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知識傳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傳播(Knowledge Dissemination)

目錄

知識傳播的概述

  知識傳播是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藉助特定知識傳播媒體手段,向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傳播特定的知識信息,並期待收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的社會活動過程.其基本內涵主要包含:知識傳播活動的主動者,即知識傳播者}知識傳播活動的受動者,即所傳播的知識內容的接受者,簡稱知識傳播。

  受傳者知識傳播的內容,即被知識傳播者用來實現其傳播目的的知識信息內容;知識傳播媒體手段,即知識傳播者在傳播知識過 程中所藉助的荷載有特定知識信息內容的物質或手段;知識傳播行為,即知識傳播活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形式;知識傳播環境, 即知識傳播者和知識傳播受傳者在其傳播/受傳活動過程發生時的社會背景;知識傳播目的,即知識傳播者實施知識傳播行為所企求實現或收到的效果;知識傳播效果,即知識傳播者實施知識傳播活動後在知識受傳者方面發生的變化等。

  在這些基本構成要素之間,有一根雖然不見但卻可以理解的內在聯繫紐帶,把它們聯繫成為一個首尾相接、迴圈往複的社會活動過程,這就是被傳播的知識信息內容的運動曲線。知識信息被人類社會成員通過社會實踐探索或創造性思維創造出來以後,被那些具有知識傳播意識或履行社會知識傳播職責的社會成員選擇性獲取,經過他們的釋碼編碼(即組織)過程,成為可供傳播的知識產品(成品),再在特定的社會背景環境中,通過特定的知識傳播媒介傳播給另一部分社會成員,從而取得某種可能是知識傳播者預期的、也可能是他們預料之外或相反的知識傳播效果。

知識傳播的運行過程

  知識傳播活動是一個由多個環節組成、並有序運行的社會活動過程。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按照被傳播的知識信息內容的運行軌跡曲線,來認識分析人類社會知識傳播活動的運行過程;

  1.人類社會出現知識傳播活動的前提性條件,是必須產生可以供人們傳播的知識信息。當一部分社會成員通過自己的社會實踐和創新思維.獲得了具有知識屬性的經驗、技巧或認識到客觀事物發展中的某些規律,這些就是可供人們傳播的知識信息—— 知識的初級形態,即經驗性知識,或者是由經驗知識再上升後的理論性知識。

  2.知識成果被生產出來以後,就有可能被知識傳播者選擇作為傳播的內容。在知識傳播的社會實踐中,知識生產者是一個較大的社會成員群體,而知識傳播受傳者則是一個更大的社會成員群體,知識傳播者在實施知識傳播行為的過程中,只能根據其特定的知識傳播目的以及知識傳播的條件可能,從人類社會成員生產的全部知識成果中選擇其中的一部分,作為擬傳播的內容。

  3.知識傳播者在選定了擬傳播的知識內容後,就進入編碼環節。編碼是把擬傳播的知識信息,組織成載有特定知識內容並適合特定媒介傳播的系列符號的過程。知識傳播者對擬傳播的知識信息內容進行編碼,出發點有三個方面:一是使其更適應知識傳播受傳者的接收需求;二是更適應傳播媒介的遙作;三是更適應表現所傳播的知識內容。編碼即是對知識信息的選擇和組織。

  4.知識內容經編碼後,知識傳播者就可藉助選定的知識傳播媒介,向預想中的知識傳播受傳者實施知識傳播行為。知識傳播行為的實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而構成社會環境的各種要素又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知識傳播行為又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

  因此,知識傳播者在知識傳播過程中必須選擇適當的傳播時機。假如傳播時機選擇不當,就可能導致特定知識傳播活動的失敗,不但未能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而且可能產生相反的傳播效果。

  5.知識內容被知識傳播者經由特定知識傳播媒體向預期的知識傳播受傳者傳播以後,就進入自由流動狀態。如果所傳播的知識內容與知識傳播受傳者的知識需求相吻合,傳播的時機也選擇得當,即為受傳者接受傳播的知識提供了場所、時間、情緒、心態上的可能,那麼,這些在傳播過程中的知識,就可能被知識傳播受傳者接受,即初步地實現知識傳播的目的。

