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信息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財政信息化的定義[1]
我國財政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公共財政,實現對財政資金的集中監控,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確保財政資金安全、可靠、準確、高效地運行,並要遏制財政工作中腐敗現象的滋生。目前,我國的財政資金還處於收支多條線的狀態,這種收入分散的狀況造成了財政監控不得力,無法及時、充分地反映財政資金運轉情況,對撥付到各級單位的財政資金無法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控,造成截留、挪用財政資金的現象,甚至滋生腐敗;各級財政資金管理分散、收支脫節、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僅僅依靠人工操作和制度約束難以實現財政改革的目標。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運用先進的電腦技術和網路技術,加強財政信息化建設,完整記錄並實時處理每一筆財政收支數據,使財政管理制度剛性化,達到實時監控、硬性約束的目的,推動我國財政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什麼是財政信息化?至今也無嚴格的定義,一般地說,財政信息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財政信息化,是指與實現財政工作信息化有關的所有工作,包括財政應用軟體的開發;財政部門建立、應用、維護財政管理信息系統;財政信息化人才的培訓;財政信息化的巨集觀規劃;財政信息化的制度建設;財政應用軟體市場的培育與發展等。
狹義的財政信息化是指以電子電腦為主體的當代電子信息技術在財政工作中的應用。財政部門依據現代財政管理理論,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財政部門的預算、執行、監督等管理流程,及時、準確地向財政各層管理者提供充分和有用的信息支持,加工和利用財政信息,實現對政府財政活動進行控制,滿足政府財政管理和對外服務需要的一系列過程的總稱。財政信息化的目標是:追求財政管理水平和對外服務水平的提升。財政信息化的作用是:提高財政數據處理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提高財政管理的水平和質量,減輕財政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財政管理和控制的作用,使財政管理由事後算賬、管理轉向事先預測、規劃,事中控制、監督,事後分析、決策的一種全新的管理和控制模式,以增加財政信息的使用價值,提高財政管理、控制和決策水平;推動財政管理方式、財政管理理論創新和觀念更新,促進財政工作進一步發展。
財政信息化對優化財政管理、提高財政服務效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財政信息化的具體特點有:
(1)系統性。系統性是指從系統的角度考慮財政信息化的建設,包括財政信息化的計劃、組織實施、管理等各個方面。財政信息化涉及電腦硬體網路系統、涉及財政業務管理流程的分析優化、涉及財政應用軟體開發實施、涉及各級財政部門財政數據的彙總分析等,需要從系統的層面統籌考慮。
(2)服務性。服務性是指通過財政信息化,進一步提升財政管理水平,服務財政管理工作。財政信息化實現了各項財政業財政信息化研究.務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各項財政業務工作的效率,促進了各項財政業務管理創新。在財政信息化的建設過程中,各級財政;|幹部已經認識到財政信息化是財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通過財政信息化,可以持續推進財政管理規範化和促進財政管理創新,可以持續提升財政部門對各級預算單位的服務水平。
(3)政策性。政策性是指在財政信息化建設中,財政部對財政系統的財政信息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導作用。財政部門是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財政工作是政策性很強的工作,上級財政部門需要隨時掌握下級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需要財政部加強對下級財政部門財政信息化工作的政策性指導,從而保證財政系統從下至上逐級呈報的財政信息的有效性。目前,財政部規定了全國財政系統財政信息化建設的相關網路技術標準等,對重要的財政應用系統採取全國統一採購、推廣的辦法,這對於保證財政部隨時掌握全國的相關財政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
(4)專業性。專業性是指財政信息化涉及財政管理和信息技術,需要以財政理論和信息技術理論做指導,需要在財政管理工作中全面應用信息技術。在公共財政改革推進的過程中,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等財政管理方式都全面應用了信息技術,為保證財政信息化工作的順利推進,市級以上財政部門基本都成立了信息中心,逐步培養了一批熟悉財政業務和信息技術的複合型專業人才,從組織和人力上保證財政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5)開放性。開放性是指在財政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能夠在現有財政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融入新的硬軟體系統,能夠實現各類財政數據與其他相關數據的交換。隨著財政改革的不斷發展,會出現一些新的財政管理方式,如省直管縣等,需要及時開發出相應的財政應用系統,配合財政業務改革的進行。在財政管理信息系統運行的過程中,需要能夠與稅務、銀行等信息系統交換信息。各地財政部門昌經進行了多年的財政信息化建設,已經l有了一定的基礎,需要在後續的財政信息化建設中,重視財政信?息化建設的開放性,充分利用已有的財政信息化建設成果。
財政信息化的內涵[2]
