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十二金工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十二金工程

  十二金工程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圍繞“兩網一站四庫十二金”展開。“十二金”是面向政府辦公業務建立的十二個重點信息應用系統,按“2523”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2”指提供巨集觀決策支持的金巨集工程、辦公業務資源;“5”指涉及金融系統的金財、金稅、金卡、金審和金關工程;第二個“2”指關係到國家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金盾工程金保工程;“3”指具有專業性質但對國家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的金農、金水、金質工程

十二金工程發展歷程

  1993年12月,為適應全球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國正式啟動了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的啟動,標志著我國“金”字工程全面鋪開。經過多年的持續發展,以“金”字頭為代表的多項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002 年8月5日,中辦發17號文件轉發了《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要加快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建設:繼續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辦公業務資源系統、金關、金稅和金融監督(含金卡)四個工程,促進業務協同、資源整合;啟動和加快建設巨集觀經濟管理、金財、金盾、金審、社會保障、金農、金質和金水等八個業務系統工程建設。相應構建標準化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推進電子政務的發展。業務系統建設要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分階段推進。業界把這十二個重要業務系統建設統稱為“十二金”工程。

十二金工程內容

  “金巨集工程”(即巨集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作為國家“十二金”項目之一,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型電子政務應用系統。該項目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國務院直屬的7個巨集觀經濟管理部門,包括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資委海關總署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共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金巨集”辦公室負責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組織實施和管理協調項目工作。

  “金巨集工程”總體目標是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路平臺,通過信息資源信息共用平臺、重點領域業務應用系統和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實現巨集觀經濟管理部門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用,促進巨集觀經濟管理部門間的業務協同與互動,提高業務管理信息化科學決策水平,增強政府調控巨集觀經濟、駕馭市場變化、應對經濟突發事件、總攬經濟全局的能力。為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巨集觀經濟運行態勢提供信息服務

  “金巨集工程”的建設有利於巨集觀管理部門實現信息資源共用,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增強管理與決策的協調性;有利於黨中央、國務院獲取及時、準確、全面的巨集觀經濟信息:有利於推進公共服務,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金稅工程

  “金稅工程”總稱為中國稅收管理信息系統(CTAIS),是我國電子政務的核心系統之一,於1994年開始推行。1994年7月,作為“金稅工程”一期的增值稅交叉稽核系統在50個大中城市試點。1998年8月開始推行“金稅工程”二期,至2003年7月,“金稅工程”二期原定目標全部實現,並取得顯著成效。“金稅工程”促進了稅務管理的改革創新,推動了業務和技術在戰略層面的結合,支持了稅收徵管專業化和精細化管理,為推動徵管改革和加強稅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為稅收工作向現代化管理過渡奠定了基礎。2005年,為進一步加強稅收信息化建設,保證稅收收入持續增長,“金稅工程”三期經國務院批准立項,項目總投資約79億元,建設周期約四年(2006—2009年)。

  “金稅工程”三期主要目標是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化建設基礎條件,通過“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個系統”的建設,建立和完善中國稅收管理信息系統。“一個平臺”是建立一個包含網路硬體和基礎軟體的統一的技術基礎平臺。“二級處理”是逐步實現稅務數據信息在總局和省局二級集中處理。“三個覆蓋”是應用信息系統逐步覆蓋所有稅種,覆蓋稅務管理的重要工作環節,覆蓋各級國、地稅機關,並與有關部門聯網。“四個系統”是指稅收業務管理稅務行政管理外部信息管理、決策支持管理等四大應用系統。

  “金稅工程”三期最終將建成擁有一個覆蓋全國的行業網路、一個國家級稅務處理中心(含備份中心)、70個省級稅務處理中心(含備份中心)、80萬個工作站,年事務處理量超過10億筆、內部用戶約80萬人外部用戶過億的,覆蓋各級國地稅、所有稅種、所有工作環節的全國性信息系統。