  6.知識傳播受傳者接受了知識傳播者傳播的知識信息(符號)後,必須經過解碼,即還原到可以直接思維的語言表現形式。對接收的知識信息,知識傳播受傳者根據自身的興趣或需要,採取不同的態度:對於與自己觀點一致、需求吻合、能補其缺的知識信息,樂 而受之對與自己觀點相悖、需求相異或陳舊過時的知識,鄙而棄之對那些自己尚不能說明或暫時無用的知識信息,或視而不見,或聽 之任之。這三種態度的實質是三種不同的傳播效果的反映。

  7.知識傳播受傳者從傳播過程中接受了特定知識信息內容後,把它和原本所擁有的知識積累進行綜合思考,就有可能產生出新的知識信息 假如該社會成員又產生了傳播的欲望或需求,並且付諸了實施,那就進入了一個新的知識傳播過程。原來的知識傳播受傳者由於自己創新了知識並且實施了知識傳播行為,那就實際上成了“知識傳播者”,而原來的知識傳播者,由於需要接受並且實際上也接受了原來知識傳播受傳者傳播的知識,所以此時的他已經轉換為“知識傳播受傳者 。由於這一過程中的知識傳播者(原來的知識傳播受傳者)所傳播的知識內容,是在他所接受的知識信息和原有知識積累基礎上的創新,而且不是僅僅向原來的知識傳播者傳播,還同時向其他社會成員傳播,所以這一新的知識傳播過程,就具有了部分的知識反饋傳播的性質。上述七個運行環節,就構成了人類社會成員知識傳播活動的完整過程。

知識傳播的作用

  知識傳播是聯繫知識生產與應用的中間環節,它謀求在知識提供者和知識需要者間建立聯繫,而知識需要者是潛在的知識應用者。知識只有通過應用才能實現其價值,只有通過廣泛而有效的應用才能實現價值峰值。把合適的知識傳遞給合適的人,使更多的人共用該知識而成為潛在的知識應用者,從而避免知識的重覆生產、促進知識的廣泛應用;使知識應用者擁有其所需要的知識,可以實現知識到價值轉變過程的高效完成。英特爾在加速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發現60% 以 的技術問題在其他小組此前的開發中已碰到且得到解決。這啟發其建立了一個公共“最佳方法庫”,實現了知識大範圍的共用與傳播。這大幅度降低了重覆投入,並使新產品開發速度大約提高一倍。因此,知識傳播是知識應用的基礎,有效傳播是知識應用效率和有效性的保障。

  知識創新往往發生在企業員工彼此交流體驗、共用成果的過程中。知識傳播在實現知識的廣泛擴散與交流的同時,能夠避免知識的重覆生產,從而將有限的人、財、物等資源投入到對企業知識的創新與生產活動中;知識傳播促成不同知識的廣泛交流與融合,從而推進知識創新的步伐。員工個體是企業知識創新和生產的主體,其非編碼知識(新方法、經驗、技巧等) 占據了新知識的絕大部分,這些非編碼知識在創新員工所在非正式團隊的成員之間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明晰化,並外顯化為編碼知識;通過進一步傳播,編碼知識流入正式團隊而成為團隊知識;團隊知識通過團隊問的交流、修正與確認,最終上升為組織知識。

  可見,知識交流的過程伴隨企業知識增值的過程;同時也是組織學習的實現過程。David Lei等指出,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唯一的競爭優勢或許就是具有比其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知識傳播已成為企業核心能力的關鍵要素。可見,知識傳播是企業實現知識創新與增值的重要途徑,是提升組織學習能力的基礎環節。

  知識傳播的理想狀態是實現企業知識在適度約束下的自由流淌,從而使企業員工具有更多接觸新知、學習新知的機會;同時,完善的知識傳播體系能夠使企業員工方便獲得各類型知識並與各類知識提供者交流。這有利於員工綜合素質的提高,企業的人力資源也隨之變得豐實。因此,知識傳播是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素質、培育人力資源的有效途徑。

