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农业宏观调控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农业宏观调控

  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政府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重合理流动,保证在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业宏观调拧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于段加以宏观调控。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

  (1)农业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外部件来看,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负的外部性包括在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品污染等。从农业的经济外部性来看,包括经济缓冲作用、国土空间上平衡发展、确保农村活力等,从农业的社会外部性来看,包括社会的稳定作用、确保农业劳动力就业、社会福利替代等。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主体既没有获得来自正外部性的经济补偿,也没有负担所应革担的相关费用,即市场且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束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且而引起社会福利的下降。农业外部性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特别是农业的生态环境外部性取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型、使用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集约在平、农业资探状况以及产权制度等多种因素。农业对于经济缓冲、扶贫、农业劳动力就业以且社会福利替代所具有的外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王,农村贫困问题较严重,农业对于经济缓冲、扶贫、农业劳动力就业以且社会保障替代具有较大的正的外部放应。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产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他所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的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产品。农业多功能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既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因为农业的非商品产出不同于商品产出,对其很难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放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或使其查报,难以排除特定的人不支付报酬就不让他消费,肉而在其件用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由于其影响或莹益范围因非商品产出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农业非商品产出在不同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农业非商品产出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如粮食安全所带来的社会稳定,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生活高质量,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等,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它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因而社会不应该排除任何人消费政商品的权力。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提出了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农业的弱质性。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非农产业的用地不断增加,地价不断上涨,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使农地的流失不断增加,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收,造成农业的资金短缺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王.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相对于新兴的非农产业来说,农业科研周期较长,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相对带后于非农产业产值份额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不耐储运等特点,使得农业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王力,农民与非农业就业者的收入差距拉大。这说明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4)农业的不稳定性。首先,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使得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自然条件是变化无常的,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周期性,井且生产周期长,生产不易调整,也会导致农业的波动。其次,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对农业造成冲击。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贸易趋于自由化,国内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而出现较大的波动,经济不景气时,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减少;而在经济景气时,又出现大量劳动力涌向非农产业,由于比较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出现耕地的撂荒。再次,由于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在产品的市场供需均衡。当某些因素导致价格和产量一定程度的波动时,会产生蛛网效应。另外,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间的互动关系还受动植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许多农民对价格的反应又具有滞后性,市场的自行调节难以使农产品的供给及时追随市场价格的变化,会造成农产品短缺和过剩效应的放大,使农业生产产生更大的波动。最后,农产品大多具有易腐性,不耐久藏,且储藏费用高,所以收获后应立即出售,即使市场价格低廉也必须出清,反之,产品稀少时,虽然市价高,但在本期内无多余库存供应市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农产品一经产出,其供给即己固定。农业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要建立农业保障机制和农业市场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 薛兴利,李秉龙.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农业宏观调控"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