金關工程

  “金關工程”是我國政府利用電腦網路技術實現國家的對外經濟貿易和相關領域進行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網路化和現代化管理的一項國家信息化重點系統工程,是《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中確定的12個重點業務系統之一。工程的近期目標是建設好配額許可證管理、進出口統計、出口退稅出口收匯進口付匯核銷四個應用系統,實現外經貿相關領域的網路互連信息共用;中長期目標是逐步推行各類對外經貿業務單證的電腦網路傳輸,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的現代化管理水平,實現國際電子商務,增強國家的巨集觀調控能力

金財工程

  “金財工程”是利用先進的信息網路技術,支撐預算管理國庫集中收付和財政經濟景氣預測等核心業務的政府財政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簡稱GFMIS)。它是在總結我國財政信息化工作實踐,借鑒其他國家財政信息化管理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與我國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目標相適應的一套先進信息管理系統,是《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中確定的12個重點業務系統之一。“金財工程”以覆蓋各級政府財政管理部門和財政資金使用部門的縱橫向三級網路為支撐,以細化的部門預算為基礎,以所有財政收支全部進入國庫單一賬戶為基本模式,以預算指標、用款計劃和採購定單為預算執行的主要控制機制,以出納環節高度集中並實現國庫資金的有效調度為特征,以實現財政收支全過程監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體現了公共財政改革的要求。

  “金財工程’’是財政工作信息化和財政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它的建立與實施將管理超過全國GDP 20%的資金流動,對於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促進國民經濟管理的現代化,規範財政預算管理,提高國庫資金使用效率,增強財政決策的科學性和財政工作的透明度,加強廉政建設實現依法理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金卡工程”是我國信息化建設最早啟動的“金”字工程之一。1993年4月,江澤民總書記提出了全民使用信用卡的倡議。同年6月,國務院啟動了以發展我國電子貨幣為目的、以電子貨幣應用為重點的“金卡工程”。“金卡工程”廣義是金融電子化工程,狹義上是電子貨幣工程。“金卡工程”以電腦、通信等現代科技為基礎,以銀行卡等為介質,通過電腦網路系統,以電子信息轉賬形式實現貨幣流通。“金卡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是要建立起一個現代化的、實用的、比較完整的電子貨幣系統,形成和完善即符合我國國情、又能與國際接軌的會融卡業務管理體制。金卡工程的實施,推動了我國一些商業銀行的電子化進程,為電子商務的開展打下了基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卡工程本身就是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應用試點,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金審工程”是審計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的簡稱,是《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中確定的12個重點業務系統之一。

  審計的基本職能是通過對賬簿的檢查,監督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以查賬為主要手段的審計職業遇到了來自電腦技術的挑戰。金融、財政、海關、稅務、民航、鐵道、電力、石化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部門和行業開始廣泛運用電腦、資料庫、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管理,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會計電算化趨向普及。會計信息電子化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會計領域電腦做假和犯罪,具有“舞弊功能”的財會軟體時有出現。

  審計對象的信息化,客觀上要求審計機關的作業方式必須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要運用電腦技術,全面檢查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發揮審計監督的應有作用。1998年,審計署提出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意見。並開始籌備“金審工程”。

  金審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建成對財政、銀行、稅務、海關等部門和重點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財務信息系統及相關電子數據進行密切跟蹤,對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實施有效審計監督的信息化系統。逐步實現審計監督的三個“轉變”,即從單一的事後審計轉變為事後審計與事中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從單一的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與遠程審計相結合。增強審計機關在電腦環境下查錯糾弊、規範管理、揭露腐敗、打擊犯罪的能力,維護經濟秩序,促進廉潔高效政府的建設,更好地履行審計法定監督職責。

  審計信息化是審計領域的一場革命。審計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必將促使審計手段發生重大變革,必將推動廣大審計人員思維方式的轉變,必將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

  “金盾工程”,即“公安信息化工程”。是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的12個重要業務系統之一。1998年國家公安部為適應我國在現代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實現動態管理和打擊犯罪的需要,實現“科技強警”,增強公安系統統一指揮、快速反應協調作戰、打擊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偵察破案水平,提議建設“金盾工程”。1999年4月,國家公安部科委正式向國家計委提交了“金盾工程”立項報告項目建議書。從1999年4月開始,國家計委對國家公安部的“金盾工程”進行評審,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直到2001年1月才獲得立項。

