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數字鴻溝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信息鸿沟)

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

目錄

什麼是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最先由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於1999年在名為《在網路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中提出。隨後,數字鴻溝最早正式出現在美國的官方文件裡面--1999年7月份美國官方發佈的名為《填平數字鴻溝》的報告。2000年7月,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向8國集團首腦會議提交專題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當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數字鴻溝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問題。

  在英文裡面,數字鴻溝大多數時間統稱"Digital Divide",也有時候叫做"Digital Gap"或者"Digital Division",本意是數字差距或者數字分裂。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顧問Dannisi指出,數字鴻溝實際上表現為一種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美國"全國城市聯盟"的技術計劃指導Keith Fulton認為,必須落實培訓和教育方面的投資,數字鴻溝並不僅僅指是否擁有電腦。歷史上發生過"工業革命",但許多國家在工業革命中各行其道,許多國家落在後面。

  美國商務部的“數字鴻溝網”把數字鴻溝概括為:“在所有的國家,總有一些人擁有社會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術。他們有最強大的電腦、最好的電話服務、最快的網路服務,也受到了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們出於各種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電腦、最可靠的電話服務或最快最方便的網路服務。這兩部分人之間的差別,就是所謂的‘數字鴻溝’。處於這一鴻溝的不幸一邊,就意味著他們很少有機遇參與到我們的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當中,也很少有機遇參與到線上的教育、培訓、購物、娛樂和交往當中。”這一定義主要從經濟、技術角度入手,雖然沒有包括文化、民族、性別、代際方面的差異,但是道出了數字鴻溝的主要原因和表現,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些學者也認為,所謂的"數字鴻溝"應當被稱為"知識鴻溝"或者"教育鴻溝"。在互聯網時代,個人電腦的主要用途已經由計算轉化為信息搜索、信息交換和信息處理了。所謂"知識鴻溝",就是一方面閑置著大量的勞動力,另一方面,這些勞動力卻因為知識儲備不足而無法被吸收到最具價值創造潛力的、占國民經濟比重高於70%的經濟過程中去,從而不得不擁擠在只占國民經濟價值總額30%以下的傳統農業和工業部門內。

  同我國的地形梯級分佈相似,我國不同地區使用數字技術的程度也曾梯級分佈,只不過方向剛好相反,表現為東部沿海城市數字化程度相對來說比較高,而中西部地區數字化程度較低。無論是實際上網人數,還是上網人數所占人口比例,東部省區都大大超過中西部地區。

數字鴻溝的存在

  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

  "數字鴻溝"一詞是聯合國和發達國家首先提出的,發展中國家接受了這一概念,將之作為南北對話的重要議題。但就目前情勢看,發達國家在此問題上較為主動。

  主要原因在於:由於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不同,發達國家對新科技革命及信息化的相關社會影響較為敏感,特別對國內"數字分化"有較強烈的感性認識及危機感。

  南北"數字鴻溝"問題及南北差距的繼續拉大,使南方國家對北方國家的敵意和反感增加,對全球化的疑慮增多,這不利於西方推進價值觀和發展模式,因而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

  發達國家國內傳統信息產品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大批信息技術和產品需要通過大規模擴散實現增值和升級,此時發達國家公司急需打開、創造和培育發展中國家的信息產品市場。正如美國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所說“所有參與網際網路革命和消除'數字鴻溝'的公司最終也會享受到消除'數字鴻溝'後帶來的市場機遇”,可謂一語中的。

  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數字鴻溝"問題縮小南北"數字鴻溝",不是簡單的信息化建設問題,必然涉及縮小南北整體經濟差距、扶貧、減債、增加官方發展援助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不解決南方國家的貧困化問題,使之擁有進行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條件,"數字革命"只能是空談。"正在挨餓的窮人不可能靠數字蛋糕充饑"。

  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所帶來"數字鴻溝"等問題是跨國界的,需要世界各國的平等參與、深入研討、協商處理和共同管理。在信息領域新游戲規則的制訂方面,由少數幾個信息大國或國家集團說了算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不符合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潮流,也不符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 "的努力,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據

  發展中國家電信與信息化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中有一半人口未打過電話,整個非洲的電話線路加起來才抵得上一個紐約曼哈頓島的電話線長,芬蘭一國的電腦主機數量要多於整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發達國家平均每千人擁有300臺電腦。而發展中國家僅為16台。

  發達國家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7%,但網路用戶卻占世界總量的80%。發達國家平均6.8人有一人為網路用戶,而發展中國家平均440人才有一人上網。

全球90%的電子商務額被髮達國家壟斷。美歐發達國家對信息技術的投資占全球信息技術總投資的75%。目前國際互聯網全部網頁中有81%是英文的,其他語種總共不到20%。

  美國對其他國家的絕對優勢

  在全球信息產業中,中央處理器CPU)的產量美國占92%,系統軟體產量美國占86%。美國lT產業投資占全球總投資的41.5%。美國微軟公司的"視窗"(WINDOWS)系統占據全球操作平臺應用量的95%。

  1999年美國網際網路用戶占全球網際網路用戶總量的一半以上,電子信箱占全球總量的58%,電子商務額占全球總額的75%,商業網站占全球總數的 90%。目前世界性大型資料庫近3000個,其中70%設在美國,全球共有13台頂級功能變數名稱伺服器,有10台設在美國。

  據我國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的測算,美國信息能力的總指數約為我國的11.6倍。

  發達國家的國內分化

  (1)階層差異。據調查,美國年收入7.5萬美元的家庭87%擁有電腦,68%家庭上網,而年收入低於1.5萬美元的家庭中,只有7%有電腦,2%與網際網路相聯。

  (2)種族差異。美國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家庭的電腦擁有率和上網率要比白人和亞裔低60%左右,在美國網路高度普及的今天,仍有99.5%的非洲裔、98%的拉美裔不能使用網特網。

  (3)行業差異。美國信息技術業工人的平均年薪比其他私營部門工人工資高85%,1992年至1998年,信息產業工人與其他行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差距擴大了1萬美元。

  (4)年齡差異。英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口中有50%以上屬於15-24歲群體而這部分人口僅占全國人口的15%,超過64歲的人口中每25人中只有1人上網。

  (5)男女性別之間、城鄉之間及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信息化差距也日益明顯。

  中國

  2002年4月22日,美國Nielsen//NetRatings發表了有關2002年第1季度全球家庭網際網路用戶人口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中國的網際網路人口為5660萬,在各國網際網路人口中名列第二,在亞太地區名列第一。

  據該公司稱,如果中國家庭網際網路普及率能達到現在已超過50%的美國、南韓、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與地區的水平,中國將成為非常有潛力的市場。據中國信息產業部透露,目前申請上網的新用戶正以每月5~6%的速度增長。因此,如果這一增長率繼續保持下去的話,3~4年後網際網路就將普及到25%的家庭"(該公司)。

  另外,由於目前中國只有35.6%的家庭安裝了固定電話,因此該公司預測,如果安裝固定電話的家庭增加,網際網路人口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網路用戶雖然持續增長,但其普及和應用主要發生在城市,網路用戶中只有百分之零點三是農民,城市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的740倍。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西部城鄉之間的差距也大於東部。信息產業部提供的資料顯示,到2000年6月底,西部農村固定電話普及率將僅為1%。在青海,目前還有21%的鄉鎮和65%的行政村不通電話。全國最後20%不通電話的行政村,絕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區。

  中國互聯網用戶的地域分佈很不平衡,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02年1月發佈的《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其分佈是華東(36.0%)、華南(24.3%)、華北(17.7%)、西南(9.0%)、東北(8.4%)、西北(4.6%)。排在最前五位的省(直轄市)分別是:廣東(10.40%)、北京(9.80%)、上海(9.20%)、江蘇(8.00%)、浙江(6.60%),最後五位是:貴州(0.60%)、海南(0.50%)、寧夏(0.30%)、青海(0.20%)、西藏(0.10%)。

  不均等的機會

  富國的先行優勢

  聯合國秘書處公佈的資料認為,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是一種"富國現象"。少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搭上了信息革命的頭班車,在"知識權力"集中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重組和全球壟斷獲取"先行優勢",已經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至高點。

  廣大發展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尚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發展中國家肩負雙重發展重任,部分國家不堪重負,已經被邊緣化。

  知識經濟的出現,使信息(知識)和人才成為生產函數中極為重要的內生變數,這客觀上弱化了發展中國家原有的普通勞動力、土地和資源優勢,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南南合作的潛力。知識和人才有其流動性和聚集效應,發展中國家知識創新體制落後、能力不足,而本國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流失嚴重,遂在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中處於下風。

  信息技術和產業在發育初級需要高投入,背負重債和財政困難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而普通民眾也無力支付高額教育和通訊費用,發展中國家在與信息秩序相關的規則制訂過程中幾無發言權和影響力。因此,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窮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另一邊。南北國家"數字鴻溝"問題,是南北經濟差距的產物,同時又加劇了這一差距,形成惡性迴圈。

  美國國內分化成為社會問題

  美國的貧富差距自1973年以來已經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信息化進一步推動財富在信息技術所有者、企業家和金融家中的高速集聚,比爾·蓋茨等網路巨子富可敵國,無緣或不能掌握網路技術的公民極易淪為赤貧或墮入社會底層?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及趨勢,使社會不滿情緒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

  工作、學習和生活

  位於鴻溝的更不幸運一方,就意味著更少的機會參與以信息為基礎的新經濟。在這種新經濟中,更多的工作與電腦相關。這同時意味著獲得較少的機會參與教育、培訓、娛樂、購物和交流等可以線上得到的機會。

  美國政府在其設立的"填平數字鴻溝"政府網站上指出了為所有美國人創造數字機會的重要意義:可獲得電腦和互聯網,並擁有使用這些技術的能力,對於充分地參與美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來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人們正在利用網際網路,尋求商品和服務的最低價格;在家工作或者創業,利用遠程教學獲得新的技能,在健康方面基於更多的信息而作出更好的決定。

  使用這些技術對於工作是越來越重要了,而在迅速增長的信息技術部門工作,更可獲得幾乎比其它部門高出80%的報酬。

  創造性的運用技術,同樣可以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上造成很大的區別。在一些課堂里,教師使用網際網路以跟上本專業的最新進展,和他們的同事交流授課計劃,更多的和家長溝通。學生們則可登錄國會圖書館,下載歷史事件的原始文件,可以通過互聯網,利用過去只有天文學專家才能使用的望遠鏡,探索宇宙奧秘;並且可以投身於更多的"邊做邊學"活動。學生們同時還創造了基於互聯網的可供其它學生利用的大量學習資源--例如有關瀕危物種,聲音的感知,美國法官制度探索等網站的建立等等。這些都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貧困者因此有雙重不利。他們無法及時獲取可以改善自身處境的工作信息,無緣電子商務以及尋求最低價所帶來的改善福利的良機。

  互聯網是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經濟學家埃瑟·戴森認為,互聯網所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改變了權力的分配。工業革命以來的兩個世紀里,人類追求的都是經濟規模,比方說,大型工廠、大眾媒體。而互聯網的出現,開始讓世界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互聯網是一種讓機會均等的新力量。

  也就是說,未來的差別將在於能不能把握機會。以往沒有人或者很少人有機會,但是當人人都有機會時,就很容易看出,哪些人擁有必要的智商與自發的驅動力去善用這些機會。造成差別的不只是智商而已,還有個性和想象力。凡是把握機會採取行動的人,網路可以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力量。所以,一個人生來有多少財富、來自哪一個國家等等,這些因素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一個人的個性特征,將成為他未來有沒有優勢的決定因素。

  世界經濟論壇組織(WEF)2000年報告《從全球數字鴻溝到全球數字機遇》認為,我們應該更好的將註意力集中於"全球數字機遇"上。這將更有利於開展那些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的行動,因為那是我們今天真正面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向全球數字發展的轉換的機會。