知識傳播的層次

  按知識傳播主體層次,將企業KM知識傳播分為個體知識傳播、團隊知識傳播和組織知識傳播。其中,個體知識傳播基於企業員工個人意願與興趣,屬非正式傳播方式,但在企業KM知識傳播系統中居於基礎地位;團隊是企業內的基本學習單元,團隊知識傳播包括正式團隊知識傳播和非正式團隊知識傳播,處於個體傳播與組織傳播間的橋梁地位,對企業的知識創新與增值意義重大;組織知識傳播在企業整體知識傳播戰略的指導下實現,屬正式傳播方式,影響的範圍廣、力度大。

  1.個體知識傳播

  現代傳播學對人的基本設定表明人具有傳播的天性。KMS通過營建有利於知識交流與共用的企業內環境,消減阻礙員工進行知識傳播的障礙因素,從而使員工個體回歸其傳播本性。當企業中的個體知識傳播處於活躍狀態時,整個企業知識傳播系統的效率和有效性便會顯著增強。通過對個體知識傳播誘導因素進行分析,將其分為彰顯型傳播、交流型傳播、中介型傳播和求助型傳播四種。

  KM個體知識傳播往往藉助媒介得以實現,其傳播媒介可以是員工個體所能觸及並運用的各種媒介,既包括企業所屬媒介、團隊(正式的、非正式的)所屬媒介,也包括個人所屬媒介和社會所屬媒介(見表2);當然,也有無媒介個體知識傳播行為,如有意的面對面交流;談話間、娛樂問等場所下的閑談;親自示範等。筆者認為,作為非正式的個人行為,個體知識傳播發生的時間、地點具有很強的隨 機性,其觸發者往往具有較強的傳播意願。當企業不能為其提供必要傳播媒介時,他們會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轉而利用非企業媒介(如個人所屬媒介和社會所屬媒介)。因此,對於企業而言。有效的個體知識傳播能夠充分利用企業外資源,從而降低了企業成本消耗。

  從傳播客體講,個體知識傳播既可以傳播編碼知識,也可以傳播非編碼知識,後者更具意義。知識創新的基本單元是員工個體,而創新的知識(包括中間態知識)多以非編碼形式隱式存在,表現為新的經驗、技巧與方法等。通過員工個體間點對點式的交流,使原本模糊的想法逐漸清晰;同時,亦可以相互借鑒與促進。如前所述,創新的知識一般先經過個體傳播,而後進入團隊傳播和組織傳播,並逐步明晰化而上升為組織知識。因此,個體知識傳播是知識的外顯化、創新與增值的基礎環節。在對KM個體知識傳播機理與意義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企業需要採取相應措施來促進該層次的知識傳播。然而,由於其非正式、分散性、隨機性特點,企業只能通過問接方式給予引導和促進,具體策略包括:培育學習型的企業文化,使知識交流與共用成為企業文化的主旋律;通過各種非正式方式增加員工間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如沒立談話問、舉辦周末沙龍、開展聯誼活動等;完善企業內用於交流的基礎設施。

  2.團隊知識傳播

  團隊知識傳播是在團隊組織下的一種群體行為,包括正式團隊知識傳播和非正式團隊知識傳播。

  前者指企業中的正式團隊(如職能部門、工作小組、項目團隊等)為實現其目標(如履行部門職能、完成項目等),由團隊組織並實施的、以全體團隊成員為對象的知識傳播行為;後者指企業中的非正式團隊(如實踐社團、興趣小組、聯誼團體和虛擬社區等)為增進成員間的聯繫、求得共同進步,通過開展各種其成員可自願參與的活動以促進知識傳播與交流的行為。正式團隊中的成員由團隊領導選擇並向其負責,成員問存有正式的組織關係,並通過正式的組織途徑進行聯繫。

  其知識傳播的主要方式有部門工作會議、項目交流會議、團隊培訓等;傳播媒介以書面文件形式為主,還包括公示牌、宣傳欄等傳統公佈媒介,亦包括一些電子化媒介,如電視電話會議、群件系統、工作流系統、電子公告板、BBS和Email等。正式團隊知識傳播的客體以編碼知識為主,團隊成員的自由度較小,這使得其與個體知識傳播之問存在銜接錯位現象,必須在兩者之間尋找中問態傳播方式對上述銜接錯位進行彌補,這便是非正式團隊知識傳播。

