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知識轉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識轉化(knowledge conversion)

目錄

什麼是知識轉化

  知識轉化是指知識形態的變遷和知識客體的自我更新。知識轉化是日本學者野中鬱次郎(Nonaka)於1995年在《淪知識創造的動態過程》一文中首次提出,他認為知識轉化是企業管理活動中隱性知識(信仰、隱喻、直覺、訣竅、思維模式)和顯性知識(可用規範化和系統化的語言進行格式化傳播的知識)的相互轉化過程。在這種轉化過程中,企業的知識資本總量得到提高,知識資本質量得到改進,核心能力得以形成,因此,知識轉化過程也就是知識資本的量的增長過程與質的優化過程的統一。Nonaka特別強調,在企業的諸多知識管理活動中,知識轉化是最重要的形式。

  因此,從知識轉化的整體進程和根本目標的角度來分析,知識轉化是指個人擁有的獨占知識,經過組織的管理和激勵作用,通過一定的途徑,轉變為不依賴具體的個人、能被或已被組織中其他成員運用的知識,並最終成為組織的知識財富。[1]

知識轉化的理解[2]

  對知識轉化的認識可以從知識轉化對象一知識內容(結構化知識和半結構化知識),知識轉化手段一知識網路、會議和團隊學習,知識轉化主體一個人、團隊和組織這三個層次予以認識,這三個方面構成了知識轉化活動的三要素。概括起來,知識轉化是指個人擁有的獨占知識,經過組織的管理和激勵作用,通過一定的途徑,轉變為不依賴具體的個人,能被或已被組織中其他成員運用的知識,成為組織的知識財富。

  知識首先產生於個人,知識效用的發揮首先取決於知識能否有效傳播,不能傳播的知識只能自己使用,組織無法獲取。其次,取決於知識的理解難易程度,不能為人們理解的知識也是無用的。因為,知識如無法為他人所掌握,也將無法為組織所接受。因此,知識轉化的一般概念可表示為:

  知識轉化=知識轉移+知識的吸收

知識轉化的一般模式

  企業組織是具有層次結構的。個人是構成組織的基本單元,團隊(如工作組、項目組等任務導向型團組)則是最小的組織單元,因此,我們可以把企業組織分成三個層次:個人——團隊組織——企業組織。下麵我們從三個層次分析知識的轉化過程。

  1.個人——個人的知識轉化

  個人獨占知識由擁有者向需要者發送,接受者對知識進行接受和消化吸收,再反饋給知識發送者進行分析比較,檢驗所接受的知識有無失真,當評價得出接受的知識無失真後,接受者將知識儲存,變為自己擁有的知識,否則將申請重新發送,這個反覆過程實際是知識交流過程,可用下圖所示:

Image:知识转化个人对个人.png

  2.個人——團隊的知識轉化

  個人知識向團隊知識的轉化有三種途徑:一是知識擁有者將知識傳遞給他人,他人再將知識傳遞給其他人,即知識的多次傳遞實現團隊的多人共用,個人之間的知識轉化過程與上圖相同。二是團隊中的個人知識通過團隊學習,實現知識在團隊中的轉移和擴散;三是兩個或多個擁有互補性知識的個人,通過團隊學習的整合功能轉化為團隊擁有的新知識。

  3.團隊知識——企業組織的知識轉化

  團隊知識轉化為企業組織知識有三種途徑:一是團隊之間相互傳遞知識,使知識在企業組織中擴散;二是通過組織學習,實現團隊知識在企業中的傳播;三是企業通過組織學習,將團隊之間的不同知識整合後,轉化為企業組織擁有的知識。

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的關係[1]