  技術進步,政策改革,在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競爭,一起創造了一個所有國家都能從這場信息革命中獲得好處的境況。技術、速度、力量和可用性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增加,而費用卻在降低;過去只有大的組織獲得的能力現在可以被個人和小組織獲得。這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的機會。

  例如:網際網路和相關的技術與服務能極大地提高包括農業、製造業和服務部門在內的公司的生產力和競爭能力;能創造新的報酬優惠的工作機會,等等。而事實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已經從這當中獲得了好處。例如,小地方和個人企業家通過互聯網向國內外銷售當地的農產品和其他小商品。

  但是,從實踐上來看,除非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採取實質性的有利的措施,數字機遇不可能完全實現。首先,從教育和財政政策到電信管理,電子商務等等,新的國家戰略以及財政傾嚮應該建立起來。同時,國際社會應該承擔起支持者的重要角色。在提供技術,資本,商業專家,貿易利潤技術援助以及其他相關方面作出努力。

  戰略與行動

  國際社會

  縮小"數字鴻溝",重要的是確保人們能夠平等地享用現代通信和網路基礎設施,擁有大體平等的教育機會。在這方面,國際社會作出了一些努力。

  1、"軟體銀行新興市場"項目。2000年2月,作為縮小全球互聯網發展的差距,國際金融組織與日本的軟體銀行合作,在100多個國家成立互聯網公司。該項目通過5個方法來縮小數字經濟的差別:(1)覆蓋幾乎所有的新興市場--將近100個國家將逐漸參與這個舉措。在選定目標國家時,將著重考慮侯選國家對互聯網發展的決心,適量的電話覆蓋率、廣播和電視系統,以及能夠使互聯網得以發展的足夠的設施和環境。(2)與主要的互聯網和網站結構技術公司進行合作。(3)在各個目標市場與當地的公司及創業者進行合作。(4)提供所需的風險資金。(5)使用"商業孵化器"的方式,來推動新公司的快速發展。

  2、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於2000年7月部長會議文件中,敦促各國政府把網際網路和遠程通信的費用降至人們能夠承受的水平,向當地居民提供更多技術知識、創建更多公共接入點。文件還敦促各國政府開發使用本國語言、符合本國人民興趣的網站。經社理事會已成為一個特別工作小組,研究各國政府和私營部門確保所有社區在2005年以前都能接入網際網路,並保證每個人在半天路程內可上網的計劃。

  3、2000年7月本沖繩"八國首腦會議"通過《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文件提出了縮小國家間和國內民眾之間信息技術發展差距的一些原則性設想,決定成立一個高級別的特別工作小組(DOT FORCE)。特別工作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制定相關的政策和規章制度,建設必需的網路系統,改善電腦通訊連接設施,增加上網機會,降低費用,培訓人才,及鼓勵參與全球電子商務網路。

  4、2001年10月,上海APEC年會的部長級會議通過了《數字APEC戰略》,明確提出:各成員國要採取具體和聯合的行動實施數字戰略,並充分利用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縮小數字鴻溝,迎接新經濟帶來的機遇。《戰略》包括三個部分:1、創造加強市場結構和機制建設的環境。2、創造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發展的環境。3、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培養企業家精神

  5、2001年11月,在聯合國成立瞭解決"數字鴻溝"的顧問委員會的建議下,成立了由30多人組成的聯合國信息和通信技術工作組,我國科技部副部長馬頌德即是執行局成員之一。安南說,這一工作隊所面臨的嚴峻任務是如何在全球推廣新的科學技術,確保廣大貧困人口能夠從中受益,並使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能夠為實現促進發展這一戰略目標服務。

  6、2002年3月18日~27日,國際電信聯盟ITU)召開第三屆世界電信發展大會,本次會議以"數字鴻溝"為主要議題,引起了國際上的普遍關註。本屆ITU世界電信發展大會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國和地區的1500名政府高級官員、私營部門人士以及國際和地區性組織的代表,他們共同制訂一個旨在填平數字鴻溝的戰略計劃。必須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美英法三國的行動

  美國 1998年美國聯邦政府對教育的撥款達510億美元,其目的是:使每個8歲的兒童能獨立閱讀,12歲的學生能藉助國際互聯網學習,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間教室、每一個圖書館和每一個兒童。2000年2月,美政府公佈"從數字鴻溝走向數字機遇"的報告,指出美國消除數字鴻溝的重點在於專業技術平民化、技能培訓和網路內容實用化。在政府鼓勵下美國許多高技術公司已經在實施填平"數字鴻溝"的工程。

  英國 2000年10月上旬,英國財政大臣布朗宣佈了一項"縮小數字差距"計劃。提出要為貧窮社區免費提供網際網路接入點,免費提供信息技術培訓,為低收入家庭提供10萬台二手電筒腦。為了實現 "在5年內使每個英國家庭都能上網"的計劃,他頒佈了幾個重要措施:在全國建立超過700家的互聯網接入中心(IT access centers);對那些願意為雇員租借電腦的公司提供稅收優惠培訓課程為網路新手提供85%的折扣;提供10萬台整修過的電腦,以便低收入家庭低價購買或者租賃;在2002年之前,把互聯網接入英國所有的學校和圖書館等等。

  法國為追趕世界信息產業前進的步伐,法國政府於1998年1月出台了大力發展網路的計劃,決定投資60億法郎(1美元約合7.2法郎),鼓勵和扶持信息產業,使法國迅速與國際接軌,向著創造一個人人享有信息的社會大步邁進。政府認為,"網盲"就是未來社會的新文盲。併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包括納稅等活動在內的行政管理電子化;通過網路向企業和個人發佈各種信息;向公眾免費提供各類可查閱數據和資料;為各類學校配備電腦,保證學生上網;多次降低電話費,對上網用戶提供各種優惠;每年定期舉辦網際網路節,向各階層人士普及網際網路知識等。

  中國的戰略和前景

  2000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信息化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將信息化放在如此高的戰略地位,在黨中央全會決議中是第一次。

  2001年5月信息產業部發佈的《信息產業"十五"計劃綱要》中,在"發展前景描述"部分提出要將信息產業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十五"期間信息產業仍將以3倍於國民經濟的速度發展,2005年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將超過 7%(其中通信業增加值所占比重超過4.7%,電子製造業超過2.5%),對國民經濟的直接貢獻率不斷提高,間接貢獻率穩步增長。

  --到2005年,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比重將超過30%,其在國家外貿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

  --到2005年,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位居前列,發展成為最大的產業。

  根據中國正在實施的"十五計劃",2005年中國電話用戶總數將達到5億,電話普及率達40%,上網人口普及率達到15%,網路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公益組織和國際援助(兩個例子)

  鄉村電子信息館中國青基會希望通過努力,讓全社會像過去支持"希望工程"一樣,將目光投向政府行為和主流輿論力所不逮的農村社會信息化問題。通過"鄉村電子信息館"這一項目,向全社會發出一個強勁的信息:在4億城市居民之外,千萬不要遺忘了9億農村居民!一個社會產生了先進理念和先進階層還不能算現代化,只有當這個社會發展滯後的階層也能享用到先進技術的恩惠,也接受了先進文化的規範,才算是真正的現代化。換言之,沒有農村的信息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

  全球發展學習網路寧夏遠程教育中心 2001年10月開通,位於寧夏大學。由寧夏自治區政府、澳大利亞政府和世界銀行共同創辦,是不斷發展壯大的"全球發展學習網路"(GDLN)的第30個成員。該中心旨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推動遠程教育,傳播信息和知識,從而促進中國西部省份的發展和扶貧工作。它採用先進的遠程教育技術,讓來自中國各地和其它東亞國家以至其它地區的人在本地就能交流信息,一起學習。由於網路具有完全互動性的特點,其中許多內容都採取"全球對話"的形式,讓世界各地的決策者或技術專家相互交流分享知識和經驗。

數字鴻溝的影響

  堅持民族國家的利益

  承認數字鴻溝的存在,這是全世界共同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究竟應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問題的實質在於全球化、信息化當中,民族國家在世界格局中如何占據一定的地位。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里,民族國家至少今天看來是存在的,因此,我們就必須考慮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否則,討論數字鴻溝問題的基礎便不存在了。

  我非常同意朱厚澤前輩的觀點,信息文明有二重性。工業文明表現為英國化,信息文明表現為美國化,美國化的信息文明是向全球滲透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好處,另一方面它的文明以惡的形式表現出來,這裡,好的文明肯定應該接納,我們當然應該儘快使自己的國家跨越數字鴻溝。同時,對文明擴散中以惡的形式的表現,我們可以坐下來談判,以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討價還價

  今天,人們日益意識到,將來地理意義上的世界地圖將讓位於以知識等級劃分的世界地圖,國家之間的鴻溝將越來越大,越來越以知識衡量財富,從而造成社會衝突越來越大。因此,政府應採取各種辦法縮小這種差距。今年以來,政府開始談數字鴻溝問題,但仍沒有提出具體的實施辦法。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時代的看法有錯位,仍是以物質產品的數量來衡量社會發展的指標。我們急需建立一套對各地信息化的指標進行衡量的體系。今年以來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網路公司開始與國家有關行業資源結合併真正形成一種產業。但這方面其實國家並沒有意識地進行這種資源的積累和整合。

  互聯網實際上就是一場實驗,當你在網上亂逛的時候,你的需求已被人瞭解和把握,這是最為可怕的,然而中國的產業部門是否已真正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網路背後其實是國家利益重新劃分的過程。

  必須消解權力鴻溝

  談數字鴻溝不能忽視另外一個鴻溝,即權力鴻溝。中國的現實是怎樣的?實際上是數字資本主義和黑幫資本主義相互交錯其中,黑幫資本主義是更加觸目驚心地存在著的現象。權力的不公正是造成中國貧富鴻溝的實際原因,而不是數字鴻溝。就中國而言,數字鴻溝更多表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整體信息化狀態的差距。

  當我們的經濟學家講“西部開發要網路先行”的空話的時候,不解決制度問題,不正視中國黑幫資本主義的問題,西部開發將會成為一部分官僚瓜分國家資源的又一種說法。黑幫資本主義是在私有化進程中,一些人將公有財產直接轉換為個人財產結果。私有化仍是一次權力的瓜分,與普通百姓無緣。這個暴富階層與低層百姓之間的鴻溝正在加大。這將導致中國在現代社會面臨整合的危機。所以,要解決數字鴻溝,就不要以數字鴻溝為名,忽視了中國另外一個現實情況,那就是權力的鴻溝,因為它造成的不平等是更大的不平等。

  我們看到數字資本主義也對權力鴻溝進行了衝擊和消解。數字資本主義是什麼?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去年中關村曾有一牌子上寫“全世界電腦聯合起來,Internet一定要實現”,這句話其實道出了這樣一個現實:美國通過養老基金退休基金形成群體資本,再通過這種群體資本向周邊國家投資。這樣全世界資產者通過數字化都聯合起來了,而無產者好象倒未聯合起來。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會變成福利國家,變成知識社會?就是因為把資本家和工人之間不平等的鴻溝降到最低限度。藍領工人已成為知識工作者,資本的形態也發生了變化,所謂數字資本主義是以一大幫群體資本為背後支撐的。

  以數字手段進行滲透的群體資本主義表現在中國就是外資的進入、網路的興起、電信市場的開放。這其中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規則。

  以數字漩渦填平數字鴻溝

  面對數字鴻溝,我提出一個概念叫數字漩渦。這其中的關鍵是中國如何吸納全球的資金、技術形成數字漩渦,然後實現跟美國等國高科技領域的互動,而且尤其要發揮華人的力量。

  今年政府做的八大網站,只是在新聞上提高競爭力,其實這是沒有抓到問題的實質。政府應該建立一種成熟的民間的投資體制,使整個中國的民間資源向高科技傾斜,做出一個比較高的門檻,這樣,當國外資本進入的時候,有談判的餘地。我們甚至可以採取官督民辦的形式,政府出讓資源給民間,民間採取一種有比較清晰產權的,有制度保障的體系來整合這種資源。

  今年,國內的信息化,表現為一種特別深刻的行業信息化,所有的網路公司都搶占行業平臺。可謂之網路平臺大戰。但有一個弊端,就是所有行業資源都未做得很足,都是很平的一種東西,這時,如果外國資本進來的話,那根本就沒戲了,它將輕而易舉地全部買走了。

  人們已經發現整個中國的工業化是通過北韓戰爭打出來的,是短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是中蘇之間的交易的結果。現在,信息化誰來幫助建?怎麼建?