  “金盾工程”實質上就是公安通信網路與電腦信息系統建設工程,是利用現代化信息通信技術,增強公安機關快速反應、協同作戰的能力;提高公安機關的工作效率和偵察破案水平,適應新形式下社會治安的動態管理。目的是實現以全國犯罪信息中心CCIC)為核心,以各項公安業務應用為基礎的信息共用和綜合利用,為各項公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

  “金盾工程”的總體目標是建成和完善全國公安通信網路和全國公安信息系統,實現以CCIC為核心,各公安業務為基礎,以“數字化警察”為目標的信息共用和綜合利用。初步計劃利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成公安工作信息化體系的總體框架結構,使全國的公安基層單位和移動值勤的警員能隨時隨地地訪問網路信息資源,在全國通信網路上實現3—5個重點業務的信息化工作流程,為各警種業務的全面信息化奠定基礎。

  “金盾工程”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全國公安綜合業務網路的建設,全國公安信息中心建設,加強與完善各級公安指揮中心,全國公共信息網安全監控中心。全國公安電腦網路分為三級,連接公安部至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網路為一級網,連接省、自治區、直轄市至市地的網路為二級網;連接市地至縣(市)區的網路為三級網。

金保工程

  200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轉發<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02】17號)將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列為電子政務建設的12項重點工程之一。2002年10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遼寧省沈陽市召開了全國勞動保障信息化工作會議,“金保工程”全面啟動。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以中央、省、市三級網路為依托,支持勞動保障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和巨集觀決策等核心應用,覆蓋全國的統一的勞動保障電子政務工程。其內涵可以簡要概括為“一二三四”四個字:“一”是一個工程,指在全國範圍建設一個統一規劃、統籌建設、網路共用、信息共用、覆蓋各項勞動和社會保障業務的電子政務工程;“二”是兩大系統,指建設社會保險子系統和勞動力市場子系統;“三”是三級結構,指由中央(勞動保障部)、省、市三層數據分佈和管理結構組成;“四”是四項功能,指具備業務經辦、公共服務、基金監管和巨集觀決策四項功能。

  “金保工程”作為勞動和社會保障電子政務工程,既是國家電子政務工程的組成部分,也是勞動和社會保險信息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包括辦公網、業務專網和公眾服務網的建設,其中,業務專網是金保工程建設的主體。在勞動保障領域,勞動保障部的辦公網屬於政務內網的基本範疇;勞動保障系統的業務專網屬於政務外網範疇;利用互聯網等技術建立公眾服務網提供勞動保障公共服務。

金農工程

  “金農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上提出的,目的是加速和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立“農業綜合管理服務信息系統,,是《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中確定的12個重點業務系統之一。其機構核心是“金農工程”的國家中心。其主要任務有四個:一是網路的控制管理信息交換服務,包括與其他涉農系統的信息交換與共用;二是建立和維護國家級農業資料庫群及其應用系統;三是協調製定統一的信息採集、發佈的標準規範,對區域中心、行業中心實施技術指導和管理;四是組織農業現代化信息服務及促進各類電腦應用系統的開發和應用。

  金農工程建設目標是建立信息應用系統,構築農業信息網路,造就信息服務隊伍。在現有基礎上,利用先進適用的信息技術手段,開發並運行由支持巨集觀決策、支持生產經營的各類應用系統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應用體系及相關的大型資料庫群,加速農業綜合信息資料庫群和信息應用系統的建設,建立農業綜合管理及服務信息系統;加大農業電子信息基礎結構建設力度,逐步簡建成依托國家傳送基幹網和電信業務網、廣播電視網、電腦信息網,能夠滿足農業巨集觀調控、微觀導向和農村社會化服務要求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培養一批既懂農業又懂經濟,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農業信息人才,造就一支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技術應用的服務隊伍。