財政信息化主要圍繞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與產業、信息技術應用、信息人才等四方面因素展開的,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基礎設施:指信息網路、信息資源和信息政策與標準等三方面。其中,信息網路有時也被稱為“信息高速公路”,指以電腦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為基礎所組成的電話網、廣播電視網、電腦網、無線網等信息傳輸網路,利用這個網路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全社會信息資源共用和社會經濟高度信息化。信息資源好比“汽車”,信息資源開發主要是將各種以其他介質形式存在的信息通過電腦採集、傳遞、存儲、加工等處理後以資料庫形式存在,通過信息網路為整個社會共用。而信息政策與標準則是維護秩序的“交通警察”,是順利實現信息化的保障。通過制定信息法規、技術標準而使局部進行的信息化建設在邏輯上連成整體、互為共用,從而形成經濟社會的全面社會化。總之,上述三方面共同構成信息基礎設施。
(2)信息技術與產業:技術與產業相輔相成,對整個信息化事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越發展,信息產業越興旺,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產業以信息設備製造和信息服務為核心,引導新興產業的潮流。基於此,各國都把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
(3)信息技術應用:是信息化的最終體現,無論是信息基礎設施,還是信息產業的發展,都要以信息技術的應用為中心,包括傳統製造業的電腦輔助製造(CAD)、辦公自動化(OA)、電子商務(EC)、電腦輔助教學(CAI)、管理信息系統(MIS)、決策支持系統(DSS)和電子政府(EG)等內容。
(4)信息人才:是實現信息化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建立、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信息技術的應用都涉及到信息人才,只有擁有信息人才,信息化才能順利進行。信息人才主要包括專業技術人才、信息應用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等。信息管理人才從全局角度來把握信息化的建設,信息技術人才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技術保障,信息應用人才把信息技術滲透到社會與經濟的各個層面。
財政信息化內涵的四個方面是互為補充的,它們之間的關係詳見下圖所示。其中,信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與產業是信息化工作的基礎,而信息人才是決定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效益的關鍵因素,信息技術應用則是最終歸宿。要做好財政信息化工作,不能忽略任何一個要素,要將四個方面的力量統籌起來。
財政信息化是一個複雜的、漸進的系統工程。按照聯合國對電子政務發展階段的界定,財政信息化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時期。一是萌芽期:建立線上官方財政;二是增強期:財政網站增多,信息動態化;三是交互期:用戶能通過網站下載表格,與財政工作者通電子郵件等遠程網路方式相互交流;四是處理事務期:用戶能線上實現服務支付和其他交易;五是完美期:跨越行政界限享受充分的綜合電子服務。
根據美國學者提出的諾蘭(Richard L.Nolan)模型,也可以把信息化發展的過程分為以下六個階段。一是初始階段:只有個別部門引入電腦技術,人們之所以對它感興趣也大多是由於新鮮,並沒有意識到它能帶來的巨大好處;二是普及階段:信息技術開始被普遍採用起來;三是發展階段:特別註重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繼續高速發展,信息人才越來越多;四是系統內集成階段:按照信息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規劃,制定標準,通過更新換代、二次改造而實現系統內的協調和集成;五是全社會集成階段:從全社會的角度來考慮信息化的全盤建設;六是成熟階段:信息技術已經高度融人社會與經濟運行的整個過程,人們充分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好處。
後來,米歇(Mische)對諾蘭模型提出了補充意見,他認為,在諾蘭模型中,作為前後兩個階段的集成與數據管理其實是不可分割的,集成階段的實質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數據集成為核心的資料庫管理。因此,信息化的一般路徑是由起步、增長、成熟和更新這樣四個階段所構成,每一階段在技術、代表性應用、資料庫及其存取能力、IT文化、全員素質等方面都有既定的內涵。總之,信息化是一個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過程,其中存在三個層次上的發展。首先是勞動工具的信息化;其次是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實現從生產到流通、分配、交換和消費各個領域的信息化,最終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信息化;第三是社會管理的信息化,通過四通八達的信息網路和終端,豐富、便捷、個性的信息服務,使人類社會生活全面實現信息化。應該說,這三個層次並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實現方式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各自有所不同。
財政信息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3]