  首先要立足於民族國家,通過民間投資體制,建立一個比較好的談判條件。第二是對於核心技術的把握和研發。網站是沒有高科技的。而中國高科技領域里又充斥著自欺欺人的東西。公共資源要實現跟社會連接,信息要公開化,通過這種公開化,政府承擔信用中介的功能,政府可以評價企業的信用狀況。

  在網站的內容上,中國網站上好的內容不多,漢語世界的東西應該先搬上去。網路內容不好,原因在於網路公司水平低,處於亂轟轟的泡沫階段,尚未聚集起能夠真正做好內容的人才和力量。而對內容的控制也存在問題,達不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這其中,知識界也沒起什麼作用,中國仍沒有非常成熟的知識界的網站。知識界的研究成果為什麼不可以在網上形成一個大的社區?可惜的是,我們的知識分子更熱衷於搞“長江讀書獎”這樣的醜聞。

  去年好象很多企業都發懵了,以為不沾上網路,傳統企業都將沒戲了。從今年開始,有些企業似乎已經醒悟過來,比如聯想科技以網路實現渠道化的改造,而不談什麼BtoBBtoC,並認為銷售渠道只要能在網上把東西儘快賣掉就行,網路只是一個工具。很多傳統企業在網上進行供應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而不象今年早些時候,所有的企業都認為網路就是高科技,就是要自己建一個網站,然後,高科技就實現了,中國和美國的差距馬上就沒有了,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了。而其實網站跟名片差不多,沒有任何高科技含量,以其為高科技,純粹是一場誤會。現在看來,所有企業的決策的供需鏈都不是在網上進行,而企業的最終網路只是企業雇佣來的一個很低級的技術人員建了個網站,包括財務、銷售服務,都不在網上進行。所以,中國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還要走很長的路,據說美國人看中國幾百強大型國有企業網站得出兩個印象,第一,漂亮,可是沒內容;第二,這幾百強企業都是獵頭公司。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看到網頁上企業領導人的大頭像以為這是準備出售的人才。這說明一些企業做網站並沒想到要用它來做什麼,而幫助做網站的人,只是為了讓企業領導高興。那些企業領導的電子信箱則都是由其秘書來管理,很少使用。網站成了一個電子名片,企業信息化的程度就是如此之低。但好在有些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網站的重要性了。

  數字鴻溝就是數字機遇

  八國首腦會議結束後,以日本富士通東芝為首的全球電子商務企業對話協會成員提出要為非洲50萬個偏遠村鎮提供數字接入等。這些公司勇於承擔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重任其實還是從自身長遠利益考慮,他們確信只有幫助大多數國家成為“網路經濟和社會的正式參與者”,才能拓寬公司現有的市場規模。正如思科公司總裁錢伯斯所說,“所有參與網際網路革命的公司都有機會去消除這場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數字鴻溝,同時它們也會最終享受到消除數字鴻溝後所帶來的市場機遇。”

  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認真對待數字鴻溝的風險,積極通過改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來使每個人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革命所帶來的機遇。

  一位世行高級官員曾經指出,低收入人群和國家若想分享信息和通信基礎設施革命所帶來的機遇,除了需要獲得相關的高質量教育外,更為主要的是還需擁有能確保平等享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基礎設施。在國內,網通最近業務十分繁忙,這說明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實達要專門關註硬體業,說明廠商們看到了基礎設施市場的美好前景。

  由此可見,數字鴻溝實際上是一種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中國如何抓住機會實施方法得當的技術融入,跳過這一差距,直接進入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領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但是如果這種融入進行不當,我們就可能完全錯過機會。

填平數字鴻溝

消除中國數字鴻溝的思考與對策

  一、新經濟時代嚴峻的數字鴻溝問題

  根據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文件,“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系指由於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球發展和應用,造成或拉大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從世界範圍看,就是由於發達國家經濟水平及信息化程度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所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從發展中國家看,就是由於地區、行業、所有制以及企業規模等差異,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隨著新經濟時代的來臨,數字鴻溝成了世人關註的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競相發展和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大力發展信息產業,以儘快提高國家信息能力,從而提高國家綜合國力,以便在21世紀的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政府把發展信息產業提升到戰略地位加以考慮,提出在“十五”期間將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提高信息能力,消除數字鴻溝。

  數字鴻溝是我們在致力世界和平與發展、國家經濟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嚴峻事實。 “網際網路的使用能力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不同國家、人群在數字化經濟時代發展的差距,在這方面的差距將導致數字鴻溝”。先看南北差距,發達國家平均每千人擁有300臺電腦,而發展中國家僅為16台。而發達國家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7%,但網路用戶卻占世界總量的80%。發達國家平均 68人有一人為網路用戶,而發展中國家平均440人才有一人上網。在網際網路作為全球數字化經濟的載體正在全面地對社會經濟結構組織結構商業模式、管理行為和交易方式、管理體制等諸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的今天,全球90%的電子商務額被髮達國家壟斷,發展中國家只占10%左右的份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活動的產值已經超過GDP的50%或接近50%,對GDP的增加值更是遠遠超過了第一和第二產業

  中國的數字鴻溝問題也十分嚴峻。從國際範圍來看,中國信息化水平很低。中國國家統計局1999年曾對世界2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信息能力進行測算(見表1)。結果發現中國的信息能力指數與美、日、澳等信息發達國家間存在著巨大差距。中國得分僅為6.17,僅為美國的 8.6%,日本的8.82%。中國信息化水平較低,將影響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並且不利於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與加強。

  表1 世界一些國家信息能力總水平排序

排名國家得分排名國家得分
1美國71.7615波蘭21.57
2日本69.9716墨西哥17.43
3澳大利亞65.5917南非17.11
4加拿大59.4018巴西15.34
5新加坡57.0719羅馬尼亞12.92
6荷蘭54.0620土耳其12.71
7英國53.4521菲律賓11.54
8德國53.2522埃及10.64
9紐西蘭52.3223印度9.28
10法國49.2624印度尼西亞8.46
11南韓40.2325泰國8.34
12義大利34.7126斯裡蘭卡8.19
13西班牙33.7527中國6.17
14俄羅斯26.2128巴基斯坦5.28

  從中國國內來看,地區間的發展也很不平衡,數字鴻溝業已存在並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在城鄉之間、不同企業之間以及其它不同群體之間,特別是在廣大農村,由於受技術水平、經濟能力影響,電腦普及率極低,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更是無從談起。東部地區在網際網路普及率、電話普及率、人均電信業務指數、人均報紙訂閱指數等具體指標方面,都明顯高於中部和西部地區(見表2)。數字鴻溝造成的差別正在成為我國繼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體差別“三大差別”之後的“第四大差別”。數字鴻溝造成的國內分化將化演化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現實及趨勢,會使社會不滿情緒上升,不穩定因素增多,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的持續發展。此外,信息化和網路化加劇了舊有的階層、種族、性別和代溝問題,產生了新的結構性失業,使社會的內在矛盾更為複雜化。

  表2 中國東、中、西部地區數字鴻溝狀況

地 區 人均GDP指數 人均報紙訂閱指數 電話普及指數 網際網路普及指數 人均電信業務指數 人均電信基建投資指數
東 部 149.4 138.37 141.44 197.3 181.9 156.4
中 部 78.3 90.18 80.20 44.89 70.66 67.4
西 部 61.4 67.65 57.85 32.0 49.01 64.8
全 國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相對差異繫數(%) 72.2 135.6 88.7 383.9 142.0 119.7

  數字鴻溝不僅是“社會狀態”,而且是“社會後果”和“社會問題”。在信息資源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資源的今天,國家或地區之間由於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操作技術普及水平差異,造成信息資源獲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包括信息接收、生產、傳遞與利用等方面差距),進而影響弱勢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不同人群之間因為收入、受教育水平、所處地域及種族等方面的差異而造成地對網際網路技術掌握和運用的差異,進而導致了不同群體在社會中面臨的機遇、待遇不等,出現“信息落差”、“知識分隔”和“貧富分化”等問題。所以說,數字鴻溝已不只是國家間或國家內部在信息基礎設施、數字技術的使用、電子化服務方面差別的問題,它牽扯到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信息資源多寡和資金、文化、就業、生活質量等問題,牽扯到國家或地區科技參與能力的強弱、經濟的增長方式等更深層次方面的社會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審視數字鴻溝將會導致的嚴重社會後果,把它作為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來考察。

  二、造成數字鴻溝的原因

  在信息化、數字化的新一輪“賽跑”中,南北方國家不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賽跑”的結果也只能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國際政治經濟的不平等、不平衡是造成南北國家間數字鴻溝的根本原因。國際政治經濟的不平等、不平衡秩序在知識經濟時代依然沒有改變。北方國家在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繼續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利用對高科技的封鎖,使發展中國家很難找到實現“後發優勢”的技術平臺,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從而使發展中國家在進行對外貿易時長期處於不公正的、依附的和被剝削的境地。在這種境況下,通過信息技術和知識來創造價值的新經濟只能是一種“富國現象”。少數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搭上了信息革命的頭班車,在“知識權力”集中過程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重組和全球壟斷獲取“先行優勢”,已經牢牢占據了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至高點。由於新興產業高科技風險投資的高回報率,發達國家過剩資本轉向內部投資,刺激了國內金融市場繁榮。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尚處於工業化階段,部分國家尚處於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期,信息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使發展中國家肩負雙重發展重任,由於外匯拮据、知識和人才的匱乏,沒有能力推進信息技術的普及工作、提高網際網路應用水平以及建立和利用網際網路上的電子商務(E-business)和電子社會(E-society)而被邊緣化。並且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知識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和窮人被隔離在數字鴻溝另一邊。所以,不解決南方國家的貧困化問題,使之擁有進行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條件,數字革命”只能是空談,消除數字鴻溝只能是現代神話,因為正在挨餓的窮人是不可能靠數字蛋糕充饑的。

  一個國家內的不同階層、不同地區間存在著經濟水平之間的差異性是造成一個國家內部數字鴻溝的重要原因。在美國城市中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的家庭,接入網際網路和擁有一臺個人電腦的比例,分別是年收入低於15000美元家庭的20倍和9倍。從中國來看,北京現在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達到了30%並呈加速度上升。但是在西部地區和一些落後的農村地區,溫飽問題剛剛得以解決,要在這些地區中普及網路不太現實。可以說,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了地區間推進信息化經濟條件的巨大差異和不同地區居民之間的接觸網際網路機會的嚴重不均。所以要消除一國內的數字鴻溝,必須和經濟發展聯繫起來,以消除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來縮小國內的數字鴻溝問題。

