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哲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哲学(Philosophy)

目录

什么是哲学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的词源引入

  哲学,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 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从西方学术史来看,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哲学研究普遍而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且以理性论证为基础。

  在日常用语中,“哲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团体最基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

  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论》中首先用汉文“哲学”来翻译 philosophy 一词,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在东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在学术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哲学的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放大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以及解释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现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人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人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形上学的中文名称取自《易经·系辞上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而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也都是中国哲学的一部份。

  印度哲学是指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哲学思想,包括印度教哲学、佛教哲学、耆那教哲学等,这些印度哲学具有一些共同且复杂的起源,都有有关佛法及业的主题,而且都希望达到个人的解放。这些哲学约在西元前一世纪到西元几世纪的时间成形。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哲学的延伸

中国理学大师朱熹,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求理方法
放大
中国理学大师朱熹,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求理方法

  根据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在关于世界起源的解释上尚无定论。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内容十分之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客观唯心主义,其包涵了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比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强调主宰万物的神灵的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人的意识(而非神灵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将“认知”与“存在”等价起来,主观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是狭隘的“客体”对于“主体”的被认知。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根据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讲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3.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认为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

  4.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人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该观点多为唯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提的概念。

哲学的发展

康德
放大
康德

  德国唯心主义是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在德国建立起来的哲学,康德被认为是德国唯心主义和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在1781年发行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试图调和18世纪两大主要的哲学派别: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主张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人们的感觉经验,而理性主义则主张知识通过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先验理性获得。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实用主义也试图在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现象学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1900年提出的理论,强调对直接直观和经验感知的区分,认为哲学(或至少是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厘清二者之间的关联,并且在直观中获得对本质的认识。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尼采和祁克果可被看作其先驱。

哲学的价值

  1.拓展心灵

  哲学之所以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人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认知,丰富心灵方面的内涵和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破除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的认识和理解;寻求问题本身,已在发展和进化,追寻和符合自然的法则,实现人的存在价值和各种人的实在外延。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一般规律的总结,可以使学习者在解决客观问题时有更完善的方法。

  2.探索信仰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同时还有理性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总结。哲学就是用一个更加理性的头脑看待世界,处理问题。

  3.理想世界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人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人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的目的不是引导人们走向一种积极的看法,而是在更深和更广的层面认识客体所面对的事物,从而使认知者对自身行为产生更清醒的思考。

  哲学还是人对自我定位的一种工具。

  哲学最终的目的在于“善的智慧”,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一种明确固定的方式,重要的是在任何一种方式中都需要存在着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智慧的精神,而这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根本精神。所以,在任何学科的领域中,如果只单纯的研究事物的知识本质而远离了人类的根本精神,那么这样艰深的知识将与人类本身造成了疏离,如此的物化知识将不具有任何的精神意义……而哲学思考便是把疏离的知识回归于人类本身,重新回归到追求智慧的方向。

哲学的基础学科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三类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

  1.形而上学

  2.知识论

  3.伦理学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1.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2.有关人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3.有关生命的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方面他们互相覆盖到彼此的领域,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而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的,知识理论就是在架构主体与形而上学事实之间的关系。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道德真理的存在与否和人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都有良好的说服力。多数的哲学家不是只有专精一个领域,或是他在形而上学领域的主张很具说服力,知识论上的说服力却不足。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这样的哲学家才能名留青史,他们的理论通常非常具有说服力并且横扫历史,改变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看法。

哲学的相关理论

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与科学

  从西方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但这也只是解释了科学,并不是可以指导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科学和哲学,同属于理性之运用,其产品却不一样,这是因为运用的方式不同。科学总是必须把理性运用于具体的经验对象上,以便将日常经验提升为有普遍效用的知识,这也就是说,科学必须在它的分门别类的科学中针对一定范围的经验领域。如果理性不是把它的目光对准经验对象,而是对人性的活动、或者说对人类文明自身作反思。相对于科学而言,我们可以说,理性在这时候是对科学本身奠立其上的人类生活基础作反思。

