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公共管理學(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Management)
目錄 |
公共管理學,是運用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公共組織,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管理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群體系。在西方,它源於20世紀初形成的傳統公共行政學和60-70年代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學,後於70年代末期開始因受到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兩個學科取向的強烈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如今它已經成為融合了公共政策、公共事務管理等多個學科方向的大學科門類。目前, 這方面的代表性教材如下:
李國正主編《公共管理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張成福主編《公共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竺乾威主編《公共管理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夏書章主編《行政管理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在我國,它最早被稱為行政學或行政管理學,隸屬於法學類一級學科政治學門下,1997年研究生培養學科調整後才正式成為管理學大門類下的一級學科。目前它包含原行政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教育經濟與管理、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管理等5個二級學科。該學科群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1924年美國希拉丘斯大學麥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首開先河之後,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在歐洲、北美的一些發達國家中,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辦學歷史。尤其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種社會問題日益增多,且愈加複雜,從而對政府官員及公共機構的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挑戰,促進了公共管理人才教育培養工作的蓬勃興起。目前,該學科已成為很多國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碩士)的主要途徑之一。
公共管理學是70年代末期以後因為受到公共政策學科範式和工商管理學科範式的影響而在原新公共行政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主要特點:
①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同時更重視從經濟學視角來研究公共管理問題,在重視定性分析的同時更強調定量分析工具的運用;
②以公共利益為核心展開對公共機構與其它社會機構(各類企業和公共組織等)以及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問題的研究,大大拓展了以往公共行政學的研究領域:它涉及的對象,除了政府組織管理外,還包括一般的社會公共組織、公益性組織或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的管理問題;它涉及的主題眾多,如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選擇、政府失敗、公共政治管理、公共(人力、財力、信息)資源管理等等。
公共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應用學科,在公共管理活動中,特別是在我國當前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形勢下,學習和研究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學習和研究公共管理學有助於推動公共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進程。
實現公共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這是公共管理髮展的基本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目標。
(2)學習和研究公共管理學有助於促進社會的整體協調與發展。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發展,必須是社會的整體進步,其中包括經濟的發展,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等;這些都離不開科學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的科學化程度本身,也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之一。
(3)學習和研究公共管理學有利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我國現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樣的現實狀況下,如何進行公共管理,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我們照抄照搬,必鬚根據我國的國情,從實際出發,借鑒別人的經驗,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規律,建立起適應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公共管理體制,從而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充分發揮。這就需要學習和研究公共管理學。
(4)學習和研究公共管理學有助於提高公共管理人員的管理素質和管理能力。