  其它一些社會因素也對數字鴻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98年,柯林頓政府提出了“closing digital divide”(消除數字鴻溝)的發展目標,試圖通過大眾媒介和其他手段來普及電腦和網際網路知識,改善低收入人群的受教育條件。然而,後來對公眾利用電視媒介實際效果的研究卻發現,這方面的工作並不成功。因為柯林頓政府普及電腦和網際網路知識的努力,的確在低收入和文化程度不高的群體產生了傳播效果,但是對大眾媒介中傳播的電腦、網際網路知識接觸和利用最多的,還是那些相對富裕的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以緩解受教育不平等為目的的大眾傳播活動,實際結果卻是擴大了兩者之間的數字鴻溝。這種情況說明,在現代社會,即使大眾傳播將同樣的電腦和網際網路知識傳送到每一個家庭和社會每一個角落,人們在接觸和利用的機會上並不存在平等與否的問題,然而它所帶來的社會結果卻並非如此簡單。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理應有助於縮小全球數字鴻溝、促進經濟普遍增長、廣泛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擴大社會平等,但實際上這種情況並未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發生。貧富人群(國家)間的信息能力問題就好比是貧富兒童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上的差距一樣。富裕兒童通常在進入小學前就接受了較好的學齡前教育,而那些貧困兒童由於家境困難,既無錢購買啟蒙讀物,也無錢聘請家庭教師,進入小學後兩者在學習能力和成績上自然會產生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隨著年級的上升而不斷擴大,導致升學率、學歷甚至將來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上的兩極分化。因此,除了知識供給的差異以外,我們還必須考慮受眾其他的社會因素。這些社會因素包括:(1)傳播技能上的差異——獲得關於公共事物和科學知識,需要一定程度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拿受教育程度與傳播技能的差異關係密切,中國公眾上網人口主要集中在大專及以上部分,占84%,而高中(中專)及以下者只占16%。(2)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知識儲存越多,對新事物、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越快。(3)社交範圍的差異——社交範圍越廣,人際交流越活躍,獲得的知識的過程越加速。(4)信息的選擇性接觸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的因素——生活的水準、層次與媒介的內容越接近,對媒介的接觸和利用程度越高。(5)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傳播有一定深度的關於公共事物和科學知識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眾主體主要集中在高學歷階層。

  三、中國消除數字鴻溝的若幹對策

  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消除南北國家間的數字鴻溝將無法實現,因為新一輪的國際競爭將進一步穩固北方國家經濟、技術方面的優勢,在整體上擴大與南方國家間的數字鴻溝。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縮小數字鴻溝方面並非束手無策,無能為力。信息革命對那些基礎較好並針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採取具體的應對措施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他們完全可以抓住數字機遇,在信息革命中取得較大進步,實現縮小與發達國家間的數字鴻溝的目標。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對數字鴻溝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中共中央關於“十五”發展規劃的建議書開篇就明確指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消除式發展”。中國消除或縮小數字鴻溝的具體對策,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加強落實,理性消除數字鴻溝。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消除數字經濟發展前沿的社會衝突的關鍵在於認知數字經濟、改善數字生態、消除數字鴻溝。正如“十五”發展規劃建議書中所講的那樣,在於以把握數字機遇的積極姿態迎接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現代化,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經濟全球化、資本自由化、產業信息化、信息網路化”所構成的新四化帶動老四化。“信息化就是在信息技術革命催動下,以物質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以信息生產為主導地位的社會轉變的過程,也就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一個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那麼,信息化就是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動態過程。”

  在進行技術革命的同時,應該把信息化看作是一場改變思想觀念、增強信息意識的社會革命。因為從本質上講,信息化既是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同時也是在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撐下,以無處不在的信息資源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尤其是對中國這個由落後的或者已在衰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與先進的信息文明並存的國家來說,信息化也應該是改變和消除在人們頭腦中普遍存在的狹隘落後的思想意識,提升信息意識的過程。其次,我們應加強相關政策的理解和落實工作。我們要認識到,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舉措並不只是簡單地發展信息化,個中的含義除了要大力發展信息化以外,更有信息化與工業化共同發展的意蘊。簡單地講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都不符合當前我國的實際,只有同時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當然還有其他的“化”)並且實現兩者之間的有效銜接,充分發揮信息化的作用,實現消除式的發展,才是合理的道路。對政策有正確而深入地理解後,還必須要有好的落實,政策才會發生理想的效果!憑心而論,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前沿的數字生態環境並不十分樂觀,主要反映如巨集觀決策表裡不一。其中的原因除了輿論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內部認識上的分歧,以及利益上的衝突。由於“深層信息化”階段新生產力發展的利益主體多為民間資本、境外資本,加之知識經濟因數對自由市場機制的天然渴求以及客觀上要求加速、自由發展的內在需求,所以圍繞以信息化、網路化為表徵的數字化浪潮,中國國內新舊產業之間的摩擦愈演愈烈,新舊經濟運行機制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多,體制內與體制外利益主體之間關係的緊張程度也日益加大。中國學界必須直面現實數字危機、直面經濟數字化浪潮,客觀剖析信息革命背後社會經濟的質變與量變;決策層也必須直面世界範圍內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鼓勵新生產力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以發展應對挑戰,以成長縮小差距,而不是以保守、封閉人為製造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對於產業界來說,應該從全局層面充分認識信息產業、信息經濟以及數字文明的發展態勢與內在規律,爭取在未來的競爭中把握主動。

  要理性消除數字鴻溝,須要做到以下幾點:(1)要加強核心技術的科研和開發。數字鴻溝存在的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由於核心技術的差距形成的,並且由於信息產業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國防、安全戰略地位,積極研究核心技術,尤其是電腦、通信和微電子技術領域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顯得尤為迫切。在具體實踐中要加大資金、人才投入,提供製度保障和促進,發揮“後發優勢”,形成集團整體推進,儘快追趕甚至超越國際領先技術。(2)要加強信息化推進位度建設。我國目前的制度建設與大力發展信息化之間具有相當的差距,只有技術領先,沒有制度保障和推進,信息化依然很難推進,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國有企業占據最重要地位的大環境下,政府在推進信息化中的作用相較於國外,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推進信息化方面,政府需要從巨集觀上加以引導,綜合規劃發展佈局,保持適度超前的發展戰略以及信息化制度的穩定性和統一性。(3)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可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發展是國家的大政方針,是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推進信息化必須站在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調整多個產業的關係,全面、整體推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根據不同的地區的不同狀況分地區分階段逐步實施信息化推進戰略,避免盲目跟風,盲目發展。

  第二,大力借鑒國際通行的政策,參考他國成功舉措,走中國特色的信息化之路。

  在WTO背景下,未來中國會越來越多地依"國際慣例"行事,全方位介入國際大市場,執行統一的"國際標準游戲規則"。所以,在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問題上,借鑒國際通行的政策是中國的必要途徑。在消除數字鴻溝方面,國際通行政策主要是競爭政策、普遍服務政策。

  所謂的競爭的政策,就是在基礎設施領域,通過允許更多的企業進來參與經營競爭來降低購買和使用成本。80年代,美國為了提高電話普及率,就成功地使用了競爭政策。現在美國的家庭電話普及率已經超過百分之百,已經達到極限。拿中國的電信市場為例。中國的電話普及率不高,全國共有固定電話用戶和手機用戶只有2億多用戶,普及率僅僅達到30%多。加上有些家庭擁有多部電話和手機,因此,按家庭統計,普及率還沒有這麼高。而在農村,普及率就更低了。電信市場的開放是世界潮流,中國在電信市場領域應該更加開放,通過降低消費成本來提高電話普及率。在網際網路應用領域,中國政府已經發了九張許可證。網通的寬頻IP網也已經開通。但是,現在的競爭基本集中在長途網上,本地接入仍然是一個瓶頸。政府電信主管部門應該考慮在本地接入上引入競爭,來改善本地接入的成本和服務,提高網際網路的接入率。通過這一競爭策略,能為公眾提供價格適當的通訊服務,降低上網門檻。聯合國經社理事會敦促各國政府把網際網路和遠程通信的費用降至人們能夠承受的水平,向當地居民提供更多技術知識、創建更多公共接入點。

  表3 2001年前中國與部分國家和地區互聯網使用費用比較

國家或地區 中國 中國香港 新加坡 日本 澳大利亞 巴西 南非
費用(美分/小時) 132 18 26 71 32 16 25

  從表3看,中國的通訊價格、上網費用比較昂貴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價格瓶頸極大地限制了電話的安裝率、互聯網的接入和使用率,成為數字鴻溝的一大原因。實踐表明,降低通訊價格對擴大電信消費用戶數量、刺激社會電信服務消費、促進電信市場繁榮,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電信設備製造業、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具有顯著作用。雖然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大了對電信資費的調整力度,大幅度降低初裝費、上網費用,刺激互聯網用戶的增加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但是參考國際相關領域的操作,中國政府的這些改革還是遠遠不夠的,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一個國家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因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成本也不同。落後的、偏遠的、貧困的或欠發達的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成本相對較高,電信公司效益較差,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一般不高。因此,普遍服務的政策應運而生。普遍服務政策就是為了促進落後的、偏遠的、貧困的或欠發達的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設計一套合理的集資辦法,在透明、公正的條件下,通過恰當的方式讓企業為此承擔一定的義務。1996年以後,美國通過這一政策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能用得起網際網路。中國政府可以通過普遍服務的政策,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加大投入,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擴建完善現有以光纜為主體的基礎信息傳輸網的同時,加速建設新一代的高速電腦互聯網,使之成為一個融語言、數據、圖像為一體,超大容量、靈活高效、經濟適用、安全可靠的寬頻高速通信網,構築滿足經濟與社會需要的信息化基礎平臺。在西部大開發的進程中,我們要註意解決東西部數字鴻溝的問題,大力提升西部的信息化水平。目前中國可以做的如在電信市場實施普遍服務政策;在網際網路市場中對學校、圖書館和一些公共社區的公共基礎設施使用進行補助等等。雖然這項政策實施起來將會對財政造成相當大的壓力,但對解決地區間因為經濟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數字鴻溝問題大有裨益。

  當然,在大力借鑒國際通行的政策的時候,對於競爭、普遍服務等國際通行的政策如何具體定義,採取怎麼樣的規模和實施方式,都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尤其是經濟實力來制定,我們必鬚根據實際情況而不是光憑熱情。

  在中國消除數字鴻溝的過程中,他國許多成功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2000年2月,美國政府頒佈了“從數字鴻溝走向數字化機遇”的動議和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鼓勵私營機構參與、提高師資教學水平、創建社區技術服務中心、發揮公共及私營機構作用、給予中下層新形式服務、加快私營機構在城市貧困社區及偏遠地區的高速網路建設、增加本土美國人在信息技術及其他相關領域里的就業比重等。英國也提出了在全國建立超過700家互聯網接入中心、降低網路接入費用、在借租電腦和網路培訓方面提供稅收優惠等措施的“5年內使每個家庭能上網”的計劃。美國、英國的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通過政府、行業部門及私營機構的共同努力,完善網路基礎設施、提供有關技術服務、加強公民技能培訓、普及電腦和網路知識等。在這些方面,中國政府可以做也急需做的有:(1)通過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積极參与,發揮他們在縮小和消除中國數字鴻溝中的作用。從1995-1998年中國信息化水平總指數中的“信息化發展政策指數”來考察,該指數三年期間卻下降了8.3%,平均每年下降2.8%,這與信息產業發展的形勢很不適應。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要從全球化的角度審視數字鴻溝這一問題,在信息化發展政策和信息網路建設方面加強支持力度。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其信息化必然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信息化的核心。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提高中國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一個十分重要的選擇是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企業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建立企業內部的信息系統,解決企業在研發、製造、供應和客戶關係管理各層面間的信息屏障和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企業人、財、物等各項資源的有效配置。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循序漸進地推進企業電子商務。政府應該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工程”和“企業上網工程”,積極引導企業關心、支持並從事縮小數字鴻溝的活動。對於投入社區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在項目審批、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推進民主,加強公務公開的過程中,應該從政府做起,做填補數字鴻溝的表率,在“政府上網工程”中樹立榜樣,將政府實施巨集觀管理、經濟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通過互聯網迅速傳向社會,引導社會經濟活動,實現對公共部門提供的政務信息、法律法規信息、政府採購、公共工程招標、文獻檢索、公共資料庫、主要經濟信息等信息服務的免費或低費服務。(2)突出教育的戰略地位,加強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和電腦和網路知識的普及。從1995-1998 年中國信息化水平總指數中的“信息化人才指數”來考察,該指數在1995-1998年期間增長了17.8%,平均每年增長5.6%,發展緩慢。這反映出信息產業、信息技術及信息網路的發展與人才培養與供給之間的不相適應。照這樣下去,信息化人才的發展將成為制約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中國必須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國內一些知名高校紛紛創辦軟體學院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應該加大粒度和規模。同時,根據人才流動和聚集的效應,我們應該積極培育先進的知識創新體制,提供優惠的政策和優良的發展環境以吸引國內外的相關人才並防止人才的流失。