  “金農工程”建設既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新的機遇。它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手段和推進我國農業戰略性轉變的一個重要樞紐,將在解決“三農”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突破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水利信息資源,包括水利信息的採集、傳輸、存儲和處理,全面提升水利事業活動的效率和效能。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於2001年4月召開了全國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將水利信息化建設定名為“金水工程”。“金水工程”是從“九五”期間開始實施的、覆蓋水利信息化全局性的重大工程,“十五”期間要加快建設步伐,今後一定時期內還要繼續向縱深發展。

  “金水工程”又稱“國家防汛指揮系統工程”。計劃用五年左右時間,搭建一個先進、實用、高效、可靠並且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金水系統將覆蓋7大江河重點防洪地區和易旱地區,能為各級防汛抗旱部門及時、準確地提供各類防汛抗旱信息,並能較準確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預測報告,為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搶險救災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科學依據。

  “金水工程”包括防洪和抗旱部分。防洪部分覆蓋7個流域機構、24個重點防洪省(市)、224個地級水情分中心和228個地級工情分中心,以及與水情分中心相連的3002個中央報汛站和與工情分中心相連的927個重點防洪縣的工情採集點。此外,還有中央直管的7個工程單位、9個大型水庫、12個蓄滯洪區。抗旱部分覆蓋31個省(市、區)267個地級旱情分中心以及與之相連的1265個易早縣旱情採集點。

  水利信息化是國家通過信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思路在水利行業的具體體現,也是帶動水利現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核心是為實現水利現代化提供信息化手段的支撐,首要任務是在全國水利業務中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水利信息基礎設施,解決水利信息資源個足和有限資源共用困難的問題,通過提高防汛減災、水資源優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土保持水質監測農村水利水電和水利政務等水利業務中信息技術應用的整體水半,帶動水利現代化。

  “金質工程”即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信息化工程,旨在改變目前我國質檢系統信息化比較落後的局面,加大打假治劣的力度,提高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作的效率。“金質工程”是國家電子政務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12重點應用系統之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自2001年4月組建以來,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提出以“金質工程”建設促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

  “金質工程”建設包括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開發和應用部署等多方面內容,涉及從國家質檢總局到各地質檢系統的眾多部門,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通過電子政務系統的建設,促進各級質檢機關向管理服務型轉變,提高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執法的透明度,形成全國統一的質檢大網路,促進質檢系統執法電子化、信息化,為生產企業和外經貿企業帶來更大的方便與效益,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的力度,更有效地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金質工程”的建設內容可以用“一網一庫三系統”的建設來概括,即建設質檢業務監督管理系統、質檢業務申報審批系統、質檢信息服務系統,建設質檢業務資料庫群,建設軟硬體及網路平臺。通過“一網、一庫、三系統”的建設,逐步實現行政審批網路化、監督管理信息化、決策支持智能化、業務處理規範化、信息交互發佈自動化的信息化項目。該工程將全面提升我國質檢系統的行政執法水平,強化市場監管質量安全監控的快速反應能力並改進質檢行政管理的水平。

  “金質工程”建設有助於充分發揮質檢工作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技術基礎作用;有助於充分發揮質檢工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嚴格把關、保國安民的職能;有助於充分實施“以質取勝”戰略,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全面提高我國產業、企業和產品在國內外兩個市場的競爭力;有助於充分發揮質檢工作在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中,深入開展打假整治,引導企業自律,加強政府監管的重要作用;有助於充分發揮質檢工作在嚴把國門、維護國家利益,既利用技術壁壘限制過量進口,又打破國外不合理技術壁壘,促進擴大出口的主力軍作用;有助於充分發揮從源頭抓質量,建立健全認證、認可、標準、計量檢測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

