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biodiversity)
目錄 |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1]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所包含的基因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多樣化和變異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其中,物種的數量是衡量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的基本標誌。
生物多樣性的內容[1]
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攜帶的各種遺傳信息的總和。這些遺傳信息儲存在生物個體的基因之中。因此,遺傳多樣性也就是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任何一個物種或一個生物個體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傳基因,因此,可被看做是一個基因庫。基因的多樣性是生命進化和物種分化的基礎。在生物長期演化的過程中,遺傳物質改變(或突變)是產生遺傳多樣性的根本原因。此外,基因重組也可以導致生物產生遺傳變異。
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表達的是物種豐富度及其可維持程度,是衡量一定地區生物資源豐富程度的客觀指標。在闡述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時,最常用的指標即物種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及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生態系統是各種生物與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是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生物與非生物通過物質迴圈、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共同組成的自然系統。在生態系統之中,不僅各個物種之間相互依賴,彼此制約,而且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境因數也具有相互作用。生態系統不斷進行著物質迴圈、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並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生態系統多樣·(ecosystem diversity)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態系統組成、功能的多樣性及各種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包括生境的多樣性、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等多個方面。
物種的多樣性顯示了基因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導致了物種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與多型性的生境構成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是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3個層次相互依存的複雜的生物學複合體系。
由於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和保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一個問題。在自然科學諸多的分支中,保護生物多樣性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學界共同關心的焦點問題之一。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存在了30多億年,隨著地球環境的演化,產生過也滅絕過許多物種,但這種自然繁衍與滅絕的過程是相當緩慢的。而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大規模的社會生產活動及其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種的滅絕速度,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損害。有研究表明,目前地球上生物的滅絕速度遠遠超過了自然滅絕速度,因此,有學者認為,目前地球正經歷著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很多生物在沒有被人類認識以前就消亡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無論是聯合國還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開展生物多樣性的研究與保護工作,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世界許多國家都派出代表團參加會議。在這次大會上,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標志著世界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工作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國際社會所達成的有關自然保護方面最重要的公約之一。該公約於1992年6月5日在聯合國召開的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正式通過,並於1993年12月29日生效(因此每年的12月29日被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目前為止,包括我國在內,已有100多個國家加入了這個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最重要目標即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對資源的持續利用,並促進公平合理地分享由自然資源而產生的利益。一些非政府組織也積極支持和參與全球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如聯合國和世界銀行共同成立的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每年支出數億美元支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的作用[2]
1.有利於珍稀瀕危物種的保存
一個物種一旦滅絕,它的基因將很難保存。從而導致該物種永不再生。而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對於人類後代繁衍和科學研究意義重大。
2.調控作用
生物多樣性可以調控地球錶面溫度、大氣層成分、地表沉積層氧化還原電位以及pH值等。例如,地球早期的大氣中含氧量很低,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現今地球大氣層中的含氧量約為21%。據科學家估計,一旦失去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層中的氧氣將會在數千年內消耗殆盡。
3.改善生態環境
保持生物多樣性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在幾千年前曾經土地富饒,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然而,由於長期戰亂及過度開發,黃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已經極度貧乏,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給人類的生存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威脅。
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3]
一、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1.對地球資源過度的野蠻掠奪
導致生物種類劇減經濟全球化把各類國家都拖進資本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全球貿易自由化使得國家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從而導致土地、水體、植被等有限資源被無限制地惡性開發,極大地破壞全球的生態環境。比如,大規模的全球木材貿易導致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嚴重地損害生物多樣性系統。眾所周知,原始森林中的生物物種是極其豐富的,生態系統也是極其複雜的,一旦植被被大面積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就遭到破壞,隨後就是食物鏈的斷缺,進而導致大範圍的生態系統失衡。
2.農作物的單一密集種植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經濟全球化
使小規模家庭農業轉型為出口導向型種植單一作物的規模農業,使得原本多樣的農業日益成為一種全球一體化的產業,直接導致的後果是鼓勵了農民轉向化學密集型的單一作物農業,造成土壤土質退化、生態系統殘缺,作物反而不能健康生長。更為嚴重的是,被經濟全球化被動卷入與發達國家競爭的一些貧窮落後國家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為了大規模種植能出口創匯的經濟作物,大面積地毀林開荒,單一種植在該地生態環境下特有的作物。為了提高效益,放棄傳統的對環境較少破壞的複雜生態系統的多樣耕作方式,危害自然環境,破壞農業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
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
20世紀末,在環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的同時,可持續發展的浪潮席卷全球。以布倫特蘭夫人為首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提出:所謂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後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認為,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並且加強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及經濟增長。
2.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類與自然之間是一種在不斷作用中求得有機和諧的複雜過程。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環境基礎日益遭到破壞,在以經濟發展為前提,謀求社會的全面和諧進步為目標的前提下,生物資源的持續利用是社會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發展的進程能否順利進行的根本保證之一就是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在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瓷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維持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替代的大生態功能,對於人類長期獲取農業、醫葯和工業的資源提供給予重要保障。總而言之,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於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3.應採取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3個水平上採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主要有如下3個方面。
①就地保護,即建立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真實自然的縮影,它可以接近甚至恢復自然界的本來面目。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的動態平衡。在科學的管理下,保持本來的自然面貌,維持有我國國土綠色面積正被黃土所吞噬益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系統,創區域開發的自然參照系統。還能保持物種種類的多樣化,保護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和一些珍稀物種及瀕危物種,使其免遭滅絕。最重要的是自然保護區能維持生態系統和自然資源的永續發展和持續利用。
②重視技術研究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科學技術研究牽涉到生物多樣性的起源、發展、改善和創新。其中包括保護和利用的技術研究,現代生物知識的運用,多樣性信息系統的建立等等。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一系列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相輔相成,不能忽視。
③制定必要的法規,加強國際合作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要依靠完備的保護法律、政策體系,20世紀8O年代,國際上就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多國合作制定了一系列國際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