義……而哲學思考便是把疏離的知識回歸於人類本身,重新回歸到追求智慧的方向。

哲學的基礎學科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1.形而上學

  2.知識論

  3.倫理學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1.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2.有關人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3.有關生命的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註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而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而上學事實之間的關係。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人們怎麼去瞭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而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他在形而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識論上的說服力卻不足。只有少數具有熱情與天賦的哲學家才能精通各個領域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論。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名留青史,他們的理論通常非常具有說服力並且橫掃歷史,改變了人類對於世界的看法。

哲學的相關理論

利他主義反現實主義儒家思想享樂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理想主義非現實主義邏輯正確主義
悲觀主義樂觀主義道家思想自我主義理性主義現實主義唯美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非理性主義斯多噶主義存在主義形而上學功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

哲學與科學

  從西方學術史看,科學是哲學的衍生物。後來,科學獨立為與哲學並行的學科。科學與哲學有互動關係。科學產生知識,哲學產生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代西方哲學中有科學哲學,是專門研究有關科學的理論。這種理論研究了科學的歷史,為科學總結了許多理論模型,但這也只是解釋了科學,並不是可以指導科學。哲學是人類瞭解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來的一門學問。

  科學和哲學,同屬於理性之運用,其產品卻不一樣,這是因為運用的方式不同。科學總是必須把理性運用於具體的經驗對象上,以便將日常經驗提升為有普遍效用的知識,這也就是說,科學必須在它的分門別類的科學中針對一定範圍的經驗領域。如果理性不是把它的目光對準經驗對象,而是對人性的活動、或者說對人類文明自身作反思。相對於科學而言,我們可以說,理性在這時候是對科學本身奠立其上的人類生活基礎作反思。

哲學與藝術、宗教的區別

  哲學同藝術、宗教的區別在於精神達到自覺的途徑方式不同。藝術以感性直觀的方式觀照文明體系之內在的人性質素,宗教則將這種人性的質素表象為一種超驗的神性,這些則把文明中的人性質素作為文明的意義基礎,將其闡發為“純粹的思”。

  “純粹的思”是相對於經驗中的思而言的。對具體事物的感情和認識活動,是“在經驗中的思”;實際地改變或製作具體事物的實踐活動,若單就其本質的方面而言,其實也就是“在經驗中的思”。而哲學的認識則是對經驗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來做一番“思” ,用古希臘哲學家亞歷士多德的話說,就是“思想思想”。因為所謂“經驗中的思”正是文明活動中的人的質素,所以,“思想思想”就是對人性質素本身作理性的考察。考察所得,即是“純粹的思”。哲學是因為“思想思想”,所以確實能賦予精神的自覺以最高的純粹性。



哲學包含的很深很廣,而哲學是對自然的感悟與感受獨立的見解。如果是人 那麼有著這個身體就會有哲學 當然裡面也有心靈。

  傾聽自己的內心深處,這心靈最想要發揮出來的是什麼。

  比如:如果說成財富與生命的話,不知道 大家會選擇哪個 ,如果已經迷失 多數會選擇財富吧。然而沒有了生命 那麼財富的意義又是什麼。哲學不是掌握了多少固有的公式與固有的計算 ,也不是 某一種專業中的技能,而是明白人生 明白自己,我思故我在,而這個思 是對於自然規律變化中的感悟及獨立的見解,並不是 看到很多人去買一樣東西 自己跟著湊過去。

  人們逐漸被演變成的習慣是 喜歡換了輕鬆的,厭煩難過費心思的,然而 我們畢竟是人 是有著智慧的 ,怎麼可以像無主見的小動物一樣被拽來拽去的 隨之左右做不斷搖擺呢。你的心在哪裡?難道,不去思維 我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我又是什麼,什麼叫做我,難道只能說 大家都那樣 我也那樣 這個就是我嗎。 大家這樣開心這樣快樂 我本初不曉得 但是我被大家這樣後 逐漸的我麻痹了我習慣了 我和大家一樣了嗎。

  我為何悲傷 又有仔細的去思維感受過嗎,我的悲傷會怎麼產生 為什麼會產生 產生的源頭是怎麼被這樣出現呢。我為什麼會難受 難道因為大家這樣會開心 所以我也是開心的嗎,什麼是我,我又是什麼呢?

  看清自己,看清楚 人生只有幾十年甚至更短,時間實在少的可憐,不要浪費掉。知識 人需要知識 不同知識的累積以及發現互相的相通之處,因為知識與知識之間看似跨專業 其實最本質基礎上都是互相通的,只是需要掌握那些故意被人為化所要表達的必須形態出現。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哲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4.146.21.* 在 2015年1月13日 16:59 發表

甚好

回複評論
千虞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6月5日 22:37 發表

醍醐灌頂 感謝

回複評論
互联好运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6月25日 10:25 發表

哲出禮道踐中路,學而鑒道讀智庫!

回複評論
39.128.94.* 在 2017年9月27日 10:24 發表

唯物唯心是宇宙的兩大要素 人類歷史曾經偏面地發認識唯心學 經過人類不斷地探索證明7這是多麼無知 錯誤相應道理拋棄了唯心也將是錯誤的

回複評論
211.138.116.* 在 2018年12月31日 23:25 發表

求同存異

回複評論
M id 2efe4c9ae6d33242a0ca054593fc8989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7月4日 03:21 發表

只是需要掌握那些故意被人為化所要表達的必須形態出現。 最後一句話怎麼理解?

回複評論
M id 2efe4c9ae6d33242a0ca054593fc8989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7月4日 03:22 發表

只是需要掌握那些故意被人為化所要表達的必須形態出現。

回複評論
M id 061b179ce13a61c81226c20ee3a25801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9月6日 09:55 發表

高二政治 挺有用

回複評論
M id db18a6f09e1505fb37766dd282952499 (討論 | 貢獻) 在 2022年12月8日 18:56 · 河南 發表

一般認為,古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最先引入“哲學家”和“哲學”這兩個術語。

回複評論
M id 53c6af1e15f80d329f77a0328f42ed22 (討論 | 貢獻) 在 2023年11月8日 10:20 · 广东 發表

什麼是必須形態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