  中國公民的電腦和互聯網知識基礎較為薄弱。根據調查,中國的網民大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掌握了電腦和互聯網知識的18-35歲之間的中青年,而其餘年齡段的人群在電腦、互聯網等方面知識上缺乏必要的教育。東部與西部網路普及率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低收入低學歷的人群中。只要網路知識只被部分群體和部分個人所掌握,伴隨著“信息差距”和“知識差距”將產生新的不平等和貧困,社會對立和糾紛也將擴大,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為此,消除鴻溝需要教育先行,我們必須把教育放在戰略的高度加以認識。政府應採取一定措施,如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介普及電腦和互聯網知識,促進電腦、網路等專業技術的大眾化,以便普通公民都能有效駕馭電腦、互聯網及高速網路等先進技術。比如廣泛發動大學生通過暑期的網路知識扶貧下鄉活動、建立地區性技術服務中心、社區信息化建設等,使網路成為人們的社會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註意的是,在消除和縮小數字鴻溝的問題上,中國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有強大的技術儲備、有非常發達的資本市場、有成熟的企業家、風險投資家。中國在這些方面要結合國情,大膽探索,因而可能會產生一條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的途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特色”。

  第三、積極響應和參與國際組織為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方面的工作,併為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而鬥爭。

  如前所述,數字鴻溝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內部不同人群對信息、技術占有程度不同造成的社會分化問題;如今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全球化進程中不同國家因為信息產業、信息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時代的南北問題。因而以全球化的眼光來審視數字鴻溝問題,積極與國際組織進行合作與交流,無疑會對解決中國數字鴻溝問題產生積極影響。當然,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西方國家抓起縮小“數字鴻溝”的旗幟,目的只是在南北經濟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為了轉移南方國家民眾的視線,緩和發展中國家的不滿,發展國際貿易並打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信息產品市場。

  在2000年西方八國首腦會議上通過的《關於全球信息社會的沖繩憲章》,呼籲消除國際性信息、知識差距;提出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的需求而促進政策、法規和網路等環境的健全,降低費用,培養人才,鼓勵參加世界性電子商務網路等。這些措施和政策對縮小南北間數字鴻溝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數字化進程中,中國應該積極利用國際組織倡議和宣言的有利部分。

  縮小“數字鴻溝”,要求建立國際信息新秩序。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發展,除帶來“數字鴻溝”外,還引發了國際政治、軍事科技、信息安全、經濟秩序、社會心態、公共安全、法律制度、道德倫理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些問題是跨國界的,需要世界各國的平等參與、深入研討、協商處理和共同管理。在信息領域新游戲規則的制訂方面,由少數幾個信息大國或國家集團說了算的局面是不正常的,不符合國際關係民主化的潮流,也不符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縮小和消除“數字鴻溝”的努力,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數字鴻溝反映出中國信息和網路技術應用程度低下的同時,也折射出中國信息產品市場的巨大。我們應該善於“從數字鴻溝走向數字機遇”,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消除數字鴻溝的合力。

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看法

  國際間、國內地區間的數字鴻溝是客觀存在的。數字鴻溝是先進與落後、富裕與貧窮、綜合經濟實力強弱的具體反映。目前我國與國際間、國內地區間的數字鴻溝還有加深加寬的趨勢,但是,它不是不可逾越的。通過對國內國際有關情況瞭解和研究,我認為解決我國的數字從鴻溝問題應該從下幾方面來進行探討。

  (1)重視觀念的改變。近兩年,由於接受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委托,常到一些邊遠地區。西部地區去講課,聽課的主要是教育部門的負責人,包括廳長。學校校長等。事實上,在這些地區觀念的更新與文化教育的加強意義是同等的,鑒於這一特點,我總是把更新觀念的問題作為重要的授課內容,他們感覺這樣做很有必要。有句口頭撣“要想富先修路”,現在看來只是修一條路已經很不夠了,應該修三條路。首先是心路,要改變觀念,觀念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當然,還要修路,修信息高速公路;現在一些邊遠地區能夠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人才非常重要。因此,要想讓那些地區發展起來,首先要把教育辦上去,要把最先進的、最現代化的教育辦上去。怎樣實現跨越?怎樣解決數字鴻溝的問題?要深刻理解和貫徹執行小平同志兩個帶有戰略性的指示。第一,“電腦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其內涵我們要深刻的理解,讓孩子們躍上信息平臺,應該作為一個大事來抓。第二,“教育要面向現代比.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兩條都是小平同志指示的,目前越往後看,越感覺到高瞻遠矚,實實在在。實踐證明,教育要能夠實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它的基礎也正是建立在信息教育這個平臺上,沒有這個平臺,很難實現教育面向現代化。目前我們的教育很多教法和內容還沒有突破傳統,還不能說很符合現代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所以,抓人的素養,抓素質教育沒有錯。

  (2)創新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用現代文化,現代教育觀念來培養中國的青少年是時代的需要。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提出,美國的孩子8歲就要能讀會寫,12歲會上網,18歲要進大學,這在中國行嗎?中國 8歲的孩子能讀會寫嗎?這方面我們應該有信心,北師大曾經在廣東做過一個實驗,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點。過去小學的語文,只能讓孩子學會三四百個字,而且一遇到作文就很頭疼,教學實驗用信息技術這樣的平臺,採用比較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後,那個地方的孩子可以在小學學會2500個漢字,而且做作文也不再頭疼了,因為他看的多、識得廣了,腦子裡有東西了。但是教法要變,不能按照原來的傳統教法一起讀,聽和讀一齊來,就把孩子難死了。讓孩子們運用電腦,能夠充分看下去,看很多東西;而寫的問題慢慢來,因為漢字是比較難寫的,甚至可以換一個思路,先把字都認下來,能夠看一些書了再練習寫的問題。因為我們小時候看《水游傳》、《三國演義》時不是所有的字都認識。因此通過創新,變換我們的思路,是把教育改革工作做好的關鍵。

  (3)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信息知識教育。充分利用電腦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們的智力潛能得以充分發揮。通過在大學裡帶研究生和中學代課,對大學、中學電腦的普及以及學生們特別是高一學生電腦方面的思維狀況進行了一些瞭解,結果發現,很多東西是我們把它弄難了,寫成天書了,孩子們因此覺得不好學。如果我們把授課內容弄成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活躍他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效果就非常顯著。比如信息技術這門課,如果能對孩子進行啟發,不但提高了學生們的理解、接受能力,而且學生們的綜合能力會明顯增強。現在西部地區的有關部門編了一套中學生電腦課教程。我們編寫的課本,由李楊電視製作公司製做。

  課程內容完全按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來編寫。另外,我們還編寫了一套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教材,這是教育部師範司馬立司長提出、給信息知識零起點的老師們寫的,已經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另外我們還將一些示範的教法錄製成了錄像片。再有就是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中學生信息技術教程》。另外;最近我們還配合團中央舉辦了信息技術小能手活動。再有就是組織了國內外的奧林匹克信息技術競賽,本月14號我們將出發到芬蘭參加國際比賽,四名中國選手已經選出來了,這四名選手很強,應該說拿到金牌的問題不大。另外我們還組織了世界大學生電腦程式設計大賽,清華大學組隊參賽,最好的成績拿到世界第四名。

  (4)加強電腦的普及工作。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是一種文化現象,而電腦是技術還是文化之爭由來以久。如果僅指是技術的話,就沒有必要小題大作,也沒有必要非要將其列為必修課不可。學和不學,只不過是增添一點技能而已。有的地方把電腦知識教育列為勞技課,這就是當今的癥結所在棗即人的主觀意識落後於客觀現實,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觀念的更新十分困難。但要認識這件事很重要卻不容易。小平同志1984年就提出電腦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現在有多少人認為這件事情是高瞻遠矚,意義重大的。我們教育部的領導非常清楚,把它列為必修課了。但也有人提出美國都沒有這樣做,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認為美國人不做的事,我們不見得不能做。我們不能永遠甘於落後,要走自己的路。電腦的普及工作非常重要,它影響到綜合國力,我們必須要抓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電腦越是普及,越能凸現文化本質。文化的本質存在於社會之中,文化是系統化群體的產物和表徵。當數以百萬計、千萬計、億萬計的人每天要面對電腦學習和工作時,當電腦、網路已經在現代媒體上成為最熱門、最令人關註的話題的時候,當我們普遍感覺到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已經離不開網路技術的時候,學用信息技術便演化成一種現代文化。如果是技術,我們可以不學,特別是些不是特別需要和學起來力不從心的技術。但是電腦、網路不只是技術問題,因為它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電腦、網路知識每個人必須都要掌握,否則他就不能成為一個現代的人。有了問題,還按老傳統的方式去想,沒有想到到網上去找一找你需要的答案,去和人家討論一下,即使從清華大學出來的也不能算你畢業,因為你已經落後了。

  電腦文化有著深厚的物質基礎,語言的重構和再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電腦語言的發明與發展,凝聚著人類利用智力工具的智慧,既有別於人類的傳統自然語言,反映人類創造性的思維邏輯。傳播是成就文化的一個重要動力,傳播就需要記憶和通訊。電腦技術創造了足以形成新文化的記憶系統,使信息在獲取、處理、存儲和傳輸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數字化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結合使信息交換徹底衝破了空間對於人類的束縛,使文化的交流更趨於紀實性。文化是創造性思維的成果,電腦以它強大的邏輯運算能力幫助人類產生更多的思維成果。新的文化發展,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物質成就的同時,還會引發文化觀念的變革。我覺得這件事意義很大,越往後看越大。我們國家文化部門也應該介入到裡邊來,否則不行,我認為目前文化部門的介入還不到位,距消除數字鴻溝的客觀需求差距過大。

  (5)重視信息知識教育與文化的交融及與素質教育的結合。電腦的普及要從娃娃做起。就是要從小學習、掌握這種文化、電腦文化有別與其它文化的不同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有強大的技術做後盾。技術與文化互為依托,水乳交融。對於學習者,要學會這種文化,就要從操作動手做起,紙上談兵不行了。想要學到這種文化的底蘊,就要親自動手,真知灼見靠實踐。就對這樣的信息技術的學習來講,它有助於培養我們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學風,這對全民族都是極其有利的和極其重要的。

  為什麼一個學科競賽要和體育上的一個字眼“奧林匹克”聯繫起來?這種比賽。這是因為這種比賽同樣會使人體驗到什麼是更高、更快、更強的人類追求目標,奧賽不僅僅適用於體能競賽的範疇,在智能上同樣應該有這種追求。

  1989年首屆“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在保加利亞舉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這項競賽做了準確定位。通過信息競賽的形式,使有才華的青少年得以發展。宣傳信息學這一新興學科給學校信息科技課程增添了活力,讓青少年彼此建立聯繫、友好交往,促進了教育工作者與專家之間的經驗交流。概括起來說,它的好處就是啟迪思路、激勵英才、發展學科、促進交流。

  13年來圍繞競賽展開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取得了預期目的。中國的青少年占到全世界的1/4,中國的信息科技與信息產業方興未艾,中國不介入這項活動是不可想象的。值得驕傲的是,中國是首屆參賽的 13個國家之一,而且首屆競賽唯一的一道賽題就是我們中國出的。信息奧林匹克是智力和能力的競賽,註重考察選手的全面素質和創造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奧林匹克是一個素質教育的大課堂,在我國每年都要將隊員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求知和怎樣健體的指導思想納人培訓計劃。13年來中國有51人參賽,累計獲金牌26塊,銀牌14塊,銅牌11塊,屆屆名列前茅,正是因為堅持了全面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把造就高素質、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才作為定位目標。