  非正式團隊作為企業正式團隊的補充形式,其在知識創新與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在國內還遠沒有被重視。Mika Kivimaki指出,非正式團隊比正式團隊具有更好的可溝通性,因為正式團隊中頻繁的會議容易使成員產生厭惡感而降低溝通的積極性。本文認為,原因還在於非正式團隊中成員自願加入、自願參與團隊活動,不向他人負責;成員之間沒有正式的組織關係,以個人關係為紐帶,團體環境 寬鬆,成員具有較大自由度;同時,大多數非正式團隊成員問具有相似的知識背景和 同的興趣議題。正因為此,非正式團隊知識傳播成為銜接個體知識傳播與正式團隊知識傳播的重要環節與方式,對知識傳播,特別足非編碼知識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有調查表明,員工在工作場所獲取的知識中有70%來自和非正式團隊成員的交流和溝通。

  非正式團隊知識傳播主要通過組織一些非正式、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活動,如聚餐、聯歡、郊游、茶活會等,增加成員問思想接觸和碰撞的機會,達到推動知識傳播的效果;同時,其也通過組織一些較為正式、具有較強學術氣息的活動(如針對某一議題的知識交流會、論壇,甚至研討會等),展開對某一知識主題的直接討論。覺得,這是促進個體知識向 隊知 、非編碼知識向編碼知識轉化的重要方式。從傳播媒介上阱,非正式團隊知識傳播多為無媒介的面對面交流方式,e化了的知識論壇、虛擬社區、電子公告板等正成為非正式團隊日益重要的知識傳播媒介。

  鑒於非正式團隊知識傳播的重要意義,企業需要對此給予足夠重視。然而筆者認為,非正式團隊的特點就在於其組織形式與成員關係的非正式性,有些非正式團隊甚至是不易察覺的。企業首先要對企業內可能的非正式團隊進行辨識,KMS專家定位器可以起到輔助作用。此外,對於確認的非正式團隊,企業必須對其寬鬆、自由、非正式的特點予以尊重。對其給予間接的培育和引導,而不能像對待正式團隊那樣進行直接的組織與管理。否則,非正式團隊將喪失其本有特色,進而失去其在知識傳播中的原有功效。非正式團隊具有業餘性,相對於正式團隊其常常面臨活動經費、設施、場地等方面的困擾,其成員亦面臨在時間和精力投入等方面與其在企業內正式工作的衝突。

  因此,關於問接培育和引導的方式,企業可以為非正式團體提供活動場所、基礎設施甚至資金贊助,必要的時候還可派經驗的管理者為其活動提供咨詢;對其成員在時問和精力方面的投入給予肯定與支持。著名的3M公司就允許其研發人員花15%的工作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這些事情與公司的任務有無關係。

  3.組織知識傳播

  KMS組織知識傳播是企業主體行為,是在企業知識安全框架和企業知識傳播戰略的約束與導引下,在整個企業範圍內進行的知識傳播。其具有傳播和管理雙重職能,前者指有效組織和實施覆蓋整個企業的各種知識傳播活動,後者指對企業中個體知識傳播和團隊知識傳播進行積極引導、培育與管理。該層知識傳播是在企業知識管理團隊的統一規劃和實施下展開,具有較強的策略性,同時亦有一定的技術性。

知識傳播在知識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功能

  人類社會成員創造的知識成果中,都或多或少地蘊涵有那些可以“作為交流對象的有用知識”的信息因數(即通常人們所稱的“情報”);而這些蘊涵在人類社會成員創造的知識成果中的有效信息因數,只有通過知識傳播這一特定的社會活動過程,才有可能到達需要這些知識成果指導其社會實踐、提高其社會生產實踐效益和效率的社會成員,也才能使那些知識成果蘊涵的“第一生產力”的社會、經濟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和體現,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有人指出,只有當知識成果的應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超過50% 以上時,社會經濟才可以說開始進入知識經濟形態。

  國外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比較成熟的知識經濟社會形態中,知識信息資源所產生的財富(包括知識的創新、知識成果的轉化、知識產品的製作、知識產品的銷售推廣以及知識產品的應用等產生的社會財富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貢獻份額將達到80%以上。而所有這些,又無一不是建立在正常的知識信息傳播的基礎之上的。由此可見,在知識經濟萌芽、形成到發展、成熟的歷史進程中.知識傳播活動具有直接、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1.知識傳播具有實現人類知識成果社會經濟價值橋梁或紐帶的功能