  根據國家信息化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旅游業發展的需要,現階段旅游部門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是建設“金旅工程”。“金旅工程”是國家信息化工作在旅游部門的具體體現,也是國家信息網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金旅工程”有兩個基本的組成要素,一是政府旅游管理電子化,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管理旅游業;二是利用網路技術發展旅游電子商務,與國際接軌。總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國內外旅游信息資源,建設和完善政府系統辦公自動化網路和麵向旅游市場電子商務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國家旅游局由2001年初步建立了全國旅游部門的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旅游城市三級電腦網路,重點建立起面向全國旅游部門的,包含旅游業的業務處理、信息管理和執法管理的現代化信息系統,初步形成旅游電子政府的基本骨架:同時,該系統也將建立一個旅游電子商務的標準平臺,建立行業標準,提供對旅游電子商務應用環境與網上安全、支付手段的支撐,支持國內傳統企業向電子旅游企業轉型。

  “金旅工程”遵照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確立的“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台建設、互通有無、信息共用”的方針,處理好行業與部門、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管理與開發的相互關係,充分發揮統一規劃的指導作用,發揮地方、企業發展旅游信息工程的積極性,通過行政推動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業的資源和市場,最終形成覆蓋全國的完整的管理和商務網路。

  金旅工程一是我國旅游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是國家信息化工作在旅游部門的具體體現,是國家信息網路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金旅工程”目標為建立覆蓋全國旅游部門的“國家——省——市——企業”四級電腦網路系統。達到提高管理水平、管理效率、改進業務流程、重組行業資源的目的;同時,建立一個目的地營銷系統DMS),為世界各地業從事旅游電子商務提供服務。

  “金衛工程”是國家“金”字系列工程之一,是國家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衛工程”由衛生部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組織實施,是將信息科學電腦技術、網路通信技術集中用於醫療衛生領域的大型信息化工程。實施“金衛工程”的目的是建立起先進、高效、實用、專通結合的社區性大型醫療保健保險信息網路,提高衛生質量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推動和深化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建立全國性遠程醫療信息傳輸系統,實現了醫療機構電腦網路化。

  “金衛工程”不僅是集成信息科學、電腦技術和通信集成應用技術於醫療衛生領域的高科技產業,亦將優化醫療保健服務,加速實施我國醫院管理及醫療衛生事業現代化建設進程。是我國醫療衛生系統的重要基礎建設,也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造福於國家和全國人民健康的綜合性、跨世紀工程。

  “金衛工程”分為以下內容

  建立醫療衛生信息網路MIN(Medical Information Network),利用高科技技術手段建立全國性的遠程醫療信息傳輸系統,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廣域網,實現醫療機構間電腦網路化,為各個醫療機構提供一條“平坦”、“寬闊”的信息高速公路,以供開展遠程會診、遠程醫學教學、國內外學術交流、醫學情報資料查詢、醫療影像資料信息化等業務。

  統一發行金衛卡(Golden Health Card),該卡是“金衛工程”為服務對象提供的一張能隨身攜帶的、可長久保存個人醫療保健信息資料的激光卡,它具有存儲信息量大、安全性好、保密性強等諸多優點,能安全、有效地保存個人4—6兆的體檢資料、急救信息、醫療病歷和醫學影像等,同時還用於醫療費用結算和醫療保險。持卡人無論是在本地還是在異地,需要進行普通就診還是遇有突發事件,醫生能方便地在任何入網醫院立即獲取持卡人有價值的病歷檔案信息,從而為其提供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

金土工程

  開展“金土工程”建設是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要求,也是做好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的必然選擇。國土資源部將“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明顯加快,‘金土工程’基本完成,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國土資源管理運行體系”作為“十一五”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

  “金土工程”是面向保護資源、維護權益、支持發展、服務社會的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工程。通過“金土工程”的建設,將“全面、準確、直接地掌握支撐國土資源管理的各類信息,建立覆蓋國土資源管理主要業務、貫穿上下的政務信息化體系,形成規範、科學、高效的網路化國土資源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國土資源管理科學化與社會化服務水平,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障國家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有效降低重大地質災害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國土資源管理參與國家巨集觀調控的能力,切實推行依法行政與執政為民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信息保障”。

  作為“十一五”國土資源信息化的重點工程,“金土工程’’將圍繞耕地保護、礦產資源、地質環境3個業務領域,開展耕地保護國家監管系統、礦產資源國家安全保障系統、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指揮系統,和戰略性、公益性國土資源資料庫建設。