目前財政管理面臨著雙重的挑戰:一方面要妥善處理財政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另一方面又要肩負改革和發展的雙重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依靠傳統的財政管理體制和管理手段,已難以勝任歷史賦予的時代責任。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財政管理特點和廣義財政學的理財思路,應該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財政管理手段現代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的雙重優勢。只有依靠信息這隻“千里眼”、“順風耳”,才能突破人力和經驗的界限,制定出協調統一的巨集觀微觀政策組合,發揮組合政策效應,才能做到財政監督無所不在,獎懲分明,執法嚴密;才能實現財政分配公平、合理、有效,做到生財有道、聚財有度、用財有方,提高財政資金調度能力和使用效率。
中國有句成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充分說明瞭正確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重要性。從財政管理角度分析,信息同樣是關乎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如果要實現財政調控的預期效果,就必須瞭解調控的重點領域、環節和方面,調控的作用機理和指導機制,以及財政可用的調控手段極其性質、特點和作用,做到知彼。由此可見,信息是與財政收入同樣重要的財政管理資源。
然而,過去對於信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較弱,致使大量寶貴的財政信息閑置於文件、賬簿之中,散落在各部門、單位和地區,沒有很好地加以組織利用,使得財政只有資金這一單槍匹馬在衝鋒陷陣。雖然近年來我國統計資料收集、整理方面做出了較大努力,基本滿足了財政管理對統計信息的需求,但與財政資金資源開發和利用程度相比,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明顯不足,信息已成為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財政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約因素。在財政收入不可能在短期內大量增加的情況下,搞好財政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顯得十分突出。
財政信息化的功能[2]
財政信息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見下圖。擇其要者詳述如下:
(1)增加財政運行的透明度,規範政府行為。做到依法理財和公開、公平、公正理財,是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財政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出發點。信息技術可以成為聯結民眾與政府財政的橋梁,一方面將民眾關註的政府職能履行的情況、財政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程度以及財政政務狀況展示出來,供民眾瞭解和監督;另一方面,也為作為納稅人和繳費義務人的公民提供了一個履行法定義務的權威、簡便和快捷的渠道。因此,財政信息化,對政府聚財、理財的行為和民眾履行義務的行為,有著相互促進的作用,也有利於形成依法理財的法治環境。
(2)促進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公共財政基本框架。財政信息化建設本身就是按照新的預算和國庫改革方案設計,是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又能為預算編製、執行的進一步改革奠定基礎。通過將財政管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聯姻,可以更好地實現與國外財政管理的比較、借鑒與融合,從而有利於從根本上提高財政資金的安全性、規範性與有效性。
(3)推動財政業務整合與優化,提高工作效率。財政信息化給財政部門的業務整合以及組織結構優化帶來了先機:一是對傳統的內設機構職能進行調整或再分配,減少組織層次,有利於提高財政部門的工作效率。二是使預算編製、執行和檢查監督嚴格分離,消除預算管理制度上的不足,提高預算管理水平與能力。三是具體負責電腦網路運行的財政信息管理機構,將逐步取代傳統的財政主體業務機構的地位,成為財政部門的核心機構,全面提高財政工作效率。
(4)便於靈活多樣地交流財政信息,預警分析財政狀況。財政管理信息系統是維繫財政健康運行的最敏感的“數字神經系統”,其信息交流不再限於上下級之間的公文傳遞與數據交換,而能在較為寬鬆的分層分級範圍內,實現縱向和橫向的多重交流甚至超級交流。在許多信息子系統內,允許系統有查詢、過濾、篩選、處理、保存、複製等功能,以充分滿足財政內部和社會各界需求的信息量。同時,由於信息交流的面廣量大,利用信息技術便於由表及裡、去偽存真地進行信息加工,以此為基礎可以對財政運行狀況甚至經濟發展態勢做出客觀、公正、及時的預警分析。
(5)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決策執行的準確性。以預算編製、執行為例,財政信息化建設極大地方便了預算管理及相關決策活動。依靠電腦網路,可以大大減輕當年預算編製的工作量,為編製滾動預算積累基礎資料,有助於保持預算編製政策的連續性和一致性,提高編製的科學性。在執行方面,隨著網路安全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電子貨幣業務的陸續開通,這將使財政部門利用電子貨幣進行直接撥付成為可能。按照操作流程,管理人員在相應的信息子系統內,即能在履行審批程式之後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完成對各用款單位的撥付工作。
(6)促進財政職能轉換,提高財政幹部隊伍素質。財政信息化過程中,由於電腦的普遍應用,許多重要崗位的職能被電腦取代,迫使各級財政部門轉換職能和服務方式,將工作重心轉移到財政信息的採集、整理與加工上,轉移到對財政經濟運行的調查研究和綜合分析上,讓財政工作人員充當起高效、智能的管理者角色。就信息化的財政而言,管理就是對財政信息的科學處理,將迫使管理者通過學習培訓,提高綜合素質,有利於增強協調、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