哲学与艺术、宗教的区别

  哲学同艺术、宗教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观照文明体系之内在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为一种超验的神性,这些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纯粹的思”是相对于经验中的思而言的。对具体事物的感情和认识活动,是“在经验中的思”;实际地改变或制作具体事物的实践活动,若单就其本质的方面而言,其实也就是“在经验中的思”。而哲学的认识则是对经验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来做一番“思” ,用古希腊哲学家亚历士多德的话说,就是“思想思想”。因为所谓“经验中的思”正是文明活动中的人的质素,所以,“思想思想”就是对人性质素本身作理性的考察。考察所得,即是“纯粹的思”。哲学是因为“思想思想”,所以确实能赋予精神的自觉以最高的纯粹性。



哲学包含的很深很广,而哲学是对自然的感悟与感受独立的见解。如果是人 那么有着这个身体就会有哲学 当然里面也有心灵。

  倾听自己的内心深处,这心灵最想要发挥出来的是什么。

  比如:如果说成财富与生命的话,不知道 大家会选择哪个 ,如果已经迷失 多数会选择财富吧。然而没有了生命 那么财富的意义又是什么。哲学不是掌握了多少固有的公式与固有的计算 ,也不是 某一种专业中的技能,而是明白人生 明白自己,我思故我在,而这个思 是对于自然规律变化中的感悟及独立的见解,并不是 看到很多人去买一样东西 自己跟着凑过去。

  人们逐渐被演变成的习惯是 喜欢换了轻松的,厌烦难过费心思的,然而 我们毕竟是人 是有着智慧的 ,怎么可以像无主见的小动物一样被拽来拽去的 随之左右做不断摇摆呢。你的心在哪里?难道,不去思维 我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我又是什么,什么叫做我,难道只能说 大家都那样 我也那样 这个就是我吗。 大家这样开心这样快乐 我本初不晓得 但是我被大家这样后 逐渐的我麻痹了我习惯了 我和大家一样了吗。

  我为何悲伤 又有仔细的去思维感受过吗,我的悲伤会怎么产生 为什么会产生 产生的源头是怎么被这样出现呢。我为什么会难受 难道因为大家这样会开心 所以我也是开心的吗,什么是我,我又是什么呢?

  看清自己,看清楚 人生只有几十年甚至更短,时间实在少的可怜,不要浪费掉。知识 人需要知识 不同知识的累积以及发现互相的相通之处,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看似跨专业 其实最本质基础上都是互相通的,只是需要掌握那些故意被人为化所要表达的必须形态出现。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3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哲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4.146.21.* 在 2015年1月13日 16:59 发表

甚好

回复评论
千虞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6月5日 22:37 发表

醍醐灌顶 感谢

回复评论
互联好运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6月25日 10:25 发表

哲出礼道践中路,学而鉴道读智库!

回复评论
39.128.94.* 在 2017年9月27日 10:24 发表

唯物唯心是宇宙的两大要素 人类历史曾经偏面地发认识唯心学 经过人类不断地探索证明7这是多么无知 错误相应道理抛弃了唯心也将是错误的

回复评论
211.138.116.* 在 2018年12月31日 23:25 发表

求同存异

回复评论
M id 2efe4c9ae6d33242a0ca054593fc8989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7月4日 03:21 发表

只是需要掌握那些故意被人为化所要表达的必须形态出现。 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

回复评论
M id 2efe4c9ae6d33242a0ca054593fc8989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7月4日 03:22 发表

只是需要掌握那些故意被人为化所要表达的必须形态出现。

回复评论
M id 061b179ce13a61c81226c20ee3a25801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9月6日 09:55 发表

高二政治 挺有用

回复评论
M id db18a6f09e1505fb37766dd282952499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12月8日 18:56 · 河南 发表

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回复评论
M id 53c6af1e15f80d329f77a0328f42ed22 (Talk | 贡献) 在 2023年11月8日 10:20 · 广东 发表

什么是必须形态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