  “金土工程’’分三期用6年時間完成。一期工程作為試點示範,主要開展耕地保護國家監管系統和礦產資源國家安全保障系統建設的試點示範;二期全面完成耕地保護國家監管系統和礦產資源國家安全保障系統建設,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指揮系統的試點建設;三期重點開展國家地籍、地質鑽孔、資源與生態環境等戰略性、公益性國土資源資料庫建設。目前,國家“金土工程”一期建設項目已獲批准立項。

  2002年3月,以工商行政管理局之間的網路互通信息共用為目標的“紅盾工程”一期項目順利完成。2002年3月底,國家工商總局“紅盾工程”(二期)技術設計方案暨系統集成商招標項目拉開序幕。隨後不久,國家工商總局又將名為“紅盾工程”二期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統信息化改為“金信工程”。2003年,中國電子政務的一個最大亮點就是:由於工商系統的介入,以“十二金工程”為主體的電子政務體系很可能發生巨大變化。從2004年開始,各地區各行業的信用體系建設都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儘管“金信工程”並非“十二金工程”中的一員,但其意義無疑也同樣深遠。“金信工程”是工商系統信息化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主要是為了在全系統內建設企業信用監管體系。企業信用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信工程”的重點是完善企業信息網路,為實施有效的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按照企業信用監管指標體系和實施分類管理的要求,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指揮體系,統一技術標準,建立統一的信用監管平臺,通過網路實現資源共用,進一步提高企業的信用監管功能。

  “十五”期間,“金信工程”主要建設目標為:在“紅盾工程”建設的基礎上,根據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建設以“經濟戶口”管理為基礎、貫穿各級工商管理部門、覆蓋工商管理主要業務的全國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工商電子政務平臺和與海關、稅務等政府部門的執法協作平臺。其建設重點是工商行政管理綜合業務管理系統,而該系統又分為市場準入系統、監督管理系統、行政執法(投訴及案件管理)系統和經濟戶口管理系統,這幾部分功能涵蓋企業、個體、廣告、市場、合同、案件、商標等所有工商行政管理業務。

金貿工程

  “金貿工程”的主要任務是在流通領域推行電子貿易,是繼“金橋”、“金卡”、“金關”、“金稅”等工程之後的促進流通電子化的工程。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和信息產業部(以下簡稱兩部委)決定實施國家金貿工程並共同下發了《關於實施“金貿工程”,推進我國電子貿易體系建設與應用的通知》(國經貿[1998]652號文件)。金貿工程確定中國商品交易中心為試點和示範的實施單位,明確了抓好中國商品交易中心電子商務系統的建設,形成我國的電子貿易體系的目標。在世紀之交實施的金貿工程是推進我國流通體制改革、流通體系建設和流通手段現代化的重大決策;是為瞭解決在我國流通領域實施電子商務所遇到的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等方面問題,特別是解決有關網路通信保障、稅收、網上交易合同的確認、交易結算的電子支付和網路客戶身份認證等突出問題,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我國電子商務的保障體系和措施,制定我國電子商務運行的規範和標準。

  為加強“金貿工程”的組織和領導,加快“金貿工程”的實施,1998年10月下旬,兩部委共同在北京召開了“實施‘金貿工程’,推進電子貿易,抓好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工作會議”,成立了由兩部委牽頭,國家計委財政部、外經貿部、公安部、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局、稅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和國內貿易局等13個部門及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和各國有商業銀行參加的“金貿工程”領導小組。1999年6月4日正式下發了《關於印發“金貿工程”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名單的通知》(國經貿貿易【1999】523號文件)。

  金貿工程的主要內容:

  (1)研究制訂促進電子貿易發展的總體規劃。研究電子貿易在我國流通領域及相關領域應用與發展的總體戰略,通過制訂電子貿易發展的戰略規劃、發展目標、發展步驟,構築我國電子貿易發展的基本框架和格局。

