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農業巨集觀調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農業巨集觀調控

  農業巨集觀調控是一般意義上的巨集觀調控在農業部門和領域中的特殊體現,它是政府作為主體,著眼於經濟運行的全局,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農業資源的配置從巨集觀層次上所進行的調節和控制,以促使農業經濟總量均衡,結構優化,要重合理流動,保證在業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農業巨集觀調擰實質上是一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農業行為,是政府干預農業的一種表現形式。

農業巨集觀調控的理論依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農業進行巨集觀調控的理論依據主要在於,農業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導致市場在某些方面失靈,依靠市場機制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上,採取一定的政策於段加以巨集觀調控。導致市場在農業中失靈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業的外部性、農業的公共產品性、農業的弱質性和農業的不穩定性。

  (1)農業的外部性。所謂外部性,是指某種經濟活動能使他人得到附帶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損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無需付出相應的報酬或無法得到賠償的現象。農業的外部性有正有負,涉及許多方面。從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外部件來看,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的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負的外部性包括在土流失、水資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喪失、農業化學品污染等。從農業的經濟外部性來看,包括經濟緩衝作用、國土空間上平衡發展、確保農村活力等,從農業的社會外部性來看,包括社會的穩定作用、確保農業勞動力就業、社會福利替代等。在沒有特定政策干預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況下,經濟活動主體既沒有獲得來自正外部性的經濟補償,也沒有負擔所應革擔的相關費用,即市場且價格機制沒有反映或沒有全面反映這經濟活動的全部成本或收益,從整個社會束看,資源配置無法達到最佳狀態,且而引起社會福利的下降。農業外部性的出現取決於多種因素,特別是農業的生態環境外部性取決於農業生產活動的類型、使用的農業技術、作物品種、集約在平、農業資探狀況以及產權制度等多種因素。農業對於經濟緩衝、扶貧、農業勞動力就業以且社會福利替代所具有的外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在平較低,農業人口比重較大,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缺王,農村貧困問題較嚴重,農業對於經濟緩衝、扶貧、農業勞動力就業以且社會保障替代具有較大的正的外部放應。

  (2)農業的公共產品性。所謂公共產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經濟主體沒有支付相應的費用,也無法將他排除對這一產品的消費之外;所謂非競爭性,是指他所具有的不會因某一主體的消費而減少其他主體對這一產品的消費量。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被稱為純公共產品,而只具備這兩個特性中的一個的產品則被稱為準公共產品。農業多功能所提供的許多非商品產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既具有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的部分特性。因為農業的非商品產出不同於商品產出,對其很難進行產權界定,他作為農業的溢出放應對生產者以外的其他人發生影響或使其查報,難以排除特定的人不支付報酬就不讓他消費,肉而在其件用範圍內具有非排他性;由於其影響或瑩益範圍因非商品產出的不同而不同,因而農業非商品產出在不同的範圍內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農業非商品產出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競爭性,如糧食安全所帶來的社會穩定,良好環境所帶來的生活高質量,生物多樣性所帶來的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等,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對這些非商品產出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對它們的消費,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競爭性,因而社會不應該排除任何人消費政商品的權力。農業非商品產出的公共產品性,提出了政府對農業進行巨集觀調控的必要性。

  (3)農業的弱質性。在與其他產業的競爭中,農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和非農產業的用地不斷增加,地價不斷上漲,土地用於非農產業的報酬遠遠高於農業,使農地的流失不斷增加,由於農業的比較利益低下,使得農業中的資金和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流向非農產收,造成農業的資金短缺和高素質勞動力的缺王.農業發展後勁不足,相對於新興的非農產業來說,農業科研周期較長,技術進步相對緩慢,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又相對帶後於非農產業產值份額的提高,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農產品需求彈性較小,恩格爾定律的作用,農產品不耐儲運等特點,使得農業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農民收入增長王力,農民與非農業就業者的收入差距拉大。這說明農業具有天生的弱質性,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政府的巨集觀調控。

  (4)農業的不穩定性。首先,由於農業的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在一起,使得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而自然條件是變化無常的,因此農業生產也相對不穩定,農業生產本身具有周期性,井且生產周期長,生產不易調整,也會導致農業的波動。其次,由於巨集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或不景氣,對農業造成衝擊。如加入世貿組織以後,農產品貿易趨於自由化,國內農業受到國際市場的衝擊而出現較大的波動,經濟不景氣時,勞動力市場受到衝擊,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農民收入減少;而在經濟景氣時,又出現大量勞動力涌向非農產業,由於比較利益的驅使可能會出現耕地的撂荒。再次,由於土地等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動植物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制約,使得農產品的短期供給彈性比較小,但由於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剛性,價格對供給量的反應卻非常敏感,同時農產品的需求彈性更小,難以實現在產品的市場供需均衡。當某些因素導致價格和產量一定程度的波動時,會產生蛛網效應。另外,農產品價格與供給間的互動關係還受動植物生理機能的影響,由於農業的生產周期較長,許多農民對價格的反應又具有滯後性,市場的自行調節難以使農產品的供給及時追隨市場價格的變化,會造成農產品短缺和過剩效應的放大,使農業生產產生更大的波動。最後,農產品大多具有易腐性,不耐久藏,且儲藏費用高,所以收穫後應立即出售,即使市場價格低廉也必須出清,反之,產品稀少時,雖然市價高,但在本期內無多餘庫存供應市場,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農產品一經產出,其供給即己固定。農業的不穩定性要求政府要建立農業保障機制和農業市場調控機制。

參考文獻

  • 薛興利,李秉龍.農業經濟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業巨集觀調控"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