  在人類社會成員的社會實踐過程中,人類社會成員中的那一部分先知者或研究、思考者,在對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領域)的社會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思考,或對自然現象進行科學的實驗、比較以後,獲得了在某一方面(領域)領先於其他社會成員整體水平的認識或結論,這些認識或結論就是人類社會成員最早創造、發現或發明的知識(智慧)成果。這些知識成果經過後人的不斷深化,達到了當今社會環境下的先進水平。從物化形態上看,這些知識成果雖然僅僅是一篇論文,或一個結論,或一個公式,或一條定理,或一種方法或一種模式,但一旦被應用到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去,就可以產生出巨大的社會或經濟效益:或可以避免一場人為的災害,或可以大範圍地提高社會生產力,或可以大幅度地改善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或可以大面積地提高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的效率和效益。例如,農業科技研究人員在農村開展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就是把由農業科技研究人員創造的知識成果,傳播到需要這些成果指導的農民那裡,農民把這些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就立即產生明顯的效益。

  然而,知識成果在被創造出來以後,還只是具備了潛在的社會或經濟價值。它們必須被應用到需要應用這些成果、並且可以發揮這些知識成果所蘊涵的社會生產實踐中,才能表現或實現這些價值。如某一項技術革新必須推廣到需要該項技術節新成果指導的工人的生產實踐中去,才能產生出經濟效益:一種新技術、新產品問世以後,也必須在得到宣傳、推廣、普及以後,才能表現出其獨有的巨大的價值。實踐已經證明,知識成果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經濟價值的大小,都與其被宣傳、推廣的範圍直接相關。被推廣的範圍越大,採用苦越多,知識成果的經濟社會價值實現得就越充分。人們創造出來的知識成果,必須通過特定的知識傳播的社會活動形式與另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生產實踐(或科學研究實踐)相結合。才能表現出所蘊涵的社會或經濟價值。倘若不經過知識成果傳播這一環節,它們只能停留在知識成果創造者手裡。儘管這個成果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不進入推廣(即知識傳播)過程,它就不可能成為現實的價值,創造者本身的創造也就失去了價值。

  2.知識傳播具有提高社會成員知識擁有水平的功能

  知識傳播者把知識成果傳播給知識受傳者。一般情況下,受傳者接受了知識成果的傳播以後,至少可以收到兩個方面的效果:一是這些知識成果指導他們解決了當時遇到的知識疑難,使所從事的工作、學習、研究得到了進展;二是在他們利用這些知識成果解決工作、學習和研究工作中的疑難的同時,也就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擁有和利用水平。實際上,這兩個效果的取得往往是社會成員綜合利用多種知識傳播媒介後的綜合效應。

  例如:一個原本對電腦理論和技術知之不多的大學生,經過課堂教學和實驗室訓練,對電子電腦的基本原理有了瞭解,激發了他對電子電腦理論和技術的極大興趣。為了增加這方面的知識,使自己能夠獨立進行電腦應用軟體的開發,一方面,他繼續通過課堂教學和實驗室實驗從教師那裡接受新的知識成果,另一方面,他還可能採取以下途徑來拓寬和加快自己的知識積累:到那些以出版電腦專著聞名的出版社去購買關於電腦程式編製方面的專業圖書進行學習,到新華書店去選購另外一些出版社出版的關於電腦軟體方面的專著進行學習,到郵局訂購或在報刊銷售部門購買專業刊物進行研讀,到圖書館去借閱自己感興趣的電腦軟體編製方面的圖書報刊,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假如有必要,他還可能向專業性的信息服務公司咨詢,瞭解電腦軟體編製的最新動態和趨向。他當然十分關心與電腦軟體編製成果和進展的各種相關的新聞— 這又是知識傳播的另一種媒介,所獲得的有關信息正是其傳播的知識成果。

  社會成員正是通過綜合利用多種知識傳播媒介所傳播的知識成果,才能迅速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擁有和利用水平。知識傳播者通過實施知識傳播活動,向知識傳播受傳者傳播知識生產者創造出來的知識成果,進而提高社會成員個體和群體的知識素質。