  回顧13年的賽事可以看出,參加這種高手雲集的世界大賽是有相當難度的。第一,沒有大綱,賽題範圍沒有界定,誰也無法猜測每年主辦國會拿出什麼樣類型的難題。第二,電腦科學和技術發展很快,層出不窮的新思路和新成果會反映到試題當中來。第三,所要解決的試題,往往涉及到的不光是數學,還涉及到大學各個學科開設的課程,而且規定了比較短的解題時間和刁難人的設計數據。選手必須拿出高超的精巧的解法、無論時間和空間都是最優化的解法才能得到這個解。很多試題沒有現成的解法,要憑藉選手構建數學模型解出演算法。運行並構建整個構思是否正確,出具的時間是否能達到題目的要求等等對選手都是挑戰。可以看出,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創造能力。激發創新精神、培養創造能力,還就需要提倡新的教育觀念和新的教學方法。還要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用探索的心態與研究的方式來學習應用電腦信息技術,掌握這種人類通用智力工具,以期達到開發智力的目的。這就是信息學奧林匹克最重要的特點,也是這項活動教育功能的體現。到世界賽場上去拿金牌,不是我們最終目標,通過這批有才華的孩子,帶動整個一代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長知識,長能力,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騰飛,才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參加信息學奧林匹克需要打好全面的基礎,數、理、化、文、史、地、音樂、美術都很重要,除了智力因素之外,還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堅韌不拔、契而不捨、勝不驕,敗不餒,一往無前的精神也十分重要。從能力上講,這項活動能培養自學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上網獲取信息並區分有用的信息和無用信息的能力。從精神上講,有利於鑄造力爭更快、更高、更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的堅定信念。

  人生難能幾回搏,小小的年紀,有上世界賽場拼搏比賽的經歷,這對他們的一生肯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信息奧林匹克十幾年來,涌現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後備人才,他們不但有能力在世界賽場上拿金牌,也有能力在大學的學習當中名列前茅。在這批有才能的孩子的帶領下,中國青少年在普及電腦的大潮當中,闊步前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電腦的普及就是要從娃娃做起,這是科教興國、中華崛起的需要。

  最近教育部提出了加快中小學信息課程指導意見,我認為非常好,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需要。所以,我們相信這件事情一定會推動教育改革向更高、更新的層次上發展,在我國妥善解決好數字鴻溝問題,會使我們整個民族的素養得到明顯的提高。

消除數字鴻溝重在學習與創新

  現在的問題是存在一道數字鴻溝。首先,這裡是否存在著一條溝?這是一個事實判斷;第二,怎麼會形成這條溝?原因在哪裡?這是科學分析;第三,這條溝對我們來說有什麼不好?這是價值考慮;第四,有沒有可能和辦法減少或者消除這條溝?這是對策考慮。這也許是我們這次會議“關註數字鴻溝:公眾理解信息技術高級論壇”所關註的問題所在。這裡既存在許多觀念概念上的理論問題,也有許多實踐層次和操作層面上的問題。

  其實,早就有人擔擾,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可能將帶來一個貧富嚴重兩級分化的世界,並將進一步拉大全球的南北差距,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社會不均現象。隨著數字化過程的加速,貧富不均兩極分化已經並將會繼續加劇,馬太效應更加明顯、突出,這就是數字鴻溝,而且還在加大的數字鴻溝。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腦實系主任邁克爾·德圖佐斯在他1997年著的《未來將是什麼:信息世界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What will Be How the New World of Informatiou will Change Our Lives)一書談到信息造成或貧富差距時說:“一個富有的國家有一攬子豐富的經濟商品和服務。因此,它高度重視信息和信息服務的價值,原因是有那麼多商品是由它們導致的。在美國、德國和日本,電腦硬體和軟體以及組織內部進行的信息處理大致構成GNP的10%。在孟加拉國,這個份額遠低於0.1%-相差 100倍。”

  可以相信,不發達國家的狀況大致如孟加拉國相仿,有的甚至差距更大。這種差距大家都看到了。情況更糟的是,這些不發達國家在能夠考慮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之前,更需要解決基本的居住、生存和交通的基礎設施。對他們來說,奢望跳過工業階段,從農業階段直接躍入信息階段,簡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結論是:如果信息市場放任自流,便將增大富國和窮國、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也即是數字鴻溝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為不使數字鴻溝進一步擴大,必須提出具體的倡議和計劃,能讓窮國更多地得益於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八國首腦會議通過《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提出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消除信息差距。可消除差距,富國和富人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窮國和窮人發展信息技術的,並從中受益。不重視這一點,貧富差距就將擴大,也將加劇鴻溝兩邊的人們之間的對立和衝突,對和平與發展極不利。但是,消除數字鴻溝要完全靠富國和富人無償地支援窮國窮人也還有許多問題。例如,發達國家發明一種治療艾滋病藥物,需花5-7億美元,3-5年時間,從10000多種可能的藥物中最後得到一種藥效好的藥物,要投資商白白送給窮人,投資商本贏利的目的就達不到了。所以要全靠發達國家援助是很難的。數字技術的開發也有相同的情況。關鍵要靠窮國和窮人自己的努力。

  對中國國內來說,數字鴻溝的填平,一是靠國家投資撥款,二是靠沿海兄弟省市的支援。但是,對貧窮地區來說,這些都還是外部條件,毫無疑問,外部條件是必不可少的。這正如一個幼兒要學會走路需要有人幫助。然而,要真正學會走步還必須靠幼兒自己。發揮自身的潛力不斷消除與發達國家的數字鴻溝。

  中國在消除數字鴻溝方面確實已經作了大量的努力。1990年到1995年期間,電話匯流排增加了3400萬,幾乎相當於美國發展一個多世紀的實現積累的 20%,可以說是爆炸式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聯合國科技促進發展委員會信息技術與發展工作小組在1997年《知識社會-信息技術促進了持續發展》的工作報告中對中國政府推動組織機構使用信息和信息技術之所以不盡人意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因素,即中國組織機構的文化,技術能力和管理結構。

  首先,在中國組織機構的文化與實施信息與通信技術之間存在著一種潛在的矛盾。中國的組織機構模仿家庭模式,實行家長制,在具體操作上存在嚴重的權力分配不平等,叫“權力距離維度”(Power distance dimension),由於信息與通信技術會增加透明度,從而會對高層人員構成威脅。這種文化上的積澱影響高層管理,對信息關註產生不同的態度。從而影響到文化內容的傳播。這裡存在著一個體制、機制以及文化環境的差異問題。

  其次是缺乏技術工人。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存在雙重性,一邊無技能的勞動力大量過剩,一邊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嚴重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短缺不利於技術轉讓技術擴散。由於我國追趕發達國家的願望十分強烈,引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設備是國外最先進的,但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低,組織結構又不合理,難以真正發揮最新技術和設備的作用。

  第三是組織結構制度和管理技能。“中國的組織機構中缺乏合格的有能力管理者,這仍然是在公司中促進和擴散信息與通信技術時所面臨的最大障礙。”引進的先進技術與組織內部低水平的管理技術之間非常不匹配。難怪王選教授多次強調:“中國現代化最缺乏的是管理現代化”。

  “學習與創新”不但是個人和企業成長的源泉,也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興旺的不竭動力。許多人也已經明白了這一點,現在的問題是不能再停留在一般號臺上,需要具體的展開和落實。數字鴻溝的造成首先有歷史的和環境的原因,但它是學習風氣和創新能力上的差距。最近美聯儲的主席艾倫·格林斯潘(2001、6、20)強調,“在這個技術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裡,學習越來越有必要成為一種終身的行為”。他指出,“美國如果想在把知識轉化為經濟價值方面繼續作出卓越成績,就必須保持其高等教育在科技創造發明上的領先水平,並使勞動者能夠應付社會對熟練工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高科技社會要求勞動者不僅具有‘技術特長’,而且具有‘創造、分析、轉化知識,以及有效運用電子方式與其他人交流的能力’”。發達國家如此強調學習和創新,發展中國家更應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非此,鴻溝是決難消除的。英國殼碑石油公司的德吉斯(Arie De Geus)說,“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或許是具有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的能力”。我們需要加倍地學習,而且需要有組織的學習,建立學習型組織,逐步達到江澤民同志最近提出的建立學習型社會的目標。

  國外特別強調“學習型組織”。最早提出建立學習型組織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系統動力學專家彼得·聖吉說:“一個學習型組織的核心是思想的轉變——從把我們自己當作與世隔絕,到與世相關;從把問看作是‘外在的’什麼人或什麼事引起的,到看出我們自己的行為如何產生了我們所經歷的問題,一個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人們可以不斷發現他們如何創造現實以及如何能改變它的地方。”

 學習型組織中特別重視系統思考,這對我們發展網上購物、網路經濟有非常重要的開發價值。例如發展網上零售,我們不能只重視網路、網站本身,還必須同時註意物流配送系統是否暢通高效。實際上,建立一個網站和建立一個配送系統的費用比大約1:10。所以,只重視網路建設,不註意或輕視物流配送系統建設,不作系統的思考,就會吃大虧。在這些方更,我們的確需要學習,需要有一種系統整合的思維方式。

  學習是為了創造。多年來,我們在消除與發達國家的數字鴻溝方面已做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我們也看到,鴻溝遠未消除,有些方面的差距有可能會進一步拉大。我們也知道,要消除鴻溝,縮小差距,光靠單純的技術引進、吸收、消化,不僅無法改變我國在數字技術及其產業化方面的落後局面,而且也將威脅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它要求我們必鬚髮展自己的信息核心技術、數字核心技術。這需要創新的技術,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通過創新,使國人在微電子技術、超級電腦技術、高速數字網路和數字安全技術、先進軟體技術等等方面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江澤民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2000年6月5)上說:“歷史反覆證明,推進科技發展,關鍵要敢於和善於創新。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範圍內經濟和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能否消除中國與發達國家數字鴻溝的決定性因素。

  要實現重大創新,就要培養人才和改善創新環境,而環境是關鍵的關鍵。據1998年中美兩國內特網的比較,造成差距的不是技術,主要是與技術發展相關的政策、制度與環境。落後國家之所以落後,關鍵還在環境和文化和落後。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相對來說,速度可以比較快,但要改變適宜於技術進步和環境、文化和價值體系,則要困難得多。

  最後,就消除數字鴻溝提兩個具體的建議。第一個建議的要用系統整合的方法,而不能只關心技術,因為技術是在整體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第二個更具體的建議是,當前和未來,由於專利法和知識的產權保護法,打擊“盜版”,有可能會進一步加深數字鴻溝,阻礙信息和知識的共用。為使先進技術能為更多人使用,使之早日發揮更大作用,我們可以運用“借貸”的方法。在軟體方面不是去“盜版”,而是“借版”,美國著名知識管理專家達文坡特 (Thomas H.Davenport)在《working Knowledge》書中談到“收購知識”時談到的這樣一句話: “在知識事業中,‘偷得好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諺語,說得非常有道理”。

  英國石油公司設立“年度最佳竊賊獎”,獎勵那些在應用發展中,曾竊取過最傑出點子的員工;美國德川儀器公司則設有“雖非此處發明,但我還是做了”的獎項,獎給向公司內外“借”點子的員工。西班牙有句諺語是:“偷得好是成功的一半”,更是道盡了這種“借版”思想的精華。我們所要的技術和知識並不一定都要原創性,只有對我們來說是新的又是有用的就行。有的我們可以花錢買,買不起就借,等我們有了錢再還。我們不用“盜版”,我們可以“借版”!“借版”也要決竅(Know-how),同樣需要學習和創新。