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公共管理人員隊伍。這是因為:首先,公共管理的對象——社會公共事務的範圍十分廣泛,複雜程度極高;其次,公共管理實施的結果必然會對社會成員產生利益上的不同影響,形成一些社會矛盾,從而加大了公共管理的難度;第三,公共管理手段的創新需要依賴多學科知識,較單一的知識結構難以勝任公共管理髮展的要求。這些都對公共管理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迫使我們必須通過學習和研究公共管理學,改善公共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管理能力,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公共管理水平。
- (一)理論分析方法
理論分析方法又稱為規範分析方法,它是一種通過價值判斷做出結論的分析方法。該方法重視價值賦予,認為尋求公正、合理的價值應是人類行為的基本準則;它的方法論特征是“應然性”。公共管理使用該方法的操作規程是:先確立一定的理念、價值標準或行為規範,然後據此對公共管理(內容和過程)的“是”、“非”作出一定的評價,從而回答“應該怎麼樣”的問題。
- (二)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經常採用的方法。在公共管理學中,系統分析方法是一種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來分析公共管理現象和過程,把管理機構、管理對象的各種環節、各個層次都當作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整體進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以確定最優化的目標和實施方案的研究方法。系統分析方法註重系統的整體協調、系統的環境適應性以及系統的整體功能的最優化。在公共管理學中,系統分析方法的內容主要包括圍繞著公共管理現象和過程所進行的整體分析、環境分析、結構分析、層次分析、相關分析等。
- (三)數量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學中的數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廣泛收集有關公共管理現象的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數學方法和定量分析技術,通過採用電子電腦等高科技手段,對這些數據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從而認識和掌握公共管理活動的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採用此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必須以準確的數據資料為基礎。難點是:由於人類感情的複雜性,人類行為的不確定性,人類心理活動的難以預知性,對於公共管理現象不是簡單的數字就能完全說明的,這就給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一般要求將定性研究方法與該方法配合使用。
- (四)比較分析方法
比較分析方法是指把事物不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中找出共同點、本質性或規律性的東西,以指導公共管理實踐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種既適用於空間序列,又適用於時間系列的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法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兩種具體方式。公共管理學中的橫向比較是指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公共管理系統及過程加以比較,以發現彼此之間的差異或優劣,取長補短;縱向比較是指對同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公共管理系統及過程加以比較,從中找出某些變化的原因和實質,作為公共管理的借鑒。常用作比較的公共管理範疇主要有:公共管理思想、公共管理原則、公共管理職能、公共管理體制、公共管理方式、公共管理手段等。
- (五)實驗分析方法
實驗分析方法來源於自然科學。在公共管理學中,這種方法是通過設計模擬實驗,將公共管理的某些現象和發展過程再現出來,以發現它們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面貌,為科學地從事公共管理提供可靠依據。比如,將公共管理的某一項制度、某一項政策、某一種新的管理方法進行實驗,在局部取得經驗後,再將其全面推廣。
- (六)資料分析方法
資料分析方法又稱文獻法或間接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學中的資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通過查閱現有文獻資料中與公共管理相關的內容,從中尋求對一定公共管理現象或公共管理問題的瞭解、理解。文獻資料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法律法規條文、政策文件、文書檔案、報刊、論文、研究報告等。由於公共管理行為具有較強的規範性,因此,通過運用資料分析方法,能夠經常性地、較為清楚地瞭解公共管理問題的起因、解決問題的過程等;通過研究比較,有利於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公共管理學興起於20世紀70—80年代,在其發展過程中,因學者們研究取向上的差異而顯現出不同的風貌與內涵。公共管理學者波茲曼(Bany Bozeman)認為,儘管研究途徑及理念互有差異,但就概念的演進而言,公共管理研究大致可分為兩種途徑。其一是公共政策途徑(Public Policy Approach,簡稱P途徑)。P途徑下的基本觀點是:公共管理必須與公共政策的形成與制定密切聯繫,因而該學派直接將公共管理界定為政策管理。認為只有從管理的觀點探討公共政策,才能落實政策目標,實現理想境界。其二是企業管理途徑(Business Approach,簡稱B途徑)。20世紀70年代,在管理思潮的影響下,各國的企業行政管理學院不再專註於對內部行政管理過程的研究,轉而註重研究工商政策與管理戰略。在此背景下,B途徑的公共管理研究也逐步發展起來。B途徑與P途徑有以下不同之處:(1)前者的課程設計依循商業學院的傳統,後者則依循公共政策學的傳統。(2)前者並不強調公共組織與私人組織的差異性,後者則特別凸顯公共組織的特殊性。(3)前者企圖與公共行政合流,後者則企圖擺脫公共行政,而形成一個獨立的管理領域。(4)前者重視策略與組織間的管理,是過程取向的,因而強調組織設計、人事與預算等問題;後者則強調政策與政治問題。(5)前者主張採用量化分析(如集群資料分析、實驗設計),後者則強調採用個案研究方法。