  3.知識傳播具有培養和造就更多“知識人”的功能

  所謂“知識人”.是特指那些具有鮮明而有效的知識經濟社會意識和理念,掌握適應知識經濟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在知識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如魚得水地從事知識的創造,或從事知識的傳播,或從事知識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或從事知識產品的生產等以智力勞動為主要特征的社會活動,並擁有相對富裕的財富和享受比較優裕的物質文化生活的社會成員。知識經濟的核心和靈魂是“知識人”,沒有“知識人”的活動和推動,知識成果無以創造,知識成果無以傳播,知識成果無人使用,知識成果所蘊涵的潛在生產力就不可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現“知識經濟社會”。

  知識傳播者通過知識傳播活動,使原本沒有知識的“自然人”成為有知識的“知識人”;使原來擁有少量知識的低層次“知識人”成為擁有大量的、高層次甚至是尖端水平知識的高層次的“知識人”;使原來不具備知識成果創造才能的“自然人”成為可以進行知識成果創造活動的“知識人”;使原來不具備知識經濟意識和理念的“自然人”,成為具備知識經濟意識和理念的可以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環境變化需要的“知識人”;使原來不具備轉化知識成果技能的“自然人”,成為擁有轉化知識成果特定技能的“知識人”。知識傳播者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知識傳播活動,把知識先知者創造的知識成果傳播給需要這些知識成果的社會成員,使他們在不斷地獲得知識成 果的同時,逐步完成從“自然人”到“知識人”的演變。

  “知識人”的出現和迅速增加,反過來又推動了知識成果的創造、知識成果的傳播和使用,使之創造出更加巨大的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經濟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演進。知識經濟社會的核心和靈魂是“知識人”,而“知識人”的出現和增加是必須建立在知識傳播的基礎之上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知識傳播,就沒有“知識人”。知識傳播活動可以造就和培養更多的知識生產(創造)者、知識傳播(分配)者和知識成果的利用(消費)者,統稱為“知識人”。這些“知識人”為社會財富的迅速增加提供了基本的動力:知識成果、知識成果的傳播和由知識成果轉化而來的新的巨大的生產力,為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4.知識傳播具有為知識經濟社會創造良好社會環境的功能

  知識經濟社會的形成是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意識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決非單一依靠知識和技術的發展就可以形成成熟的知識經濟。良好的知識經濟社會環境,主要應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必須形成“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社會政治環境氛圍。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貢獻能否被社會所公認,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知識成果的使用者從自己的親身實踐和切身體會中,感受到知識成果與社會實踐結合以後產生巨大價值時,他們就會對創造這些知識成果的知識分子刮目相看,心悅誠服,尊為上賓。一些地區的農業科技人員受到農民的尊敬和歡迎,其根本原因就是農民們切身感受到了知識成果的威力。在這種情況下,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風氣。

  其次是在實質上提高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提高知識和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社會成員充分認識他們所創造的知識成果及本人所具有的獨特價值,這也要通過知識傳播活動才能實現,即通過知識傳播活動使知識成果的社會經濟價值得到其他社會成員的承認。

  再則是形成有利於知識經濟發展的社會觀念氛圍。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觀念的因素。而觀念的東西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的觀念影響和制約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一群人的觀念影響和制約著一群人的思維和行為;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觀念不但影響和制約著大多數人的思維和行為,而且還影響和制約了另一部分人的思維和行為。愚昧必定導致落後,迷信必定扼殺創新。知識傳播者通過知識傳播活動,可以使原先因缺少知識而愚昧、因視野閉塞而迷信的社會成員逐步拋棄原有的愚昧、迷信、落後 和封閉的生活狀態,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從而形成更加適合科學發展、文化進步的社會環境。

  知識傳播可以幫助人們開闊眼界,轉變觀念,當大部分社會成員的觀念都達到比較科學文明的水平時,整個社會的環境氛圍就會發生有利於知識經濟發展的根本性的變化,從而成為推動知識經濟社會到來的巨大力量。

知識傳播的意義

  知識傳播是知識經濟產生的前提。當然,知識成果的創造又是知識傳播活動的首要前提。知識傳播事業是知識、知識傳播活動及與之相關聯的物質、精神、思想、意.識等方面因素髮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知識傳播事業發展得越快,知識傳播活動開展得越好,知識的價值就實現得越好,社會的經濟、文化就越發展,就可以為知識成果的更大量生產、知識傳播活動的更快發展、知識傳播事業的更快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社會條件。它們之間互為動力,既是缺一不可,也不能不協調發展。倘若社會生產出了大量的知識成果,而知識傳播活動及知識傳播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後。