填平“數字鴻溝”中國在行動

  • 熱點:目前,“數字鴻溝”正日益成為信息時代全球性的難題。儘管我國信息化的發展十分迅速,但也面臨著這一難題。
  • 焦點: 我國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的戰略,正積極努力地填平“數字鴻溝”。
  • 難點:政府、企業、個人毫無例外都需肩負起填平“數字鴻溝”的重任。
  • 觀點:要抓住機遇,將“數字鴻溝”轉變為“數字機遇”,全面提升我國信息化的水平。
  • 視點:填平“數字鴻溝”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註和共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人享受數字時代的美好生活。

  在第三屆“亞太地區城市信息化高級論壇”預備會上,北京市政府宣佈,在未來5年內,北京將投資300億元用於信息化建設,初步實現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信息化社區和遠程教育等。以此削除北京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有專家指出,世界科技活動80%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不斷擴大的“數字鴻溝”,正在使占世界人口近半數的低收入國家遠離世界經濟的主體。

  “數字鴻溝”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數字鴻溝”現象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當中,成為在信息時代突現出來的社會問題。正視我國數字化的現實,採取切實措施填平“數字鴻溝”,成為我國信息化進程中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我國政府在“十五”計劃中,明確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首次強調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要把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放在優先位置。

  政府:填平“數字鴻溝”的龍頭

  今年的電子政務成為業界的焦點,電子政務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2002年3月,東莞市正式開通“電子政務服務站”。該網站公佈了31個部門共193個項目的辦事流程,並提供了社保、勞動、民政等8個部門共90多種申報表格的多種下載。市民通過上網咨詢、預約辦事等,可以免去“跑部門、排長隊”的麻煩。同時,該網站還開通了市長信箱,方便市民投訴和為政府決策獻計獻策。據悉,東莞目前已建成以市政府為中心,通過光纖連接各鎮區、各部門的政務信息網路,全市32個鎮區和70多個市屬單位已實現專線聯網,並於去年5月建設了全市統一的網上行政辦公系統,實現文件、信息上行下達,提高了行政辦公效率,改變了各部門之間由於信息溝通與業務運作的相互獨立所帶來的“信息孤島”現象。

  據CCID統計,去年我國電子政務的IT採購已經達到283億元。預計今年投資額將達到350億元,增長20%以上。據專家預測,今年僅中央政府用於電子政務的資金就不少於50億元。以金字工程為例,除傳統的“三金”工程外,今年將有系列的電子政務工程出台,包括“金審”、“金盾”、農業信息化、國務院電子政務平臺、財政部信息化、“金衛工程”等。其中“金盾工程”預計3年總投資65億元,今年一期投入就有36億元。

  政府上網應用調查結果表明,政府上網工程自1999年1月啟動至今,絕大部分政府部門都已建立了互聯網站,70%以上的地市級政府在網上設立了辦事視窗。到2001年底,以gov.cn註冊的政府功能變數名稱總數達到5846個,占.cn下註冊功能變數名稱數的4.6%。網路和信息技術正逐步改造傳統政府的工作流程和體制,政府辦公自動化、網路化越來越普及。

  從今年起,電子商務和便民服務將成為政府網站的發展重點,政府網站將從初期的形象展示階段向深化應用階段轉變,網上會議、網上行文、網上納稅以及一系列為公眾服務的現代化辦公手段將成為政府網站發展的重要功能。

  專家認為,在填平“數字鴻溝”方面,政府必須起龍頭帶動作用,因為政府是一國全部社會活動的中心和核心調節力量,只有政府充分實現了信息化,才能直接帶動全社會的信息化建設。同時,政府的巨集觀調控也可以使整個社會的信息化建設加速前進,從而使“數字鴻溝”迅速填平。正如有些專家所指出的,沒有政府信息化,就沒有全面的企業信息化;沒有電子政務,就沒有真正的電子商務和企業信息化。在這個意義上,電子政務工程將成為社會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和國內信息產業、服務業發展的關鍵動力,也是最終填平國內“數字鴻溝”的龍頭。

  而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目前,中國政府掌握了80%的信息資源,而絕大部分信息資源還沒有讓國民共用,使這些信息資源基本上處於擱置狀態,並沒有充分發揮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且中國的政府上網工程僅處於初級階段,其職能限於信息發佈,距離真正的基於服務職能的“電子政府”還差得很遠,實施政府上網工程的核心任務是通過制度創新解決制度障礙和人力資本障礙。因此,加速政府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於提高信息化的社會收益,從而促進信息技術投資。但是,政府信息化的進程在明顯加快,電子政務建設也在闊步前行。

  企業:填平“數字鴻溝”的核心

  不久前,北京市特別制定了2002年工業企業信息化實施方案。根據該實施方案,2002年北京市6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和部分中小企業要實現以單項信息化技術應用為主的初級信息化,部分條件較好的大中型企業要基本實現向以市場為紐帶、以業務流程再造為基礎,從“信息孤島”向系統集成轉變的中級信息化,此外,還要培育10個企業信息化典型,建立示範工程。

  目前我國各種規模企業絕大部分都已開始利用電腦技術進行信息處理和輔助管理。許多大中型企業擁有相當多的信息技術設備,也培養和儲備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隊伍。來自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公佈的《2001年電子商務與發展報告》表明,中國2001年電子商務交易額已經達到93.9億美元,其中B2B (企業對企業之間的電子商務)占80%。也就是說,我國企業間利用電子商務的生產交易已經粗具規模。當前,我國已加入WTO,國內企業市場化壓力的逐漸增大,企業深切體會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對信息化可以促進企業發展也基本達成共識。企業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經擺脫前期的以硬體為主的投資方向,偏向於軟體、硬體和網路產品同時並重的局面,在有些企業的資金投入中軟體的投入已經超過硬體的投入。而且企業由以前的註重單元技術和短期效益向註重整體、全局的信息化建設傾斜,尤其是關於信息集成和整合方面的投入,並且由單純的戰術層的投入轉為戰術層、戰略層和決策層均有側重。

  在填平“數字鴻溝”方面,電信企業始終致力於加快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推動國內不同地區的協調發展。目前,中國已擁有一個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多樣化的國家電信網,用戶總數3.3億,電話普及率25.9%。長途傳輸、電話交換和移動通信實現了數字化,互聯網國際出入口總帶寬達到7.6G。中國電信業已由20年前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發展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先導產業支柱產業戰略產業。中國網路規模在世界的排名,從1990年的第十五位、1995年的第四位迅速提升為現在的第二位,其中移動網居世界第一位,網路技術水平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根據中國正在實施的第十個五年計劃,2005年中國電話用戶總數將達到5億,電話普及率達40%,上網人口普及率達到15%,網路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據國家經貿委經濟信息中心總經濟師張銘介紹,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在整體上是不容樂觀的:只有9%的企業基本上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僅有4.7% 的企業基本實現了信息共用;只有1%的企業基本實現了電子商務;18%的企業擁有自己的內部網;還有46%的企業正通過相對落後的撥號方式接入互聯網。我國企業信息化的落後還表現在行業和地區差距過大,石化、石油、外貿、航空和電子等產業,對於信息化的投入最多,而傳統支柱產業的投入卻很少。上海、北京和廣東等地區的信息化投入要多於其它地區。

  造成我國企業信息化滯後的原因在於我國企業信息技術的總體應用水平較低;對於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較小,我國企業累計在信息化上的投入只占總投入的0.22%;企業缺乏綜合型人才,缺乏統一的規範和標準以及支撐配套環境尚未形成。

  對此,企業也要加大信息化建設投資,支持並積极參与填平“數字鴻溝”的行動。另一方面,我國政府也正採取一系列措施,鼓勵企業加大信息化建設投資,積極推進“企業上網工程”,鼓勵提高其網路化的程度。

  信息化生活演繹精彩

  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使人們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模式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化已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我國的普通百姓也正為填平“數字鴻溝”發揮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網上購物,網上求醫問藥,網上上大學、網上炒股……如今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日前,境外權威調查機構 Nielsen/NetRatings發佈最新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家庭上網人數的確切數字為5660萬人,已經超過日本,居亞洲榜首。中國擁有的家庭上網人數已經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

  2001年歲末,繼“政府上網工程”、“企業上網工程”之後,中國電信集團又開始實施另一項重大工程——“家庭上網工程”,並把它作為社區信息化重要的一環,並專門設立了門戶站點中國家庭網。預計到2002年中期,在全國50個城市建成1000個社區信息服務連鎖站,特大型城市建設10個信息化小區,大型城市5個信息化小區,中小型城市1個信息化小區;到2004年,社區信息服務連鎖站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全國主要城市20%的小區實現信息化; 2005年,全國互聯網用戶達到1.5億,30%以上家庭通過多種終端聯入網路,城鎮家庭、個人生活和社區服務等領域80%的信息流通過網路應用實現。

  目前,初成氣候的城市信息化開始滲透到我國一些大城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上海,“網上南京路”虛擬商廈、醫葯等行業性網上交易平臺等交投興旺,數百萬張銀行、公共交通、社會保障IC卡每天被上海市民頻繁使用,上網成了上海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居住在廣州麗江小區的居民則全面享受著E生活。通過小區的智能網站及互聯網,網上影院、網上購物網上訂餐、自動抄表、網上游戲已深入到居民家中。

  在農村,農民更是深切的感受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便捷。電話正逐步進入尋常村民家中,截止到2001年年底已通電話行政村比重為83%。如今,很多農民隨時都可以撥打一個電話瞭解新近市場的狀況,外出打工的人們也可以通過電話感受到故土的親情。還有一些農民通過互聯網瞭解農產品的市場行情變化情況,根據市場行情及時做出決策。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應用為農村開闢了另一種道路,它改變了農民的生活併為農村經濟註入了活力。

  將“數字鴻溝”變為“數字機遇”

  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認為,中國目前面臨著三大“數字鴻溝”。即中國與世界、中國各地區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從中國與世界的比較來說,中國已經成為“數字貧困”國家;從國內各地區的比較來看,東部地區有一定的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基本上成為了“數字赤貧”地區;從城鄉的比較來看,農村地區完全成為了“數字邊緣化”地區。

  根據統計,截至去年底,我國內地電腦擁有量1590萬台,平均萬人有88台;美國1.641億台,平均萬人有近5000台,是中國的56倍。從網路普及率來看,中國的網民數只相當於美國的1/8。國民經濟信息化投入,中美相差45倍。社會信息化繫數,美國1965年為242.9,而中國去年才達到 145.3,落後美國40多年。

  再看看國內地區之間及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的“數字鴻溝”: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結果,北京、上海的信息化指數在70以上,屬於信息化水平的一類地區;而甘肅、貴州、雲南和西藏的信息化指數在19以下,屬於信息化水平最低的地區;另外,東部地區在互聯網普及率、電話普及率、人均電信業務指數、人均報紙訂閱指數等具體指標方面,都高於中部和西部地區。另一方面,儘管我國網路用戶的增長率較高,但是網路普及和應用的增長主要發生在城市,農林牧副漁水利業生產人員僅占網路用戶總數的0.76%,網路用戶中只有0.3%的用戶是農民,城市普及率為農村普及率的740倍。廣大農民完全處於”數字鴻溝”的另一端,成為網路革命中的“數字貧困”人口。

  江澤民主席在對“數字鴻溝”問題進行詮釋時有一個超越性的角度,即“化數字鴻溝為數字機遇”,也就是說,“數字鴻溝”問題過去是個問題、危機、挑戰,現在看也有可能意味著機遇。在填平“數字鴻溝”的過程中,我國將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鼓勵新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以發展應對挑戰,以成長縮小差距,而不是以保守、封閉製造自己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對於產業界來說,在經歷了暫時的波折之後從全局層面充分認識信息產業、信息經濟以及數字文明的發展態勢與內在規律,也將有助於在未來的競爭中把握主動。今年,我國政府已把電子政務作為信息化的七大任務之一。而教育信息化則是我國填平“數字鴻溝”的突破口,也是中國縮小與世界“數字鴻溝”的重要選擇。因為中國是世界上電腦資源使用最緊張的國家之一,因此在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設備投入的同時,必須考慮資金投入的規模收益問題。所以,加大教育系統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電腦普及和網際網路接入不僅會提高中國學校教育的質量,同時也提高了未來勞動者對於信息技術的需求,有助於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信息化建設水平。從以上意義來講,填平“數字鴻溝”的過程實際上是加快發展我國的信息化,實現跨躍式發展的過程。尤其對於農村地區而言,將可通過電話、互聯網與城市和全球市場迅速獲得聯繫,從而得到巨大的好處。