系統、科學的公共管理學只有在整合公共政策與企業管理兩種研究途徑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形成。為此,國外研究者進行了長期不懈的探索,波茲曼總結學術界各種觀點,提出公共管理具有以下本質特征:公共管理是一個整合性的概念(integrative concept),是介於企業管理與公共行政之間的“第三條道路(thirday)。它在“什麼”(What)與“為什麼”(Why)的層面上沿襲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途徑,而在如何(How)的層面上沿襲企業管理途徑。雖然公共管理是將私人部門的管理手段運用於公共部門,但並未由此改變公共部門的主體性。當代公共管理學非常重視組織運行的內外部環境,尤其是重視外部環境的變化,強調實施戰略管理,這是公共管理相對於公共行政的優越之處。公共管理強調價值融合和與責任分擔,關註政府改革與政府重塑,是一種全新的治理模式。
綜上所述,由社會事務複雜性、社會價值觀多元性,以及公共關係的錯綜複雜等因素所決定,公共管理學必然是一個科際整合的研究領域。這意味著公共問題的解決有賴於運用多學科的基礎理論與分析工具。公共管理需要借用社會科學其他領域,如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研究成果,尤其需要從公共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公共財政學、經濟管理學中獲得處置和調節現代社會中各種複雜經濟利益關係的有效政策手段。
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基礎首先是公共部門經濟學,其核心部分是公共財政學。因為任何管理活動都離不開對經濟資源的配置與調劑,都離不開物質資金基礎,都需要公共財政為之當家理財。公共財政學以政府收支活動為直接研究對象,具體言之,就是如何通過國家預算組織財政收入、安排財政支出、提供公共產品、矯正市場失靈、優化資源配置以及調節收入分析。公共財政學的基礎內容是公共產品理論,該理論細緻地區分出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各種類型,其意義在於,合理界定政府組織與市場組織及其它社會組織在公共物品提供與生產中的相互依存和伙伴關係,從而有助於清晰地劃分各級政府組織的職責範圍。對公共產品提供途徑的分析,有利於根據公共產品的屬性,進行多樣化的制度安排,實現公共產品與勞務的有效供給。
公共選擇理論可以定義為“對非市場決策的經濟學分析”,在“經濟人”預設的前提下,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低效和規模不斷膨脹的根本原因在於官僚制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壟斷特性。具體而言,就是缺乏競爭,缺乏利潤激勵,以及缺乏監督機制。因此,改善官僚制的運轉效率、消除政府失靈的根本途徑在於取消任何形式的“公共壟斷”,在公共部門中恢復競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公共選擇理論悲觀的結論能夠給公共管理者以警示,告誡他們完善民主憲政,提高公共管理效率,避免政府政策失靈。
公共管理的經濟學基礎中還包括新制度經濟學體系中的諸種理論。(1)委托-代理理論。在政治與公共行政領域,公民與政治家、政治家與行政官員之間均存在著委托—代理關係,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標衝突與信息不對稱是委托代理問題的核心。在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的“經濟人”前提下,代理人利益與委托人的利益未必一致,他可能去追求個人利益而把委托人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甚至以犧牲委托人的利益為代價,因而,在公共部門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仍會普遍存在。為了保證官員和政府機構能夠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行事,必須建立政府官員責任與激勵結構,強化對政府組織的監督機制。(2)交易成本理論。它是新制度經濟學及產權理論的核心。在產權關係界定模糊不清、環境不確定、信息不對稱以及人類有限理性與規則匱乏等情況下,交易成本會變得異常高昂。因此,政府強化在建立產權制度、確立相關的法律秩序的作用,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可以有效地控制與減少交易成本的支出,提高經濟活動的內在效率。總之,新制度經濟學肯定了公共管理活動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對於制度供給的作用。
公共部門的各項活動,從公共部門參與社會資源的配置、公共政策的制定實施到公共部門的發展戰略、組織結構演變、公共行政的效率,以致公共部門的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等,無一不需要以經濟學理論作為指導。經濟學以自利、理性的“經濟人”預設為邏輯起點,將公共管理活動置於資源稀缺的硬約束之下,促使其務必講求經濟效益。新制度經濟學各流派的發展,則在某種意義上直接促進了政府重塑等當代公共管理改革的實踐。由此以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不但拓展了公共管理的研究範疇,也使其研究視角得以深化,進而使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基礎遠比傳統的公共行政學更為深厚。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於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以下列舉一些學者認為的有關兩者的共同點與區別:
僅就研究範圍而言,行政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在以下方面是共同的:無論是行政管理學還是公共管理學都必須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的管理問題,把探討政府組織如何高效率地運用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務或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作為自己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政府部門的組織問題、領導問題、決策問題、執行問題、監督問題及其管理過程中的規律性問題,既是行政管理學關註的重要問題,也是公共管理學關註的重要問題。對這些問題的關註和探究,構成了行政管理學與公共管理學的共性問題,也就是二者之間的相同點。
但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差別:
