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現代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第二次現代化,是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其特點是特點、網路化、全球化、創新化、個性化、生態化、信息化等。
第二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識化和信息化,其評價包括知識創新、知識傳播、生活質量、經濟質量4大類指標、16個具體指標,還有工業增加值比重、物質產業增加值比重、工業勞動力比重、物質產業勞動力比重等4個信號指標。16個具體指標包括知識創新經費投入、知識創新人員投入、知識創新專利產出、中學普及率、大學普及率、電視普及率、網際網路普及率、城鎮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費等。
第二次現代化過程的主要特點:
首先,知識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其次,信息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典型特征;
第三,生態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第四,創新是第二次現代化的動力源泉;
第五,全球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普遍現象;
第六,分散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空間特點;
第七,多樣性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文化特點;
第八,個性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行為特點;
第九,智能化是第二次現代化的技術特點;
第十,終生學習是第二次現代化的生活時尚。
繼德國學者提出生態現代化理論、再現代化理論等現代化理論之後,中科院研究員何傳啟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即從18世紀到21世紀末的世界現代化進程,可劃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大階段。
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及其深刻變化,特點是工業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 。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既是一種廣義現代化理論,也是一種文明發展理論。它基於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人類文明的世界前沿、達到世界前沿的行為和過程,而建立起現代化理論與文明發展理論之間的有機聯繫。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分階段理論,包括第一次現代化理論、狹義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綜合現代化理論。
第二次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由於第二次現代化剛剛走過三、四十年曆程,其規律與特點尚處於發育當中,21世紀的不確定性還很大,因此目前對第二次現代化的認識還十分有限,第二次現代化理論也無法闡述第二次現代化以後的發展,這為22世紀的世界發展留下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