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鏈模型(Knowledge Chain)
目錄 |
邁克爾·波特首先提出了 “知識鏈(K-Chain)”是形成一個知識組織創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動過程。知識鏈的四個部分之間的相互滲透,加快創新的速度。知識鏈包括四個階段:內部知曉(Internal Awareness),內部響應(Internal Responsiveness),外部知曉(External Awareness)和外部響應(External Responsiveness)。
1.知識鏈具有傳播性。
2.知識鏈具有動態性。
3.知識鏈具有制衡性。
4.知識鏈具有收益遞增性。
知識鏈的第一個組成部分,描述一個組織通過結構和功能邊界對它的優勢及弱點的集體理解。內部知曉不止是使你的工作有序化,而是要知道它是怎樣的順序。
知識鏈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描述了在未過濾的資源及外部市場估價的基礎上即刻組織的組織能力。
知識鏈的第三個組成部分,強調在自身期限內遇見市場的永久能力,它是基於資源和市場的更好連接,對環境條件的快速響應的水平。
知識鏈的第四個組成部分,描述了組織瞭解其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根據市場需要改變方向的能力。當與內部知曉結合時,外部知曉能帶來新市場的成功發現。
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Singh提出了一個系統的知識鏈模型概念,該知識鏈模型由主要活動功能和輔助活動功能兩部分組成。主要活動功能又由5個階段組成:知識獲得、知識選擇、知識生成、知識內化、知識外化;輔助活動功能由4個層次組成:4層次結構由領導、合作、控制、測量組成,構成了知識鏈的5階段4層次結構。該知識鏈模型表明瞭知識鏈的“產出”是各個階段的知識“學習”活動的結果。如下圖所示:
1.知識獲得:從組織外部獲取知識,並使之變得易為組織所用。
2.知識選擇:從組織內部選擇知識資源,並使之易為組織所用。
3.知識生成:從現有的知識中發現和分化出新的知識。
4.知識內化:將已經獲得、選擇和生成的知識通過分發和儲藏等方式進行整理,從而改變組織的知識資源狀態。
5.知識外化:將知識融入組織的產品中。
2.合作:在知識管理活動中,加強合作管理,將合適的過程和資源在合適的時間帶到合適的地點,並充分加以運用。
3.控制:使得知識面的質量和數量滿足需求,並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4.測量:評估知識資源、知識生成和知識新陳代謝的價值。
1.知識鏈缺乏環境的適應性;
2.知識鏈缺乏動態性,它沒有反饋,沒有表現出知識的無限迴圈。
改進的知識鏈模型
二次改進的知識鏈模型
知識鏈模型的改進體現:
1.體現了知識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雙迴圈過程;
2.在知識鏈中引入用戶這一關鍵環節;
3.企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競爭對手們對難於模仿的隱性知識的利用上。
知識鏈模型的案例分析[1]
基於知識鏈的視角考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融合更多的是知識、信息、技術的融合,並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鏈條。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的知識鏈模型構建知識流動的網狀特征、雙向迴圈流動性、知識多元價值增值性以及知識鏈的技術依賴性等。製造業投入的服務化與製造業服務外包,特別是研發設計等關係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部分都可能通過服務外包而實現知識創造,可見知識鏈構建在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中的重要地位,生產性服務業價值的彰顯特別是知識密集功能的發揮更希望能嵌入到製造業企業的關鍵性部門。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的知識鏈模型構建,如下圖所示,知識傳播主要在於知識庫的構建,需要各種類型知識的集成,必然要求專業性的技術研發與信息服務業企業為之提高專門的信息集成服務和支持。知識創新程度及其融合的有效性得到儘可能地放大,這也是知識鏈模型構建的競爭優勢所在,戰略聯盟性伙伴關係成為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競爭優勢保持的重要支柱。知識創新主要是知識的轉化過程,通過知識群化、外化、融合、內化等過程實現知識的轉移與創新。知識應用主要通過財務、顧客、員工、流程、產品等服務機構的引入,實現知識的鏈接與融合。以上三個階段的實現均是構建在交互性學習的平臺之上的。
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的知識鏈模型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已經成為組織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之一,但知識與其它資源相比具有較大的差異,如知識的使用具有非排他性;知識本身具有邊際報酬遞增、無形損耗的性質;知識在不同主體間的轉移需要支付一定的代價。知識的特殊性質決定了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需要構建特殊的交互性學習平臺。知識鏈成員間的交互性學習決定了知識鏈的持續穩定發展,交互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知識在知識鏈中傳播、擴散、轉化、創新、應用和反饋的無限迴圈,如圖3所示,通過交互性學習界面的融合實現各成員的知識存量、學習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不斷提升。主要表現為:
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知識鏈交互性學習過程
- 1.知識傳播與擴散的學習
知識傳播與擴散是指通過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各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在知識鏈交互學習平臺中以各種方式傳輸知識或技術的過程。具體包括這些子活動:通過查找、存取、評價或篩選而從外部資源中確認適當的知識;吸取、收集或彙集具有足夠可靠性、相關性和重要性的知識;通過過濾、精煉、定位、解釋、打包、彙編或將其轉換成有用的表現形式來組織知識。
- 2.知識轉化與創新的學習
知識鏈中不同層次的主體知識進行傳播和擴散,其方向具有不可逆性,規模呈不斷放大的趨勢。同一層次主體內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可以相互轉化,這一轉化過程經歷知識的群化、外化、融合、內化等過程。隱性知識在不同層次主體之間傳播與交流的過程稱為知識群化,該過程是一個經驗分享的過程。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知識外化;顯性知識在不同主體之間傳播和交流的過程稱為知識融合,該過程有利於知識鏈的持續增長和知識價值的放大,有利於構建完善的知識鏈服務體系;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稱為知識內化,是知識啟發、主體學習、利用知識的重要途徑。
隱性知識的外化不斷豐富著知識主體的顯性知識庫,而有組織的顯性知識則是隱性知識存在的土壤,兩者相互轉化、不斷迴圈,大量有序的良性迴圈推動了知識鏈融合與創新能力的螺旋式提升。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發現知識和知識轉化,或從獲取、運用現存知識中衍生知識的活動。如通過調用所需要的獲取或運用活動而監視組織的知識資源和外部環境;評估獲取或運用的知識對創造工作的效用性,通過創新、綜合、分析和構建而從現存知識庫中產生新知識。
- 3.知識應用與反饋的學習
知識應用是指在現存知識資源中確認所需要的知識,並以適當的方式供應給需要這些知識的學習活動過程。知識應用強調知識鏈成員間知識水平的協調,包括成員間知識的存量、知識的吸收能力和知識利用能力的協調。知識反饋是指通過將創造過程中所衍生的新知識以知識流的形式反饋到整個知識鏈中,供其他成員學習、使用的活動。
通過知識鏈成員間正式、非正式的接觸,將新知識置於組織之間的知識流中;知識鏈中的其他成員對新知識進行分析、評估、選擇與吸收;其他成員在學習和使用新知識的過程中將心得、體會以及對新知識的認識(正面與反面)反饋給創造該知識的成員,從而實現交互學習的迴圈。
願與各位讀者分享心得; 主要活動由5個階段組成:獲得(acquistion)、選擇(analysis or selection)、生成(form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應可以對應到知識之不同態樣如下:數據(Data)、資料(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遠見(Insight)、公理(Axi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