  那麼,這些已經產生的知識成果就不可能得到順暢的傳播,也就無法實現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從一些報道中所透露的,我國申請的專利實際轉化率只有20%左右的情況分析,這主要就是知識傳播渠道太少且不暢通造成的。從有利於我國知識經濟的發展的大局出發,亟需加大對我國知識傳播事業建設的投入力度。

  首先,知識傳播是實現人類創造性勞動的結晶—— 知識(智慧)成果的社會、經濟價值必不可少的途徑。人類社會成員中的一部份先知者或研究思考者,在對社會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會現象進行理性的分析或對自然現象的科學實驗、比較後,獲得了在特定方面領先於其他社會成員整體水平的認識或結論,這就是知識成果。從物化形態上看,它們雖然僅僅只是一箍論文,一個公式,一種模式或方法,但一旦被應用於人們的社會實踐,就可能獲得巨大的社會、經濟價值,或可以避免一場人為或自然的災難,或可以大範圍地提高社會產品的生產力,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特定方面社會生產活動的效率和效益等等。

  然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知識成果通過知識傳播活動,及時傳播到需要應用並且通過應用發揮知識成果價值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實 踐證明,人們刨造出來的知識成果,必須通過特定的形式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由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表現出蘊涵其中的社會或經濟價值。這“特定的形式”,就是對知識成果的社會化傳播。倘若缺少知識傳播這一環節,知識成果的價值是無法實現的。

  其次,知識傳播是造就和培養知識經濟社會主體群體知識分子隊伍的根本途徑。也就是說,知識傳播培養了知識分子,知識分子 推進了知識經濟的發展。專家認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階層將逐步成為社會的主體,所有社會成員必須擁有知識才能進行物質生產和 精神生產活動,沒有知識當工人的資格都投有,工人階級將成為知識分子的一部分。而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要使自己成為擁有知識並適應知識經濟社會需要的全新的工人階級,即成為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只有通過自身的學習或接受他人的教育和培養。而學習、教育、培養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接受學校教育、圖書館文獻知識傳播等社會化的知識傳播。

  在現代社會,知識傳播事業已成為一項獨立的並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多維、立體及包含不同層次的社會知識傳播網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從社會知識傳播網路中接受自己需要的知識信息,同時也向別人傳播自己擁有的特定知識。也就是在這樣一個傳播/接受傳播的過程中,使一些社會成員從非知識分子成為知識分子。在他們從“無知”變成 有知”的過程中,不但從周圍的社會成員(家人、同事等)處接受知識傳播,從生活環境中的知識傳播煤介(廣播、電視、攝紙、雜誌、圖書、電影、電腦、網路等)接受知識傳播,而且更可以在學校接受系統的知識教育傳播和利用圖書館文獻來獲取知識。除了上述途徑,社會成員幾乎不可能獲得任何知識。可以說,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知識傳播活動的結果,沒有社會知識傳播,就不可能產生知識分子;沒有知識分子,當然也就談不上“知識經濟”。

  最後,知識傳播為知識經濟的形成,創造了必要而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這主要是指通過知識傳播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的社會政治環境氛圍。為什麼要尊重知識和人才呢?究其根本,是因為知識及擁有知識的社會成員,可以在社會發展中作出其他社會成員無法比及的貢獻。而知識分子對社會發展的貢獻要能得到人們的公認,主要就是依靠知識傳播活動。通過知識傳播活動把 知識分子創造的知識成果傳播給知識成果需求者,在他們對知識成果的利用實踐中,表現出知識成果的價值。

  另外,也必須通過知識傳播,對已被證明具有成效的知識成果進行推廣和普及,在更大範圍內展現知識的巨大功能,從而提高知識和知識分子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知識傳播活動的“水”漲了,知識和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 船”才能高起來。

參考文獻

  • 彭坤明.知識經濟與教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 倪延年,知識傳播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杜,1999
  • 嚴怡民.情報學基礎.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 吳季松,2l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傳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