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的區別

  1.概念區別

  知識轉移是指知識客體在知識主體之間的移動,包括三個基本要素:知識轉入方、知識轉出方、知識轉移內容。知識轉出方具有知識,在知識轉化活動中的行為是向知識轉出方發送知識;知識轉出方缺乏知識,在知識轉化活動中的行為是接受知識轉出方發送的知識。因此,知識轉出方是知識轉化的主動方,而知識轉入方是知識轉化的被動方。波蘭尼(Polanyi)認為,知識總體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類型,所以知識轉出方發送的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類型,同樣,知識轉入方接受到的知識也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類型。由此可知,知識轉移內容可以是顯性知識,也可以是隱性知識。

  2.形式區別

  知識轉移主體一般可分為三種形式:組織、團隊和個人。也就是說,知識可以為組織、團隊和個人所掌握,這也是知識存儲的三種基本形式。例如,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隱性知識,企業規章制度就是企業的顯形知識;合作精神是團隊的隱性知識,業務資料庫是團隊的顯形知識;創新能力是個人的隱性知識,工藝圖案是個人的顯性知識。根據知識轉移的概念,知識轉出方可以是組織、團隊、個人,而知識轉出方也可以是組織、團隊、個人,因此知識轉移具有九種基本的形式。組織可以向組織、團隊、個人三方發送知識,反之,組織也可以接收到組織、團隊、個人發送過來的知識。對於團隊和個人而言,知識發送與知識接受的類型與組織相同。

  日本教授野中鬱次郎(Nonaka)與竹內廣隆(Takeuchi)於1995年提出的SECI模型在知識轉化的研究過程中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基礎,他們在擴展了Polanyi知識分類的基礎上,將隱f生知識和顯性知識的轉化形式進一步細化,詳細地闡述了組織知識創新的動態理論(A dynamic theory of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全面描述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模式。Nonaka在SECI模型中將知識狀態之間的轉化分為四種基本模式: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顯化(Externalization)、組合化(Combination)、內隱化(Internalization)。這四種知識轉化形式是目前知識管理研究領域所公認的權威形式,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Nonaka認為:知識社會化、知識外顯化、知識組合化和知識內隱化,這四個階段的周期性的迴圈往複運動形成了整個知識資本的轉化過程。社會化是指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外顯化是指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組合化是指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內隱化是指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在知識轉化的四個階段中,Nonaka著重強調了知識內隱化與知識外顯化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各種知識轉化形式在不同的場景下都會發生重要的作用。

  3.內容區別

  知識轉移研究的內容側重於知識主體,即知識轉出方和知識轉入方。知識轉移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增強知識轉出方的轉移動機、改進其轉移行為、提高其轉移質量,同時激活知識接受方的轉移意識、優化其轉移方式、培植其轉移能力。因此,知識轉移行為是激勵理論的最佳應用場所之一,知識轉移模型與委托一代理模型具有天然的擬合性。知識轉出方在知識轉移過程中擁有私人信息、耗費一定量的轉移成本、存在一定程度的隱藏自己私人信息的動機和行為,因此可以被看作代理人。知識轉入方在知識轉移過程中不具有私人信息、而在轉移活動中獲取了一定的轉移價值,同時需要對知識轉出方給予一定程度的價值補償,因此可以被看作是委托人。委托一代理理論對於知識轉移效率的提高具有較強的指導價值。

  在SECI模型中,社會化是指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即知識主體通過共用經歷、交流經驗、討論想法和見解等社會化的手段,隱性知識得以交流。顯性化是指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即知識主體通過隱喻、類比和模型等方式,將隱性知識用明晰的概念和語言表達出來。組合化是指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即知識主體通過文件、會議、電話會談或電子交流等媒體產生的語言或數字元號,將各種顯性知識系統化的過程。內隱化是指顯性知識到隱眭知識的轉化,即企業運行中通過組合化產生的新的顯性知識被組織內部員工吸收和消化,並升華為自己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說,員工通過學習新的顯性知識,結合“乾中學”和工作中培訓等形式實現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