  填平“數字鴻溝”,中國正在積極行動著,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會的關註和共同參與。舉全國之力,通過“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家庭上網“三大工程的實施,相信我國的數字鴻溝將會逐漸縮小直至彌合。

知名人士論“數字鴻溝”

  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

  2003年上半年,嚴重的全球性突發事件連續出現,國家與地區之間的“數字鴻溝”差距繼續在擴大,發人深省。

  伊拉克應對美英聯軍的戰爭,是一場很不對稱的非常規戰爭:美國步兵師的裝備全部數字化、信息化,具備很強的制空能力;而巴格達城外壕溝里燃燒的石油,就像烏賊吐放的墨汁,成為臨陣脫逃的迷霧。

  全球性的“SARS”病毒——另一場突如其來的沒有硝煙的戰爭。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英格爾4、5月份全程考察北京、廣東等地的疫情後,認為我國公共衛生防疫體系存在著包括缺乏公共衛生專業化隊伍、疾病監測報告體系比較落後、數據分析遲緩和實驗室控制能力不足等主要問題。

  第三個全球性突發事件是西太平洋島鏈中日本、菲律賓和印尼連續發生地震。尤其是5月26日18時仙臺海域的7級地震,襲擊了半個日本。與1995年神戶里氏7.2級地震,造成大約6400人喪生的災情相比,此次應對震情,日本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防災救災信息系統。這也證明日本在地震災害方面已經具備較高的應變能力。

  反思“數字鴻溝”

  誠如中央黨校戰略室段培君主任所說,這些突發事件,不僅讓我們從體制、機制的層面上進行反思,同樣也在深層的觀念上進行反思:知情權也是生存權。獲取、瞭解信息才能維持生存,只有知道實情,公眾才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去年4月20日是我國迎戰非典突發事件的轉折點。從當時國務院新聞辦的發佈會上,老百姓第一次從正規渠道得知當時北京“山雨欲來”的嚴重疫情。坦承失誤、吸取教訓,偉大的民族精神立刻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中央、地方政府和群眾群防群控,通過採取一系列的有力政策和措施,穩定了局面。

  接二連三的全球性突發事件對人類絕不會僅僅是損失,至少是又一次暴露、一個警告、一個推動、一個契機。它們再一次證明瞭信息時代的嚴酷:誰掌握信息,誰就更加安全、富有;誰失去信息,跌進“數字鴻溝”,誰就更加貧窮、被動。

  地球信息科學的應對

  應變能力來自長期的科學積累和儲備。沒有基礎研究和基礎性數據作為應對突發事件的科學儲備,臨渴挖井,難免會延誤了事情。回顧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投資2000萬元,組建“中國高速互聯試驗網”,在北京設置了6個節點,並與國際第二代網際網路互聯。如果能夠進一步與中國科學院100個所和教育部100所大學的節點溝通,就可以形成一個全國性跨部門的研究實驗平臺,57位院士曾為此提過建議。

  我國目前大約有180多個衛星與航空遙感應用機構和400多家地理信息系統公司,70多所高等院校設置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逐步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地球信息科學專業隊伍。經過3個五年計劃的整合,目前正在努力朝著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指導,以並行計算網格計算等信息科學新技術為依托的學科體系。

  中國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並不差。例如,在網路向寬頻、綜合、數字與智能方向發展的今天,北京郵電大學李道本教授發明的移動通信碼分多址 CDMA 的方法,不但申請了中國和美國專利,而且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備選方案。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都受控於美國高通公司的專利,唯獨LAS CDMA系統能獨闢蹊徑,不受控制反而更優越。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數字鴻溝”可能存在10年至20年的差距,但事在人為,李道本教授對網路信息安全的努力說明:突破全球化信息的壟斷是很有可能的,跨越“數字鴻溝”、縮小差距是大有希望的!

  數字鴻溝後面的三個規律

  數字鴻溝是一個信息技術的鴻溝或者信息技術普及的鴻溝。數字鴻溝的概念應該更深一些,它不僅僅是信息普及的問題,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國家新經濟發展中的鴻溝,是我們能不能趕上去的問題。第一個是想探索一下數字鴻溝後面有沒有規律性的東西。第二個問題,是想探討怎麼解決數字鴻溝的問題。我覺得數字鴻溝問題的背後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首先,我們覺得數字鴻溝是一種信息交流中間存在的鴻溝,或者說它是一個"比特流"的鴻溝。在信息交流這個範疇之內,它和我們的物質流是不同的。我們知道物質的流動符合從高密度到低密度這個方向。但是,信息交流要求交流的雙方的信息是對稱的。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之下,是沒法進行很好的交流的。

  比如說,為什麼對牛彈琴不可能呢?因為人和牛沒法交流。只有兩個知識水平相近的人,他的交流力度才是最大的。因此我說信息交流必須在信息對稱的條件下才能進行,這是我們說的第一個規律。

  第二個方面,我認為數字鴻溝是個經濟現象,它符合網路經濟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而網路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個"雙拐點現象",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增長中,它有第一個臨界點,只有達到第一個臨界點,才可能有爆發性的增長。到第二個臨界點的時候,增長會開始緩慢下來。數字鴻溝存在這種現象,如果你達不到一個臨界點,我們的網路產業或者網路經濟就發展不起來,你想填平數字鴻溝,不可能有辦法。這是第二個規律。

  第三個方面,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鴻溝。我們在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上與先進國家之間存在問題,我們說它也是數字鴻溝。在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問題上存在一種"馬泰效應",學習越好的,越愛學習,創新越好的人,越追求創新。創新不好的地區,學習能力弱的人,也都不喜歡創新和學習。這種"馬泰效應"非常明顯。

  我們認為數字鴻溝後面有這三條基本性的規律。在解決數字鴻溝問題的時候,我們覺得也應該有一些辦法需要提出來請大家註意。我們現在簡單地把數字鴻溝分為三類,一個是國家間的數字鴻溝,一個是地區間的數字鴻溝,一個是人群間的數字鴻溝。解決這三種鴻溝的辦法是不一樣的。

  首先,我們認為消除國家間的數字鴻溝的辦法是應該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數字化起來,而不要急於去填平它。就像我們設立經濟特區一樣,應該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要消除國家間的鴻溝,首先應該擴大這個鴻溝。我認為這是個行之有效的辦法。為什麼?

  我們知道,最近美國《商業周刊》在全球評選了9個將來最有希望誕生新經濟的城市,其中發展中國家評了兩個,一個是我們國家的蘇州,還有印度的"班加洛過"。他為什麼評選蘇州為中國將來新經濟的一個增長點呢?一個地區,特別發展中國家的地區,要成為新經濟的增長點,成為向國際標準靠攏的地區,可能有這麼幾個條件:第一,自然環境比較好,我們知道新經濟需要有好的自然風光,風光可留人;第二,需要法制環境比較健全的地方,不僅科技是生產力,法制環境也是生產力;第三,智力資源比較密集的地方。我們認為要解決國家間的數字鴻溝問題,首先應該培育出幾個這樣的地區來,由這些地區和國際接軌,才能減少國家間的數字鴻溝,這是我們第一個看法,就是讓一部分人,一個地區先數字化起來。

  其次,解決地區間數字鴻溝問題的辦法,我們認為恐怕要靠政府的作用。因為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任何一種產業、一種新經濟產業的發展,都要在達到一個臨界點之後,才有可能進入爆發性的增長。

  今天上午侯自強先生說到網通的發展,可是如果達不到一定的用戶,網通也沒有辦法發展很快,這個臨界點或者臨界用戶的數量,我們認為應該由政府來培育,這是政府應該做的事情。我們覺得在解決地區間數字鴻溝的時候,政府應該通過轉移致富,或其它一些財政方面的政策,幫助一些不發達地區發展網路經濟。

  第三,我們覺得解決人群間的數字鴻溝,恐怕要靠科普和教育。這就是今天上午各位專家談的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等各方面的問題。

  總之,我認為數字鴻溝問題的解決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且不應該有統一的模式。它更多的是一個經濟現象,不是說政府引導引導就輕易能解決的。政府引導應該引導到比較恰當的地方,而且應該以市場經濟規律來引導,不是簡單地搞一個兩個計劃或搞一個兩個什麼指標就能完全消除。以後這些計劃和指標恐怕都會浪費。因為,現在信息技術發展特別快,五年的時間太長了,會發生很多事情,我們既要趕超,又要防止浪費,這是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時需要註意的兩個方面。

“數字鴻溝”和“知識溝”之間的關係

  關於數字鴻溝的研究皆聚焦於數字技術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謂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數字鴻溝。對數字鴻溝的這兩個維度的研究,的確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了數字技術的分佈和應用不平等的社會景象。然而,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即數字技術接入和使用上的鴻溝,是否導致了人們知識上的鴻溝,卻被研究者們忽略了;在信息社會,這直接關涉到個人與社區的生存和發展。考慮到數字技術的接入和使用鴻溝對社會的影響往往被研究者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且從未被納入到相關研究設計中這一事實:

  (1)由互聯網的接入差異可預測人們政治知識的獲取

  (2)由人們對互聯網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預測其政治知識的獲取。

  (3)互聯網使用比互聯網接入能更佳預測人們政治知識的獲取。對一個在美國進行的全國性調查數據的再分析,結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個假設。

  研究發現為“數字技術的分佈和使用的不公帶來了不利的社會影響”這一論斷提供了經驗證據,譬如,知識溝便是這種負面社會影響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相對於互聯網接入而言,互聯網使用對於人們的知識獲取有更大影響。因此,在互聯網接入日漸普及的今天,有關政策應對人們的互聯網使用予以更多關註。

  此外,就傳播理論而言.知識溝一方面可被視為是數字鴻溝研究的一個方向.是一個介於接入溝、使用溝和其他社會不公之間的中間變數;另一方面,助於對數字鴻溝的研究,知識溝研究亦有了不斷發展的潛能,在各種影響知識溝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術成為一個顯著影響和型塑知識溝的變數。在這樣的意義上,可將數字鴻溝理論與知識溝理論貫通起來。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數字鴻溝"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93.1.104.* 在 2013年5月2日 18:44 發表

“發展中國家中有一半人口未打過電話,整個非洲的電話線路加起來才抵得上一個紐約曼哈頓島的電話線長,芬蘭一國的電腦主機數量要多於整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發達國家平均每千人擁有300臺電腦。而發展中國家僅為16台。” 這句話根據何在?有理論支撐麽?

回複評論
119.164.72.* 在 2014年6月14日 16:27 發表

193.1.104.* 在 2013年5月2日 18:44 發表

“發展中國家中有一半人口未打過電話,整個非洲的電話線路加起來才抵得上一個紐約曼哈頓島的電話線長,芬蘭一國的電腦主機數量要多於整個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發達國家平均每千人擁有300臺電腦。而發展中國家僅為16台。” 這句話根據何在?有理論支撐麽?

這個百科太久遠了,可能有15年前的。數據很不准確了。

回複評論
171.110.176.* 在 2019年11月10日 20:39 發表

執政者

回複評論
M id 78988080146f39f6a3ddf2190e529c3c (討論 | 貢獻) 在 2024年4月22日 10:05 · 湖北 發表

信息終端從電腦已經轉移到手機,未來或許是眼鏡。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