  (2)研究制訂我國電子貿易發展的政策法規。研究制訂商品流通領域應用電子貿易等信息技術的政策法規,通過規範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主體行為和交易秩序,解決電子貿易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網上電子銀行網路交易稅收、網路合同的電子簽名及認證等,為促進電子商務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提供政策優惠和法律保障。

  (3)開發、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貿易系統。通過設計、開發電子貿易應用系統,優選系統運行的軟、硬體,建立中國自己的電腦軟、硬體基礎應用平臺,開發、完善在電腦網路系統中的商業信息發佈、交易、交割,商業銀行和客戶、中介之間的電子結算等功能,為企業低成本交易服務,從而建設一個系統安全、交易靈活、秩序規範、人機界面友好的電子貿易運行系統。

  (4)規範電子貿易交易秩序。註意從我國國情出發,結合國際標準制訂並施行相應的信息發佈、商品交易、系統運行、交易服務等規範和標準。在中國電子商務工作委員會的基礎上,籌建中國電子貿易商會,為逐步實現和加強行業管理創造條件。

  (5)加強"金貿"工程的運行基礎建設。協調並充分利用好國家公用通信網資源和“金橋”、“ 金卡”、“ 金關”、“ 金稅”等“金”字工程的力量,不斷完善全國性信息高速公路的電腦網路通信系統,做好通信質量、通信帶寬、通信範圍、通信價格等方面的基礎保障。

  商品流通領域建立以電腦國際互聯網(Internet)與企業內聯網(Intranet)為基礎的電子商務,稱為電子貿易。它將成為21世紀商品交易的重要形態。電子貿易的廣泛應用,不僅是商品流通領域一場新技術革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改變著傳統流通體制和流通方式,引發了流通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培育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子貿易應用體系,形成我國的電子貿易規範,並與國際標準接軌,推動我國企業利用電子貿易網路進入全國和全球大市場,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決策。

金智工程

  20世紀90年代初,Internet在發達國家迅猛發展,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和深遠影響,逐步成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併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面對這樣的國際發展局勢,我國政府及時做出戰略性決策:建設中國的信息網,啟動“金橋”、“金關”、“金卡”等一系列實現各行各業信息化的“金”字工程,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在“金”字工程中,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工程稱為“金智”工程,也就是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CERNET)。

  根據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建設覆蓋全國的電腦互聯網路,首先要從具有科研實力的大 學做起。1994年初,當時的國家教委組織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向國家計委提交了“中國教育 和科研電腦網CERNET示範工程”項目建議書。同年7月,國家計委批覆了項目建議書,11月批覆了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從此,在國家的投資支持下,在教育部的領導下,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10所著名高校的共同努力下,開始了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CERNET的建設和發展歷程。

  CERNET於1995年12月建成,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投資建設的、基於TCP/IP體繫結構的全國性學術電腦互聯網路,是全國最大的公益性互聯網路,也是全國最大的公眾互聯網之一。CERNET完全由我國技術人員獨立自主設計、建設和管理,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礎設施,也是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CERNET主幹網的傳輸速率為2.5Gbps,到達省級主節點的傳輸速率全部達到155Mbps,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成為我國第二大公眾互聯網。在此基礎上,CERNET正在完善服務和管理體系,計劃逐步開展電話撥號接入、IP電話以及無線移動接入等服務項目,規範CERNET省域網、城域網以及校園網的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

金安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是國務院主管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和煤礦安全監察的直屬機構。建設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是為滿足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履行安全生產監管監察職責、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事故搶險救災的需要,是安全生產監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一期項目包括煤礦安全監察執法系統、非煤礦山監管系統等十四個應用系統,以及重點監管企業基本情況資料庫、調度與統計資料庫等十大資料庫。應用系統和資料庫的核心業務是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及行政執法、安全生產調度與統計及礦山應急救援信息管理。應用系統和資料庫系統服務於上至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下至全國各地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系統建設可使各部門獲得最新、最完整和穩定可靠的信息,既滿足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工作的需要,又滿足各地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煤礦安全監察工作的需要,為提高安全生產監管監察系統的信息採集、處理和加工能力,實現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和行政執法工作的信息化提供支撐服務。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十二金工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