  4.進程區別

  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是知識管理體系中的兩個重要研究方向,但是,人們對知識轉化的研究不僅遠遠早於知識轉移的研究,而且在研究成果積累上也遠遠大於知識轉移的研究。近十餘年來,知識轉化的研究取得了飛速的進展,提出了各種知識轉化模型,並結合其他各種管理行為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而使知識轉化的研究成為知識管理體系中的一個研究熱點。相反,知識轉移的研究目前仍處於概念探討的層次,有待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事實上,對於知識運動系統而言,知識轉移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知識轉化的重要性。因為知識轉化僅僅涉及到知識運動的客體——知識,而知識轉移不僅涉及到知識運動的客體,還涉及到知識運動的主體——組織、團隊和個人。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知識理論研究的深入,知識主體在研究體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高,日益成為知識理論研究者所關註的對象。所以,知識轉移的研究具有強勁的發展趨勢,儘管現階段的研究進程滯後於知識轉化,但蘊藏著較大的研究價值。

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的聯繫

  1.蘊含性

  知識轉移包括知識轉出方、知識轉入方、知識轉移內容三個要素,其中,知識轉入方和知識轉出方是知識管理的主體,知識轉移內容是知識管理的客體。知識轉化僅包含一個要素——知識轉移內容,即知識管理的客體。但是,知識轉移過程往往伴隨著知識轉化,而知識轉化過程中也可能存在知識轉移行為,所以,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蘊含性,即知識轉移過程可以蘊含著知識轉化過程,而知識轉化過程也可以蘊含著知識轉移過程。在研究知識轉移時,就不可能忽視對知識轉化的研究;在實施知識轉化時,就不可能忽視對知識轉移的關註。根據知識管理的實踐,相對而言,知識轉移對知識轉化的蘊含性要高於知識轉化對知識轉移的蘊含性。因為,在知識轉移過程中,知識轉化的發生是一種常態,缺乏知識轉化的知識轉移既可能無法實現,也可能缺少應用價值。而在知識轉化過程中,知識轉移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因為許多知識轉化的發生存在於組織、團隊或個體成員的內部,是知識主體的內部行為,如果不放寬知識主體的框架,這種行為並不涉及到知識轉移。

  師徒行為中,師傅儘力將自己的技能與訣竅傳授給徒弟,徒弟儘力吸納師傅傳授過來的技能與訣竅,而技能與訣竅屬於隱性知識的範疇,即隱性知識從知識轉出方向知識轉入方移動,這種過程即為知識轉移。同時,這種知識轉移過程包含了隱性知識向隱陛知識轉化這種知識社會化的轉化形式。所以,知識轉移在一定程度上蘊含了知識轉化。

  同樣,徒弟在師傅的指導下,業務技能不斷提高,必然是徒弟內部知識轉化的結果,是徒弟的知識資本迴圈往複運動的結果。而土地的這種業務技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師傅的指導,是源源不斷地獲取師傅成熟性技能的結果,而這些成熟性技能也是師傅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徒弟內部的知識轉化過程必然蘊含著師徒之間的知識轉移技能。

  2.融合性

  知識轉移具有9種基本形式,知識轉化具有4種基本形式,則基於知識轉化的知識轉移存在36種微觀轉移形式,基於知識轉移的知識轉化也存在36種微觀轉化形式。因此,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形成高度複雜的知識流動網路體系。在知識轉移的9種基本形式中,可以選取個體到個體問的知識轉移來進行網路體系的分解。知識轉出方(個體)可以轉出顯性知識或隱性知識,而知識轉入方可以接受顯形知識或隱性知識,因此可以形成四種微觀知識轉化形式,分別對應知識轉移中的社會化、外顯化、組合化、內隱化。由於知識的複雜性,導致知識轉移過程中知識轉出方的轉出知識與知識轉入方的接受知識在形態上存在著現實的差異性。也就是說,當知識轉出方轉出顯性知識時,知識接受方可能接受到顯性知識,也可能接受到隱性知識,或者兼而有之。同樣,當知識轉出方轉出隱性知識時,知識接受方可能接受到隱性知識,也可能接受到顯性知識,或者兼而有之。知識轉移的具體微觀形式的出現取決於當時的知識轉化場景,即Nonaka所提出的“場”理論。