第一,公共管理學的研究領域不僅僅是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的管理及其規律問題,而且還應包括作為“準”公共部門的第三部門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而行政管理學的研究領域僅僅限於“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的管理及其規律性問題。僅就這一點而言,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就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前者的研究範圍要大於後者的研究範圍,或者說,前者所探討的範圍是後者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研究範圍之間的關係可以看成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第二,公共管理學所研究的是“純粹的”公共部門與“準”公共部門管理過程中共有的規律性問題。在公共部門中,“純粹的”公共部門與“準”公共部門之間是存在著明顯區別的,既然二者之間存在著區別,它們各自的管理方式及其規律也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說,它們各自都有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研究這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規律並不是公共管理學的任務,而是行政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等學科的研究任務。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純粹的”公共部門和“準”公共部門既然都是公共部門,因此,它們除了具有各自特殊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外,還應有共同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研究各種公共部門所共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才是公共管理學的任務。由此看來,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全部公共部門所共有的管理方式與管理規律,而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則僅僅是“純粹的”公共部門所特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可以看成是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第三,公共管理學所關註的是公共部門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現有公共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它在研究“純粹的”公共部門即政府組織時,也是把政府組織當成一個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機構的,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以便更有效地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在公共管理學看來,包括政府組織在內的所有公共部門都是管理的客體,至於政府機構作為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主體地位,公共管理學則關心不多,而這一點正是行政管理學所十分強調的。行政管理學把政府機構既看成是管理的客體,又看成是管理的主體。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客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把政府機構自身管理好;當它把政府機構看成是管理的主體時,它所強調的是要求政府把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好。而在公共管理學的視野里,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一樣,只是性質以及方式不同罷了。因此,公共管理學更強調公共部門自身的管理,而行政管理學則更強調公共部門(“純粹的”公共部門)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這也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區別。
這裡認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應該充分考慮以下3個方面所蘊含的發展方向。
(1)確立公共管理學特有的問題意識。現代社會科學在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其對這個國家發展所能夠提供的實際貢獻。這也就是說,我們固然能夠把公共管理學發展的最新成就引入國內,但是,如果這些最新學術成果不能轉化為認識、研究和創新中國公共管理的學術資源,那麼這些最新成果,不管引入多少,都構不成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發展。要形成這種轉化,關鍵的是要確立公共管理學特有的問題意識。這種意識的確立。基於兩個方面: 一是對公共管理學研究內容的科學把握,明確公共管理學的核心問題取向;二是對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全面觀察和科學透視。在這2方面中,第1個方面更為基礎,因為,它決定認識和把握中國公共管理實踐的視角與視野。
我們不停地討論公共管理學的學科邊界。其真實的意義和價值,實際上不在於為這個學科正名、劃界和定位,而在於回答這個學科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切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追求絕對,只能追求相對,抓住核心問題就可以了。認為,公共管理學的核心問題應該圍繞著公共資源的組織、管理與配置展開,具體涉及4個方面問題:即公共資源的增長、公共資源的配置、公共資源的危機以及公共機構的管理。
(2)確立中國公共管理的規範性價值體系。達爾在1947年的論文中,委婉地表達了這樣的想法,公共行政學要走向科學化,必須與規範性價值的影響劃一個界限。所以,他認為建立公共行政科學,首先必須清楚地確定規範性價值在其中的地位。這多少帶有行為主義取向的論斷。時過境遷,在今天的中國,我們應該承認達爾提出的問題的價值,但是,對這個問題的態度應該有所不同。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在研究具體問題的時候。可以考慮如何處置規範性價值與研究的科學性關係的問題,但是,這不等於這門學科不必承擔提供規範性價值體系的使命。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公共管理在許多方面還不是現代的公共管理,而要推進公共管理的現代化,其首要前提就是實現制度的理性化和管理者的理性化。