  在師徒模式中,師傅根據實物向徒弟介紹廠房佈局、機器結構、工作守則、作息制度等,這種知識活動可以被認為是個體問知識組合化行為;經過師傅長期的精心指導和徒弟的努力學習,徒弟最終悟出了師傅所說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技術要領,這種活動知識活動可以被認為是個體間的知識社會化行為;師傅將成熟的技術設計方案向徒弟言傳身教,激發了徒弟技術革新的靈感並提升了徒弟的工藝設計的創造力,這種知識活動可以被認為是個體間的知識內隱化行為;徒弟將師傅幾十年的技術訣竅、工作經驗、業務技能等進行詳細的歸納與總結,形成條理分明的工作指導手冊,以便其他成員借鑒與交流,這種知識活動可以被認為是個體間的知識外顯化行為。

  3.統一性

  知識轉移過程中蘊含著知識形態的變遷,而知識轉化過程中蘊含著對知識主體的關註,因此,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具有統一性。在具體的知識活動中,如果主要關註於對知識主體的激勵問題,則屬於知識轉移的研究範疇。其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激勵知識轉出方的轉移動機和行為、提升知識轉入方的知識接受能力,儘力實現知識量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移動效率。在具體的知識活動中,如果主要關註對知識客體的形態變遷與自我更新問題,則屬於知識轉化的研究範疇。其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促進知識客體的重新組合、自我優化與功能升級,儘力實現知識客體的量的積累與質的擴張。

  例如,在師徒模式中,如果著力探討師傅傳授技能的主動性,以及傳授方法的實用性和科學性,並著力探討提升徒弟接受能力的積極性、領悟性與創造性,使徒弟早日具備標準化的工作能力,則這種知識活動可以列入知識轉移的研究對象。同樣在師徒模式中,如果著力探討傳授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方法選擇、障礙分析、創造力培養等涉及知識本體的普遍性內容,著眼於知識內容的本身而非知識轉出方與知識轉入方,則這種知識活動可列入知識轉化的研究對象。

  4.同一性

  知識理論認為,在知識經濟中,企業的核心能力起源於知識資本,知識管理是企業核心能力培育的有效方式。知識轉化與知識轉移是兩種重要的知識管理行為,因而在行為目標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即知識轉化與知識轉移的共同目標是加強企業核心能力的培育,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無論是對知識轉化的研究,還是對知識轉移的研究,都是基於核心能力培育的目標,即通過對企業知識轉化的強化促進和知識轉移的改進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

  儘管知識轉化和知識轉移在知識體系中存在著實質性的差別,但是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在功能上具有強勁的互補功能,即知識轉化可以促進知識轉移的實現,知識轉移可以提升知識轉化的效率。在一定企業環境下,通過對知識轉化的促進可以提高知識轉移的效率,同樣,通過對知識轉移的促進可以改進知識轉化的方式。由於知識轉化與知識轉移的最直接的目的是相同的,即是為了提高企業知識資本的應用價值,因此,可以通過對一種行為的加強來彌補另一種行為的不足。

  當然,在實際研究中,知識轉移或者知識轉化研究體系中不僅納入了核心能力要素,同時也納入了組織學習、 心理契約技術創新等相關要素,從而更加完善了知識管理的研究體系。所以說,知識轉化與知識轉移在行為目標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參考文獻

  1. 1.0 1.1 張同健.我國企業知識轉移與知識轉化的相關性解析(A).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4:51~53
  2. 戴俊,朱小梅等.知識轉化的機理研究(A).科研管理.2004,25(6):85~8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y桑.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識轉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