現實公共管理如果是建築在非理性的基礎上,那麼任何的努力都不可能使其實現科學化。現實的公共管理缺乏走向科學化的可能,研究現實公共管理的公共管理學要走向科學化也就必然無從談起。1955年,德懷特·沃爾多在回答什麼是公共行政學這個問題時, 高度強調了行政的理性基礎。他說:“行政被認為是一種具有高度理性的人類合作努力。”“我們可以將管理定義為:在一個行政系統中試圖獲得理性合作的行動”。“公共行政的中心概念是理性行為,即正確地計劃實現特定的期望目標的行為。”行政的特性,決定了行政的活動或者說公共管理的活動,必須有強有力的規範性價值體系支撐。這種價值體系必須解決2個基本問題:一是公共管理中制度的理性基礎和價值取向是什麼;二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的價值追求與行為規範是什麼。中國公共管理的發展現實表明,其發展面臨的問題,不是規範性價值的過剩,恰恰相反,是規範性價值相當短缺。所以,如果中國公共管理學不能為中國公共管理實踐承擔起提供規範性價值的使命,其在理論創立和實踐指導上就難有作為。當然,這種規範性價值不是來自學者的主觀設定,而是來自對現代政府原理、公共管理規律和現代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的科學研究和準確把握。在這其中,比較研究和經驗考察都是確定規範性價值的學術基礎。
(3)形成理論與實踐能夠相互轉化的研究能力。公共管理學,既是一門理論科學,同時也是一門應用科學,其內在的活力在於理論抽象與經驗指導能夠自由轉化,即一般的原理能夠轉化為指導具體行動的原則;而經驗的考察能夠抽象為一般的原理與規則。實現這種轉換的關鍵在於研究本身的科學化, 而科學化的基礎在於超越簡單的意識形態之爭。關註於公共管理的規律本身,在增進公共利益這個大原則下,研究公共管理過程中的價值、組織、制度、程式和技術。為此,中國的公共管理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闡發上,應該關註中國公共管理現實中的理論問題、實踐問題和技術問題,從而把學科發展中的理論研究與公共管理實踐中的理論研究結合起來,把價值設定與經驗驗證結合起來,把經驗試驗與模式歸納結合起來,把理論供給與制度供給、政策供給和技術供給結合起來。理論的源頭來自經驗事實的抽象,理論只有能夠為經驗提供智慧和方法,才是有價值的。有了這樣的研究能力,中國公共管理學就能獲得蓬勃的發展。
作者:李國正 書名:《公共管理學》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頁數:554頁
從整本書的框架來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部分:[9] 第一個部分是政府由來、產生與政府的體制,政府體制包括了政府職能、權力、巨集觀層面的行政組織和微觀層面的行政領導(者)等章節;其中,職能是政府存在的前提,是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的核心,權力是政府存在的基礎,也是政府職能得以履行的保證,所以職能和權力可以合稱為“職權”,不可分割。我們還應該認識到,權力是一種客觀的存在,無所謂好壞,所以行政權力本身是既不會做好事,也不會做壞事的,只有將行政權力賦予某一個群體或者個人,它才能真正發揮出作用。行政權力賦予某一個群里或者個人的過程,就是行政權力的“人格化”,被賦予權力的人就是行政領導(者),這個精英群體就是領導層或者管理層。但是,行政領導擁有了行政權力之後,也必須逐步構建一個趨近完善的組織,來幫助領導決策和執行具體的任務,這一個群體就構成了政府組織。在政府組織中,每個領導者都會竭盡全力去挖掘組織的潛力,激發組織的能動性,進而提高組織效率,這個目標的實現就需要依靠人力資源管理,也就是人事行政。 ··············· 第三部分講述的是對政府的監督,因為政府自產生之後,權力不斷膨脹,並且政府的觸角已經伸展到了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隨時都有侵犯私權的可能,所以要對政府進行約束,對政府的約束就包括了法律制度約束(有法可依)、監督(有法必依)、獎懲責罰(違法必究)、倫理制度等。十八大後,政府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法制化,何為政府法制化,何為法制化政府,何為依法行政,如何做到依法行政,就成為了公共管理學研究的重點和學界關註的重點。要回答這些問題,關鍵是抓住“法律”、“監督”、“責任”、“透明化”、“倫理”幾個關鍵詞。 第四部分講述的是政府改革與發展,政府自產生到現在,承擔了很多的經濟社會管理職能,但是很多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比如效率低下、機構臃腫、決策遲緩、官僚化等,所以,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政府必須不斷的進行改革;政府的改革一方面涉及到的是自身不良現象,另一方面涉及到的是政府經濟社會管理重心的轉變、管理方式方法的轉換等。 所以,對於初學者來說,在通讀本書前,或者在學習公共管理這門學科之前,必須掌握這個學科的框架和內在的邏輯關係,也是學習和掌握公共管理學最關鍵的。這個框架和內在邏輯關係也正是本書的特點和價值之一。
第一章緒論 4 案例:北京“最嚴禁煙令” 33 第二章公共組織[6] 34 案例:“省管縣”體制 49 第三章公共管理者 50 案例:公務員聘任制 66 第四章公共組織人力資源管理 68 案例:“幹部能上能下” 110 第五章政府職能 111 案例:政府該不該救市? 155 第六章政府權力 156 案例:深圳“行政三分制” 第七章公共政策 184 案例:“車輛限購” 239 第八章公共財政 239 案例:“房產稅” 253 第九章公共組織信息管理 256 案例:一站式服務大廳 280 第十章公共管理技術 281 案例:“酒駕” 301 第十一章公共關係 302 案例:京津冀一體化 332 第十二章公共組織績效管理 333 案例:公務員漲工資 346 第十三章法治與法治政府[7] 346 案例:官員財產申報制度 361 第十四章政府監督 362 案例:“裸官”現象 383 第十五章公共責任 384 案例:終身追責制 393 第十六章行政倫理 394 案例:“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 408 第十七章公共危機管理 410 案例: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 425 第十八章中國政府改革理論與實踐 427 案例: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障制度改革 451 第十九章西方國家公共組織改革理論與實踐 454 案例:公車改革 494 第二十章21世紀公共組織改革展望 495 案例:政府權力清單 515
我這次公共管理學沒有及格,好難過喲/我們考試那要搬/請協助我下次考過60分哈 頂謝